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合集下载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定位、定性及半定量抗原的技术方法。

该方法为精确定位各种抗原的存在部位、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病理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免疫电镜技术主要经历了铁蛋白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以及胶体金标记技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铁蛋白标记技术适用于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定位,由于其分子量较大,不易穿透细胞膜,定位细胞内抗原较为困难。

铁蛋白对电镜包埋剂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强,不适用于包埋后免疫标记,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将酶(主要是过氧化物酶)与抗体相交联,抗原抗体反应后,加底物显示酶的活性部位,酶反应产物经OsO4处理变为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锇黑,可在电镜下观察。

过氧化物酶的相对分子量较小,与其交联的抗体较易穿透经处理的细胞膜,可用于细胞内抗原的定位。

但是酶反应产物比较弥散,因此分辨率不如颗粒性标记物高。

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电镜标记物,该技术是将胶体金作为抗体的标记物,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多种抗原的精确定位。

胶体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胶体金能稳定并迅速地吸附蛋白,而且蛋白的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改变,可制备抗体-胶体金、蛋白A-胶体金、卵白素-胶体金、植物凝集素-胶体金等用于免疫电镜;(2)在电镜下金颗粒电子密度高、圆形且界线清晰,易于辨认,定位比酶反应物更精确;(3)胶体金标记物易于制备,并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大小不同(1~150nm)的胶体金,因此可进行免疫电镜的双重或多重标记;(4)金颗粒能发射强烈的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的理想标记物;(5)胶体金经过银显影增强后,金颗粒外周吸附大量银颗粒而呈现黑色或黑褐色,因此也能用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光学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

因此,Singer 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ferritin )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杂交抗体技术、铁蛋白抗铁蛋白复合物技术、蛋白A-铁蛋白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及胶体金技术等。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下简称免疫电镜技术技术)区别于免疫细胞化学和常规电镜技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组织固定与取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即要保存良好的细胞超微结构,又要注意保持组织的抗原性。

因此,选用固定剂不宜过强。

常用的免疫电镜固定剂有多聚甲醛—戊二醛混合液和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液(Periodate—Lysine –Paraformaldehyde 简称PLP 液)。

也有采用Bouin 氏液、Zamboni 氏液或4%多聚甲醛液(其配制法见附录)。

国外不少文献推荐应用PLP 液于免疫电镜技术,认为该固定液对含糖类丰富的组织固定效果特佳,因为组织抗原绝大多数由蛋白质和糖两部分组成,抗原决定簇位于蛋白部分,有选择性地使糖类固定,就可使抗原性稳定。

PLP 液中过碘酸能氧化糖类,使其产生醛基,再经赖氨酸作用,使新形成的醛基分子间和分子内相互连接,稳定组织抗原。

但赖氨酸价格较贵,不如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液经济、简便、效果佳。

在取材方面,免疫电镜技术较光镜免疫化学技术要求更迅速、精细。

二、免疫染色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和超薄切片免疫染色三种。

1.包埋前染色 即先行免疫染色,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取出,修整成小块,按常规电镜方法处理,经锇酸固定、脱水、包埋。

如果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范围太小,为了准确定位,可作第二次包埋,即第一次包埋时将组织置于两层thermanox 塑料片之间,中夹环氧树脂如夹心面包式,进行高温聚合,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取出需要部位作第二次包埋。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免疫组织化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PAS反应:即过碘酸--雪夫反应显示糖原,简称PAS反应。

其原理是通过利用过碘酸的氧化作用,使糖分子中的二醇基氧化为二醛基,释放出醛基,与碱性品红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沉淀。

2.Feulgen法:即福尔根反应显示DNA法。

其原理是组织用1NHCl 60℃水解,将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酸与嘌呤间的连链打开,使之释放出醛基与碱性品红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沉淀。

3.PAP法:即过氧化物酶一抗过氧化物酶法,该技术原理与其他免疫定位技术相同,即通过抗体使标记分子(抗辣根过氧化物酶)定位于抗原附件。

其不同点为三步法,且有放大作用,反应彻低依靠于免疫学结合,不需要标记任何抗体,反应敏捷度高,背景低。

注重一抗与复合物中的抗体必需来源于同一种动物,且二抗必需过剩。

4.核酸探针:指能与特定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标记的核酸片段,可检测待测样品中特定的基因序列。

