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第五章 弯曲应力-正式
4.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横截 面的空间平行力系,这一力系简化 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M
Mz
z
内力与外力相平衡可得
O
y
dA
x σdA
FN
FN A dFN AσdA 0
A A
(1)
My
y
M iy dM y zσ dA 0 (2)
dFN σ d A
d M y z dA
29
S * y1dA
* z A
z
h/2
y
FS S FS h ( y2 ) I zb 2 I z 4
* z
b h 2 y1bdy1 ( y ) 2 4
2
2
y1
y A1
O B1 A
x
d y1
m1
B
可见,切应力沿截面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y=±h/2(即在横截面上距中性轴最远处)0 y=0(即在中性轴上各点处),切应力达到最大值
明,当
l / h 5 时, 用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计算横力弯曲
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横力弯曲时,等直杆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在弯矩最大截面、
离中性轴最远处:
σ max
M max ymax M max Iz W Iz W ymax
17
其中,抗弯截面系数为:
二、强度条件
x
m
n dx
m’
z
m
y
n x
B
z x
B1 A B y
h
O
A1 B1 A
FN1
ḿ
FN2
m’
y
m
05章 弯曲应力
S z = ∫ ydA = 0
A
注:通过截面形心(图形几何形状的中心)的坐标轴, 通过截面形心(图形几何形状的中心)的坐标轴, 形心 图形对其静矩等于零. 图形对其静矩等于零. 说明: 轴通过截面形心 轴通过截面形心, 轴和 轴的位置确定了. 轴和x轴的位置确定了 说明:z轴通过截面形心,即z轴和 轴的位置确定了.
MC = 90×160×1×0.5 = 60kN m
1. C 截面上 点正应力 截面上K点正应力
bh3 0.12×0.183 IZ = = = 5.832×105 m4 12 12 180 3 60×10 ×( 30)×103 MC yK 2 σK = = = 61.7M Pa 5 IZ 5.832×10
σ max
M max = ≤ [σ ] W
18/58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回顾与比较 纯弯曲 纯弯曲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正应力 弯曲切应力 矩形截面梁 工字型截面梁 提高强度措施 小结
例题5-1: 例题 :
q=60kN/m
C 截面,单位 截面,单位mm 120 180
A
1m
B C
4/58
5.1 纯弯曲
第五章 弯曲应力 回顾与比较 纯弯曲 纯弯曲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正应力 弯曲切应力 矩形截面梁 工字型截面梁 提高强度措施 小结
梁变形后,其横截面仍保持平面, 梁变形后,其横截面仍保持平面,并垂直 于变形后梁的轴线, 于变形后梁的轴线,只是绕着梁上某一轴 转过一个角度.这一假设称平面假设 平面假设. 转过一个角度.这一假设称平面假设. 另外还假设:梁的各纵向层互不挤压, 另外还假设:梁的各纵向层互不挤压,即 梁的纵截面上无正应力作用. 梁的纵截面上无正应力作用.
