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创伤讲义

口腔颌面部创伤

一、单元脉络梳理

口腔颌面部创伤

1.概论: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2.急救:(1)窒息,(2)出血,(3)休克,(4)颅脑损伤,(5)感染防治,(6)包扎运送;

3.软组织创伤:(1)创伤类型,(2)临床表现,(3)处理原则,(4)各部位软组织创伤清创术特点;

4.硬组织创伤:(1)牙槽突骨折,(2)颌骨骨折,(3)颧骨及颧弓骨折,(4)眼眶骨折,(5)骨折愈合过程。

二、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1.血运丰富(利、弊)。

2.牙在损伤时的利弊二次弹片伤—感染。

3.易并发颅脑损伤。

4.有时伴有颈部伤。

5.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7.感染。

8.其他解剖损伤。

9.面部畸形。

急救:

窒息;

出血;

休克;

颅脑损伤;

感染防治;

包扎运送。

窒息

阻塞性窒息:异物阻塞咽喉部;组织移位;肿胀压迫。

吸入性窒息:将血液、涎液、呕吐物或其它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内。

窒息的临床表现:

前驱: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

严重:“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体征。

窒息的救治:

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

舌后坠,舌牵拉出口外,并将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

双侧上颌骨骨折,上颌骨向下后移位而压迫呼吸道,应就地取材,将移位的上颌骨复位并简易固定。咽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紧急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

吸入性窒息: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反复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

出血:

动脉—鲜红色、速度快、呈间歇喷射状;

静脉—暗红色、速度较慢、呈持续涌出状;

毛细血管—多呈鲜红色、缓缓流出。

止血方法:

压迫止血:指压止血、包扎止血、填塞止血;

结扎止血;

药物止血。

开放性伤口或洞穿性伤口。将敷料填塞于伤口(伤道)内,并用绷带加压包扎。

结扎止血:

最为确切的止血方法。钳夹出血血管,结扎止血。紧急时钳夹血管断端,简单包扎后送。

(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止血材料并辅以辅料包扎。

全身应用止血药物

休克:

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早期: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皮肤苍白(15%以下,代偿);

进展:意识淡漠,脉搏细速,脉压变小,四肢湿冷,尿少(20%以上,失代偿)。

治疗:恢复组织灌流量(开源节流)。

创伤性休克: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

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快速输入平衡液,输血或动脉输血,彻底止血。

轻:2000ml(晶体液或胶体液);

中:1h内1000ml全血;

重:10~30min 内1500ml全血。

颅脑损伤

全面判断伤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变化等。

脑震荡:短暂的一过性意识障碍(小于30min),常伴有逆行性遗忘。

颅内血肿:1)昏迷-清醒-再昏迷,2)一侧瞳孔变大伴意识障碍,3)两慢一高(脉搏、呼吸、血压)。

硬脑膜外血肿:昏迷后清醒,头痛加剧、不安,再次昏迷,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脉搏变慢,血压上升。

脑脊液鼻漏耳漏-颅前窝底或颅中窝底有骨折。

治疗:

不用液体冲洗;(颅内感染)

不用棉球塞紧;

禁用吗啡;(呼吸抑制)

清除呼吸道的血液或分泌物;

抗感染治疗

感染防治(两个条件、两个特殊)。

有条件:清创缝合术。

无条件:包扎。

使用抗生素。

特殊:

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狂犬病。

包扎运送

包扎作用:①压迫止血;②暂时性固定;③保护并缩小创口。运送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创伤

类型:擦伤;挫伤;刺、割伤;撕裂或撕脱伤;咬伤。1.擦伤

表层破损,少量出血,创面附着泥沙或异物;疼痛明显。清洗创面,去除异物。

无开放创口,瘀斑,甚至发生血肿。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

3.刺、割伤

刺伤:创口小而伤道深。

割伤:创缘整齐,伤及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

清创缝合术。

4.撕裂或撕脱伤

伤情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发生休克。创缘不整齐,皮下及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常有骨面裸露。

清创,组织复位缝合,游离组织移植。

5.咬伤

动物或人咬伤。

颜面组织撕裂、撕脱或缺损,有骨面裸露。

各部位软组织清创术特点

1.清创缝合术

(1)冲洗创口;

(2)清理创口;

(3)缝合创口。

(1)冲洗创口:

肥皂水、外用盐水洗净创口四周,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口,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泥沙、组织碎片或其他异物。

(2)清理创口:

