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合集下载

血液科临床实习中的技能训练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临床实习中的技能训练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临床实习中的技能训练与操作指南血液科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涉及到人体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血液科临床实习中,医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操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文将针对血液科临床实习中的技能训练和操作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实习生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血液标本采集在血液科临床实习中,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实习生需要掌握以下技能:1. 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是患者的前臂内侧。

3. 使用消毒棉球清洁采血部位,避免感染。

4. 使用专业的静脉采血器具进行采血,确保采血过程安全和无痛苦。

5. 采集适量的血液标本,避免因不足或超量影响检测结果。

二、血液细胞计数及分类在血液科临床实习中,血液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

实习生需要了解各种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掌握以下技能:1.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识别并计数各类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2. 掌握不同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如红细胞的大小、形状,白细胞的核仁和细胞浆等。

3. 学会对血液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别,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4. 掌握计数方法,如用血涂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或者通过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相关检测。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血液科临床实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操作。

实习生需要掌握以下技能:1. 了解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2. 掌握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包括凝血试管法、凝血仪法等。

3. 学会采集和处理凝血功能试验所需的血液标本。

4. 掌握常见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四、输血操作在血液科临床实习中,输血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实习生需要掌握以下技能:1. 熟悉不同类型的输血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2. 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证。

3. 学会进行输血前的身份确认和标本核对,确保输血安全。

最新临床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处理、使用和管理的指南(新)

最新临床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处理、使用和管理的指南(新)

血袋处理
血液输注完毕,废血袋按照相关规定用黄色医疗垃 圾袋包装在24小时内送输血科统一保存7天后销毁。
取血箱消毒
取血箱内部用75%酒精每周擦拭消毒一次,填写记录
临床输血申请
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 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 双方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名。无家属签名的无自 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 备案,并记入病历。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 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血栓弹力图 MA≤50mm,应考虑输。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 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
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 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纤维 蛋白原<0.8g/L或血栓弹力图K≥3min或者Angel≤53° ,可以输注。
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 的患者。低血容量患 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 输。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 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 (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 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
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 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 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 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血培养操作指南

血培养操作指南

血培养操作指南采血指征入院的危重患者,不能除外细菌感染的可能时,在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

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证:1、发热(≥38︒C)或低温(≤36︒C)。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0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杆状核粒细胞)。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粒细胞小于1,000⨯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9、血压降低。

10、呼吸加快。

当患者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 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或以下的幼儿)一般出现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C)和白细胞增多(总数≥20,000x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信号。

最佳采血时机1、对间歇性寒战,采集血培养标本应该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血。

2、采集血液标本应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对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在患者下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同时为减少抗菌药物的影响我们会采用带有抗生素吸附功能的血培养瓶。

血培养标本的数量及采血量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一个需氧瓶加一个厌氧瓶)应视为单份血培养。

其中厌氧瓶的使用除有利于血中厌氧菌的生长,同时对于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阳性报警时间早于需氧瓶。

由于多数菌血症的患者细菌为间断性入血,研究已经证实,2~3份血培养可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建议在全身不同部位,采集2~3份标本,以保证血培养检测的阳性率。

多次、多部位采血有利于我们判断致病菌和污染菌。

采血量成人每瓶8~10ml(不少于5ml),儿童每瓶1~2ml(无需常规采集厌氧瓶)。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1、怀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短时间内采集2或3份血培养,快速进行血培养。

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一、引言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旨在评估机体的血液状况和一些基础生理信息。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操作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操作规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二、前期准备1. 器材准备- 血常规检验仪器及其相关配件- 常规试剂和标准溶液2. 试剂管理- 检查试剂的有效期限- 储存试剂的条件和要求3. 样本管理- 采购新鲜的样本- 适当保存和分类样本三、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1) 对仪器进行基本的校准和操作前的检查。

(2) 根据样本数量准备所需试剂和标液。

2. 样本采集(1) 根据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方式,如指尖采血、静脉采血等。

