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合集下载

2014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六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单元.

2014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六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单元.

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72 分) 1.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B ) 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活动 活动 A.①② C.②③
解析
②实践是
③实践是纯意识性 B.①④ D.③④
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能把想象中的东西变成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实践在检验认识正确与否中的重要
作用,A 项符合题意。B、C、D 本身正确,但未说明题 干主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十八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 斗。”据此回答 4~6 题。 4.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 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十八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 斗。”据此回答 4~6 题。 4.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 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说明 (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题干主要说明科学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指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导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B、D 材料中未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说明。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二政治-2018年济南地区政治科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资料[

高二政治-2018年济南地区政治科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资料[
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4、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准 ②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 、 人 民 群 众
1、含义
二 、 人 民 群 众
1、含义
二 、 人 民 群 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 对社会历史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其主 要的稳定的部分是 劳动群众。
1、含义
二 、 人 民 群 众
2、地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含义
二 、 3、作用: 人 民 群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众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地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含义
二 、 人 民 群 众
2、地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6、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1、含义
①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性的活动 ③ 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基本特征 ②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
一 、 实 践
3、 基本形式
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作用
②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含义
①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性的活动 ③ 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基本特征 ②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
一 、 实 践
3、 基本形式
一 、 实 践
3、 基本形式
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作用

1、含义
①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性的活动 ③ 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基本特征 ②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
一 、 实 践
3、 基本形式
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A、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起着决定性作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 4、作用 史的变迁和进步 C、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014届一轮复习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014届一轮复习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对人民群众的理解


3.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 重大作用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5.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1)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区别 (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3)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易错点1 易错点2 易错点3
[最新考纲]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 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命题报告]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考查的重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从考查方式上看,高考往往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我国人民群 众在农村、城镇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伟 大作用,或我国政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文件而征集民 意的做法等进行考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客观世界 要素 能动性 社会性历史性
来源
认识能力 技术手段
知识要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5.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易错点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易错点2 易错点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杰出人物创造历史
易混知识

高三政治课件-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精品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考点剖析
一、实践及其作用
1.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略) 2.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 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 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 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 的发展。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 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 革着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 观事物相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 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略)
3.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 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 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 主义才能形成。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单项选择题 1、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如王夫之所说 : “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坎 . ”这表明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 .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① 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 根据实践的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④ 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3、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 ,失败了 1200 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 .爱迪生则说 :“我已经有了很大 的成就 ,证明了 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 ”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②认识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④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 ①③④ 4.“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的变化, 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力发展的。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 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C.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智力 D. 思维与存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 ”这一观点主要指出了 5.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多种多样的 B.生产实践 c.改革 D.科学实验 6.经典遗传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与袁隆平在实践中观 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合。

于是他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 稻。

从哲学上说,这表明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大胆创新, 反复试验,终于培育成功杂交水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7.毛泽东说: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 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大纲版)2019年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大纲版)2019年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大纲版)2019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9年)1.(2019·大纲全国卷·T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

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寻求对策→研究(体现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取得成效(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精讲精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性,强调认识的反作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①②不符合题意。

气候变暖,研究对策,体现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性、能动性,④符合题意。

我国科学家以研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了粮食增产,发挥了科学认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

故选D。

2.(2019·大纲全国卷·T29)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关键词“农牧民”,该题强调在改变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农牧民所起的作用,联系哲学知识,意在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高中政治-考点2018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 精品

高中政治-考点2018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 精品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1.(2011·大纲全国卷·T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

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寻求对策→研究(体现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取得成效(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精讲精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性,强调认识的反作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①②不符合题意。

气候变暖,研究对策,体现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性、能动性,④符合题意。

我国科学家以研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了粮食增产,发挥了科学认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

故选D。

2.(2011·大纲全国卷·T29)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关键词“农牧民”,该题强调在改变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农牧民所起的作用,联系哲学知识,意在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 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 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 的性 .①② .②④ .①③ .③④
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③④正 确。科学认识属于认识范畴,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 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①② 是错误的。
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 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设问锁定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所以需要从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个角度思考。
解析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 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 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
解析
【答案】
例: (年山东第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 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年月,山东省委 组织专家分赴全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 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
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表述型选择题 一、题型特点 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 一种题型。它的选项具有相同的属性,有一定的迷 惑性,需要考生思考的时间较长。题干中常用“表 现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 有”“准确表述”“原则是”等提示语与选项连接。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一般 难度不大,基本上可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正确答案, 所以有人称这种选择题为高考送分题。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
第二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复习
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实践的主体是什么?
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通常意思:历史上未留姓名和明显印记的人们
量上:绝大多数人(非个人)
1.人民群众
定义界定 质上:一切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 人们(主体是劳动群众)
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人民群众的涵义:
A:全体公民 B:人民群众 C:劳动群众 D C B A D: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实例说明、为什么能、怎样能)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 会的全面发展
A、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
了物质前提(课文举什么例子来说明?) B、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来源(有那些实例来说明?) C、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请举例说明)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 革中起主体作用(制度更替和改革开放的决定量)
是实践的主体
尊重客观规律
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推动社会变革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关系
是历史的创造者
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第一组题
1.列举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事例;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怎样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