材料力学第五章
y
= ∫ y dA
2 A
1 1 π ⋅ d4 π ⋅ d4 I y = Iz = I ρ = ⋅ = z 2 2 32 64
1 π ⋅ (D4 − d 4 ) 对空心圆截面: 对空心圆截面: I = I = I = y z ρ 2 64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2 对称弯曲正应力 对称弯曲正应力
M⋅ y 二、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 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 σ= Iz
Ip
弯曲 剪力Q 剪力
?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引言 y
梁段
M τ Q
z
σ
横截面上剪应力 横截面上正应力
横截面上内力
Q = ∫τdA
剪应力造成剪力
M = ∫σydA
正应力造成弯矩
剪应力和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剪应力和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超静定问题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引言
§5-2 对称弯曲正应力 对称弯曲正应力 §5-3 对称弯曲切应力 对称弯曲切应力 弯曲 §5-4 梁的强度条件与合理强度设计 梁的强度条件与合理强度设计 §5-5 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5-6 弯拉(压)组合 弯拉( 对称弯曲(平面弯曲): 对称弯曲(平面弯曲): 外力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 外力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梁轴线变形 后为一平面曲线,也在此纵向对称面内。 后为一平面曲线,也在此纵向对称面内。
(3)
Mz = ∫ σ ⋅ y ⋅ dA = M (5) A E 2 E 2 E (5) M z = ∫ ρ y dA = ∫ y dA = ρ I z = M
A
ρ
A
1 M = ρ EIz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3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现实中常见的弯曲问题多为横力弯曲
横力弯曲的特点:
梁的横截面上不但有正应力还有切应力,
横截面不再保持为平面。
注意: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仍然适用于横力弯曲。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
§5.1 纯弯曲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纯弯曲 横力 F 弯曲 a F (+) (-)
FS 图
纯弯曲
F
一. 纯弯曲和横力弯曲: 横力
弯曲
纯弯曲:梁弯曲变形时,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无剪
a L
力(
M 0 , Fs 0
)。
横力弯曲:梁弯曲变形
Fa
-F
时,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 有剪力(
M 图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3.减小支座跨度或增加支座
F A L 0.125FL (+)
M 图
F BA 0.2L 0.6L 0.2L 0.025FL (+) 0.02FL
M 图
F BA 0.5L
9 512
B
0.5L
9 512
FL
FL
(+) 0.02FL
1 32 FL
(+)
M 图
h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圆形截面:
实心:
d z
Iz
空心:
64
d
4
D d z
IZ
D (1 )
材料力学第5章弯曲应力
4)
最大切应力: max
k
FS A
矩形:k =3/2 工字形:k =1 圆形:k =4/3
5)
切应力强度条件: max
F S* S max z max Izb
[
]
梁的强度条件小结:
1)应力公式:
正应力: My
Iz
最大值在距中 性轴最远处 max
M W
切应力:
FS Sz* Izb
最大值在 中性轴处
。 F位于跨中时,M最大
FRA
F
FRB
Mmax=Fl/4 F靠近支座时,FS最大 Qmax=F 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选择截面
Wz
Fl
4
3.0 104 m3
300cm 3
max
FS z max Izd
14.11MPa
选择 22a工字钢
Iz / Szmax 18.9cm
d=7.5mm
5.16 铸铁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许用 拉应力[ t ] 40,MP许a 用压应力 [ c ] 。 1试60按MP正a 应力
My Iz
My
zdA
E
yzdA
E
I yz
0——y为主惯轴
总结: • 应力应变沿高度线性变化,中间有零应力应变层
• 应力应变公式的适用范围 • 最大应力、应变点在哪里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1)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
横力弯曲时,基本假设不成立,但
My 满足精度要求,可使用。
Iz
max
Mmax ymax Iz
应变: (bb bb) / bb
(
y)d d
d
y
2)物理方程: E Ey /
第五章弯曲应力解析
•梁的长度比横截面度量尺寸大得多(长梁),平截面假 定仅适应于长梁,若梁长度与横截面度量尺寸的比值 小于5,由弹性力学知,平截面假定就不适用. •平截面假定一般不适用于曲梁.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同圆轴扭转的应力公式推导过程一样,从变形几何关系、 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三方面考虑.
M σdA
FS τdA
当梁较长时,正应力是决定梁是否破坏的主要因素, 切应力则是次要因素.
➢二、弯曲分类
梁AC、BD段的横截面上既有剪 A 力又有弯矩,称为剪切弯曲.
aP
C P
Pa
D
B
CD段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 而无剪力,称为纯弯曲.
+
A
C
D −B
此处仅研究纯弯曲时梁横截面 上正应力与弯矩的关系.
FN=0
M
FN
AdA
A
E
ydA
E
A
ydA
0
zM
Ox
y
σdA
y
因 E 0 故 ydA 0
A
由中值定理知
A ydA yC .A S z
—横截面图形对z 轴的静矩.
