丙二醛含量测定

合集下载

丙二醛测量方法

丙二醛测量方法

硫代巴比妥酸法(丙二醛含量测定)一:原理丙二醛(MDA)是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在酸性和高温度条件下,可以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

二酮),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32nm。

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但532nm处也有吸收。

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MDA—TBA反应物质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低浓度的铁离子能够显著增加TBA与蔗糖或MDA显色反应物在532、450nm处的消光度值,所以在蔗糖、MDA与TBA显色反应中需一定量的铁离子,通常植物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每克千重100—300ug·g-1,根据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Fe3+的终浓度为0.5umol·L-1。

二:试剂1:质量分数为10%三氯乙酸(TCA);2:质量分数0.6%硫代巴比妥酸:先加少量的氢氧化钠(1mol·L-1)溶解,再用10%的三氯乙酸定容;三:方法1:MDA的提取称取剪碎的试材1g,加入2mll0%TCA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8mlTCA研磨,匀浆在4000r·min-1离心10min,上清液为样品提取液。

2:显色反应和测定吸取离心的上清液2ml(对照加2ml蒸馏水),加入2ml 0.6%TBA溶液,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

取上清液测定532、600和450nm波长下的消光度。

四:结果C1=11.71D450C2={6.45(D532 - D600) - 0.56D450}NW-1C1——可溶性糖的浓度(mmol·L-1)C2——MDA的浓度(·umol·L-1)D450、0532、D600分别代表450、532和600nm波长下的消光度值。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一)、设备及试剂
设备分光光度计、离心机、铝锅、电炉、研钵、剪刀、试管
试剂 10%三氯醋酸(TCA)、0.5%硫代巴比妥酸(TBA以10%三氯醋配制)
(二)、操作方法
1.MDA的提取
取叶片数片剪成0.5cm2左右的小块,称取1g置研钵中。

加2ml 10%TCA和少许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加入8ml 10%TCA继续研磨均匀。

匀浆在3000×g下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提取液。

2.显色测定
10ml刻度试管2支,一支加入上清液3ml,另一支加水3ml(空白),各加0.5%的TBA溶液3ml,摇匀,在沸水浴中煮沸10min(溶液出现小气泡开始计时),立即在冷水中冷却。

如有沉淀,应离心。

以空白作参比,在分光光度计450cm、532nm、600nm下测定样品反应液的消费值(用1cm光径的比色杯)
(三)、实验结果
C(μmol · L-1)=6.45(OD532– OD600)–0.56 OD450
MDA的含量(μmol · g-1 FW)= C×V×10-3 / W
OD532 OD600 OD450 :450nm、532nm、600nm波长下的光密度
C:提取液中MDA的浓度(μmol · L-1)
V:提取液的总体积(ml)
W:样品鲜重(g)。

丙二醛含量测定的注意事项

丙二醛含量测定的注意事项

丙二醛含量测定的注意事项
1. 一定要选对检测方法呀,这就好比你去参加比赛,得选对适合自己的项目才能发挥好,不然结果能准吗?比如你要是用错了方法去测丙二醛含量,那可就糟糕啦!
2. 样品处理要小心谨慎哦!就像呵护小宝宝一样,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呢。

要是处理不好样品,那后面的测定还能靠谱吗?
3. 试剂的质量可不能忽视啊!这就跟你做饭用的食材一样,质量不好,做出来的菜能好吃吗?不好的试剂会严重影响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的哟!
4.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来呀,这可不是能随便乱来的事情,好比搭积木,一步错步步错,不按步骤来怎么能得到准确结果呢?
5. 注意实验环境的稳定哟!环境老是变来变去,那测定还能稳定吗?就像你在摇晃的船上写字,能写好才怪呢!
6. 仪器设备要校准好呀,这就像战士上战场前要检查好武器一样重要,没校准好的仪器能测出准确数据吗?
7. 重复实验很有必要呢!一次就定论可不行,就像投篮,多投几次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嘛,不做重复实验怎么能放心呢?
8. 数据记录要准确详细呀,别马马虎虎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想想,要是记错了,那不就跟记错了回家的路一样迷茫吗?
9. 分析数据的时候要认真思考哦!可别稀里糊涂就下结论,这就像破案一样,得仔细分析线索,不然怎么能找到真相呢?
10. 遇到问题别慌张呀,要冷静想办法解决。

遇到点问题就慌了,那还怎么继续呢?就像走路遇到石头,得想办法跨过去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丙二醛含量测定真的需要特别仔细和认真,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呀!。

【精品】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精品】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精品】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植物组织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指示物,它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的副产物,被广泛用于评估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氧化损伤程度。

