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个人简历
蘑菇云背后的美丽身影--郭永怀和李佩

楼,已成为中关村中的一座孤岛,随时面临着拆
样的车去接李佩先生时.我心里
作人员专程来看她.也被婉言
迁。李佩挺着她那衰老羸弱的 很过意不去.但李佩先生根本不 谢绝了。
瘦小身躯,多方奔走,通过多种
当回事。记得当时上车时想扶
钱江也接到了李伟格短
渠道呼吁保护这些建筑。据说,
墙上还点缀着一些名人字
很快有了回音,亲戚称李佩
画.虽然是贋品,但也能反
先生状况不太好,因此不希
映岀老人的生活品味。
望再打扰她。并说之前只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
要有人来看她,老人不论多么
李佩和当年许多著名科学
虚弱,都会努力坐起来迎客
家居住过的13 J4和15号
李佩先生在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雕像旁追思
郭永怀家乡山东省荣
在我采访过的所有80岁以 上的老人中,可以说,李佩是记 忆力最佳、表达最清晰的一位。
24 档案与社会 2019-2
E~ ma〃:ddyshbjb@
人物写真
从1998年开始,李佩
2016年12月.我和钱江
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先
曾相约,什么时候带上一
后共开办了 600多场。她
束花.去看看李佩先生。
1968年10月,郭永怀前往 青海核试验基地参加我国第一 颗热核弹头发射实验的准备工 作。12月25日,郭永怀从青海 乘飞机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 事.以身殉职。郭永怀的生命 定格在59岁,他的罹难,是我国 “两弹一星”事业不可弥补的重 大损失。
郭永怀后来被追认为“革 命烈士”并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名额中.郭永怀考入加拿大多 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1940年9 月入学,随后只用了半年就完 成了硕士论文。此后,他为更 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到美国 拜航天工程学鼻祖冯•卡门教 授为师。在加州理工学院与 钱学森相识,并成为好友。
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两弹元勋:郭永怀 2009年10月31日16:29 综合郭永怀郭永怀(1909.04--1968.12.5) ,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粗通文墨。
1918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识字。
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
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
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
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
他还同胡世华、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
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
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
郭永怀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郭永怀(1909.04--1968.12.5),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编辑本段]历史年表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1931~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8~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跨声速流,1945年获博士学位。
1946~1955年创办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
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div class="article_tit">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div> <span>作者 : 舒平夏东</span> <p>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
在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怀。
<br/>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荣成,自幼聪颖好学,1931年7月,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年轻的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垂爱。
两年后,顾静薇推荐郭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
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br/> 1938年3月,郭永怀离开了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面对外敌入侵的痛苦现实,郭永怀由衷地感到: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会被动挨打。
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郭永怀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br/> 航空工程是与力学研究紧密相连的,郭永怀为此加入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这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难题――“湍流理论”。
<br/>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
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被录取。
永远怀念郭永怀征文

永远怀念郭永怀征文永远怀念郭永怀征文47年前的这一天,有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惨遭不测,令中央领导震惊,整个科技界震惊!至今,说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依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
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
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
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
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
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
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三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211051866_郭永怀:科技为国_一生信念

为救国改变志愿9月,郭永7日的卢沟撰文 / 陈晓红(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郭永怀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供图 / 郭永怀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被追认为“烈士”的科学家。
回到家乡,在山东威海卫中学当教1938年,郭永怀通过中英庚款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
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1940年9月,他才抵达加拿大。
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后,郭永怀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等论文的发表和奇异摄动法的提出,郭永怀站到了国际空气动力学的前沿,跻身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行列。
也正是由于这些理论上的突破,1947年10月14日,人类首次突破声障,实现了超声速飞行。
郭永怀科技为国 一生信念郭永怀(中)与学生们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5为兴国呕心沥血1956年9月,已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郭永怀,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这16年间,他时刻不忘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回到祖国、更好地建设祖国。
当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询问郭永怀归国后的安排时,他激动地回答:“我想的是尽快投入工作,我要工作。
”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期间,倡导中国开展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同时紧跟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让力学研究为筑力学系的学生讲授粘性流体力学,朽篇放出绚烂的光彩。
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战略科学家的眼光。
其学生张涵信、李家春、俞鸿儒等院士都为中国航的研制,在核弹、导弹、卫星的研制工作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为主持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研制工作,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的郭永怀, 1947年2月,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成员合影(郭永怀在第二排左三)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郭永怀事迹材料

三一文库()〔郭永怀事迹材料〕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
下面是相关的事迹材料,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郭永怀事迹材料一: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而在三个领域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他也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而随后郭永怀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
在中科院力学所的小院子里,竖立着郭永怀的塑像,这是1989年建的。
当时的一个小插曲是,郭永怀由于工作性质,很少留下照片,所以为他建雕塑的时候,竟然没能找到一个他的正面近照。
好在雕刻师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现了郭永怀先生生前的样子。
根据他的学生们说:“对!郭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与其他塑像不同的是,郭永怀先生的塑像下安放着他和警卫两个人的骨灰。
郭永怀事迹材料二: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出生在清末,经历过“九一八”和“七七”卢沟桥事变,亲眼目睹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恣意横行。
因此,立志改学航空工程。
他在国外16年,从多伦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学位,直至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正教授。
1956年,回国的时机成熟,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报效祖国,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船。
他说:“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
郭永怀事迹

郭永怀事迹郭永怀,是一位中国工程师和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中国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由于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郭永怀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爱。
郭永怀生于1957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
他自幼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精神。
在学习方面,他表现出色,在高中时就获得了国家优秀学生的称号。
1975年,郭永怀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了六年的飞机设计专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海南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从事研究和设计型号为“长征-2C”的运载火箭控制系统。
1990年代初,郭永怀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始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他开始收集和整理各种古籍文献,力图从中找寻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他有时会到图书馆里研究,有时会采访老师傅和知名文化人士,了解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看法。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写成文章,发表在各种期刊和报纸上,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2000年,郭永怀感到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责任不能仅限于研究,他应该将自己所学所悟应用到实践中去。
于是他开始投身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成立了文华书院和文化传承协会,组织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他还创办了《中华文化传承》杂志,定期出版,向读者传递中华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除了文化传承,郭永怀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切的关注和热情。
他深入研究现代科技,认为航空与航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他决定转行做商业航天,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年,他成立了北京深耕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公民航天项目的研发和推广。
他还将自己的企业视为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及时向社会捐助善款和物资。
2016年,郭永怀因为努力发展中国商业空天产业、推动力量高超音速飞行器发展、重视环境问题及领航比赛中的贡献获得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奖项是中国航天界的最高奖项,奖励那些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历郭永怀(1909.04--1968.12.5),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编辑本段]历史年表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1931~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8~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跨声速流,1945年获博士学位。
1946~1955年创办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
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粗通文墨。
1918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识字。
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
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
192 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
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
他还同胡世华、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
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
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 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
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研究过湍流理论。
在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
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
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赏。
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留学期间,由于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
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
实际上,郭永怀在这10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
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
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
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
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
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郭永怀回国以后,就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
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
从195 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
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
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
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
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
飞机失事临难的最后一瞬间,他与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夹住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
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
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
1963年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
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
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
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
周恩来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
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
1 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
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
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郭永怀的生活年代恰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沧桑巨变的60年,也是人类从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美国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跨入空间时代突飞猛进的60年。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
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于196 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编辑本段]主要贡献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
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
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
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
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