故 yC .A 0 yC 0 —横截面图形形心坐标.
即横截面形心在z轴上,故中性轴必通过横截面形心.
My=0
M
M y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惯性矩计算 §5-4 剪切弯曲时的正应力 §5-5 弯曲切应力 §5-6 提高梁抗弯能力的措施
§5-1 纯弯曲
➢一、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一般情况下,梁受外力而弯曲时,其横截面上同时 有弯矩和剪力两个内力.弯矩由分布于横截面上的 法向内力元σdA所组成,剪力由切向内力元τdA组 成,故横截面上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切应力.
材料力学 第五章 弯曲应力课件
力状态。
sx
sx
s x E x
(三)静力学关系:
Ey
ydA
......(2)
N sdA
x A
Ey
A
dA
E
ESz
A
0
S z 0 z (中性)轴过形心
9
M
M
1
y
(sdA) z
A
Eyz
A
Ey2
dA
E
A
yzdA
EI yz
1
第五章
§5–1 引言
弯曲应力
§5–2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5–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5–4 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面 §5–5 非对称截面梁的平面弯曲开口薄壁截面的弯曲中心 §5–6 考虑材料塑性时的极限弯矩
2
§5-1 引言
1、弯曲构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 剪力FS 内力 剪应力t
(3)全梁的最大正应力;
(4)已知E=200GPa,求1—1 截面的曲率半径。
120 y
z
解:画M图求截面弯矩
qLx qx2 M1 ( ) 2 2
x 1
60kNm
12
M1 Mmax
1 A 1m 1
q=60kN/m B 2m 180 30 1 2
M max qL2 / 8 60 32 / 8 67.5kNm
Iz为整个截面对z轴之惯性矩;b 为y点处截面宽度。 2、几种常见截面的最大弯曲剪应力 ①工字钢截面:
tmax
FS Af
; Af —腹板的面积。
t min t max
第五章 弯曲应力知识讲解
第五章弯曲应力第五章 弯曲应力内容提要一、梁的正应力Ⅰ、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为零,弯矩为常量,这种弯曲称为纯弯曲。
横力弯曲:梁横截面上同时有剪力和弯矩,且弯矩为横截面位置x 的函数,这种弯曲称为横力弯曲。
Ⅱ、纯弯曲梁正应力的分析方法:1. 观察表面变形情况,作出平面假设,由此导出变形的几何方程;2. 在线弹性范围内,利用胡克定律,得到正应力的分布规律;3. 由静力学关系得出正应力公式。
Ⅲ、中性层和中性轴中性层:梁变形时,其中间有一层纵向线段的长度不变,这一层称为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和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梁发生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就是绕中性轴转动的,在线弹性范围内,中性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
中性层的曲率,平面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为()()1zM x x EI ρ=(5-1) 式中:()x ρ为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M x 为弯矩,z EI 为梁的弯曲刚度。
(5-1)式表示梁弯曲变形的程度。
Ⅳ、梁的正应力公式1.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为zMyI σ=(5-2)正应力的大小与该点到中性轴z 的距离y 成正比,试中M 和y 均取其绝对值,可根据梁的变形情况判断σ是拉应力或压应力。
2. 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为maxmax z My I σ=(5-3) maxzz I W y =(5-4) z W 为弯曲截面系数,对于矩形、圆形和弯环截面等,z W 的公式应熟记。
3. 弯曲正应力公式的适用范围:1)在线弹性范围内()p σσ≤,在小变形条件下的平面弯曲弯。
2)纯弯曲时,平面假设成立,公式为精确公式。
横力弯曲时,平面假设不成立,公式为近似公式,当梁的跨高比5lh≥时,误差2%≤。