创口周围皮肤消毒、铺巾。

原则:尽可能保留颌面部受伤组织。

尽可能去除异物。用刮匙、刀尖或止血钳,清除嵌入组织的异物,探查有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有无骨折。

(3)缝合(感染与否):

24~48小时内,清创后行严密缝合;超过48小时,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严密缝合。

1)关闭与口、鼻腔和上颌窦等腔窦相通的创口。

2)裸露的骨面应争取用软组织覆盖。

3)创口较深者要分层缝合,消灭死腔。

4)唇、鼻及眼睑部位,小针细线,细致地缝合。

2.各部位软组织清创术特点

(1)舌损伤:

1)保持舌的长度,前后纵行方向缝合;

2)舌的侧面与邻近牙龈或舌的腹面与口底黏膜都有创面时,分别缝合各部创口;3)较粗丝线(4号以上缝线)。进针距创缘稍远,深度要深。

(2)颊部贯通伤:

原则:尽量关闭创口和消灭创面

1)分层缝合;

2)口腔黏膜缺损少,皮肤缺损较多者,严密缝合口腔黏膜,关闭穿通创口;

3)全层洞穿型缺损,创缘的口腔黏膜与皮肤相对缝合。

(3)腭损伤:

软腭:分别缝合;

硬腭:转移黏骨膜瓣、做松弛切口。

(4)唇、舌、耳、鼻及眼睑断裂伤:

不超过6小时,缝回原处,细针细线。

(5)腮腺、腮腺导管和面神经损伤:

导管吻合或重建,神经吻合或移植。

硬组织创伤

牙槽突骨折

软组织创伤:唇、牙龈肿胀和撕裂,摇动一牙,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X线检查:骨折线。

治疗:建立正常咬合关系,两侧牙为固位体,牙弓夹板固定。(至少跨过骨折线3个正常牙位)

颌骨骨折

1.临床表现

(1)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

骨折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的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及附着肌的牵拉作用。咀嚼肌的牵拉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

舌后坠

2)咬合错乱

3)骨折段活动异常4)下唇麻木

5)开口受限

6)牙龈撕裂

正中联合部骨折:如为单发,由于骨折线两侧肌群牵拉力量相等,常无明显移位;有时仅可见骨折线两侧的牙高低不一致;如果为两侧双发骨折,正中骨折段可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退缩;如果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质缺损,两侧骨折段受下颌舌骨肌的牵拉可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后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危险。

颏孔区骨折:又称下颌骨体部骨折。一侧颏孔区骨折时,前骨折段因所附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方移位,并稍偏向外侧;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引,向上前方移位,且稍偏向内侧,双侧颏孔区骨折时,两侧后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前方移位,前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移位,致颏部后缩及舌后坠。

下颌角部骨折:骨折线正位于下颌角,且两个骨折段上都有咬肌与翼内肌附着,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如骨折线位于这些肌肉附着处之前,前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内移位,而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引而向上前移位。

髁突骨折:多数发生在翼外肌附着下方的髁突颈部。折断的髁突由于受翼外肌牵拉而向前、内移位,但仍可位于关节囊内;但如打击力过大,关节囊撕裂,髁突可从关节窝内脱位而向内、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与外力撞击的方向及大小有关。极个别情况下,髁突可被击入颅中窝。

单侧髁突颈部骨折,患侧下颌向外侧及后方移位,不能向对侧作侧(牙合)运动。由于下颌支变短以及升颌肌群的牵拉而使后牙早接触,前牙及对侧牙可出现开(牙合)。

双侧髁突颈部骨折者,下颌不能作前伸运动,下颌升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更明显,侧(牙合)运动受限。局部肿、痛及功能障碍程度较单侧髁突颈骨折为重,还可能合并不同程度的脑震荡。

(2)上颌骨骨折

1)骨折线Le Fort 分型

Le Fort Ⅰ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

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上颌翼突缝

Le Fort Ⅱ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

鼻额缝、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翼突

Le Fort Ⅲ型骨折(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颧弓上骨折)

鼻额缝、鼻梁、眶部、颧额缝、翼突

2)骨折块移位

3)咬合关系紊乱

4)眶及眶周变化

5)颅脑损伤

3.诊断

病史:外力性质、作用部位、大小、方向临床表现:

全身

局部

辅助检查:

X线平片曲面断层片 CT、MRI

4.治疗

原则:

1.全身和局部的关系

2.正确复位+稳定固位

3.功能和外形兼顾

4.牙的处理

复位方法:

