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树》和咏物诗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设计
• “四人帮”覆没前夕,冯雪峰于1976年1月31日,抱憾离开人 世。弥留之际,痛哭流涕地一再表示希望能让他回到党的队伍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 “半棵树”暗指冯雪峰。 • “雷电”是指冯雪峰接二连三遭遇的政治风暴。 • 可以说,《半棵树》这首诗是冯雪峰人生的写照。
• “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 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 诗的。
• 杨绛在五七干校养猪种菜。钱钟书屡次跳槽,先后做过保 管员、邮递员等,就想离杨绛近点可常来找她。每次来, 杨绛就偷偷拔个萝卜给他吃,生怕被人揭发。而钱钟书依 然卷不释手,偷偷看书。两人戏称那是“偷菜的浪漫岁月 ”。

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
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特别是两三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如果 “雷电”象征人生无可避 免的苦难和打击,那么“半棵树”更 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 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 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 斗传统。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牛汉首先 发表的就是写于“文革”期间的作品。他曾 深情地说,他的诗“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 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但我 们相信,正是这些处于困难之中创作的文字, 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 面貌。
——牛汉
• 与牛汉同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诗人绿原,曾写 到“记得那时,他拉了一天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或 者扛了一天每袋一百多斤的稻谷,回来总要气咻咻地 告诉我,他今天又寻找了,或者发现了,或者捕捉了 一首什么样的诗”。
• 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
食指的诗
“白洋淀诗人群落”
北岛、张扬的“手抄本小说”......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闫素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闫素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棵树》教学设计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闫素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诗歌语言2、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赏本诗,学会如何面对逆境,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2017年6月14日,我在蟠龙湖畔看到一棵合欢树:她枝干残损,躯体斑驳,蚂蚁作巢,蜘蛛结网,但仍然一树苍翠,撑起一树粉嫩的小伞。

我惊诧于生命力的顽强,我震撼于她的壮美。

我在我的QQ日记中写道:是风侵雨蚀,还是斧凿刀砍?伤痕累累的身躯却毅然挺立起一树直指苍穹的青翠!每棵大树的生命里都隐藏着自然的奥秘,生存的倔强与坚韧。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诗人牛汉写的《半棵树》。

那半棵倔强地挺立着的树!||二、解读标题“半棵树”探究一:题目“半棵树”的作用?(题材、形象、读者等角度思考问题)明确: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半棵”形象地写出树的残缺,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倾情诵读品意象探究二:结合全诗,分析“半棵树”的特点。

(学生自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反复诵读中把握“半棵树”的特点。

)|三、知人论世解象征探究三:|“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半棵树”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探究四:“雷电”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

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

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断,雷电象征着社会政治运动,象征苦难,象征挫折,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练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

潘岳由“西风胡杨”想到了岳飞,想起了袁崇焕、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人教版-语文-高二-半棵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半棵树教案

半颗树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全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二、诵读分析: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

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

在这里,诗人是在赞美半棵树的人格,它虽然外形残损,但是内在精神是完整的。

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敬仰。

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第六节是一个尾声,“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树的钢铁般的不屈的力量。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末尾一句余味悠远,这个生动的拟人句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

一个“盯”字让人想起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

第六、七节,诗人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4单元略读-《半棵树》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4单元略读-《半棵树》学案

《半棵树》学案一、课堂引入: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

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选自牛汉在《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二、背景资料:1972年,正值“文革”诗人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而作关于“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所谓“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

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这类干校一般选址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

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

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还拖家带口,未成年的小孩被托给城里或家乡的亲友代管。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中国作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统统撵进干校;丧失劳动力的、体弱的、深度近视的人就更多了。

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

他们被规定过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甚至参加野营拉练。

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要求自食其力。

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

三、课堂梳理四、课外拓展《悼念一棵枫树》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咏物诗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学案(教师版)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1、牛刀小试【元】王冕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哪些特点?(用若干双音节的形容词作答)高洁、清秀、淡雅、朴素(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

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 d)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拓展提升【唐】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

(1)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写出反衬”或对比”给1分,其他赏析文字酌情给分)(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虞世南《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张瑞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张瑞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棵树》教案设计隆尧一中张瑞学习方向:1、理解全诗的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2、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3、学习象征手法的特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半棵树》一、知人论世: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

牛汉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

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

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他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1955年,在“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

复出后,他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其中有《华南虎》、《半棵树》等。

二、课文导读:《半棵树》是1972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

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吴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吴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颗树》教案牛汉教学目标:1、深入文本探究,感知残缺美。

2、感悟“奇迹”精神。

教学重难点:1、感悟“奇迹”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文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联系实际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趣味导入教师利用自己原创诗歌《生而为树》与大量千奇百怪的树木图片对学生进行诵读引导,让学生感悟“奇迹”的力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半棵树》的世界。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图片和诗文的欣赏,感知“奇迹”的力量趣味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利用图文并茂加上原创诗歌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是保障学生课堂效率的良好开端。

