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会考高考语文古文知识: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课堂知识点及背诵默写重点整理(学生版)
鸿门宴》知识点(高三实用复习)
![鸿门宴》知识点(高三实用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221e424647d27284b7351bd.png)
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 • • • • • • • • • • • • • • • • 1.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沛公起如厕: 固不如也: 2.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令张良留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举 杀人如不能举: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不胜举: 4.胜 沛公不胜桮杓: 刑人如恐不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时无声胜有声: 。
五、特殊句式
• 1.倒装句(说出下面各句属于倒装句中的 哪一种) • 具告以事 • 长于臣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籍何以至此 • 客何为者 • 沛公安在
请从本文分别找出两个省略句和被 动句,并翻译,写在作业本上。
六、固定结构
•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 所……,……无所……”,“……没有 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 可以换作“有所”。) •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 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 个……”) •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 词。)
二、词类活用
• • • • • • • A.找出下面句子中哪个词是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 籍吏民,封府库 范曾数目项王
B.找出下面哪个词是名词作状语? •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道芷阳间行
• C.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Leabharlann 良•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E.使动、意动句
• • • • • • •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70b7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a.png)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知识点总结如下:一、文学常识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知识总结1、字词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今异义: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②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③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④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⑤寿古:敬酒。
今:长寿。
⑥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4f9c8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9.png)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楚汉相争初期的一次重要宴会,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充满智谋与惊险的饭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一词多义(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2)如沛公起如厕(到……去)杀人如不能举(唯恐)固不如也(比得上)(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5)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6)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尽)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7)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1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cc50c004a1b0717fd5dd5b.png)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一)文学常识《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归纳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966bb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d.png)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归纳文言文鸿门宴知识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鸿门宴知识归纳,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401404a32d7375a4178091.png)
《鸿门宴》译文及重要知识点【1】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他的)相国,珍宝全都归他所有。
”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居住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我派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本节重要知识点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未得:没能。
得,能够。
言于项羽: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项羽言”。
2.欲王(wàng)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欲(于)关中王”。
3.为:担任。
动词。
尽:全都。
旦日:明天。
飨:用酒肉犒劳。
4.为(wèi)击破:省略句。
“为(吾)击破”。
为,替。
当是时:在这时。
是,译为“这”。
5.范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
6.沛公居山东:是省略句,“沛公居(于)山东”;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沛公(于)山东居”。
7.此其志不在小:判断句。
标志:“此…”。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标志:“此…也”。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9.急击勿失:省略句,“急击(之)勿失(之)”。
两个代词“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
【2】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跟随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他)一起死啊。
”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事情有急难,(我)逃跑离开不合道义,不能不告诉(他)。
”◆本节重要知识点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标志:“者……也”。
《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
![《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691842b30b4c2e3f57276388.png)
《鸿门宴》知识点清点一.文学常识司马迁,字,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家、家、家。
其父司马,是汉朝,20岁以前在父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0岁后外去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元封三年继父职任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
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中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岁终于写完,不久死去。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辩论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
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是我国第部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帝,下至帝,首尾年,计篇。
内分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贵族王侯)、七十列传(诸侯之外名官名人)、十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它是杰出的巨著,又是杰出的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誉为“,”(《汉文学纲要》)。
二.为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沛公()美姬()崤山()鲰生()戮力()数目()玉玦()樊哙()瞋目()目眦()刀俎()杯杓()沛公欲王关中()日飨士卒()范增说项羽曰()按剑而跽()彘肩()卮酒()目眦尽裂()参乘()切而啖之()从百余骑()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2.张良出,要项伯(通,释义:)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释义:)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释义:)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释义:)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释义:)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释义:)8.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释义:)9.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fafa4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4.png)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db073e5f90f76c661371a7e.png)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梳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刘向)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
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二、通假字梳理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隙)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三、一词多义的梳理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给、替;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19.说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四、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③项王许诺/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甚)..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五、偏义复词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a4b32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4.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
这篇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以下为大家进行全面且实用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四、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五、重点虚词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转折)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2、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3、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安在”应为“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5、省略句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吾”)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b8aaa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0.png)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著名且充满戏剧性的事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一、背景知识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起义,随后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秦。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率领大军入关。
