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论证 舜 ------发 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 傅说 的磨练之 胶鬲 后才成就 管夷吾 举 了不平凡 的事业。 孙叔敖
百里奚
苦其心志 思想磨练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活磨练 空乏其身 故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磨练 过渡 动心忍性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曾益其所不能 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个别) --------------------- (一般) ---------------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而后喻 (正) 入则无……国恒亡 (反) 然 后 知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岁寒, 然后知 松柏之 后凋也。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至理名言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 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 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 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 喜若狂。 ——海伦· 凯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探讨,得出答 案。 • 方法指导: (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 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用时:4分钟
• (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 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 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 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 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 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 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 事业。
• 有关“困境”助人成才的名句: •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
•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关的事例: • 1、司马迁忍辱负重,搜集资料,发愤著书, 写成不朽之作《史记》。 • 2、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 日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 草纲目》。 • 3、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 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 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 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中 下 下 下
下#15. 幻灯片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 论点的?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 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 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 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 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 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 ,不容置疑。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 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 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 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 “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能治理好。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例) 得道多助 失助道寡 类推(治国)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美国孟加拉斯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开 始时工作人员让鹿和狼共养,后来怕 鹿被狼吃掉,就又把它们分开放养。 没有了狼,鹿在“和平安宁”的环境 中生活得悠闲自在,他们不再狂奔快 跑,体质明显下降了,不久便有许多 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 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推论到治国) ------------------------ (归纳论点) --------
课内积累:至理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
课外积累:
• 自学要求: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第二 段的论证思路。 • 方法指导: 1、判断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 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 • 用时:2分钟。
1、中心论点: 文章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 提出方式: 先展开论述,后归纳中心论点。
2、读第二段,分析第二段是怎样的论证思路: • 第二段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反 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了 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神,努力 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 所作为;然后说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 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 亡。最后推出论点。 • 本段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一反一 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作者Fra Baidu bibliotek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①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这一著名结论作铺垫。 • 朗读并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 所不能”的内容。 •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 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 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 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 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 ②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作为。 (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曾益其所不能”中概括出来的)。
︽ 孟 子 ︾ 两 章
<<孟子>>二章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目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讨论以下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提出论点的? • 2)作者有否对此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假 如有,是怎样论证的? • 3)作者论证这个观点之后,由此得出什 么结论? •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孟子>>二章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课前复习检测:温故知新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政” 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七 朱熹 现存 篇,南宋教育家 将《孟子》列为四 书之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中心论点, 接着从 攻、守 两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的结语。 “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