本文旨在介绍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脂质过氧化反应是指脂质分子在产生自由基的作用下和氧分子反应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其中丙二醛是其主要生成产物之一。

丙二醛含量可用氨基苯酚反应法进行测定,方法如下:二、实验步骤1.制备样品:将植物组织样品取出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快速冷冻,然后在-80℃条件下保存。

制备样品时最好避免使用任何金属仪器或操作工具。

2.提取组织丙二醛:取出冰冻样品,加入10%四氢吡啶,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将上清液移至新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三氯醋酸/磷酸氢二钾缓冲液(pH=7.4),混合均匀后加入1%氨基苯酚溶液,摇晃混匀后,在沸水中加热15分钟,之后冷却至室温。

3.检测丙二醛含量:加入冷却到室温的硫酸,甲醛,氨基苯酚混合液中,混合均匀后,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之后用丙酮-石油醚混合液提取反应液中的丙二醛。

4.测定丙二醛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丙二醛含量,吸收波长为532nm,以硫酸/磷酸氢二钾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三、实验注意事项1.制备样品时,应采取快速操作,避免组织样品在高温、干燥等条件下发生氧化损伤。

2.反应液中的溶液准确测量。

3.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佩戴防护手套和眼镜,避免反应液溅出。

4.在测定过程中,确保光谱仪的本底值已经清除,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

总之,通过此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精确,可以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化领域中的实验研究。

丙二醛的测定

丙二醛的测定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李合生p260)一、实验原理植物器官衰老时,或在逆境环境下,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是其产物之一,通常利用它作为脂质过氧化指标,表示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

丙二醛在高温、酸性条件下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形成在532nm波长处有最大光吸收的有色三甲基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吸光系数为150{mmol/(L.cm)},并且在600nm 波长处有最小光吸收。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1、5%的三氯乙酸(TCA),称取0.5g三氯乙酸,加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0ml容量瓶中。

2、0.67%硫代巴比妥酸(TBA). 称取0.067g硫代巴比妥酸‘放入沸水中溶解,在定容至10ml容量瓶中。

新鲜的子叶或茎段、研钵2个、冰浴槽两个、研锤2个、1ml注射器2个、石英砂1瓶、药勺1把、吸水纸若干、试剂瓶1个、移液枪若干把、风光光度计一台、蒸馏水两瓶、干燥的试管若干个、试管架、离心机一台、离心管若36个、记号笔1个、标签纸若干、水笔1个。

三、试验方法与步骤1、丙二醛的提取准备工作:离心管36个,分别标号1~18和1Y~18Y(标有Y的装子叶研磨液,带0的表示实验组),拿出的研钵2个(带研锤),取1个棕色试剂瓶向里面放入TCA适量。

再拿出准备好的2个1ml注射器备用,取出石英砂和药勺(去石英砂用,用最小的那个)。

正式工作:从每个要测实验组中称取约0.2g的鲜重样品(从各个重复中抽取等个数的鲜样,切去根,再把茎和子叶分开,各部分混合均匀后,随即称取0.2g),放入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再加0.2~0.4mlTCA后研磨,研磨至糊状后用刚才用过的那个注射器中的剩余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锤和研钵,倒入对应编号的离心管中,再用刚才用过的注射器再取1ml 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钵,把冲洗液倒入离心管中,盖上盖摇匀,待全部都研磨完毕后放入离心机种离心(4℃、1200r/min、30min)。

离心好后放在室温下备用。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实验1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1. MDA 的提取称取植物材料1g ,剪碎,加入5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8),研磨,4℃,10000g离心10min,上清液定容为10ml为样品提取液.(取部分上清液立即分装于4℃保存,用于POD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 丙二醛含量测定: 吸取离心的上清液1.5 ml(对照加1.5 mL 蒸馏水),加入2.5ml 0.5% TBA 溶液,摇匀。

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煮沸30 min (自试管内溶液中出现小气泡开始计时),取出试管并冷却,4000g 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测定532 nm 、600 nm 和450 nm 处的吸光度值。

3.结果计算:MDA的浓度: C(μmol/L)= 6.45×(A 532 - A 600 )-0.56× A 450 MDA 含量( μmol/g)= [MDA浓度(umol/L)×提取液体积(mL)]/[样品重量(g)×1000]实验2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测定(比色法)反应混合液:100 mmol /L 磷酸缓冲液(pH6.0 )50 mL 于烧杯中,加入愈创木酚28 μl ,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搅拌,直至愈创木酚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加入30 % 过氧化氢19 μl ,混合均匀,保存于冰箱中。