此时,刘邦的势力相对较弱,而项羽兵强马壮,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中,他小心谨慎,善于应变。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善战,但性格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主张杀刘邦以除后患。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宴会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宴前形势刘邦入关后,派兵守函谷关,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
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听后更加愤怒,决定次日攻打刘邦。
四、宴会经过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非常惊恐,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人来到项羽的军营。
2、项羽设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宴会上,项羽的态度比较傲慢,刘邦则表现得十分谦卑。
3、范增示意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举起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
4、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召来项庄,让他在宴会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
张良见情况危急,便出去找樊哙。
5、樊哙闯帐樊哙带剑拥盾闯入营帐,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赐肉,樊哙趁机陈说刘邦的功劳,指责项羽听信谗言。
项羽无言以对。
6、刘邦逃脱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霸上。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63b37f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b.png)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汇总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二、通假字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三、一词多义1、因: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2、如:①万事如意(顺从)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④沛公起如厕(到)3、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⑤杀人如不能举(尽)4、谢: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6、置: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四、词类活用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五、句式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六、难句翻译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51a2e902768e9951e738f2.png)
《鸿门宴》译文及重要知识点【1】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邦的左司马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他的)相国,珍宝全都归他所有。
”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替(我)打败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邦的军队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增劝告项羽说:“邦(在)居住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我派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本节重要知识点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未得:没能。
得,能够。
言于项羽: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项羽言”。
2.欲王(wàng)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欲(于)关中王”。
3.为:担任。
动词。
尽:全都。
旦日:明天。
飨:用酒肉犒劳。
4.为(wèi)击破:省略句。
“为(吾)击破”。
为,替。
当是时:在这时。
是,译为“这”。
5.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
6.沛公居:是省略句,“沛公居(于)”;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沛公(于)居”。
7.此其志不在小:判断句。
标志:“此…”。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标志:“此…也”。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9.急击勿失:省略句,“急击(之)勿失(之)”。
两个代词“之”指代的容不一样。
【2】楚国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良交好。
良这时跟随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邦军中,私下会见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良),想叫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他)一起死啊。
”良说:“我替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事情有急难,(我)逃跑离开不合道义,不能不告诉(他)。
”◆本节重要知识点1.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标志:“者……也”。
季父,叔父。
伯仲叔季。
2. 素:平时。
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和…交好。
《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
![《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4ff09a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a.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2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4?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5.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重要实词归纳:“要”要,读音一:y a o:(1)形容词:①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狱中杂记》)一一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弓I:要领,关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要言不烦②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可谓要言不烦也。
(《世说新语?言语》)——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①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察今》)――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治平篇》)――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 a o:(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墨子?兼爱中》)——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①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一一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狱中杂记》)——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二、古今异义1. 约为婚.姻. 古: 儿女亲家;今: 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 黄河以北;今: 河北省2. 将军战河北.3. 臣战河.南. 古: 黄河以南;今: 河南省4. 沛公居山东.时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da195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1.png)
鸿门宴文言文高中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篇目。
以下将从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式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来梳理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事实的一种史书体例,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②哙拜谢(感谢)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胜①沛公不胜桮杓(禁得住,能承受)②刑人如恐不胜(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三、句式分析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
(2)为(吾)击破沛公军!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a1f0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0.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精彩篇章,也是高中语文文言学习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不仅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以下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1、为(1)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读“wèi”,介词,替;后一个“为”读“wéi”,动词,想出(4)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5)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2、故(1)故听之连词,所以(2)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3、幸(1)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2)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辞(1)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2)未辞也动词,告辞5、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2)哙拜谢动词,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籍吏民籍:登记(4)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5)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2、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3)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头发上指上:向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近,沾染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4、被动句(1)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2)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六、重点虚词1、以(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2)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连词,表目的,来(4)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2、而(1)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2)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3)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3、之(1)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2)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的(3)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4、于(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2)长于臣介词,比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掌握这些文言知识点是关键。
