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桐城散文派的为文主张。
2、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清初狱治的腐败黑暗,探讨本文的主旨及写作意义。
3、体会本文艺术特点,了解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探讨清初狱治腐败的根源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新课
是谁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却为“民生之多艰”而长叹哀泣?是谁穷困潦倒生活窘迫,却依旧心系天下苍生?是谁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不忘收复丢失的国土?是谁身陷囹圄,被判处极刑,依然关心时政初心不改?这些都表现了仁人志士心忧天下心系国事的美好情怀,而一个优秀的文人也一定有着这样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在狱中完成的作品《狱中杂记》,了解清初的狱治状况,同时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链常识
1、作家名片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
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
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
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
乾隆十四年病逝。
享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为文主张“义法”,要求作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著有《望溪全集》。
2、背景探秘
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而被牵连下江宁县狱。
不久,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
《狱中杂记》是方苞于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在刑部狱中写成的。
3、文体知识
杂记——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方苞的《狱中杂记》是“杂记”中的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
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三、知文意
(一)疏通内容
通读全文,梳理层次,概括段意。
第1段:记述刑部狱中瘟疫流行的情况和原因;
第2段:记述狱吏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
第3、4段:记述奸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罪恶行为;
第5段:记叙奸民与恶吏内外勾结,把监狱变成牟利赚钱的场所的罪恶行为。
(二)细剖深析
1、全文描写了清朝初期刑部监狱的哪些现象?简要概括。
文章揭露狱治的黑暗与残酷,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监狱中的起居与卫生条件极端恶劣,不顾犯人的死活,以系囚的人多为增利之术,因此往往疾疫大作。
(2)刽子手、主缚者以及专管上镣铐和打板子的狱卒,都以自己执行的职务作为敲诈勒索的手段,穷凶极恶,无以复加。
(3)在监狱里任职多年的役吏,私自篡改文书,偷换奏章,改填姓名,草菅人命,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4)久在狱中屡次犯罪的坏分子,与差役、狱卒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监狱为牟利之所。
2、本文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请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作者在此段力求冷静、客观、真实地记载刑部监狱贿赂公行的事实,并通过自己与役吏的对话剖析他们的心态,最后在段末引用孟子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态度,议论冷峻而深沉,我们从“信夫!”的感叹中隐约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懑之情。
(2)“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
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恶吏无所不为的深恶痛绝,是对良吏不明是非胡乱断案的扼腕叹息。
这是作者在冷静、客观、真实的记叙后的忍无可忍的情感爆发,表现了一个文人的良知与正义。
(三)探究争鸣
1、当时最高司法机关(刑部)与它直接管理的监狱,对那些蒙冤的小百姓来说,简直是人间地狱;对那些强徒恶吏来说,则是为非作歹的乐园。
这些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其根源在哪里?试探讨。
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本是一个“利”字(当然是不当之利),是“利”之恶的典型。
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可以从人性、社会、制度等方面探讨,加深认识。
2、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就本文主题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作者用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的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施酷刑和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
《狱中杂记》真实地揭露了清初监狱中骇人听闻的黑暗与腐败,可谓是方苞的文章中最富有批判现实之精神的一篇。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完善司法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
据《望溪先生集外文》中此篇后的按语说,方苞出狱后,旋即蒙诏入南书房,曾为老监开窗出资,由刑部主事龚梦熊的支持而得以实现;此文中所揭发的种种弊端也引起了主管官吏的重视。
他自己曾记曰:“其后韩城张公复入为大司寇,静海励公继之,诸弊皆除。
”如果真是这样,也足见此文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了。
四、赏技巧
1、“杂”而有序,散中见整
写作方面方苞提倡“义法”,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有序”。
该文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
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先从牢房的情况、牢狱的管理写起,勾勒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使读者对牢狱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然后分别叙写有关的人物和事件,把各种黑暗现象,群魔乱舞的情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选材典型,“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2、行文严谨,真实可感
本文从目睹实情写起,通过作者直接见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铺叙,深入揭发封建官吏狱卒榨取钱财玩弄法令的情景,更以同系同逮者的相关事实加以佐证,人证物证确凿有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行文严谨,可信度高,说服力和真实感强。
3、笔法朴实,夹叙夹议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
作者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质上是经历过大痛苦、大愤怒之后的冷峻,正如痛哭之后的无泪,悲痛之后的清醒。
这种客观冷静,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是作者对这样的罪恶所见所闻甚多,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更易引起读者的震撼。
【教师小结】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
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等等。
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
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
五、启智慧
《狱中杂记》杂叙所历所见,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生活的土壤中,以奏出时代的声响: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运用上面材料,以“心忧天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