1.POD的制备:上一实验中提取并分装的上清液1ml (若浓度高用磷酸缓冲液稀释)2. 酶活性的测定:取反应混合液3 mL 和上述酶液1mL,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波长470 nm 下吸光度值,每隔1min 读数一次,共记录5次。

以反应混合液3 mL 和磷酸缓冲液1mL为对照。

3.以没加酶液的反应体系混合液为对照,于分光光度计上测量波长470nm 下吸光度值,每隔1min 读数一次,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3.结果计算也可以用每min 内 A 470 变化0.01 为 1 个过氧化物酶活性单位(u )表示。

【精品】植物组织或器官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精品】植物组织或器官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精品】植物组织或器官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研究植物中丙二醛的重要性以及丙二醛浓度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2. 掌握植物中丙二醛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丙二醛(MDA)是脂质过氧化物分解的产物,是氧化应激的指标之一。

在植物中,氧化应激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例如病毒感染、冷热伤害、营养缺乏、病理性衰老等。

氧化应激可导致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氧化膜脂产生丙二醛。

因此,测量植物中丙二醛的浓度可以作为研究植物抗氧化性的指标之一。

本实验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植物中丙二醛含量,原理是TBA可以与丙二醛反应生成红色的丙二醛- TBA复合物,其吸收峰位在532 nm处,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确定丙二醛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 植物材料的获取和制备(1)选择植物组织或器官(如叶片、根、果实等)。

(2)将所选植物材料切碎,称取10g左右的样品,加入10 mL 10%三氯乙酸(TCA)的全氟烷提取液中(三氯乙酸毒性较大,操作时要带口罩)。

(3)用搅拌器将植物样品匀浆,放在冰箱中冷藏30分钟,使样品中的丙二醛充分释放。

(4)离心样品15分钟,取出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2.5% TBA溶液,混合均匀。

(5)将混合液热浴在90°C温水中加热15分钟。

加热后,将混合液立即置于冰水中降温至室温。

2. 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含量(1)将混合液用橡胶头香瓶移至1cm宽光程量筒中,用2.5% TBA溶液作对照。

(2)用分光光度计在532 nm处读取混合液和对照的吸收值。

计算混合液中丙二醛的含量,单位为nmol/g FW(新鲜重)。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戴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样品和有毒化学品。

2. 混合液必须热浴到90℃,加热时间必须精确,否则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 混合液的pH值一定要保持在酸性范围内。

4. 取样时尽量避免样品接触金属器皿,以免产生误差。

5. 实验前要彻底清洗实验仪器和玻璃器皿,避免污染样品。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简便测定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简便测定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是脂质过氧化的产物,测定其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评价细胞损伤的程度。

以下是测定丙二醛的简便方法:
1. 试剂配制:0.6%硫代巴比妥、5%三氯乙酸、0.05%考马斯亮蓝。

2. 步骤:取血清或组织液,加入5%三氯乙酸200ul,混匀后于4℃冰箱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入0.6%硫代巴比妥200ul,摇匀后置40℃水浴30分钟,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加入0.05%考马斯亮蓝200ul,摇匀后置室温15分钟,此时溶液由红色变为蓝紫色,于530nm波长处比色,记录OD值。

3. 计算:OD值=测定管OD值-空白管OD值;丙二醛浓度(umol/L)=(OD值/斜率)x25;脂质过氧化物浓度(umol/L)=丙二醛浓度(umol/L)x2。

请注意,此方法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进行适当的质控。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测定
方法一:
一、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丙二醛(MDA)是由于植物官衰老或在逆境条件下受伤害,其组织或器官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而产生的。

它的含量与植物衰老及逆境伤害有密切关系。

测定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通常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与组织中的丙二醛产生显色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三甲川最大的吸收波长在532nm。

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与硫代巴比妥酸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在532nm处也有吸收。

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此外在532nm波长处尚有非特异的背景吸收的影响也要加以排除。

低浓度的铁离子能显著增加硫代巴比妥酸与蔗糖或丙二醛显色反应物在532、450nm处的吸光度值,所以在蔗糖、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显色反应中需要有一定的铁离子,通常植物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100-300μg·g-1Dw,根据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Fe3+的终浓度为0.5nmol· L-1。

在532nm、600nm和45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即可计算出丙二醛含量。

三、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 材料:植物叶片。

2. 仪器设备: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1ml、5ml)、试管架;移液管架;洗耳球;剪刀。