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
![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ab37f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7.png)
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语文鸿门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把守。
内,通“纳” ,……进入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不者: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日日夜夜地。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再三,多次。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间,从小路,秘密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籍吏民:籍,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刑,杀。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素,与……交好。
3、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称王。
毋内诸侯:内,通“纳” ,使……进入,接纳。
三、古今异义: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再拜: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2、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3、变式句(倒装句):(1)宾语前置: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2)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五、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读后感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
《鸿门宴》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鸿门宴》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4f5a55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6.png)
鸿门宴文化常识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后因李陵辩解,而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2.《史记》又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写作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大部分。
该书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写作背景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贵族项梁率项羽于会稽起义,泅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获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人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为项羽所牵制,刘邦又用张良之计收降了与之交战的秦军,于是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驻军霸上,想称王关中。
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听说刘邦要做关中王,就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字词汇总字音飨士卒(xiǎng) 鲰生 (zōu) 戮力( lù ) 瞋目( chēn )目眦尽裂( zì ) 按剑而跽( jì ) 彘肩( zhì,) 刀俎( zǔ )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词性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2)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重点句式1)判断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注音)。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注音)目.项王,(举所佩玉玦.(注音)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注音)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注音)。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注音)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注音)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注音)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注音)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注音)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注音)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注音),我为鱼肉,(何辞为.(注音)?)”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注音),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注音)彊(注音)、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注音)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注音)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注音)杓(注音),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③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④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⑧“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⑨“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2、翻译文中划直线的句子。
3、分析文中阴影加括号句子的句式。
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出处:《》,这是我国第一部,又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作者是:,(朝代),鲁迅的,高度评价了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基础知识(一)找出下面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____通_____2、张良出,要项伯 _____通____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通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通_____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通_____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_____通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切而啖(dān)之按剑而跽(jì)曰毋内(nèi)诸侯闻左公被炮(pào)烙B.从数骑(jì)入古寺伺(sì)机行动好(hào)美姬沛公不胜(shēng)桮杓C.欲王(wàng)关中瞋(zhēn)目视项王范增说(shuō)项羽曰旦日飨(xiǎng)士卒D.自坐幄(wū)幕外参乘(shèng)皆为(wèi)五虎张良出,要(yāo)项伯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① A.使子婴为.相。
B.臣为.韩王送沛公。
C.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 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项王未有以.应。
C.具告以.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 A.立而.饮之。
B.按剑而.跽。
C.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D.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④ A.拜夫人于.堂上。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贪于财货,好美姬。
()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①A.范增数目.项王。
B.沛公欲王.关中。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②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5、选出下列语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①例句:客何为者?A.大王来何操?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沛公安在?D.问何以战。
()②例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下列各组中对例句的解释正确的项是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A.因为要防备其它强盗出去进来和意外的事故,所以就派遣了军队把守函谷关。
B.因为要防备其它强盗进来和意外的事故,所以就派遣了将士中把守函谷关的人。
C.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D.之所以派遣将士中把守函谷关的人,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出来进去的和意外的事故。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刑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B.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连行刑的人都不能胜任了。
C.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了人如果不能列举出来,行刑的人恐怕就不能胜任了。
D.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了人如果不能列举出来,刑罚人恐怕没有用尽(酷刑)。
7.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三)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有何词类活用的现象,指出并归类。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刑人如恐不胜(5)素善留侯张良(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吾得兄事之归类:①名词活用为动词,有___________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__________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使动用法有__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有__________⑤名词用作状语,有__________(四)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今义: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古义:今义: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今义: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今义: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古义:今义: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今义: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今义:(五)阅读文中第三段,回答下面问题。
1.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 ),收到的效果是( ) 。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2.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3.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原因:刘邦性格:4.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答:方法:效果:5.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
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
6.请指出下面各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1)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2)(刘邦)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7.从上面两段语言,你是否能看出“楚汉之争”项羽为何失败的原因?若有,请分析。
若无,请根据《鸿门宴》写出你自己的关于项羽为何最终失败的理解。
8.“樊哙闯帐”是鸿门宴的情节高潮,请分析此时大帐中各人的心理反应(任选三人)范增:项羽:项伯:刘邦: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