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八年级16课散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16课散文两篇笔记
《散文两篇》课堂笔记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篇是《永久的生命》,它从时间角度去谈生命的有限和无限,提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向上,珍视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与价值。
第二篇是《我为什么而活着》,它从生命的意义这个角度去探寻人生的价值,提倡我们要积极面对人生,敢于直面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
在写法上,《永久的生命》先破后立,横向铺陈。
《我为什么而活着》则纵向展开,思路清晰。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需要注意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两文都表达了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主题思想。
不同点是表达方式不同,前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后者则用平实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阅读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凋谢”在第一段中的含义和作用,“这些岁月既不悲惨,也不可怜”的含义和作用等。
最后,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阅读方法,例如注意文章结构和思路、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等,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 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 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 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 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 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 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 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 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 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 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 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 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
6、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
崇高的人格
爱情带来狂喜
渴
望
爱情摆脱孤独
爱
情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博 大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的
我追
为 何
求 知 识
而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情 怀 和 崇 高 的
生同
情
被压迫被折磨者
人 格
苦 难
孤苦无依的老人
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 的奋斗目标,明确活着的意义, 若整天胸无大志、浑浑噩噩、得 过且过,这种生活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 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被视为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 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主要作品有《西方哲 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文本解读
《散文二篇》文本解读1.文题诠释(1)《永久的生命》:重点理解生命前的“永久”一修饰词,任何生物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指引学生品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就能找到答案。
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作者以此为题,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 看到这个问题,我相信许多人都曾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常常会在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回答。
那作者又为什么而活呢?此题,无疑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再次思索,揭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帮助读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主旨(1)《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文章开篇明旨: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虽然活得苦,但作者觉得活得值得,还乐意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这体现了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3.内容解读(1)《永久的生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开篇先谈过去的时间不可逆转,在时光里,人会慢慢丢掉很多东西,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迹,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句承上启下,一“却”字可见情感明显转折。
生命有限我们没有时间去悲观,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人类生命的永恒。
以小草生命的卑微、柔弱为例,表达个体生命虽短暂,但群体生命却不息。
岁岁年年春风依旧,年年岁岁小草相似。
再用初生小牛犊的美好来意蕴生命的快乐、永恒。
春天,小牛犊在山坡上跳跳蹦蹦,炫耀遍身金黄的茸毛,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在适合小牛犊自在生长的环境中,一只充满活力的,稚嫩可爱的小牛犊诠释了生命不止地繁衍和快乐、美好。
通过小草、小牛犊生命的不朽与美好让我们深刻体会“生命总是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随处预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句话的含义。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课文讲解
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我
带来狂喜
为
什 么
渴望爱情
摆脱孤寂
而
活
体会美好
着
人生境界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我 为 什 么 同情苦难 而 活 着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 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 了六个月牢。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 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 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 监禁。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 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 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 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 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 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 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共39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散文二篇《永久的生 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谢谢! Nhomakorabea39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
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1)了解人的心灵;(人) (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 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 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 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 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 想想这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立意高远,令人折 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
课Hale Waihona Puke 小结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 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 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 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 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作业
读音释义
1、濒(bīn)临:接近;靠近。 2、俯瞰(fǔ kàn):俯视,从高处往下 看。 3、遏(è)制:制止;控制。 4、肆意:任意。
(一)朗读课文,说说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就是 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1、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 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 和痛苦、甚至绝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1.理解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 的胸襟。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西 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 的分析》等。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册课件 :散文 二篇《 永久的 生命》 《我为 什么而 活着》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手法。“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
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 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生命”和 “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 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 丝毫不能做主。”“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 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学习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总结规律:中心句往往在段落首句或尾句)3、快速浏览,概括作者论说生命的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词语,完成板书生命(易逝——可怜;永久——感动;奇迹——赞美)欲扬先抑明确:本文写作意图,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从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进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共53张PPT)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 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 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 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 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写作背景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大师生受益匪浅。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 飓风(jiù) 遏制(è)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居里夫人
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生
命 生命的快乐和威势 赞叹
赞先 美抑 生后 命扬
课堂练习: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 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 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我 为 什 么 同情苦难 而 活 着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 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 了六个月牢。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 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 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 监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罗素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 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长大。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曾两度在 该校任教。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罗素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 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明确: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
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 ①了解人类心灵; 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作者一生成就: 罗素,著名的数学家、逻钟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认 为 “富有鼓动天才的辯论家”,一生都在热忧地为公众 的良知辦护。他在近百岁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被称为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 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 “未来时代的先知”;20世 纪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英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95 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赞美生命的永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同时呼吁读者感谢生命,赞美生命,以 热情回报生命,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手法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
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 凯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开头从人丢失一颗臼齿,一段盲 肠,一些头发写起,又用小草和小牛犊的例子来写。文章用 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了深邃的哲理。作者在行文中感 情充沛,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
替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生命延续,生生不息
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生命。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指个体 生命的 逝去
指生命现 象永存
指“凋谢”和“不朽” 两者相差巨大,却都 是“永久的生命”
议论“生命永久存在是奇迹”。
主旨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 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 ,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shì màn
疲 倦 炫 耀 消 逝 蔓延
中心句
从生活细琐之事写起, 表现生命易逝,为后 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 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 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 既然离开,就永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 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迹印。我们都非常可怜!