Ⅴ、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拉、压强度相等的等截面梁[]maxmax zM W σσ=≤ (5-5) 式中,[]σ为料的许用正应力。
当梁内,max ,max t c σσ≠,且材料的[][]t c σσ≠时,强度条件应为[],max t t σσ≤,[],max c σσ≤Ⅵ、提高梁正应力强度的措施1)设法降低最大弯矩值,而提高横截面的弯曲截面系数。
第五章弯曲应力
变形前 变形后
ab= dx= o1o2 = ρdθ a'b' = (ρ + y)dθ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所以纵向纤维ab的应变为 所以纵向纤维 的应变为: 的应变为
∆ ab ( ρ + y)dθ − ρdθ yd θ y = = ε= = ρdθ dx ab ρ
轴向变形规律: 轴向变形规律: 轴向变形程度的大小与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 离中性轴越远,变形越大。 比,离中性轴越远,变形越大。
一.纯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1.纯弯曲变形几何关系 1.纯弯曲变形几何关系
m
o1
o
ρ
a´ a´ b´ ´
n
o2
dx
变形后 y b
a m
n
y——任意纵向纤维至中性层的距离 任意纵向纤维至中性层的距离 任意纵向纤维至 的曲率半径, 曲率中心, ρ——中性层o1o2的曲率半径, o——曲率中心, 中性层 曲率中心 纵向纤维ab: 纵向纤维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纯弯曲
现象二: 现象二:
M M
M
纵向纤维间距离不变 说明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力。 说明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力。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纯弯曲
现象三: 现象三:
M M
M
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 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然垂直于 变形后的轴线,此即弯曲的平面假设。 变形后的轴线,此即弯曲的平面假设。
-F
时,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 有剪力( 有剪力( M ≠ 0, Fs ≠ 0 )。
(+) M-图 图
材料力学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纯弯曲
二. 纯弯曲实验观察 对 比 弯 曲 前 后 梁 的 变 化
材料力学第05章(弯曲应力)
2)选择工字钢型号: 3)比较这两种截面梁的耗材。
FF
AA
B
z
C
h
l/2
l l/2
by
z y
M (kNm)
解:(1)当小车在跨中时梁最危险。 求支座反力,画弯矩图。
265
F
A C
B
(2)矩形截面梁
l/2
l/2
M (kNm)
(4)比较耗材
A矩 160.8241.2 3.23
A工
12000
工字钢耗材是矩形截面梁的三分之一。
z
z
h
by
y
[例2] 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如图所示, 试求:梁内的最大正应力;
q=60kN/m
A
B
3m
M
67.5 (kNm)
z
y 120
解: Mmax67.5kNm
Wz
bh2 6
1201802 6
ρydA
E ρ
ydA
A
E
S
Z
0
E
y
由于
E
0,
所以
SZ
0
z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
z
Fx
My
x
Mz
y
z
x
dA
y
dA
zy
由(2)式
M
y
A(dA)
z
A
Eyz
dA
E
A
yzdA
EI yz
0
第五章 弯曲应力
★
2 、措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减小M(合理按排梁的受力情况):支座
★
2 、措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减小M(合理按排梁的受力情况):布载
★
2 、措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2) 增大W(合理截面):矩形
★
2 、措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2) 增大W(合理截面):工字形、槽形、矩形、
圆形比较(W/A值)
习题讨论课
2)不同材料
组合截面梁
c
Ac
hc
sc
∑Fx=0
σt=Ety/ρ σc=Ecy/ρ
t
s d A = F
A
N
At
ht
t
st
FN=0
c
中性轴?