高二政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框:实践的特征【学法指导】1、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主体:人;2)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3)手段:工具和其它设备;4)树立科学实践观,培养在实践中创新意识。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3、正确理解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导学检测】一、考点清单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①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②的活动;实践是③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④的活动。

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第一, 实践的⑤是客观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一种客观存在; 同时,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

第二, 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⑥活动。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认为实践是 ( )A. 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C. 人们现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 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 人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说()A.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 实践是客观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C. 实践的客观性服从于实践的目的性D.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是统一的3、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 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D.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依据是()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 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 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老师给学生讲课②种地、炼钢③体制改革④宇航员上月球采集资料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④6、"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涉及到 1100 多个科研单位,3000 多个协作单位, 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才铸就了这项航天史上的创举。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整合)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整合)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整合)旧人教版知识树考点精讲一.实践的含义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理解实践的含义要注意以下两点:(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克服对“实践”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实践是我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二、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除此之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误区三、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人们的活动有认识性的活动和非认识性的活动,实践属于非认识性的活动。

误区四、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集体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但不能从个人和集体方面来区分是不是实践活动。

单个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

误区五、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果在错误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实践就有可能是盲目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

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实践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高中政治(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选择题1.(2012·全国文综·T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借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变化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实践的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材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从顶礼膜拜、肆意开发到和谐相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观点错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同,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④观点错误。

2.(2012·全国文综·T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

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

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

”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

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这一案例表明(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以具体的事例考查创新思维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主旨,理解创新的内涵。

【解析】选D。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①观点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思维创新,②观点错误;材料中清洁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电梯由室内安装到室外安装的建议,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③④符合题意。

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高考考点1、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当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2)一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经验),一个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书本上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

二者最终都源于实践。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

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其特性,一定要运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

还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人教大纲版)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2012年高考分类题库(人教大纲版)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选择题1.(2012·全国文综·T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借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变化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实践的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材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从顶礼膜拜、肆意开发到和谐相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观点错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同,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④观点错误。

2.(2012·全国文综·T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

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

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

”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

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这一案例表明(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以具体的事例考查创新思维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主旨,理解创新的内涵。

【解析】选D。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①观点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思维创新,②观点错误;材料中清洁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电梯由室内安装到室外安装的建议,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③④符合题意。

高二政治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脉络整合】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导学]⒈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

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那么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

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生命 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的青年的生命。其他的医生 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病人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十 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 血,结果此人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同时也 带来病人的惊人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 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2000春)
一、实践的含义:
理解
实践及其作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不是纯主 观的思维活动。
二、实践的特征:[四性]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从三要素看) 二者是统一的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在意识的作 用下实现自 己的目的。
四、实践的作用: (重点) 1、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生产实践起决定作用。
表现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起推动作用。 (3)科学实验是有力的杠杆。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实 证践 关与 系认 原识 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什么? 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什么?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
(3)反对的错误倾向
(4)实际运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思想?
1、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而奋斗。这说明: B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活动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 就已经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断 B 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纯主观的活动 D、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是不相容的

2012届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最新版

2012届高考政治第二轮总复习: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最新版

典例赏 例4: (20析11年全国大纲版第38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 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 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 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 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 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 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答案】 D
典例赏 例3: (20析11年山东第28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 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 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 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 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三、考题印证
例:(2011年全国大纲版第29题)某农牧区由于长期 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 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 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 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 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 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 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 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 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 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年 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 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文综·T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借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变化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实践的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材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从顶礼膜拜、肆意开发到和谐相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观点错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同,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④观点错误。

2.(2012·全国文综·T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

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

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

”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

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这一案例表明( )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具体的事例考查创新思维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主旨,理解创新的内涵。

【解析】选D。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①观点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思维创新,②观点错误;材料中清洁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电梯由室内安装到室外安装的建议,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③④符合题意。

3.(2012·重庆文综·T32)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
理论就需要修正。

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
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

这说明
( )
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科学理论的变动性以及科学家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哲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还要看答案是否与材料相符合。

【解析】选B。

科学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②错误。

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而不是科学家的信念,③错误。

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B。

4.(2012·四川文综·T34)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智力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

目前该游戏的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间赚进5 0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

该游戏的成功开发体现了( )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科技创新为背景考查有关哲学常识知识。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这一科技事例的具体内容以及每一个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认识的特征。

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为了营利的需要开发了这一款休闲益智游戏,这表明了①④。

②违背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错误。

③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

故选B。

5.(2012·四川文综·T28)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解题指南】本题以名人名言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其的正确理解。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名言的内涵及其与选项的关系。

【解析】选C。

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A错误。

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B错误。

由于同一时期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霍金指出(人们)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C正确。

事物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可知性,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2·重庆文综·T38)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
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

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
于1.5 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10分)
【解题指南】从设问讲,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所限定的知识范围(哲学)和切入角度(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知识点即唯物论中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认识。

从前者来看,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所取的原型不同从而导致东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就不同。

同时,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等不同也会影响中西方对龙的认识的差异。

从后者来看,东西方社会实践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

②实践决定认识。

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