(2) 采集样本后,将其转移到专用的采样管中,标明相关信息,并确保标本完整无损。

3. 样本准备(1)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

(2) 校正采样容器的液面高度,以确保准确的液体体积。

4. 试剂加样(1) 根据仪器的规定,加入相应的试剂和标准溶液。

(2) 注意加样的顺序和方法,以避免样本交叉污染。

5. 仪器操作(1) 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正确设置参数和程序。

(2) 启动仪器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选择测试项目、输入样本信息等。

6. 结果判读和记录(1) 检查仪器生成的结果报告,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2) 将结果记录在相应的检验单上,并及时归档。

7. 后期处理(1) 丢弃已使用的试剂和标准溶液。

(2) 清洗仪器和相关工具,保持其干净整洁。

四、质控措施1. 日常质控(1) 每天开始检验前进行质控检查,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2) 定期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和比对,评估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度。

2. 质量评价(1) 参与外部质量评价,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2) 针对检验结果不准确或异常的情况,及时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五、安全注意事项1. 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以避免样本和试剂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血液科实验室操作手册

血液科实验室操作手册

血液科实验室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1. 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科实验室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手册旨在为血液科实验室的操作人员提供准确、规范的操作指引,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高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室设备概述:血液科实验室通常配备了一系列仪器设备,如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液凝固分析仪、血型鉴定仪等。

操作人员应熟悉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安全操作: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时刻注意安全。

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遵循实验室安全规程等。

第二章:血液标本采集1. 采血点选择:选择合适的采血点对于获取准确的血液标本至关重要。

在常见的采血点中,比如肘部静脉、手背静脉等,操作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点。

2. 采血方法:采血时,操作人员应注意选择适当的针头规格、采血器等,并掌握正确的采血技术,以避免出现血栓形成、血液溢出等问题。

3. 血液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标本分装、保存等。

操作人员应标注标本的相关信息,并按照实验要求妥善保存。

第三章:血液细胞分析1. 血细胞计数:进行血细胞计数时,操作人员应按照仪器的要求,准确调整相关参数,并根据标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稀释倍数。

同时,注意消毒仪器和容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2. 血细胞分类:对于不同种类的血细胞,操作人员需根据其形态和染色特点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计数。

熟练掌握相关技巧,提高分类准确性。

3.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操作人员应注意准备良好的血液涂片,熟悉各种染色方法和显微镜的使用,以正确鉴定异常细胞及相关病理变化。

第四章:血凝分析1. 凝血酶时间测定:在进行凝血酶时间测定时,操作人员应准确选择适当的试剂和稀释液,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凝血因子测定:对于凝血因子的测定,操作人员需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调配好标准品和控制品,并合理安排各步骤的执行顺序,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误差。

血液科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

血液科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

血液科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血液科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承担着进行血液分析和检测的任务。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工作能够安全进行,本指南将介绍血液科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注意的事项。

大家在实验室操作时务必牢记以下几点:1. 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为了确保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室的安全性,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务必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规范。

在使用各类自动仪器时,应依据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数据的错误。

同时,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性能和安全可靠。

2. 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尽量减少对被测样本的污染。

- 采集血液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注意采样部位的清洁和消毒。

- 采集后的血液样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在进行血液样本离心、分装和储存时,需要使用合适的试剂和容器,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处理。

3. 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在血液科实验室中,常常会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和药品。

为了保证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化学试剂前,要了解其性质、危害和安全操作方法,遵循相关实验室操作规范。

- 在使用化学试剂时,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等。

- 化学试剂要妥善储存,避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防止泄露和风险事故的发生。

4.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验废弃物,如实验用品、化学废液和废弃物品等。

为了保护环境和实验室的卫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废弃物的分类、贮存和处理。

化学废液应妥善密闭和标识,定期送交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5. 事故的应急处理在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事故,如样本泄漏、仪器故障和化学品泄露等。

在发生事故时,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及时汇报和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同时,实验室要配备应急处理设备和药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急救和处理。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指南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指南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指南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质控环节一、检验申请规范填写检验申请单,项目填写齐全,用词规范、字迹清楚、避免涂改。