At
s dA s
Ac
dA = 0
习题讨论课
2)不同材料
c
Ac
hc
组合截面梁
sc
∑My=0
At
ht
t
st
( E ) zdA = 0
例(书例5-1)
★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 弯曲强度特点
1)危险面往往有几处 2)同一截面危险点往往不只一个
★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 有些材料 s t s c 拉压强度要分别校核
s t max
M s t = W t z max
M s c = W c z max
★
2 、措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2) 增大W(合理截面):注意和思考 a) 工艺成
本(如空心截面) b) 考虑材质(如铸铁T形梁等)
★
第五章 弯曲应力
三类条件
物理关系
静力关系
1.变形几何关系
m a
n
a
m a o b m
n a o dx
b m
dx
b n
b n
假设oo层为中性层 变形前:aa = bb = oo = dx
m M a
o b m
n a M M
d M
dx
o b n
m o
b′
n o
b′
m
n
变形后:假设中性层oo层变形后的曲率半径为,则
max
M [ ] Wz max
(2) 设计截面尺寸
(3) 计算许用载荷
M Wz [ ]
M max Wz [ ]
例2. T形截面铸铁梁,已知[σt]=30MPa,[σc]=60MPa, 试 80 校核梁的强度。
9kN
A 1m
4kN
B D 1m
20
CLeabharlann 1m120讨论: 1.横截面是绕中性轴转动。 (中性层不伸长也不缩短,中性轴是中性层与横截
面的交线 。) 上部受压
当M > 0时 下部受拉 上部受拉 下部受压
当M < 0时
讨论: 2.纵向纤维的伸长或者缩短与它到中性层的
距离成正比。
m
n′
n a
y
a
y
b m
b
中性层 n′
中性轴 横截面
n
定量分析
与圆轴扭转问题相似,弯曲问题的理论分析也 必须包含三类条件。 变形几何关系
结论: 1.横截面上只存在正应力。
(纵向线与横向线保持直角。)
2.正应力分布不是均匀的。
(纵向线中既有伸长也有缩短的。)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超静定梁
q
Hale Waihona Puke L/2L/2q
L
M
M
*
5-6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合理设计截面
合理放置截面
增大 WZ
*
5-6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合理放置截面
*
5-6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合理设计截面
*
5-6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合理设计截面
*
充分利用材料特性合理设计截面
脆性材料:
宜上下不对称截面:
T 形,不等边工字型,不等边矩形框等;
中性轴偏向受拉区的一侧
理想的中性轴的位置: 应是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同时达到许用应力。
*
讨论: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应该铺设在哪一边?
等强梁的概念与应用
等截面梁WZ为常数,横力弯曲时弯矩M是随截面位置变化的。只有|M|max位置的横截面上应力达到[]。 不合理!
某车间欲安装简易吊车,大梁选用工字钢。已知电葫芦自重
材料的许用应力
起重量
跨度
试选择工字钢的型号。
例题
(4)选择工字钢型号
(5)讨论
(3)根据
计算
(1)计算简图
(2)绘弯矩图
解:
36c工字钢
*
作弯矩图,寻找需要校核的截面
要同时满足
分析:
非对称截面,要寻找中性轴位置
T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示。
强度条件
h
max
*
叠合梁问题
悬臂梁由三块木板粘接而成。跨度为1m。胶合面的许可切应力为0.34MPa,木材的〔σ〕= 10 MPa,[τ]=1MPa,求许可载荷
1.画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五章 弯曲应力
max
M x max Wz
中性轴
横力弯曲的正应力
纯弯曲
Mzy Iz
两个假设 l/h>5
正应力 剪应力
横力弯曲
纵向纤维 正应力 平面翘曲
例题
长为L的矩形截面悬臂梁,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 力F,已知b=120mm,h=180mm、L=2m,F=1.6kN, 试求B截面上a、b、c各点的正应力。
A
F a
C D
F
a
B
F
纯弯曲: 横截面上弯矩为常量,而切力为零。
应力分布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
F
Fa
作出假设
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F
F
实验现象
1、梁上的纵向线都弯曲成圆弧曲线,靠近梁凹侧一边的 纵向线缩短,而靠近凸侧一边的纵向线伸长 2、梁上的横向线仍为直线,各横向线间发生相对转动, 不再相互平行,但仍与梁弯曲后的轴线垂直 3、在梁的纵向线伸长区,梁的宽度减小,而在梁的纵向 线缩短区,梁的宽度增大
2 h 1 h 4 y2 bh * S z b( y ) y ( y ) (1 2 ) 2 2 2 8 h
3 Fs 2 (h 4 y 2 ) 2bh3
从上式可知,剪应力分布是沿 梁的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分布.