自主学习教师陪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半棵树》,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管理班级纪律,维持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半棵树》,修正字音和初步感知本诗大概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达到学生先学,老师后教的有效课堂。

反复诵读第一遍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本文,纠正字音。

第二遍教师自己有感情的诵读本诗,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三遍请两到三位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注意聆听,并作出有效评价。

第一遍齐读,全体学生结合自主学习部分,准确把握字音进行齐读。

第二遍认真聆听老师诵读,体会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理解。

第三遍独自诵读课文,并投入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通过诵读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三美”,并从中抓住诗人的情感。

|知识小讲教师针对本诗“知人论世”部分进行讲解,补充学生的知识点盲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随堂笔记,并结合刚刚初步阅读本诗的结论对本诗进行深入思考。

既要遵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一些知识盲区进行清扫。

使学生对本文有一定的了解。

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解决本次环节,并对学生的问题适当点拨。

学生在本次合作探究环节中,积极与本小组成员合作,至少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一个问题。

半棵树

半棵树
(《西风胡杨》节选,作者潘岳)
知人论世解象征
探究三:“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半棵树
“荒半凉棵的树山丘”象征—着—那生长些环桀境骜恶劣不驯 侧的着生身命子挺,立象着 征着—秉—倔守强正挺立道,、讲策维略 被护雷电尊劈严掉的了半知边识分——子饱的受不摧残屈戕的害 抗 直争直精地挺神立与着韧性的——战朝斗气传蓬勃统。
高二选修 人教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半棵树》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闫素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半棵树
牛汉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闫素粉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解读标题“半棵树”
探究一:标题“半棵树”有何作用?
题材: 咏物诗——手法 托物言志 形象: 残缺 视觉上的冲击力 作用: 设置悬念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斗志昂扬,生命力顽强
高、伟岸;
外形:身板羸弱残缺
直、高
内在:精神强悍挺拔!
作者/冯雪峰/那一代人
1972年下放湖北咸宁 承受苦难 苦难摧残了他的身体
咀嚼苦难,升华为诗
极其瘦削单薄 承受苦难、咀嚼苦难
知人论世解象征
探究四:“雷电”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 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
由“半棵树”,你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哪些 人?请说明理由。
咀嚼涵咏赏语言
探究五:你最喜欢哪个字、词或句子, 请说明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
示例: 齐楂楂,这个叠音词与“劈”字组合,
突出表现了外在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总结拓展重提升
1、解读标题“半棵树” 2、倾情诵读品意象 3、知人论世解象征 4、咀嚼涵咏赏语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树》和牛汉《半棵树》表格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树》和牛汉《半棵树》表格教学设计

林燿德《树》和牛汉《半棵树》教学设计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教师李启权课型讲授教学内容《树》(林燿德)和《半棵树》(牛汉)(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学习目标学情分析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学会抓住文本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感受树的深刻意义及精神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自然,感悟人生。

这是高中第三册的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阅读欣赏》的两篇文章。

通过前面近三期的语文学习训练,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自主能力,对中国现代散文和诗歌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像《树》和《半棵树》这样的散文和诗,学习起来,不会有较大的困难。

所以,我在一课时把这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欣赏,让学生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合作探究“树”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散文的“疏”与“密”和诗歌的意象探求。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先自主学习学案——教师检查学案——学生展示预习检测内容,教师总结评价并补充——学生课堂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问题探究,教师参与讨论——教师课堂小结——学生拓展训练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了解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及学法指导,并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检测学习研讨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教师编写导学案,注重方法的指导和问题的设计1、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和学法指导。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作好圈点批注,并根据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内容进行答题,完成预习检测。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活动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注意口语表达的技巧(形式多样,自行确定)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导入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半棵树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半棵树 学案

半棵树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内容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诗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第二层写乡情的怅惘,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情感与意象巧妙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识作者]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牛汉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

因性格正直率真,故被别人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

“七月”派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出版诗集《海上的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萤火集》和诗论集《学诗手记》等。

[探背景]《半棵树》诗人牛汉1955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

“文革”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

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

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起了他更加强烈的生命意识。

牛汉在20世纪四十年代写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反抗的火力,而写于1970年到1976年的几十首诗歌,大部分属于他所谓的“情境诗”,《半棵树》就是诗人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动而写成的。

[巧识文]汉园三诗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34张)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34张)

