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微课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一)初读,读懂文意1.读准字音:岑参..()..()榆荚2.读出节奏: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二)赏读,读出情感5.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句诗,揣摩其中的语气。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时间安排上,部分环节显得有些紧张。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在下次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4.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增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热爱。
本节课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逢入京使》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逢入京使》,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语言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丰富词汇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分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学生在学习《逢入京使》的过程中,能够透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逢入京使》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亲朋好友匆忙相遇又匆匆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逢入京使》中诗人岑参的情感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古诗为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逢入京使》:通过诵读、解析这首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让学生理解诗人在边塞途中偶遇前往京城的使者,所引发的思乡之情及对国事的关注。
2.《晚春》:解读宋代诗人韩愈的这首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其次,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提前为学生梳理好这些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解释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也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这让我意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关键。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文学、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逢入京使》和《晚春》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手法。
举例:《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学习《晚春》韩愈
1、指导朗读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5、探究诗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天津市华明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题目
《逢入京使》、《晚春》
课型
新授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课时
1
备课人
郭爽
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的部分,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假期意境背诵了这两首古诗,但是对诗歌还不是十分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逢入京使》《晚春》学历案

《逢入京使》《晚春》学历案

《逢入京使》《晚春》【课题与课时】课题:《逢入京使》《晚春》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助读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识记文学常识。

2.通过精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3.通过细读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审美能力。

【任务评价】1.通过活动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一、课前游戏班级诗词大会:飞花令。

以“春”为令牌,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5秒为限,回答不出则被淘汰,回答出则进入下一轮,最后一名同学为最终赢家。

请同学们准备好五句诗以上:二、学习《逢入京使》活动一:了解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识记重点文学常识(指向目标1)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检测:岑参代著名诗人,与并称“高岑”。

(检测目标1)活动二: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指向目标二)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 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领略诗歌的韵律美(1)标出韵脚,试读出韵脚的韵味韵脚为:漫、干、安(an)(2)学生比赛吟诵,读出韵味(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举例:通过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离乡背井的心情,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1)诗句朗读与背诵: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正确掌握诗句的节奏、韵律,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监督、纠正,提高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
(2)词语解析:学生对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逢入京使》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情感有较深的共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逢入京使》时,能够更加投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经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词语解析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对比学习其他古诗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偶遇入京使者时所引发的思乡之情。它体现了古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1.教学重点
(1)诗句朗读与背诵:《逢入京使》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指导学生掌握诗句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意象分析:通过分析“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意象,理解诗人所描绘的边塞景象。
-诗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思乡、报国的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壮志凌云。
-诗词主题探讨:明确《逢入京使》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
举例:
在讲解诗词意象时,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边塞景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逢入京使》是他在边塞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时所作,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如何描绘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意象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词的句式特点,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句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使学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掌握《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方法,注重声韵、节奏、情感的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人的创作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解读《逢入京使》,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完整版)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完整版)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1、本诗作者是___朝_______,世称“________”,自谓“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

运用()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三、巩固练习四、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把握意境。

一、分析景物的方法⒈描写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

⒊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⒋动静角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⒌观察的层次:远看与近观,仰视平视与俯视;空间的上下、高低。

⒍感觉的角度: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二、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 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 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 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 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 两人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 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 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 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 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 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 再读诗歌。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两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能够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3. 唐代诗歌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分析;3. 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知识等;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3.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唐代诗歌,复习相关知识;(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逢入京使》和《晚春》。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含义;(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3.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强调唐代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3)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人、朋友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意识;(2)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翻译、解析等内容;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b.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解析(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词含义、意象和修辞手法;b. 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欣赏(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景描绘,感受诗人的情感;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美景的想象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5分钟)a. 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b. 学生现场创作诗歌,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包括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并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章:逢入京使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岑参的生活背景,以及逢入京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3 诗歌鉴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

第三章:晚春3.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韩愈的生活背景,以及晚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3.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诗歌鉴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

第四章:诗歌创作技巧分析4.1 逢入京使的创作技巧分析逢入京使中的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创作技巧。

4.2 晚春的创作技巧分析晚春中的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创作技巧。

4.3 创作技巧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主题探讨5.1 逢入京使的主题分析逢入京使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友情等。

5.2 晚春的主题分析晚春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自然等。

5.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逢入京使与晚春的对比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创作背景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6.3 汇报与分享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对比分析的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七章:诗歌鉴赏方法7.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7.2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逢入京使和晚春进行鉴赏实践。