无标记的探针称裸探针。

5.核酸分子杂交:指具有互补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的过程。

杂交的双方分离为待测的核酸序列和已知核酸序列,后者通常用核素或非核素示踪标记,称为探针(probe),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双链分子称为杂交分子。

6.质量控制:指组织化学反应各环节中获得最佳效果的技术掌握,是组织化学的关键环节,是取得惬意效果的须要条件,是提高结果可信度的根本保证。

7.诱发荧光: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本身不发荧光,但在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后可以改变成荧光分子。

此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生物胺的显示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甲醛和乙醛酸诱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荧光,以及邻苯二醛诱发组织胺荧光的反应。

8.定量分析:定量推断是结果推断中最重要也是具故意义的推断,其推断结果有助于统计学的分析处理。

组织细胞化学结果的定量分析又称定量组织细胞化学,指在组织细胞化学阳性结果的基础上,对阳性结果(终于阳性产物)举行测量,以数值反应被检测物质的含量。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Ch1-31.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与调控,起源与进化等。

2.细胞学说: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基本内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自己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3.原生质:构成细胞中的所有生命物质,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和水、无机盐、糖类、脂类等生物小分子组成。

4.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和镶嵌蛋白质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由细胞质内陷形成,在G+更明显,有拟线粒体之称,可能起DNA复制起点的作用。

6.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

7.荚膜: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黏液物质,主要由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

8.芽孢: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含水量较丰富的致密体。

9.中心质:蓝藻细胞中央遗传物质DNA所在部位,相当于细菌的核区。

10.细胞体积守恒定律: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1.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活细胞体内寄生的非细胞生命体,仅有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2.亚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

13.阮病毒:仅由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构成。

14.分辨率: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D=0.61λ/N*sin(α/2) N介质折射率α-物镜镜口角15.光学显微镜:光学放大系统,照明系统,机械和支架系统。

0.2μm16.相差显微镜:把光程差转换成振幅差,可用于观察未染色的活细胞。

17.微分干涉显微镜:以平面偏振光为光源,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分成两束,在不同时间经过样品相邻部位,再经另一棱镜将其会和,将厚度差转化成明暗区别,立体感强。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151.离心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

分为差速离心和等密度离心两种,其中差速离心主要用于分离沉降系数不同的细胞组分,而等密度离心则用于分离沉降系数相似但密度不同的细胞组分。

差速离心是指低速与高速离心交替进行的离心方法,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使各种沉降系数不同的颗粒先后沉淀下来。

沉降系数差别在一个或几个数量级的颗粒,可以用此法分离。

差速离心是分离较大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及各种大分子颗粒的基本手段。

等密度离心主要用于分离沉降系数差别不大,而密度相差较大的组分。

利用离心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

离心一段时间后,不同密度的颗粒沉降到与其密度相同的位置停止沉降,聚集成区带,从而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152.细胞化学技术1.细胞化学染色法为了显示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细胞组分,常利用显色剂与所检测物质的某个特殊基团特异性结合,通过颜色来判断某种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相对含量。

2.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对细胞内特异性蛋白质进行定位与定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20 世纪70年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免疫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常见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定位技术有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

3)原位杂交技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称为原位杂交(hybridization in situ)。

153.定量细胞化学技术定量细胞化学技术是一种对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或核酸等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分为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技术。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是利用细胞内某些物质对特异光谱的吸收,测定这些物质(如核酸与蛋白质等)在细胞内的含量,包括用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和用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的方法,其中利用特定的抗体或其他免疫物质标记目标分子,从而使这些分子能够被观察和测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1.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在这种技术中,用于检测目标分子的抗体被标记上荧光染料。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定位和定量目标分子的位置和数量。

2.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这是一种广泛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的技术。

ELISA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目标分子结合,然后通过酶的底物反应来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3.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蛋白质。

蛋白质被电泳分离,然后通过免疫印迹将其转移到膜上。

接着使用特定抗体标记的酶或荧光物质来检测目标蛋白质。

4.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IHC用于在组织切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存在。