手法复位

牵引复位

颌间牵引

颅颌牵引

手术切开复位

软组织伤口的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颌骨复杂性骨折或已有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3)固定

1)单颌固定

2)颌间固定:下颌4~6周,上颌3~4周

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知识及技术讲义

基本知识及技术 考试大纲: 一单元:基本知识及技术八单元:唾液腺疾病 二单元:麻醉与镇痛九单元:颞下颌关节疾病 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十章单元:神经疾病 四单元:牙种植术十一单元:唇裂及腭裂 五单元:感染十二单元:影像学诊断 六单元:创伤十三单元:牙颌面畸形 七单元:肿瘤及瘤样病变十四单元:后天畸形和缺损 学习顺序:单元脉络梳理—知识内容细讲——重点总结——例题精讲 单元脉络梳理 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 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1)入院(2)门诊(3)急诊 2.临床检查(1)口腔(2)颌面部(3)颈部(4)颞下颌关节(5)唾液腺 3.辅助检查(1)病理学(2)影像学(3)实验室 4.消毒和灭菌(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2)手术者(3)手术区(4)无菌巾 5.手术基本操作(1)操作步骤(2)注意事项 6.创口处理(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 (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 (3)绷带包扎的目的 (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知识内容细讲 入院病史 姓名:[姓名] 职业: 性别:[ ] 工作单位(电话): 年龄:[ ] 住址: 婚姻:[ ] 病史供诉者: 出生地址:入院日期:年月日 00:00 民族:记录日期:年月日 00:00 主诉:发热、咽痛4天,咳嗽1天。 现病史:母亲及患儿诉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8~39℃,无畏寒、寒战、抽搐、意识障碍,同时伴咽痛,吞咽时加重,无声音嘶哑,流涕、鼻阻、肌痛、双眼球后疼痛。曾服“克感敏、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等药物及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近1天来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无痰,无胸痛、喘息、呼吸困难,时诉腹痛,无放射性及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无腹泻、恶心呕吐。继续服上述药物病情不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今早到我院就诊,以“急性扁桃体炎”收住院。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饮食差,大便、小便如常,体重无改变。 个人史: 既往史:健康,常患病(扁桃体炎);惊厥史(无); 传染病或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史(无); 过敏史:(无);输血史(无);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创伤--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六章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9203290.html,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六章讲义3 口腔颌面部创伤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创伤 3.颌骨骨折的诊断首先应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及伤后临床表现,重点了解创伤力的方向和作用的部位;然后再作全身及局部检查。 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面部有无畸形、眼球有无移位;有无创口、肿胀或瘀斑如“眼镜症状”等;行开闭口运动时可看出张口受限、牙列与咬合错乱及颌骨异常活动等;其中咬合错乱是专科检查最重要的骨折体征。通过触诊可明确骨折部位,如可疑上颌骨或面中部骨折,应重点触摸眶下缘、颧牙槽嵴有无台阶感,颧额缝有无凹陷分离,颧弓有无塌陷;以手指或器械捏住上颌前牙,摇动上颌骨有无浮动感等。检查下颌骨,可用手指放在可疑骨折线两侧的牙列上和下颌缘处,两手作相反方向的移动,以了解下颌骨有无异常动度和摩擦音。触摸耳屏前有无压痛,双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嘱患者作开闭口运动,感觉双侧髁突的动度是否一致;如动度不一致,则提示可能有髁突的间接损伤或骨折。此外,颏部闭合性骨折时,常在打击力相反方向伴有髁突颈部和下颌角的间接性骨折。 X 线片检查可了解骨折线的部位、数目、方向、类型、骨折段移位情况以及牙与骨折线的关系等。下颌骨骨折时,可拍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 线片、下颌骨侧位及后前位片;髁突骨折可用关节断层及许勒位等;面中部(如上颌骨)骨折时,可拍摄铁氏位、华氏位、颧弓切线位、上颌咬合片等,必要时可加拍颅底位检查颅底。CT 尤其是_三维CT 重建,对骨折线及骨块移位的显示更为清晰,是全面了解颌面部骨折特别是复杂的全面部骨折信息的常用辅助手段,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4.颌骨骨折的治疗 (1)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但如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全身情况不佳时,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但应注意,在救治其他部位伤的同时,不能忽视与颌面外科的衔接,以免延误治疗,防止错位愈合,增加后期处理的复杂性。 2)骨折治疗原则:为了避免发生错位愈合,虚尽早进行骨折段的精确复位。A0/ASIF (A0:associanon for osteosynthesis ,ASIF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ixation ,坚固内固定协会,过去叫ASIF ,A0是现用名)提出的治疗原则已被国内外所认同,即骨折的解剖复位;功能稳定性固定;无创外科;早期功能性运动。其中解剖复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兼顾形态和功能,既要恢复颌骨的解剖形态,恢复其特有的高度、突度和弧度,还要恢复伤前的咬合关系,重建患者原有的关系,恢复咀嚼功能。功能稳定性固定和早期功能运动可以体现我国中医传统的动静结合,促进骨折愈合的理念。骨折固定的方法可根据条件选用,目前以手术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为治疗的主流技术。 3)骨折线上牙的处理:在颌骨骨折治疗中常利用牙行骨折段的固定,应尽量保存,即使在骨折线上的牙也可考虑保留,但如骨折线上的牙已松动,折断、龋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则应予拔除,以防骨创感染或并发颌骨骨髓炎。儿童期颌骨骨折后。如恒牙胚已暴露并有感染可能者,也应去除。 (2)颌骨骨折的复位方法:颌骨骨折的复位标准是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主要用于新鲜的并且移位不大的线形骨折,如牙槽突骨折、颏部线形骨折的复位。复位后应作颌间固定,属于非手术治疗。 2)牵引复位:主要用于手法复位不满意或伤后2~3周已经纤维性愈合的患者。分为颌间牵引及口外牵引两种。 ①颌间牵引:是在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它既有牵引作用,牵引到位后,也有固定作用。主要用于下颌骨骨折的牵引固定。应注意当上、下颌骨同时骨折时,用颌间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后,需将上颌骨作坚强内固定或加用颅颌固定,否则,当下颌骨作开口运动时,有可能将上颌骨骨折块牵拉移位。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讲稿)温医《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第一节概论 一、临床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与构成比: 长江以北,口腔Ca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5.6%,长江以南为1.75~5.18%。不同的国家发病率相差甚大,象印度,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0%以上(嚼烟)。 (二)性别、年龄: 男:女=2:1。血管瘤、囊肿、牙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肉瘤亦多见于15~20岁青少年,癌多见50左右老人。 (三)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组织肿瘤为多见。如造釉C瘤,混合瘤。 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多见,尤其是鳞癌占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 二、临床分类和命名: 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组织来源、生物学特性来命名: 命名公式:发病部位+组织来源瘤(良):舌部血管瘤,颊部乳头状瘤。 癌或肉瘤(恶):上唇鳞癌,下颌骨骨肉瘤。 有些良性肿瘤也具有恶性倾向,可能会转变为恶性肿瘤,临床上称此类肿瘤为“临界瘤”如混合瘤、造釉C瘤。 三、病因与发病条件 (一)外来因素: 1、物理性:长期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刺激软组织可引起颊、舌癌),损伤、紫外线、X线。近年来,因放射治疗而引起继发性放射性癌也日益增多。 2、化学性:煤焦油、吸烟。 3、生物性:霉菌、病毒(实验已证明,有些恶性肿瘤可由V引起)。 (二)内在因素: 1、神经精神因素:如高度紧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 2、内分泌紊乱; 3、机体免疫状态:免疫缺陷,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反证:口恶肿病人,其免疫功