2.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 的枝叶
[点拨] 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 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 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 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3.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点拨] 在这里,半棵树的象征意味就更加明显了,它象 征着不屈的生命,象征着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战斗的传统,这 个意象很有些“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味道。
课前热身
一、字音识记
咯.(kǎ)血 齐楂楂.(chá) 勒llēèi勒勒令紧
贲.(bēn)张 劈.(pī)掉 禁jjìīnn禁弱止不禁风
脉mmàòi脉血脉脉
泥nníì泥拘土泥
二、字形
洲落马洲 州广州
蛰惊蛰 蜇海蜇
侧侧身 测测量
挺挺立 铤铤而走险
三、词语 (1)释词 贲张:扩张、膨胀。 齐楂楂:形容整齐划一。 (2)辨词 凋残:凋落残败。如: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如:冬天来临,万木凋零。 荒凉:人烟少,冷清。如: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野地。 凄凉:寂寞冷落。如:春节她一个人过,感觉有些凄凉。
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话题拓展 母爱、呕心沥血、点滴汇聚大爱
金章玉句 《半棵树》 1.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点拨] “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 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内之意。如果说第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 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 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 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它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 ——“避开”“侧着身”。

《半颗树》教案

《半颗树》教案

教学设计《半颗树》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是还能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的人。

——法·都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王国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作家。

归根结底,他们之间的差别是细微的。

——俄·巴乌斯托夫斯基当然,我们要把诗歌放入写作的具体语境里去理解。

1950年以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正常生活。

但是,无论在多么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都有一批具有独立人格的民族脊梁支撑起我们民族的未来。

他们虽生存于恶劣的环境,但是仍然作为“树”的形象,屹立于中华大地。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牛汉的诗歌《半棵树》。

二、整体感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三、作者简介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曾用笔名谷风。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

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四、诗歌内容分析:五、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半颗树》教学案例分享教案

《半颗树》教学案例分享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优秀作品。

而《半颗树》就是一部非常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享一下如何利用《半颗树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之旅。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有能力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文本创作体现个人独特性。

二、教案设计1.导入老师先用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们看过《半颗树》,对这个作品有什么印象?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阅读分析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半颗树》。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某些关键点,例如:1)半颗树的寓意是什么?2)你认为这篇作品适合用什么主体来表达?3)为什么小鸟带走了云?……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文章中的问题。

在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口头总结内容,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词语分析将课文中比较难的词语整理下来,让学生自己结合语境行文分析,掌握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孩子有效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文本结构分析将作品中的主体分为各个部分,让学生根文本特点,分析出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

例如:在小鸟离开的时候,半颗树的心情变化了吗?5.实践运用要求学生思考,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接着进行自己的文本创作。

让孩子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

三、教学评价教学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评价。

教师需要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本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且鼓励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散思维,展示个人想法。

同时,鼓励学生多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读后感和感悟,从一个微小的点上复述整个故事,将教学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分享。

四、总结教学方案以《半颗树》为笔,将自主创作和探究融合在一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半颗树》教案范文

《半颗树》教案范文

《半颗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半颗树》这篇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能够理解其中抒发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半颗树》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话题(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然后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半颗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2.学习诗歌,理解主题(15分钟)教师朗读《半颗树》这首诗歌,引导学生仔细听,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3.分组讨论,解析诗歌(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句或一个段落进行解读,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艺术创作,表达情感(20分钟)让学生以《半颗树》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可以让学生写诗、画画、表演或拍摄视频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性和才华。

5.总结反思,展示成果(10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半颗树》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课堂延伸:1.可以邀请学生分组朗读《半颗树》,练习诗歌朗诵和表达能力。

2.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热情。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表达自己心情的作品。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半棵树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半棵树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半棵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诗歌中半棵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歌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描述性语言入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诗歌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诗的鉴赏学会如何面对逆境,面对人生的风雨。

二、作者简介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1944年任某某《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

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某某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建国后赴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1955年后,在“胡风集团”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

复出后,成绩斐然,有多部著作问世,例如诗集《温泉》等。

通过对牛汉经历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牛汉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

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编辑,他以个性鲜明、刚正不阿著称于现当代文坛,因为搞学生运动,他做过国民党的牢,因为“胡风反党集团案”,他做过共产党的牢,然而这一切更加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刚正不阿,愈发耿直、直率。

即使在最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

三、自主学习1、问:通过诵读,大家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请同学们思考:这首咏物言志诗中的所咏之物也就是核心意象是谁?答:半棵树2、下面请大家以半棵树的身份写一段话,你会对谁说?说什么?要求:文字要有表现力,文字可长可短,但必须符合半棵树的身份和心理。