切片上的抗原与标记有酶、荧光染料或其他标记的抗体结合,通过显微镜观察抗原的分布。

5.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ry):该技术通过激光照射细胞,测量细胞表面或内部的荧光标记物,以分析细胞的类型、状态和功能。

6.蛋白质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将样品中的蛋白质离子化,并通过质谱仪测量质量。

免疫质谱结合了免疫标记和质谱技术,可用于检测和鉴定蛋白质。

7.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样本,通过标记的抗体来可视化细胞或亚细胞结构中的特定蛋白质。

8.免疫磁珠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 Assay):使用带有磁珠的抗体,通过磁场将目标分子分离出来。

常用于细胞分离和分析。

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核酸等。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电镜技术

组织或游离细胞内抗原
• 需对样品进行特殊处理-增加膜的通透性 固定剂+1%Triton X100,10-20min 0.1MPB冲洗,10min 0.5% 1%Triton X100,30min 0.1MPB冲洗,10min -接包埋前法标准程序
包埋后法:
• 适用: 组织细胞(内或外)抗原 游离细胞内部抗原
• 预先冷却好全部用具
3. 浸透与包埋
[目的]使包埋剂浸透样品后,固化成硬块 低温包埋剂:丙稀酸类,水溶性
不含环氧基 低温下可聚合 两种: Lowicryl K4M(德国):紫外线照射下聚合 LR White(英国):55 ℃ 聚合,不需紫外线照射
低温(0-4℃)聚合,需用加速剂
低温包埋剂(Lowicryl K4M)
• 常规电镜:形态结构 • 免疫学方法: 组分 • 免疫电镜:形态结构+组分
免疫电镜延伸了免疫光镜 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超微结构水平定位某些分子: Ag, 受体
Pancreas
Ultrastructure and chromogranin A immunogold labelling of ECL cell carcinoids. APMIS 113: 506–12, 2005
• 制备免疫电镜超薄切片 免疫标记
免疫电镜超薄切片的制备
• 低温包埋超薄切片法 • 冰冻超薄切片法
1.冷固定
• 取材 • FA+GA固定液中4°C, 2~3h(中间1-2h可取
出修块) • 封闭游离醛基(0.5M NH4Cl in 0.1M PB)
4°C, 2h • 冲洗(0.18M蔗糖in 0.1M PB) 4°C 2h或过
• 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基本成分) • 乙二醇丙烯酸酯(交连固化剂) • 苯甲酸烷基乙醚(激活剂,引发剂)

生物技术题_25

生物技术题_25

名词解释:(每题3分)1、背景着色2、一抗和二抗3、探针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答案:名词解释:1、是指免疫组化过程中产生的非检测抗原(或抗体)的着色,又称非特异性着色,往往造成假阳性。

可干扰显色结果的判断,因此染色时,应尽量减小或消除背景着色。

2、第一抗体,简称一抗(Ab1):是针对待测抗原的抗体。

第二抗体,简称二抗(Ab2):是用一抗作为抗原免疫另一种动物制备的抗体3、探针是指已知碱基序列的、用标记物标记了的一段核苷酸片断,用来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某一特定DNA片段或RNA片段。

4、是应用抗原、抗体间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理,用标记物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多肽等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选择题[A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A.标本处理B.抗体的处理与保存C.免疫染色D.设立对照试验E.结果判断2.免疫组化技术的首要试剂是A.抗原B.抗体C.标记物D.固定剂E.洗涤液3.酶免疫组化技术中,关于标本处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B.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C.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5%H2O2和90%甲醇处理20~30min。

D.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E.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4.PAP法是Sterberger等于哪一年建立的A.1950B.1960C.1970D.1980E.19905.PAP复合物中的酶是A.辣根过氧化物酶B.碱性磷酸酶C.葡萄糖氧化酶D.胃蛋白酶E.胶原酶6.PAP的特点是几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复合物,结构非常稳定A.1B.2C.3D.4E.67.双桥PAP法建立于哪一年A.1955B.1965C.1970D.1975E.19858.PAP法中的“桥”是A.第一抗体B. 第二抗体C. 第三抗体D.亲和素E.第四抗体9.ABC技术由美籍华人Hsu于哪一年建立,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测技术A.1961B.1975C.1981D.1985E.199010.ABC法中的“桥”是指A.第一抗体B. 第二抗体C. 第三抗体D.亲和素E.链霉素亲和素11.LSAB法的操作时间仅为ABC法的多少,具有实用价值。