h 处, 0; 在 y 0 处,剪应力最大,即: 2 3 Fs 3 Fs max 2bh 2 A Fs 最大剪应力是平均剪应力 平 的 1.5倍。 A
A
L2
()
B
L2
F
h6
a
b
C
h2
h
c b
bh3 IZ 12
FL
1 h FL M y a B a 2 3 3 1.65MPa bh IZ 12
第五章 弯曲应力
2 2
A
A
A
同理知
2 I y1 I y b A :
横截面对任一轴的惯性矩等于它对平行于该轴的形心 轴的惯性矩加上截面面积与两轴间距离平方的乘积。
例题 【例5-1】求T字形截面的 惯性矩。尺寸单位为cm。 【解】1)求T字形截面中 性轴z轴即形心坐标yC。 将截面分成I、II两部分。
腹板上剪应力为:
腹板上的剪应力沿腹板高 度按抛物线变化。
当y=0时, max
Q S z max Q [b( H 2 h 2) d h 2] 8I z d Izd Qb ( H 2 h2) min 当y=h/2时, 8Izd
当d≤b时,τmax≈ τmin ,可视为均匀分布。 翼缘上剪应力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其值很小可不考虑。 由对各种不同形状的截面上的剪应力的讨 Q max S z max 论知,最大剪应力一般位于最大剪力截面 max I zb 的中性轴上,其计算公式可统一为: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梁弯曲正应力 §5-2 惯性矩计算 §5-3 梁弯曲剪应力 §5-4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5-5 塑性弯曲的概念 §5-6 提高梁抗弯能力的措施
§5-1 梁弯曲正应力
一、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一般情况下,梁受外力而弯曲时,其横截面上同时有 弯矩和剪力两个内力。弯矩由分布于横截面上的法向 内力元σdA所组成,剪力由切向内力元τdA组成,故横 截面上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剪应力。
【例5-2】求图示阴影部分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解】因 I 阴z 2 I 1z
D4
64
d I1z
故 I 阴z
D4
64
4
2 I 1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E
A
yzdA 0
I yz A yzdA 0
自然满足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3)式,得
M iz yE dA M
A
y
E
1
y dA M A
2
E
Iz M
M E Iz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M EI Z
代入
1
——弯曲变形计算的基本公式
m
M
·只有与切应力有关的切向内力元素
dFS = dA 才能合成剪力; dFN = dA 才能合成弯矩.
m FS m
·只有与正应力有关的法向内力元素
m m
FS
M
所以,在梁的横截面上一般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
m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二、分析方法
从纯弯曲入手 推广 横力弯曲
Chapter5 Stresses in beams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回顾与比较
内力
应力公式及分布规律 均匀分布
F A
T 线形分布 IP
M
FA
y
存在何种应力? 应力如何分布?
FS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伽利略 Galilei
M
σ t max
z
My t max Iz Myc max Iz
yt max
y
σ c max
σ tmax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现代梁分析理论与伽利略结论对比
科学家与时代同步
M
O
z x
伽利略时代钢铁没有出现 但他开辟了理论与实践
计算构件的新途径。
y
是“实验力学”的奠基 人
deformation geometric relationship physical relationship
Examine the deformation, then propose the hypothesis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deformation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h
z y D d
3 π D 空心圆截面 W (1 4 ) 32
z y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2)对于中性轴不是对称轴的横截面 应分别以横截面上受拉和受压部分距中性轴最远的距离
yc max 和 ytmax 直接代入公式 My σ Iz σc max
yc max
EI z 梁的抗弯刚度。
σE
y
得到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My σ Iz
·M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
·y为梁横截面上任意一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Iz为梁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公式讨论:
(1)应用公式时,一般将 M以绝对值代入. 根据梁变形的情况 直接判断 的正负号. 以中性轴为界,梁变形后凸出边的应力 为拉应力( 为正号),凹入边的应力为压应力( 为负号). (2)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横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M
ql 2 / 8 67.5kN m
EI Z 200 109 5.832 10 5 C MC 60 103 194.4m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三、物理关系
Hooke’s Law 所以 σ E
σ Eε
y
? ?