能都↓,以此可说明二者关系。 (三)临床表现:复习(外科已上)。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大多为膨胀性生长(即体积不断增大,挤开或压迫邻近组织),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境界清楚,一般多能移动,质地中等;恶性肿瘤生长较快有溃疡型:外生型及浸润性三种生长方式。 溃疡型: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浅部,表面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展,形成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外生型:肿瘤迅速向表面增生,形成菜花样,常合併感染、坏死。 浸润型:肿瘤向深层在周围组织扩展,侵入粘膜下层和肌肉,表面有微凸起,并可扪到不易移动的硬块。) 原位癌:癌初局限于粘膜内或表皮层内,也就癌位于基底膜以上,这种癌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恶病质”:表现为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往往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症状,这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毒素,引起代谢紊乱加之感染,出血、疼痛、饥饿使机体不断消耗所致。 口腔颌面部癌转移问题:口腔有行使语言、咀嚼,吞咽功能,由于口腔颌面部淋巴回流的特点,常促使癌C早期向颌下,颏下及颈深Ln转移。如发现颈浅Ln有转移,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为什么?(因为癌C转移至颈深Ln或L管时,可以发生阻塞,使L管内的癌C随L液逆行转移至颈浅Ln。 恶性肿瘤也可沿血道向远处转移,除晚期病人可以发生外,一般向远处转移的机会不多,肉瘤发生血道转移的机会相对较癌多。血道转移组织多转移至肺部。)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见书224页)掌握。 四、诊断 首先应区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疾病(炎症、寄生虫,畸形和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应鉴别良、恶性肿瘤。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延误治疗的时机或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如将炎症当作恶性肿瘤治疗)。 (一)采集病史: ○1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及最近有否突然加速生长。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指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分支学科,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口腔颌面部的外科手术、疼痛管理、口腔重建手术、口腔颌面部医学、口腔颌面部肿瘤学、口腔颌面部感染学、口腔颌面部畸形学、口腔颌面部创伤学等方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口腔颌面外科学。 一、口腔颌面部的外科手术 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主要涉及到的疾病有颌骨畸形、颌面部肿瘤、牙周病、牙齿拔除、腭扁桃体切除、口腔颌面部创伤等。其中,牙周病是口腔颌面外科学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和诊断,如发现牙周病已经引起了牙槽骨的破坏,就需要进行牙周病手术。如果是牙齿拔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通常会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 二、疼痛管理 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目前常用的疼痛管理技术有静脉注射麻醉药、皮下注射麻醉药、神经阻滞麻醉等。这些技术都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口腔重建手术 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还可以进行口腔重建手术,旨在恢复患者口