细胞生物学重点

细胞生物学重点

名词解释:1、原位杂交:在不破坏细胞或细胞器的情况下,用核酸探针检测特定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的技术,称为原位杂交2、原代培养:是指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和器官后立即进行培养。

因此,较为严格地说是指成功传代之前的培养,但实际上,通常把第一代至第十代以内的培养细胞统称为原代细胞培养。

3、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称为传代培养。

4、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细胞称为细胞株。

5、细胞系(Cell Line):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即成细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Lineage of Cells)所组成。

6、细胞融合(cell fusion)又称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不同种生物或同种生物不同类型两个或多个真核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

7、膜骨架:指细胞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meshwork),它参与维持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它的特点是粘质性高,有较强的抗拉能力。

8、单克隆抗体:来自单个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分子。

9、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10、内膜系统:细胞内膜系统是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11、微粒体:细胞匀浆等人工过程,破碎的内质网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囊泡12、信号识别颗粒:由六条不同多肽和一个小RNA分子构成的RNP颗粒。

识别并结合从核糖体中合成出来的内质网信号序列,指导新生多肽及核糖体和mRNA附着到内质网膜上。

13、共转移:在细胞质中起始合成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肽链在粗面内质网膜上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中称为共转移。

细胞思考题2015粗制版范文

细胞思考题2015粗制版范文

定量检测几十万个分散的细胞的DNA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FCM)1..收集单细胞悬液(1 ×106个),缓慢加入1 ml预冷的70%乙醇,于4℃固定过夜,或-20℃长期固定。

2.离心收集细胞,再以1ml PBS彻底洗去乙醇;3.去上清后加入染色液(包含50ug/ml PI,100ug/ml RNase A,0.2% Triton X-100),37 ℃染色30min后上机检测。

4.DNA荧光染料能与DNA结合,DNA含量的多少与荧光染料的结合量成正比,荧光强度反应了DNA吸收荧光分子的多少。

通过流式检测就能反映细胞内DNA 的含量。

看线粒体内外膜结构以及此处的某种蛋白颗粒看线粒体内外膜结构及蛋白颗粒要用透射电镜。

定量检测一批光镜切片上含有某种蛋白质的细胞的数目首先对切片上的全部细胞进行针对目的蛋白的荧光探针特异性标记(荧光染色,荧光标记抗体,外源导入荧光蛋白),同时对细胞行核复染。

再以荧光显微镜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荧光探针的特异性标记:即荧光强度与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量成正相关了解细胞发生死亡时的形态学和某个酶的改变首选以流式细胞术通过对检测细胞以Annexin V/PI双染法或亚二倍体(Sub-G1)峰的检测分选出凋亡细胞。

再荧光标记凋亡细胞的要检查的酶,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酶的变化。

对细胞电子染色后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了解某个新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1.首选以Northern blot检测该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

选出表达丰度最高组织细胞。

2.设立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与该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编码基因)。