拟人,生命的欣喜姿态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述“永久的生命”的外在表现
中心句
指一个个体
指永不休止的繁殖和蔓延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它是一个不懂疲 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 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 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素生平、思想、成就等情况。 2.理清文章的结构,鉴赏隽永的语言。 3.感受罗素博大的胸怀,学习罗素伟大的人格,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作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合作探究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低微,那样柔弱, 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 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 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 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秘,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合作探究
知识
同情心
精读细研 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带来狂喜
解除寂寞
看到仙境
精读细研
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 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 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 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合作探究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域、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 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 对知识的期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 是升华到了博爱的境域。
合作探究
作者的三种感情哪一种最能引起 你的共鸣?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提示: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同情心——博爱。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 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夸耀它们遍身金黄 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 表达出作者的爱好之情。
合作探究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 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 思?
板书设计
我 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
为
什 么 而
第16课《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渴望爱情
第一位:艾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婚姻时间: 1894~1921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22岁,艾丽丝大5岁,此 事遭罗素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出席婚礼。1902年婚 姻 出现问题,罗素移情别恋,1921年正式离婚,艾 里丝对罗素感情很深,离婚后对罗素的动向仍甚为 关注。
不可遏制的同情三个方面简述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字里行 间透露出作者作为思想家的博大胸怀和崇高人格。
罗素是一个具有社会关怀的人道主 义者、和平主义者,他充满正义、良知、 睿智、温情。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 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 格。
罗
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
素
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
她是多拉雇的家庭教师,两人在这段时间 产生感情,结婚时皮特26岁,罗素64岁,婚后 生有一个男孩,她对罗素完成《西方哲学史》 有很大贡献。1949年双方感情破裂,1952年皮 特以罗素遗弃她为由与之离婚。
第四位:伊迪丝· 芬奇 婚姻时间: 1952~1970 (罗素去世)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 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 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中,作者完全不能自拔,作 者几乎会上丧失生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 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5.罗素同情的人类苦难,具体指哪些?
具体指饿中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 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散文二篇》教学反思(《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散文二篇》教学反思《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散文二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由《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
胡作玄、赵慧琪译。
略有改动。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这两篇散文都是探究生命的,文章虽然短小然而内涵丰富。
因为学生们毕竟年级还小,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那么深,因此在理解课文上存在着一些难度。
我让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他们接受两位哲学家的理念,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这样就容易多了。
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
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
同时,中学生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形态开始填补原来脆弱的空白。
他们开始了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他们焦虑,会让他们忧心,会让他们迷茫,会让他们痛苦。
他们少理性,缺信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徘徊期,他们摸索、挣扎,他们渴望精神的力量。
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字词拼音及解释
15、散文两篇兴味xìngwèi:兴趣、趣味。
洗涤xǐdí: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卑微bēiwēi:形容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也可形容官职小和对自己的谦称。
牛犊niúdú:出生不久的小牛。
茸毛róngmáo:柔软纤细的毛。
又叫绒毛。
消逝xiāoshì: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繁殖fánzhí: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凋谢diāoxiè:①(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百花~。
②指老年人去世:老成~。
遏制èzhì:制止。
濒临bīnlín:接近;靠近。
深渊shēnyuān:很深的水:落入万丈深渊。
也比喻艰难的境地和险境:苦难的深渊|堕入罪恶深渊。
星辰xīngchén:星的总称。
第十五课《散文两篇》一、重点字词注音兴味【xìng wèi】洗涤【xǐ dí】卑微【bēi wēi】牛犊【niú dú】茸毛【róng máo】消逝【xi āo shì】繁殖【fán zhí】凋谢【diāo xiè】遏制【è zhì】濒临【bīn lín】深渊【shēn yu ān】星辰【xīng chén】俯瞰【fǔ kàn】二、重点词语解释兴味:兴趣。
洗涤: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牛犊:小牛,乳牛。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凋谢:1. 草木花叶枯落花瓶里的旧花凋谢了。
2. 比喻老年人死亡朋友日凋谢,存者逐利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稿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稿说教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哲理散文。
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其单元目标是体会作者的感悟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
此篇是哲理性散文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罗素认为活着目的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写法。
说重点难点部编版教材落实了党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罗素的人生追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八年级学生从议论性散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在以前是很少有的。
所以我把难点设定为: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写法。
说学情我处于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存在见识不广阅读量狭窄、知识储备不丰富的问题。
所以我安排的目标尽量小而实效性强,培养他们主动的探索精神,能真正的有所领悟,从而打开认知的一扇窗。
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的学情,我制定了下列的教法学法:朗读感受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导入。
1、进入课堂,我会提问三个问题。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学生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大笑,回答的非常浅显。
我是某某某,从余姚村来,到涝店中学去。
然后告诉学生,这三句话在哲学领域,是一个人生哲学的终极问题。
上帝创作了人,作为在地球上拥有着最高智识的我们,What are we going 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追求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2、简介罗素(对作者的认识我一般会布置在预习中,上课时我会问到关键点,比如,他有哪几重身份?他为世界和平都做了什么?)检查生词预习正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安排教学的时候,尽量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第16课《散文两篇》课文讲解+知识点
永久的生命
一、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
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
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文主题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然而,因为
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
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