腔的正常功能和外貌。常用的口腔重建手术包括隆下颌手术、口腔颌骨移植手术、口腔种植手术等。这些手术需要进行基础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学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口腔颌面部医学 口腔颌面部医学主要研究口腔内部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口腔颌面部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借助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口腔颌面部肿瘤学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口腔颌面部出现的癌症或肿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时,通常会结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疗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六、口腔颌面部感染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因感染引起的疾病。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需要通过对患者的口腔颌面部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感染向更深层次扩散。 七、口腔颌面部畸形学 口腔颌面部畸形是指口腔颌面部因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形态。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恢复患者的正常外貌和功能。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内容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内容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内容 简介 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主要涉及口腔颌面部的疾病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管理等内容。下面将对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基础知识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口腔的组成及结构 –颌骨的解剖结构 –颌面部血管、神经的分布 2.口腔颌面部疾病分类与诊断 –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及相关症状 –临床检查、影像学等诊断手段的应用

手术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手术准备 –手术前的患者评估与准备工作 –手术器械与设备的选择与准备 2.麻醉技术 –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等麻醉方式的选择与应用 3.手术技术 –口腔颌面部手术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特殊病例的手术处理方法 4.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的护理与恢复指导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术后管理与康复 对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管理与康复指导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疼痛、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术后定期复诊与随访 2.饮食与生活护理 –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术后口腔卫生的指导 3.康复锻炼 –术后口腔功能康复的指导与训练 –术后面部外形与咀嚼功能的恢复 综合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中还 应包括实践环节,如: •临床见习 •手术观摩 •病例讨论与报告 以上就是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阐述。口腔颌面外科学 作为口腔医学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以上内容,将能够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有效应对口 腔颌面部相关疾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案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案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和手术治疗方法•学会正确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操作技巧 •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口腔颌面外科学概述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 2. 口腔颌面外科学常见疾病 •牙齿拔除和智齿拔除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下颌骨骨折和上颌骨骨折的分类和处理方法•颌面部肿瘤和囊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颌面部感染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3.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技巧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流程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常见困难及解决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4. 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合作与管理 •口腔颌面外科团队成员及其职责分工 •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口腔颌面外科团队管理及患者信息保护 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实地临床观摩和模拟手术操作 •团队合作及案例讨论 •视频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 四、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及提问回答 •模拟手术操作表现 •小组讨论及案例分析报告

•期末考试成绩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书目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视频资源 •相关学术期刊论文 以上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资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优秀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具体教学内容 1. 口腔颌面外科学概述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口腔、颌面骨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和损伤 口腔颌面外科学的重要性 •口腔颌面外科学在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口腔颌面外科学在颌面外科手术中的技巧和安全性要求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讲义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一、单元脉络梳理 1.概论病因 整复手术技术特点 2.组织移植游离皮片移植 组织瓣移植 骨移植 二、知识内容细讲 三、概论 病因:是指由于疾病或损伤等引起的畸形或组织缺损,故亦称获得性畸形和缺损。 (一)病因 1.肿瘤及类肿瘤病变 良性肿瘤——先天性畸形 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缺损或畸形 放射治疗——放射性骨坏死 2.损伤:交通事故颞下颌关节损伤——小颌畸形 3.炎症: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颌面骨的炎症