3. 试剂:10%三氯乙酸;0.6%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石英砂。

四、实验步骤
1. 丙二醛的提取
称取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1g,加入少量石英砂和10%三氯乙酸2ml,研磨至匀浆,再加8ml10%三氯乙酸进一步研磨,匀浆以4000r/min离心10min,其上清液为丙二醛提取液。

2. 显色反应及测定
取4支干净试管,编号,3支为样品管(三个重复),各加入提取液2ml,对照管加蒸馏水2ml,然后各管再加入2ml 0.6%硫代巴比妥酸溶液。

摇匀,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反应15 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

取上清液分别在532、600和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值。

五、丙二醛含量计算:
由于蔗糖-TBA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毫摩尔吸收系数为85.4×10-3,M DA-TBA反应产物在532nm的毫摩尔吸收系数分别是7.4×10-3和155×10-3。

532nm非特异性吸光值可以600nm波长处的吸光值代表。

按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原理,建立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求出MDA及可溶性糖浓度。

方程组:
A450=(85.4×10-3)·C糖
(A532-A600)=(155×10-3)·C MDA+(7.4×10-3)·C糖
解得:
A450
C糖= —————— = 11.71A450(mmol·L-1)
85.4×10-3
C MDA= 6.45(A532-A600)-0.56A450-(μmol·L-1)
公式中:A450—在450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A532—在532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A600—在600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1.55×105为摩尔比吸收系数
C糖、C MDA分别是反应混合液中可溶性糖、MDA的浓度。

1.按下式计算提取液中MDA浓度
反应液体积(ml)
C MDA ×—————————
1000
提取液中MDA浓度(μmol·ml-1)= ———————————————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
2.按下式计算样品中MDA含量
提取液中MDA浓度(μmol·ml-1)×提取液总量(ml)
MDA含量(μmol·g-1 Fw)= ————————————————————————
植物组织鲜重(g)
方法二:
一、原理
⏹丙二醛(MDA)是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在酸性和高温度条件下,可以与
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

二酮),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32nm。

⏹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
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但532nm处也有吸收。

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
物组织中MDA-TBA反应物质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台;离心机1台;电子天平1台;
10ml离心管4支;研钵2套;试管4支;刻度吸管:
10ml1支,2ml1支;剪刀1把。

(三)试剂:
10%三氯乙酸(TCA);
0.6%硫代巴比妥酸:先加少量的氢氧化钠(1mol·L-1)溶解,再用10%的三氯
乙酸定容;
三、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或衰老的植物器官。

2.MDA的提取称取剪碎的试材1g,加入2mll0%TCA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8mlTCA进一步研磨,匀浆在4000r·min-1离心10min,上清液为样品提取液。

3.显色反应和测定吸取离心的上清液2ml(对照加2ml蒸馏水),加入2ml 0.6%TBA溶液,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

取上清液测定532、600和450nm波长下的消光度。

4.计算含量
(1)直线方程法
MDA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波长下的消光度值为零。

不同浓度的蔗糖(0-25mmol·L-1)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的消光度值与532nm和600nm处的消光度值之差成正相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蔗糖与TBA显色反应后,测定上述三个波长的消光度值,求其直线方程,可求算糖分在532nm处的消光度值。

UV-1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直线方程为:
Y532=-0.O0l98十0.088D450 (1)
(2)双组分分光光度法
据朗伯一比尔定律:D=kCL,当液层厚度为1cm时,kD/C,k称为该物质的比吸收系数。

当某一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时,某一波长下的消光度值等于此
混合液在该波长下各显色物质消光度之和。

已知蔗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和532nm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5.40、7.40。

MDA在450nm波长下无吸收,故该波长的比吸收系数为0,532nm波长下的比吸系数为155,根据双组分分光度计法建立方程组,求解方程得计算公式:式中
C1=11.71D450 (2)
C2=6.45(D532-D600)--0.56D450 (3)
C1--可溶性糖的浓度(mmol·L-1),
C2----MDA的浓度(umol·L-1),
D450、0532、D600分别代表450、532和600nm波长下的消光度值。

以直线方程法计算时,按公式(1)求出样品中糖分在532nm处的消光度值Y532,用实测532nm的消光度值减去6nm非特异吸收的消光度值再减去Y532,其差值为测定样品中MDA-TBA反应产物在532nm的消光度值。

按MDA在532nm处的毫摩尔消光系数为155换算求出提取液中MDA浓度。

以双组分分光光度法计算时,按公式(3)可直接求得植物样品提取液中MDA 的浓度。

用上述任一方法求得MDA的浓度,根据植物组织的重量计算测定样品中MDA的含量:
MDA含量(umol·g-1)=MDA浓度(umol·L-1)x提取液体积(ml)/植物组织鲜重(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