3.以酵母双杂交法及GSTpulldown方法对所筛选蛋白做验证。

4.由所筛选出的蛋白功能来分析推测该蛋白功能并用分子生化技术及细胞生化技术检测。

透射电子当样品厚度小于100nm时,部分电子可穿透样品,将穿透样品的电子叫做透射电子,利用透射电子信息成像的电子显微镜称为透射电镜。

免疫组化基础知识

免疫组化基础知识

1.常用的固定剂 (1)甲醛缓冲液
广泛应用于病理标本的固定,甲醛在很好地保护组织形态结构完整的同时 也有效地保存某些抗原。由于甲醛的交联作用会影响被固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不 利于染色时抗体的渗透,因此染色前常用酶进行消化以使抗原决定簇充分暴露, 固定时间不直超过24h。 (2)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
广泛应用于光镜细胞化学研究。 (3)戊二醛~多聚甲醛缓冲液
1、荧光色素——能够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的化合物。 特性:必须具备吸收激发光的光能并发射荧光;具有吸收一定频率光能 的生色团和能产生一定光亮子的荧光团。
2、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应具有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学基因,结合后不易解离,而未结 合的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容易排除。 2)荧光效率高,与蛋白质结合荧光效率下降不多。 3)结合抗体蛋白后对抗体的免疫学性质和生化性质无影响。 4)与蛋白质结合的方法简便而快速。 5)荧光素容易溶解,溶解后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荧光颜色与背景组织的自发荧光颜色对比鲜明,能清晰判断结果。
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2.消化时间
因组织而异,一般为5~30min,消化时间不宜太长,以免损伤组织形态,破坏 抗原决定族。消化结束后要充分洗涤,以除去残留的蛋白酶。
3.非特异染色的控制 非特异染色或背景染色是指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凡不属于特异性抗原抗体反
应所出现的染色。
(1)原因分析 组织方面:主要有组织的自发荧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或碱
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
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技术
一、取材 1.实验动物
麻醉 (处死),锋利刀片切成大小适中,厚度3mm~4mm。 小型实验动物:灌注(流)固定后取材(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 2.人体材料 活检组织、手术标本、细胞和组织 二、固定 原则是保持组织形态良好和被检测抗原的前提下,应采用 浓度最低的固定剂和最短的固定时间,固定时间一般为1~12h。

6.电镜组织化学与免疫电镜技术

6.电镜组织化学与免疫电镜技术

第八章 电镜组织化学与免疫电镜技术电镜组织化学技术(electron microscopic histochemistry),也称电镜细胞化学技术(electron microscopic cytochemistry),是将组织化学(细胞化学)与电镜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在普通光镜组织化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应用此技术前,需对电镜技术和光镜组织化学技术有所了解。

有关光镜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操作注意事项可参考本书其它相关章节,本章主要介绍电镜技术和常用电镜组织化学技术以及免疫电镜技术等。

第一节电镜技术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EM)简称电镜,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M,TEM),即通常所说的电镜,另外,有扫描电镜(scanning EM,SEM)),电子探针分析电镜(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zer EM),超高压电镜(ultra high pressure EM),冰冻电镜(cryo-EM),冰冻蚀刻电镜等等。

电镜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目前电镜的分辨率已达0.14 nm,远高于光镜分辨率(0.2μm),它将人们带入了微观世界,是生命科学研究者日常工作的重要实验工具,在研究组织细胞的微细构造,蛋白、核酸在亚细胞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TEM的基本原理TEM的应用最为广泛,所以,掌握TEM技术对于理解和应用其它相关电镜技术非常重要。

TEM的基本原理与光镜相似,但TEM是用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枪代替可见光源,以轴对称的电磁场代替光学的玻璃透镜,将肉眼不可见的电子束成像在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超薄切片技术因电子束的穿透能力较低,可被样品吸收,因此,观察的样品必须相当薄,通常为50~80 nm,过厚,电子束易被吸收,不利于TEM观察,过薄,电子束易穿透,但反差低,镜下难以区别组织细胞的微细构造,所以,制作超薄切片是TEM最关键和最基本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

电镜细胞化学

/s/blog_4be798e001009kgu.html电镜细胞化学--Electron Microscopy Cytochemistry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Electron Microscopy Cytochemistry,简称:电镜细胞化学),是光学显微镜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普通细胞化学技术在电镜水平上的发展和应用。

电镜细胞化学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种成分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成分在细胞中的定性、定量及代谢变化情况,目的是阐明各种细胞成分在生理、病理情况下与细胞结构和功能等之间的关系。

电镜细胞化学与光学显微镜组织、细胞化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光学显微镜细胞化学是利用特定的化学显色反应,将要研究的细胞成分以显色的方式在细胞原位凸现出来;而电镜细胞化学则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形成高电子密度、不溶性的反应产物沉淀在细胞原位,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结构的原位分析。

目前,常规的超薄切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非常容易观察到细胞内各种细微结构,当要用这种方法得知细胞内各种成分及其在细胞活动中的变化还无能为力。

用生化分析的方法可以测得细胞中各种组分的准确含量,当这种方法只有破坏细胞结构,把组织匀浆后才能实现,这对了解完整细胞中酶的分布和变化是不合适的。

利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无需对所要研究的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就能获得组织和细胞内该成分的定位、代谢等大量信息。