特异性炎症——梅毒、结核 (二)整复手术的技术特点 1.严格无菌条件 组织血运差、抗菌力弱,易发生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术前、术后)。 2.尽量爱护和保存组织 动作细致轻巧; 避免过度牵拉、夹扭、压迫软组织; 常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钳夹止血; 尽量少用结扎和电灼止血。 3.防止或减少粗大的瘢痕形成 手术创伤小,切口要整齐; 细针细线缝合,对位要好; 沿皮肤纹理设计手术切口; 适当早期拆线(面部5d,颈部7d)。 4.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借助于手术显微镜,或在放大镜下进行某些精细外科操作的一种技术。外科手术:宏观——微观(1mm以下微血管及神经束膜吻合)。

用得最多的是显微血管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1)显微血管外科:外径在2mm以下的血管外科手术。 三类:显微小血管(血管外径3~1.1mm) 显微细小血管(血管外径1~0.6mm) 显微微小血管(血管外径0.5~0.15mm) 要求:①吻合口的血管内膜应紧密接触;②没有外膜植入吻合口;③吻合口不产生狭窄;④吻合后的血管应无张力。

端端吻合是当前显微血管最常用的吻合方法。 注意事项: 先吻合静脉后吻合动脉,先开放静脉后开放动脉; 术中常规用肝素—利多卡因盐水液冲洗血管口; 出现血管痉挛,可局部滴以1%~2%利多卡因或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片刻;无效时用液压法扩张; 患者宜保暖,注意头部制动。 (2)显微神经缝合术:在显微镜下,神经轴索清晰可见,用9-0~11-0的无损伤缝针,在无张力下行(轴)索膜对位吻合。 组织移植 (一)皮肤移植 皮肤移植可分为游离皮片移植、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带蒂、游离及管状皮瓣移植三类。 1.游离皮片移植 (1)分类 1)刃厚皮片(表层皮片、薄层皮片):0.2~0.25mm。 2)中厚皮片(0.35~0.80mm): 薄中厚皮片(0.35~0.50mm) 厚中厚皮片(0.62~0.80mm)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_详细

第一章绪论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第二章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诊治疾病的前提和基础。关系诊疗质量与成败。要求方法正确,全面细致,客观有序 1、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2、面部器官检查:先天畸形,上颌窦癌,颌面部外伤(伴眼耳鼻畸形,鼻衄复视,脑脊液耳漏),必要时邀请有关专科会诊 3、淋巴结检查: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和肿瘤具有诊断治疗意义。 顺序:枕后、耳后、耳前、腮、颊、下颌下及刻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窝。 内容: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波动感、皮肤与基地有无粘连 垂直链:颈深淋巴结上群(胸锁乳突肌深面沿颈内静脉前后,上达颅底,下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深淋巴结(中)下群(颈总动脉分叉以下,沿颈内静脉至静脉角),副链(颈深淋巴结上群向外扩展的部分),锁骨上淋巴结(系颈深淋巴结下群向锁骨上方扩展的部分) 4、髁突动度检查: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方,髁突外侧,让病人做开闭口运动,感触髁突活动度。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贴外耳道前臂进行触诊 5、唾液腺检查:腮腺(食中无名指三指凭触为宜,切忌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双手双合诊) 内容:大小、形态、肿块、导管充血、变硬、结石、分泌液 6、活组织检查:切取、切除、冰冻(血管性肿瘤、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腮腺混合瘤不做活检) 7、X线检查:牙体、牙髓、牙周、颌骨疾病;平片,体层摄影,造影 第三章麻醉镇痛重症监护 1、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2、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包括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3、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的麻醉效果。骨膜上浸润麻醉,牙周膜注射麻醉。 4、block anesthesia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完整版)《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完整版)《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教学大 纲(口腔) 一、课程背景与目的 1.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优秀口腔医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课程目的 - 培养学生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口腔颌面外科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 1. 口腔颌面外科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2. 口腔颌面外科病因与病理 3. 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与诊断 4.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 5.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6. 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与新技术发展 2.2 教学方法 -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 定期进行综合实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评估方式与课程成绩分配 3.1 评估方式

