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交友观_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交友观

导读:本文庄子的交友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①、“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前辈学者多认为惠子的这些观点启发了庄子(惠子年长于庄子,又较庄子早逝),庄子借由“道论”深化了惠子的观点。王叔泯则认为:“庄子之学,圆融无间,何致受惠施之影响!惠施常与庄周辩难,皆为庄周所屈而不复言,则惠施默默中自不能不受庄周之影响。”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较为片面。我们认为两人同是好友,故而在平时的交谈、辩难中,自然会彼此吸取对方的观点,不能说惠子只影响庄子,亦不能说庄子只影响惠子,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庄子体道之人,能与惠子为友,说明惠子的某些思想实能益于庄子,而惠子身为宰相,却能与贫苦的庄子为伴,亦说明庄子的精神思想深深吸引了惠子。另外,庄子不喜官场,而独与惠子交往,更加表明惠子的气度(《庄子》书中有惠子担心庄子抢官而搜捕庄子一事,我们认为这件事的可信性不大,故事成分多于事实,真若惠子如此,则二人必不为好友)才识是庄子所认同的。当然,惠子不是体道之人,气度、才识仍就有限,庄子对他亦颇有微词,然而,就世俗世界来说,惠子已是一位难得的好友了。

三、与山野平民为友

《山木》篇记载庄子有一故友,此故友住在山野之间。庄子及其弟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书故友对庄子的到来是十分欢喜的,则二人之间的感情颇深。这位故友的身份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仅仅知道他住在山野之间,或为隐士,或为猎人。庄子指出那些刻意避世而隐的人不如体道者,“若夫不刻意而高”,“无江海而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刻意》)因此,这位故友为隐士的可能性较低(这里的隐士指的是狭义上的山林隐士)。当然庄子还是很可能与隐士交往的,因为隐士虽然刻意而行,但他们的精神世界较之堕入世俗深处的人们要高洁得多,这与庄子的精神气质部分相符,只不过他们不能像庄子那样游于世罢了。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位故友是一位山中猎人,他有家庭,又能以雁作为餐食,况住于山野之间。山野之人具有更多的是朴实的人格,而“朴”是“道”的一种特性,人有“朴”性即是有“道”性,庄子与之交往或许正是因为其具有“道”的质朴之性。无论是隐士还是猎人,终究是一平民,庄子与山野平民为友,说明庄子的交友视点有着边缘化的倾向,他高洁的精神世界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促使他易于跟自己有着相似精神气质、生活境况的人交往。

我们在对庄子的交友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可知无论是理想世界的交往还是现实世界的交往,庄子都以“道”作为根本的交往原则,“道”根植于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的交友观同时也反映出其人格的高尚与真诚,为我们深入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最新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王叔泯。庄学管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