7.3 鉴赏心得交流学生之间分享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领悟诗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的精神品质;(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和朗读技巧;3. 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逢入京使》和《晚春》;2. 相关背景资料: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音频、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两首诗歌;(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2)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把握韵律节奏;(3)教师点评朗读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6. 课堂小结(2)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笔记;7. 课后作业(1)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 “杨花 榆荚” 虽然没有任 何姿色 , 无法像其 他花草那样呈现 8 / 13
(3) 结合写作背景 , 后两句诗 从另一角度思考 , 似乎是在启 示我们什么 ?
娇艳 , 吐露芳香 , 但是它们也不自 卑 , 不藏匿自己的 短处 , 而是加入了 “百般红紫”的 “斗芳菲”行列 , 将没有姿色的杨 花榆荚化作了漫 天雪花 , 翩翩起舞 纷飞。“无才思” 和“惟解”又一次 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 ,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以鲜 活的生命力 , 积极 向上的思想激情 , 进而更好地表达 了诗人珍惜春天、 珍惜时光的美好 愿望
3 / 13
激活求知欲
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 , 处 理得简单 , 收束得很干净利落 , 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 深情 , 寄至味于淡薄 , 颇有韵味。 3.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 , 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 , 这两 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 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 既自然、合 情合理 , 又别出心裁 , 诗人摄取 的生活镜头 , 有浓厚的边塞生活 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 , 很 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 描绘出彼此 行色匆匆的情景 , 因无纸笔而用 口信代家书 , 既合情合理 , 又给 人以新鲜之感。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晚春》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704
执教教师: 洪日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材分析 在本模块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梳理诗歌,并运用已有 知识储备,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深度,读出个性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 49 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 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 设计意图 ] 此 环节通过指导学 生朗读 , 让学生对 文本有一个整体 认识 , 并较熟练地 朗读全诗 , 为下面 的了解诗意奠定 基础。
6 / 13
三、 疏通诗意
1. 方法引领 : 结合诗后的主 题, 写作技巧的诠释 , 以小组为 单位 , 合作探究翻译全诗 , 画出 疑难语句 , 师生共同解决。
[ 设计意图 ] 让学 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 了解作者、作品的创 作背景 , 有利于学生 快速背诵 , 加深对文 本的印象。 【课件 出示关于作者及作 品的创作背景 , 然后 教师指名朗读诗歌 , 其他学生听读 , 加深 印象。】
PPT
诵读法,讨论 法,读写结合
法。
2. 关于背景 : 此诗作于公元 749 年 ( 天宝八载 ) 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 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 充安西节 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 34 岁,
2. 师强调 , 生做好记录 , 并 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 : 指草本 和木本的各类花木 , 即花草树 木。 久不归 : 意为春天很快将 要过去了。 斗 : 竞争 , 比赛。 杨花 : 指柳絮。 榆荚 : 指榆钱。 才思 : 才气 , 才华。 惟解 : 只知 道。 漫天 : 遍布天空。
[ 设计意图 ] 此 环节通过方法引 领、指导自读自 译、 梳理诗意等步 骤 , 指导学生快速 疏通文意 , 培养学 生自读自译的能 力。
[ 设计意图 ] 通过 岑参的言语 , 让学生 对其有一个初步认 识 , 同时产生对人物 的崇敬之情 , 由此引 出课题 , 提高学生的 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一、资料助读
1. 关于作者 : 岑参 (715-770), 唐 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 但父亲早逝 , 家道衰落。他自幼从 兄受书 , 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 , 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 , 安史之 乱后回朝 , 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 阙 , 后官至嘉州刺史 , 世称“岑嘉 州”。罢官后 , 客死成都旅舍。岑 参与高适并称“高岑” , 同为盛唐 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 , 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 外 , 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 诗风颇似谢朓、何逊 , 但有意境新 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 设计意图 ] 让学 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 了解作者、作品的创 作背景 , 有利于学生 快速背诵 , 加深对文 本的印象。
1. 关于作者 : 韩愈 (768-824), 字退之 , 唐代文学
5 / 13
二、朗读诗歌
1. 提出朗读要求。
(1) 读准字音 , 芳菲 (f ēi) 榆荚 (ji á) 解 (ji ě) (2) 读 出节奏 , 注意停顿。 ( 按音节停 顿或按意义停顿 )