- 平时表现与作业:占总成绩的40% -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3.2 课程成绩分配 - 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10% - 作业质量与完成情况:20% - 期中考试成绩:30% - 期末考试成绩:40% 四、参考教材与研究资源 4.1 参考教材 1.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程》(第三版),主编:××× 2. 《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主编:××× 3. 《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四版),主编:×××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 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 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 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于命名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 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 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 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 (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 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世 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 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 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

《口腔颌面外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颌面外科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口腔颌面外科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来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得到比较全面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树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并熟悉常见病的诊断,鉴别。介绍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竖立法制观念。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 四使用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王嘉德,2版,2004年。 Ⅱ正文 实验一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口腔、颌面部、颈部、颞下颌关节及涎腺的检查方法和正确的描述方法,初步掌握病史书写基本格式。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口腔检查。 (二)掌握颌面部检查。 (三)掌握颈部检查。 (四)掌握颞下颌关节检查。 (五)熟悉涎腺检查。 三教学内容 (一)口腔检查。 1 口腔前庭检查。 2 牙及咬颌关系检查。 3 固有口腔及口咽检查。 (二)颌面部检查。

1 表情与意识神态检查。 2 颌面部外形与色泽检查。 3 面部器官检查。 4 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5 语音及听诊检查。 (三)颈部检查。 1 一般检查。 2 淋巴结检查。 (1)淋巴结的引流解剖区。 (2)扪诊手法。 (3)扪诊顺序。 (4)记录各区淋巴结的数目、大小、性质、硬度、活动度等情况。 (四)颞下颌关节检查。 (五)唾液腺检查。 实验二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病案书写 一教学目的 掌握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病案撰写要求。 二教学要求 掌握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病案撰写要求。 三教学内容 (一)门诊病案必需项目。 (二)门诊病案撰写的基本要求 (三)写一份门诊病案。 (四)住院病案撰写的基本要求。 (五)写一份住院病案。 实验三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 一教学目的 结合头颅标本教授各种局部麻醉方法。示教各种局部麻醉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互相注射阻滞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 二教学目的 (一)熟悉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局部麻醉方法和步骤。 (二)掌握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三教学目的 (一)结合头颅标本讲授并示教各种局部麻醉方法。

执业医师考试讲解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十一单元口腔颌面部影像技术及诊断 第一节口腔颌面X线投照技术 一、口内片投照技术 一根尖片 根尖片为口腔科临床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用于检查牙、牙周及根端病变..根尖片胶片尺寸为3cm×4cm;投照技术有两种:分角线技术及平行技术..分角线技术应用较早;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持片器;但所拍摄的牙齿往往变形;且距胶片距离不同的组织放大率不同..平行技术减少X线图像变形并减低病人头颈部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操作较复杂..目前;分角线技术在国内应用最为普遍.. 1.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 1胶片安放及固定将胶片的感光面置于被照牙的舌或腭侧;尽量使胶片贴合被照部位的组织面..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袷面l0mm左右.. 2患者位置患者头的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下颌切牙时;使被照牙唇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时;听鼻线外耳道至鼻翼连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磨牙及磨牙时;听口线外耳道至口角连线与地面平行.. 3X线角度X线的中心射线必须与牙长轴和胶片所形成角度的分角线垂直;并与被照牙的邻面平行..

2.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使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 3.用途根尖片主要用于检查龋病、牙髓钙化、牙内吸收、牙折、牙脱位、牙根折裂、牙齿发育异常、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及牙周病的诊断.. 二翼片 翼片所用胶片是由根尖片改制而成..根尖片的长轴中线处投照后牙时用 或短轴中线处投照前牙时用有与胶片垂直的翼片;以利胶片固位.. 1.投照技术 1胶片安放及固定投照前牙时;胶片直放于被检查牙的舌侧;嘱患者切缘对切缘咬住翼片固位..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于被照牙的舌侧;于正中位咬住翼片固位.. 2X线角度X线垂直角为+8°角;X线水平角度与被照牙邻面平行.. 2.用途常用于检查根尖片不能发现的早期邻面龋、发生于充填体下方的继发龋、髓石、龋洞与髓室是否穿通..此片还可敏感地探及牙槽突高度的变化;用于观察牙槽嵴顶有无骨质破坏..在儿童尚可观察滞留乳牙牙根的部位及位置.. 三片 片投照技术原则与根尖片基本相同;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与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适用于检查根尖片不能包括的范围较大的病变..横断片投照原则是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平行..片使用6cm×8cm胶片.. 1.上颌前部片

(整理)口腔颌面外科复习资料.