你眼里的半棵树——生存环境恶劣、倔强挺立饱受摧残坚韧顽强坚贞不屈处境艰难3、体会作者情感诗人对倔强、坚强的半棵树是敬佩、赞扬的,而对雷电则充满了憎恨。

4、语言品味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增强形象的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半棵树》同步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半棵树》同步学案
⑵直直的 青青的
3、⑴生长在荒凉的山丘上,侧着身子挺立,从树尖到树根被劈掉了半边。被二月的雷电劈成“半棵树”。
⑵仍然直直挺立,长满绿叶,仍然高且伟岸。
⑶ “半棵树”的意象表现出那种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⑷ “人们”可能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胁的力量。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儿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高压恐怖时代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⑴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变成“半棵树”
⑵遭受厄运后它怎样?
⑶在这棵树上上,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⑷人们为什么说“雷电还要来劈它”?
⑸“半棵树”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怎样的认识?
⑹总结“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地之子》同步学案参考答案
1、chā pī pì à qí tǐng
2、⑴避开 挺立
⑹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半棵树》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感受“半棵树”的超拔形象
理解“半棵树”所寄寓的情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齐楂楂劈开鞭辟入里伟岸颀长铤而走险
2、填写诗句
⑴像一个人为了()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着。
⑵春天来到Leabharlann 时候半棵树仍然()挺立着,长满了()的树叶。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⑸“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实际上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又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形体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反讽。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树的“倔强”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击到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郑一中分校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编制时间:2010年5 月 14 日
课题《半棵树》和咏物诗
学习目标1、鉴赏“半棵树”的形象特点。

2、把握作者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情感。

2、了解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并掌握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人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的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
一、初读诗歌,鉴赏形象。

⑴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这一形象?
⑵它为什么变成“半棵树”?它遭受厄运后又怎样?
⑶人们为什么说“雷电还要来劈它”?
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年代,思考:
⑴半棵树象征什么呢?在这棵树上,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⑵雷电是诗歌另外一个重要意象,试简析其象征意义。

三、探讨诗歌写作技巧
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跟其他咏物诗一样,使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诗歌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训练提升
1.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⑴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⑵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⑶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2.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梅花古乐府
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⑴两首诗在描写梅花时,共同突出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⑵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诗虽脱胎于古乐府,但在境界上高于古乐府。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五、写作训练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或情感,50字左右。

相关资料
关于牛汉
牛汉生于1923年。

八十年,在平和时代,可能便是“朝如青丝暮成雪”,并不会觉得太长。

然而,牛汉已经穿越的这八十年,是中国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迅猛急剧变化的八十年,革命、战争不断,运动一波未落一波又起,人性受摧残;从困难时期至经济发展,从煤油灯至高科技时代,物欲时代、自由时代,真真是千变万化,旁观者也眼花缭乱。

而牛汉与祖国与时代同命运。

他十四岁离开家乡,奔赴时势。

他蹲过国民党的监狱,枪毙行刑前一夜获营救;他也坐过共产党的牢房,遭误判为“胡风反革命分子”长达二十五年,劳动改造,丧失自由,连公民权也被剥夺。

他“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

”(牛汉《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他在1946年被捕时因反抗而被枪托砸伤,脑内淤血,留下大半辈子的梦游症……
他的作品中反射着他的苦难,反射着他的不自由。

(参照《半棵树》)
这首诗是诗人戴着“胡风反革命分子”之帽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时所写。

据诗人讲,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被雷电劈掉了一半的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那样伟岸。

这就是牛汉真实的人生写照。

第一次遭雷劈可能纯属偶然,暗指雷电的盲目性;而半棵树潜伏着还要遭雷劈的命运,全因它不屈服:太傲慢,太从容,太坚挺!
牛汉真的在山丘上见过半棵树。

他感怀自己的命运际遇,以诗写方式形象地复活那半棵树,融入自己的命运、生命体验,注入自己生命的血肉、情感与筋骨,使之成为永恒的《半棵树》。

以牛汉的才华,命运的逼迫,他写得出这样一首诗,不算太出奇;出奇的是:他能够预见他后来的命运果真还要不断地遭受雷电之劈,而他真的做到了一生如《半棵树》一样坚挺不屈。

流过的是苦难,流过的是光阴,活着的伤疤重重,他确实被命运伤残如半棵树——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但他无比坚定地向上扛起了时代强压给他的深重命运,他不仅要被雷电劈掉一半所留下的半棵树按完整生命的姿态生长,还要雷电劈去的那部份生命也继续生长——那就是他的诗。

他企图从创造诗歌中找回被命运夺去的那部份生命。

“诗”与“人”合二为一成为“诗人”,尤其是诗人牛汉,一半是人,一半是诗,二者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人在,诗在;诗在,人亦在。

关于“五七干校”
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

此后大批的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许多老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劳动。

“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

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这类干校一般选址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

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

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还拖家带口,未成年的小孩被托给城里或家乡的亲友代管。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中国作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统统撵进干校;年纪最长的有七十(俞平伯)、六十(冰心、陈伯翰等)以上的人,丧失劳动力的、体弱的、深度近视的人就更多了。

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

他们被规定过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甚至参加野营拉练。

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要求自食其力。

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

关于咏物诗
1.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咏物诗中“物”与“情”的关系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不能称其为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写之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3.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⑴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⑵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⑶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