M
O
z
x
y
·应力分布规律:
的距离成正比.
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轴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凹入一侧纤维缩短
突出一侧纤维伸长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3.推论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层
横截面对称轴
·中性轴⊥横截面对称轴 ·梁的弯曲变形实际上是各截面绕各自的中性轴转动
了一个角度,等高度的一层纤维的变形完全相同。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dx
dx
O
d
O
x O y b
z b 图(a)
y
O’
z b’ y
O’
x b’
图(b)
图(c)
bb ( y )d
( y )d d y d bb dx OO O' O' d
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应变分布规律:
max
M max 67.5kN m
I z 5.832 105 m 4
M max ymax IZ 180 10 3 2 5.832 10 5
FBY
FS 90kN
x 90kN
67.5 103
M
ql 2 / 8 67.5kN m
x
104.17 106 Pa 104.17 MPa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推导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方法总结
(1)理想模型法:纯弯曲(剪力为零,弯矩为常数) 横力弯曲
(2)“实验—观察—假设” :梁弯曲假设
(3) 外力 内力 应力法 变形几何关系 物理关系 静力学关系 应力合成内力
(4)三关系法 (5)数学方法 积分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等直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为
M ( x) σ W
★公式的应用范围
1.在弹性范围内,小变形; 2.纯弯曲或具有切应力的梁 l / h 5; 3.平面弯曲; 4.直梁或小曲率梁
ρ 5h 。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思考题1:观察建筑用预制板特征,并给出合理解释。
P
*为什么开孔?
*孔开在何处?可以在任意位置随便开孔吗?
*为什么加钢筋? *施工中如何安放?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思考题2:解释一下托架开孔合理吗?托架会不会破坏?
为降低重量,可在中性轴附近开孔。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例:
A
FAY
q=60kN/m
180
120
1.C 截面上K点正应力
30
B
1m
C
l = 3m
x
K
2.C 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z 3.全梁上最大正应力 y
4.已知E=200GPa, 求C 截面的曲率半径ρ
FBY
解:1. 求支反力
FS 90kN
FAy 90kN
FBy 90kN
M
2
M C 90 1 60 1 0.5 60kN m
h d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横力弯曲 (工程中常见的平面弯曲)
1、横力弯曲特点:
*梁的横截面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切应力使横截面发生翘曲, 横向力引起与中性层平行的
纵截面的挤压应力,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都不成立. 2、纯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广 实验和弹性力学理论的研究都表明:当跨度 l 与横截面 高度 h 之比 l / h > 5 (细长梁)时,纯弯曲正应力公式对于 横力弯曲近似成立。
仍与变形后的纵向弧线垂直.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2.提出假设 (a)平面假设: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
且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瑞士科学家Jacob.贝努力于1695年提出梁弯曲的平面假设。
(b)单向受力假设:梁是由许多纵向纤维组成的,纵向纤维 不相互挤压,只受单向拉压.
M iz dM z yσdA M(3) A A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1)式,得
FN E dA 0
A
y
E
A
ydA 0
S z ydA 0
A
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2)式,得
M iy zE dA 0
2. C 截面上K点正应力
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ams) q=60kN/m
180
3. C 截面最大正应力
120
A
FAY
B
1m
C
l = 3m
x
K
30
C 截面弯矩
z y
Cmax
M C 60kN m
FBYBiblioteka I Z 5.832 105 m4
M C ymax IZ 60 103 180 10 3 2 5.832 10 5
四、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横截 面的空间平行力系,这一力系简化 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M
O
Mz
z
内力与外力相平衡可得
y
dA
x σdA
FN
σ dA 0 FN A dFN A
A A
(1)
My
y
M iy dM y zσdA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