颌面部损伤 颌面部骨折的临床表现 三大特征:面部畸形、咬合紊乱、张口受限 一般体征:疼痛、肿胀、出血、瘀斑、骨台阶感、骨摩擦音、骨异常动度 特殊体征:牙龈黏膜撕裂、牙齿损伤、感觉异常、骨折段移位 多处伤:指某部位的多个损伤。 多发伤:指除口腔颌面部损伤外,尚有其他部位的损伤。 复合伤:两个以上的原因致伤。 一、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在损伤时的利与 弊 ①伤后出血较多,易形成血肿 ②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 舌根、口底、下颌下处水肿、血肿,压 迫影响呼吸道通畅,导致窒息 ③抗感染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 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 ①二次弹片伤 ②增加感染的几率 ③诊断的重要依据—牙列移位,咬合 关系紊乱 ④治疗的主要标准—恢复咬合关系 ⑤作为基牙颌间牵引固定 3.易发生窒息 4.易发生感染—口腔颌面部的窦腔 5.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6.易并发颅脑损伤—伤后有昏迷史 7.有时伴有颈部损伤—颈部血肿、脊椎损 伤、高位截瘫 8.可伴有其它解剖结构的损伤 ①腮腺受损—涎瘘 ②面神经受损—面瘫 ③三叉神经受损—相应区域的麻木 感 9.面部畸形 二、导致窒息的原因★ 1.阻塞性窒息—阻塞咽喉部、上呼吸道 ①异物阻塞喉部 ②组织移位 ③肿胀与血肿 2.吸入性窒息—吸入气管、支气管、肺泡 内 三、窒息的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 扇动、呼吸困难 严重者: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 隙) 危象: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 四、窒息的急救★ 阻塞性窒息 1.及时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 2.将后坠的舌牵出 ●舌尖后约2cm处,大圆针和7号 线穿过舌的全厚组织,将舌拉出口 外 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 ●筷子、压舌板等物品横放于上颌双 侧前磨牙 4.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通畅 ●咽部、舌根肿胀压迫呼吸道—经口 插入通气导管 ●情况紧急而无适当导管—环甲膜 穿刺,随后改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已停止—环甲膜切开术,随后 改行气管切开术 吸入性窒息 快速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 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异物 注意防止肺部并发症 五、止血与止血的方法 S1判断出血的部位、性质、程度 ●动脉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 ●静脉血呈漫出状,血色较暗 S2选择止血的方法 1.压迫止血 ①指压止血法—手指压迫出血部位 知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 面动脉—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

《口腔颌面外科学》笔记(下)

Chapter1口腔颌面部损伤 多处伤:在该部位的多个损伤,如多个软组织创口、下颌骨两处以上骨折 多发伤:除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外,还存在颅脑损伤、胸腹伤或四肢上等。 复合伤:两种以上的原因致伤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在创伤时的利弊。出血多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口底损伤时可影响呼吸道畅通,甚至引起窒息。另一方面,组织抗感染能力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创口易于愈合。 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容易造成二次弹片伤,并讲牙附着的细菌带入。颌骨骨折线上龋坏牙可导致骨端感染,影响骨折愈合。牙列的移位或咬合关系的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是治疗颌骨骨折的重要指标。 3、易并发颅脑损伤 4、有时伴有颈部伤可能在晚期形成颈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5、易发生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7、易发生感染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窦腔相同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8、可伴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 9、面部畸形 急救 防止窒息 窒息(asphyxia)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 阻塞性窒息(obstructive asphyxia) 1、异物阻塞咽喉部 2、组织移位 3、肿胀与血肿 吸入性窒息(inspiratory asphyxia) 前驱症状为:伤员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 严重时出现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与肋间隙)随之发生脉搏减弱、加快、血压下降和瞳孔散大等危象。 急救处理 阻塞性窒息:1、及时清除口、鼻腔和咽喉部异物2、将后坠的舌牵出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4、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道畅通 吸入性窒息:立即行快速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和其他异物,解除窒息。 止血 一、压迫止血(1、指压止血法2、包扎止血法3、填塞止血法)二、接扎止血(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和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考虑结扎颈外动脉)三、药物止血 抗休克 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早期表现为: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皮肤苍白。 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 失血性休克以补充有效血容量,彻底消除出血原因 伴发颅脑损伤 颌面部损伤最常见并发症为颅脑损伤(4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