对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的研究来说,电镜细胞化学既可先行指路,又可相互佐证,它可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等多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尽量保持细胞内固有结构的基础上显示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及其生化反应在细胞器、膜系统、大分子复合体等上的情况。

这样也就将超微结构和机能反应紧密地结合起来。

电镜细胞化学的种类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种类繁多,包括: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离子细胞化学技术、示踪细胞化学技术及电子显微镜特殊染色技术等。

免疫电镜技术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又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定位、定性及半定量抗原的技术方法。

该方法为精确定位各种抗原的存在部位、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病理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免疫电镜技术主要经历了铁蛋白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以及胶体金标记技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铁蛋白标记技术适用于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定位,由于其分子量较大,不易穿透细胞膜,定位细胞内抗原较为困难。

铁蛋白对电镜包埋剂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强,不适用于包埋后免疫标记,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将酶(主要是过氧化物酶)与抗体相交联,抗原抗体反应后,加底物显示酶的活性部位,酶反应产物经4处理变为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锇黑,可在电镜下观察。

过氧化物酶的相对分子量较小,与其交联的抗体较易穿透经处理的细胞膜,可用于细胞内抗原的定位。

但是酶反应产物比较弥散,因此分辨率不如颗粒性标记物高。

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电镜标记物,该技术是将胶体金作为抗体的标记物,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多种抗原的精确定位。

胶体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胶体金能稳定并迅速地吸附蛋白,而且蛋白的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改变,可制备抗体-胶体金、蛋白胶体金、卵白素-胶体金、植物凝集素-胶体金等用于免疫电镜;(2)在电镜下金颗粒电子密度高、圆形且界线清晰,易于辨认,定位比酶反应物更精确;(3)胶体金标记物易于制备,并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大小不同(1~150)的胶体金,因此可进行免疫电镜的双重或多重标记;(4)金颗粒能发射强烈的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的理想标记物;(5)胶体金经过银显影增强后,金颗粒外周吸附大量银颗粒而呈现黑色或黑褐色,因此也能用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此外,胶体金还能用于冷冻蚀刻标本的免疫标记。