对于被检者的特殊情况,应当在申请单上注明,供检验人员判断结果参考。

检验科要求检验人员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及时解决检验项目申请和送检标本存在的问题及疑问;二、病人准备医护、检验人员指导病人做好准备。

考虑饮食、运动、生理周期、疾病及药物等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一)控制饮食(1) 大多数检验项目都要求在早晨空腹采血,咖啡、浓茶、高糖及可乐类饮料也应禁食。

(2) 肝功、血脂、凝血项目要求禁食12-16小时,且提前一天的晚餐应当避免饮酒、禁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3) 饮食对血脂检验影响重大,至少应当在抽血前的3天以内注意保持正常饮食。

(二)避免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如VitC、雌激素、降血脂药等)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尿、便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抗生素应用将对微生物培养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申请检验前医生应该了解待检者近期及当前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在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时,应当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

如不能停药,应记录用药情况,恰当评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避免运动影响(1) 剧烈运动可以使许多血液成份发生改变,甚至持续24小时以上,因此剧烈运动之后不应立即抽血;快步行走之后,至少应休息10~15分钟然后再抽血。

(2) 应在平静状态抽血,避免情绪激动。

(四)注意生理差异临床医生申请检验项目及评估检验报告时,应考虑性别、年龄、昼夜节律、季节变动、生理周期(如怀孕、月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给予必要指导。

(五)注意体位要求(1) 许多血浆生化成份在站、坐、卧三种不同体位时有明显的浓度差异。

(2) 静坐5~10分钟后以坐位(从肘静脉)采血为最佳。

(3) 卧床患者可卧位采血。

三、器材选择(1) 一般采血可采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血液科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

血液科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

血液科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血液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各类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血液科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的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以便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诊疗规范1. 患者接待与登记患者来到血液科就诊时,医务人员应热情接待,引导其填写相关的病历信息,并进行登记。

登记时,应准确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既往病史等重要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临床诊断与检查血液科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辅以一系列的检查手段。

医务人员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并酌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检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3. 疾病治疗与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血液科医务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方式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情绪支持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4. 用药管理血液科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对于药物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范。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药物说明书的要求,正确选用和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5. 感染防控血液科的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感染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感染防控制度,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二、操作流程1. 采集血液标本血液科经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医务人员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采集部位,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洁采集部位、准备好采血针和试管等。

采血时,应护理手法得当,确保采集到的血液标本的质量。

2. 实验室检查采集到血液标本后,医务人员需要将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项目可能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学指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可以为
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液科
检查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成分进行计数和测量,了解患
者体内血细胞数量和性质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
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种性状指标的测量。

操作指
南为:
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酒精棉球、棉签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
a. 按照规范化的步骤洗手并戴好手套。

b. 在患者手臂上用酒精棉球消毒。

c. 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中采集适量的血液。

d. 将采集到的血液缓慢转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封好。

e. 转动试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二、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血液的凝血系统功能状况的一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凝血
酶时间等指标的测定。

操作指南为:
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抗凝剂、凝血试剂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
a.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b. 消毒采血部位。

c. 采集适量的血液进入抗凝剂预先装好的试管中。

d. 加入相应的凝血试剂。

e. 根据试剂说明进行试管旋转或放置一段时间。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通过穿刺骨髓并采集骨髓样本进行检查,了解患者
骨髓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一种常规操作。

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染色、骨髓
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活检等。

操作指南为:
1. 预备材料: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部麻醉药、酒精棉球、穿刺
针导管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
a. 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b.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c. 消毒骨髓穿刺部位,采用局部麻醉。

d. 将骨髓穿刺针在麻醉后缓慢插入骨髓穿刺点,到达骨髓腔。

e. 推进针芯采集骨髓,或抽吸骨髓液。

f. 将采集到的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染色和分析。

g.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玻片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血液科检查项目和操作指南仅是常见检查项目的简要介绍,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医疗机构的规范进行调整。

读者在进行血液科检查时,应遵循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并配合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和操作。

通过血液科的检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