深入研读
明确〕 故园东望路 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 干。“故园东望路漫 漫” , 写的是眼前的 实际感受。诗人已经 离开“故园”多日 , 正行进在去往西域 的途中 , 回望东边的 家乡长安城当然是
4 / 13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漫漫长路 , 思念之情 不免袭上心头 , 乡愁 难收。“双袖龙钟泪 不干” , 这句运用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表 现思念亲人之情 , 也 为下文写捎书回家 “报平安”做了铺 垫。
3. 指名领读。
4. 齐读。
三、再读古诗 , 赏析诗歌
1. 诗的第一句 “故园东望路
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
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
点明家的位置 , 也说明自己在走
马西行。“路漫漫”三字 , 说明
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 回首
望故乡 , 自觉长路漫漫 , 平沙莽 莽, 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 二字 ,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 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 的情状。思乡之泪 , 龙钟交横 ,
3. 合作交流 , 理解诗人描绘 的内容。 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四、抓住意象 , 感悟情志
1.
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 ,
借助文后“赏析” , 大胆展开想象
的翅膀 ,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又想
到了什么 ? 〔明确〕 A. 看到百
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 , 柳
(5) 齐读。齐背。
家、哲学家、思想 家 , 河阳 ( 今河南 孟州 ) 人 , 世称韩 昌黎 , 晚年任吏部 侍郎 , 又称韩吏 部 , 谥号“文” , 又 称韩文公 , “唐宋 八大家”之一。 2. 关于背景 : 此诗 是《游城南十六 首》组诗的第三 首 , 作于元和十一 年 , 此时作者已年 近半百。 此诗估计 是作者在晚春时 候游城南时所见 后感悟而作 , 同时 又是作者年龄已 进入“晚春” 时期 , 正好又是在官场 上不得志的时候。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 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 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 在一定困难。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 背诵诗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 / 13
整体把握
前半生功名不如意 , 无奈之下 , 出 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 ,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 西出阳关 , 奔 赴安西。
提示 : 七言律诗可以 二二三 , 也可以四三 停顿 , 学生划分朗读 停顿。
二、朗读诗歌 ,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 学生倾听。
2. 教师范读 , 学生跟读。
2. 方法指导 : 读出节奏 , 前 提是读懂句子 , 理解句意 , 以“意 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 / 不久归 , 百般红紫 / 斗芳菲。杨 花榆荚 / 无才思 , 惟解漫天 / 作雪 飞
3. 朗读诗歌
(1) 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点评。 (4) 范读 , 明确节奏 , 读出正确的节奏。
谈话导入 , 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 , 春天是千姿百 态的 , 古往今来 , 无数诗人用饱含 深情的诗句描写、 赞美春天。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 古诗。 ( 板书课题 )
一、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 作背景 , 然后 , 教师指名朗读诗歌 , 其他学生听读 , 加深印象。】
术应用
意见
导入
导入一 : 歌曲型
他曾自言 : “功名只向马上取 , 真是英雄一丈夫。 ”他也曾自我表 白 :“万里奉王事 , 一身无所求。 也 知塞垣苦 , 岂为妻子谋。”他是唐 朝著名边塞诗人 , 他的边塞诗多数 是昂扬 ( 乐观 ) 的 , 表现出唐军高昂 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 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 , 他们不可能 没有思乡的感情 , 也不可能不思念 父母妻子。他就是岑参 ,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的作品。 ( 板书课题 )
[ 设计意图 ] 此环 节旨在通过引导学 生感悟诗歌主旨 , 学 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涕泗滂沱 , 这多少有点夸张 , 但
仍不失真实 , 我们仍然可以说上
句写的是实景 , 下句写的是实
情。
2.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 , “逢”字点出了题目 , 在赴安西 的途中 , 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 人, 彼此都鞍马倥偬 , 交臂而过 , 一个继续西行 , 一个东归长安 , 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 , 正好 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 可偏 偏又无纸笔 , 彼此行色匆匆 , 只 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
〔明确〕 他一方面 有对故园眷恋的柔 情与思念亲人之情 ,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 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 于不假雕琢 , 信口而 成 , 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 心头所想、口里要说 的话 , 用艺术手法加 以提炼和概括 , 使之 具有典型的意义 , 我 们在写作中也要学 习这种写作方法。
絮纷飞、 榆荚飘落的画面。 B. 想到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 , 要紧
的是珍惜光阴 , 不失时机 , “春光”
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
C. 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一日之计在于
晨。”“一寸光阴一寸金 , 寸金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