抗体的制备,标本的处理,免疫标记,对照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解析。

抗体的制备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的高效价抗体是获得理想的免疫标记结果的首要条件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蛋白标记抗体是由Singer(1959)首创的一种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这技术曾广泛应用于病毒和细胞 表面抗原的检测。铁蛋白作为电镜观察的标记物,具 有颗粒大、分辨率高、散射力强的特点,可用于细胞 膜表面抗原的准确定位。所以,虽然40年后的今天已 发展了多种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但铁蛋白标记法 仍然是一种基本技术。
优点:
①胶体金能稳定并迅速地吸附蛋白,而且蛋白的
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②金颗粒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在电镜下金颗粒
清晰可辨,易精确定位。
③不仅可以用于透射电镜的超薄切片观察,也可以用于 扫描电镜对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进行标记定位观察。 ④胶体金标记物易于制备,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制备不同 大小的胶体金,因此可以进行免疫电镜的双重标记。 ⑤根据抗原抗体反应部分结合金颗粒数量的多少,可进 行粗略的免疫细胞化学定量研究。
(2)电镜包埋前免疫金染色
① 新鲜组织经适当固定(0.5%戊二醛-2%多聚甲 醛固定0.5~1h),制成厚切片。 ② 0.05mol/L TBS pH7.4漂洗3次,每次 15min。 ③ 0.1mol/L甘氨酸漂洗10min,灭活自由醛基。 ④ TBS漂洗,5min×3次, ⑤ 1%牛血清孵育组织块30min。
3)样品与染液的均匀分散度为促进样品与染料的均匀
分散提高染色效果,可以采用某些分散剂 4)悬液与染液的酸碱度 一般以中性或略偏酸性(PH 6.4-7)为宜。 5)染色时机的把握 吸去过多样品悬液后尽快滴加负染色液
1、标本-染液混合染色法:
病毒悬液和2%的磷钨酸染液等量混合
用毛细管滴到有膜的载网上(吸去过多的病毒-
(3)电镜包埋后免疫金染色法 ①超薄切片50~70nm,置于镍网或金网中。
②1% H2O2蚀刻,使试剂能穿透标本。
EPON包埋的组织蚀刻时间约10min,而
LRWhite、LR Gold包埋的组织蚀刻时间则
常小于5min.
③ 双蒸水漂洗3次,每次10min。 ④ 1%牛血清孵育切片15min。 ⑤ 载网不冲洗,摔干后直接移至第一抗滴上,在室温孵育1~2h或
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是电镜技术与细胞化学技术相结合 产生的一门新技术,也称超微结构细胞化学。 目的:将化学研究与形态观察相统一,要求在细胞 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细胞内各种生化物质(蛋白质、核 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定位情况以及这些生化物 质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用以阐明细胞、细胞器结构与 功能的相互关系。
(1)胶体金的制备
①柠檬酸三钠还原法(15nm) ②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6nm)
檬酸三钠的用量与胶体金直径的关系
0.01%氯化金 (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柠檬酸三钠 (ml) 3.0 4.0 6.0 1.5 1.0 0.6 胶体金颗粒直径 (nm) 19.0 15.0 12.5 24.5 41.0 71.5
4℃18~24h。
⑥ TBS漂洗,3min×3次。 ⑦ 室温下适当稀释度的胶体金标记探针(二抗胶体金探针或蛋白A胶体金探
针等)孵育30~60min。
⑧ TBS漂洗,3min×3次,后在用双蒸水漂洗切片。 ⑨ 醋酸铀和硝酸铅轻微染色后电镜观察。
2.电镜免疫金染色 用于电镜的免疫金法可以采用包埋前染色和包埋后 染色,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加以选择。 染色方法也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对抗原性破坏较小。(2)可在定位后再进行超薄切片,提高阳性检
出率.(3)免疫染色后,用四氧化锇后固定,有利于膜型结构的保 存。
包埋后染色:是指在超薄切片上进行免疫染色。
优点:抗原暴露在超薄切片上,不存在免疫试剂分子穿透障碍,不 需要穿透剂。
2.免疫染色 ① 直接法:用酶标抗体直接与标本中的相应抗原反应结合,
走。
3)用刀片将琼脂块的边缘切除(为便于剥离)轻轻将载有琼脂块的载玻片浸入 PTA或醋酸铀溶液中,并把Formvar膜剥离和漂浮到染液水面上。
4)将铜网放到剥离到水面上的 Formvar膜上。
5)用不锈钢小柱把铜网膜同Formvar膜一起打捞出来,即可进行电镜观察。
4、病毒颗粒免疫电镜技术:
病毒颗粒与其外周相伴随的结构成分杂质或人工损伤产物混淆不清。 特别是肠道病毒与粪便中成分难以分辨。 这种情况需要借助特异性的抗血清(抗体),把病毒颗粒包被、凝
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不同大小胶体颗粒的配方1%柠檬酸三钠 1%鞣酸 0.025 mol/L K2CO3 去离子双蒸水 胶体金颗粒直 径 (ml) (ml) (ml) (ml) (nm)
