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

答:(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它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2)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使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个难愈的心病。战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使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3)以《申报》、《新闻报》为例,国民党中宣部拟定了《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和《申报新闻报报务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同意两报继续沿用《申报》、《新闻报》的名称恢复出版,但必须组建由国民党要员担任主任的报务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国民党实际上接管了申、新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4)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迅速地在上海等地创办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闻机构,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扩展到收复区,争取更多的新闻自由权利,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1)拒检运动的经过:

①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是作者应国讯书店之请、将其7月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翔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

②《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国讯》、《中华论坛》、《民主世界》、《再生》、《民宪》、《民主与科学》、《中学生》、《新中华》、《东方杂志》、《文汇周报》、《中苏文化》、《现代妇女》、《战时教育》、《国论》、《学生杂志》等16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同时,《宪政》、《国讯》、《中华论坛》、《民主世界》、《民宪》、《再生》、《东方杂志》、《新中华》、《中学生》、《文汇周报》等10家杂志社还决定出版一份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全部不送检的《联合增刊》。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集会,在拒检声明上签名的杂志社增至33家。9月15日,《宪政》、《国讯》等10家杂志社联合出版、国讯书店发行的4开报纸《联合增刊》第1期出版。9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关刊物《群众》杂志也宣布自即期起不再送检。

③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叶圣陶等进步人士发表了《我们永远不要图书杂志审查制度》等文章。

④9月初,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在成都,9月8日,《新中国日报》、《成都快报》、《华西晚报》、川康通讯社、自

强通讯社、国论社、《大学月刊》、《天风》、《开明少年》、《现代周刊》、《大义周刊》等16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一致决定以行动响应重庆出版界的拒检斗争,宣布报纸通讯社自即日起、杂志自即期起不再送交任何机关检查,自负言论报道之责,并发表《致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公开信》予以声援。9月17日,成都27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决定成立成都文化新闻界联谊会,推举叶圣陶、黎澍、沈志远等7人为执行委员,并发表宣言,提出了争取“发表的自由”的具体主张。在昆明,《民主周刊》、《大路》周报、北门出版社、进修出版社等11个新闻出版单位也于9月15日集会,宣布一致响应重庆、成都两地的拒检斗争,并决定成立昆明杂志界出版界联谊会。

⑤此外,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出版界也纷纷成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四川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学生编辑的刊物、壁报也通电响应拒检,不再送交各该校训导处检查。

(2)“拒检运动”的结果: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当时,国共两党正在重庆举行政治谈判,国统区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而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在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无形中对国民党当局形成了一种国际压力。为了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9月12日向外国记者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答:(1)“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

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的背景:

①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②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

③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

④国民党政府中一部分负责工业生产的官员和一些学者教授,也于1948年3月1日在北平创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并于5月15日创办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新路》周刊,宣传走改良主义的“新路”,即“第三条道路”。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员刘不同等人在南京创办《大学评论》周刊,也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

(3)“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①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