15 10 6.0 3.5
4
4 4 4
0.02
0.1 0.5 3
0
0 0.5 3
19.98
19.90 15.00 14.00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 产物,根据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原理,用高电 子密度的标记物(如:金、铁蛋白等)在超微结构水 平上检测某些抗原性物质的定位、定性、半定量的一 种方法。
目前免疫电镜技术主要包括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和免疫胶
体金技术,此外还有抗体杂交技术、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和铁蛋白-抗 铁蛋白电镜复合物技术。 用以标记抗体的酶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后,仍能保持酶和抗体(或抗原)的生物活性。 2.酶的纯度高、特异性强、稳定、可溶性好、敏感、廉价。 3.在体液或组织中不存在该酶的底物。 酶标技术中最常用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5)染色结果判断 假阳性染色和假阴性染色 可以通过调整固定液种类、浓度、固定时间,改变 一抗和二抗胶体金探针浓度、孵育时间、温度等减 少假阳性和假阴性染色。
双标记菌毛上两种抗原,胶体金5nm, 20nm
图7-11 血小板表面胶体金标记GPIb单抗 ×9000
铁蛋白标记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标本处理原则
1、取材与固定
取材原则与常规电镜取材相同,力求保持组织新鲜,标本固定要求 是既要保持组织成分的抗原性,又要保存细胞的超微结构。低浓度的
甲醛短时固定队抗原性保存好,但是超微结构保存又受影响。
(1)2%多聚甲醛液 (2)2%多聚甲醛-0.01%~0.05%戊二醛 (3)4%多聚甲醛-0.5%苦味酸-0.5%戊二醛
染液混合物),待干后进行电镜观察。
一般认为病毒浓度在105以上时不难发现病毒。
2、琼脂扩散技术:
检测的材料中病毒含量不足时,为了达到浓缩病毒 的目的,并去除材料中所含盐分,可采用琼脂扩散法。 用0.8%琼脂铺好的琼脂块,把含病毒的悬液滴到琼 脂块上,然后把载网倒悬在这滴悬液上。琼脂块把水分吸 收,浓缩的病毒沾附在载网上,再经过负染色后进行电镜 观察。
基本原理: 铁蛋白是一种直径10~12nm的球形的蛋白质(分 子量450kD),它含有致密的铁胶粒核心(直径约 7.5nm),该核心含2000~5000个铁原子,分布于四
个区域,形成四个圆形致密区,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
因此可用于电镜观察。抗体与铁蛋白通过低分子量的
偶联剂形成抗体-铁蛋白复合物,此复合物既保留抗体
尔后进行酶与底物反应,终产物沉淀在抗原抗体反应部位。 ② 间接法:依次使用两种不同抗体,先使用未标记的特异性 抗体即第一抗体,后者与标本中的抗原反应。然后使用过 氧化物酶标记第二抗体,最后酶与底物反应,生产沉淀。
结果判定 在已知阳性、阴性样品成立的前提下,出现高 电子密度的颗粒,即指示抗原抗体的存在。
(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
利用胶体金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的性质,使其
与抗体相互吸引从而将抗体标记。再以金标记的抗体
与待检抗原相互结合,由于金颗粒的电子密度高,电
镜观察到金颗粒的位置,即抗原所在。
2、胶体金的特性 ①颜色:胶体金的颜色与金粒子的直径有关,5-60nm时 为红色,95nm是为蓝色,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的胶体金 呈红葡萄酒色。 ②影响胶体金稳定的因素: a.电解质:少量有促进稳定的作用,过量则破坏。 b.胶体金的浓度:浓度越高容易导致胶体金凝集。 c.温度:长时间加热可使稳定性有所下降。
根据抗体凝聚的病毒颗粒的多少和程度以(+)
表示。
如果检查不到抗体包被的病毒颗粒,可离心,将
沉淀重悬浮于1-2滴蒸馏水中,再用同样方法滴
膜、负染。
利用免疫电镜技术发现和鉴定了许多重要的病毒。
2.通过冰冻切片或震动切片获得厚切片。 冰冻切片 8µm ,震动切片20~80µm。 3.漂洗后的厚切片可按免疫组化步骤进行标记染色。
4.DAB显色后再进行锇酸后固定以及电镜包埋切片处理。 5. 如果确定待测抗原的抗原性不会由于脱水包埋引起失活 的前提下可在包埋切片后做标记染色。
三、免疫染色 包埋前染色:是指在未经包埋的预切厚片上先进行免疫染色,然后 再进行脱水包埋超薄切片。 优点:(1)切片染色前未经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
⑥ 第一抗体4℃孵育过夜后室温继续放置2h。 ⑦ TBS漂洗,5min×3次, ⑧ 室温下适当稀释度的胶体金标记探针(二抗胶体金探 针或蛋白A胶体金探针等)孵育60min。 ⑨ TBS漂洗,3min×3次,后再用双蒸水漂洗切片。 ⑩ 2%戊二醛-2多聚甲醛固定1h,1%锇酸固定30~ 60min,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电镜观察。
的免疫活性,同时因为铁蛋白含有高电子密度的铁胶 粒核心,便于电镜观察。
病毒免疫电镜技术
5. 影响因素:
1)样品的纯度:
负染色样品纯度要求不是很高,最好进行适当纯化;样品杂 质太多,如大量的细胞碎片、培养基残渣、糖类、各种盐类 结晶均会干扰染色效果及电镜观察。
2)样品的浓度:
被检查的样品要有适当的浓度。太浓 太稀均影响电镜观察。
3、假复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