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管理学]3-劳动力供给工作决策
(3)中国的情况 推荐: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商务印书馆,第一章(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p113)、第四章(城镇劳动力参与率,pp51-73)。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的比重为68.3%,预 计该比重将在2010年达到71.5%的最高值,随 后将趋于下降,2025年下降到2000年左右的水 平,68.5%。(pp5)
Figure
Indifference Curves for Two Different People
西南大学 汪亚军
16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2)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Line)
在一定的个人可支配时间和一定的工资条件下,主体所 能获得闲暇和收入最大的组合的点所连成的线,就是时 间消费的预算约束线。
西南大学 汪亚军 11
1、劳动力参与的变化趋势
年龄分组人口变化情况(2000-2015年):15- 24岁;25-39岁;40-54岁;55-64岁。(pp6)
15-24岁:略有下降 25-39岁:明显下降 40-54岁:上升 55-64岁:上升,2030年约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 %
Figure
Reservation Wage with Fixed Time Costs of Working
西南大学 汪亚军
35
Figure Work/Leisure Choice with Fixed Time Costs of Working
西南大学 汪亚军
36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小结: 工作中固定时间成本对男性还是女性影响更大(考 虑到男性和女性家庭角色的不同)?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Z
H1
H
但制家庭内部与就业有关的分工协作关系已经存在。 其简化状态是:在考虑妻子以及家庭其他成员(16-19
岁年龄段青年成员)是否就业时,家庭中已有人在就 业中了。
(以图示)
劳 动 时
a H
间
t
bc
d
U3
U2 U1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的 实证分析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劳动参与决策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含义:指劳参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 曲线。
劳 参 率
劳 参 率
男性
年龄
女性
年龄
2、特点:
⑴总的:
我国男性、女性劳参率都呈倒U形;男性劳 参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参率高;
H
a
b
W1
W1
t
U c
R cVd
O
Y
Ya
Yb
中国
美国
时期
1970-1975年 58.0
73.3
1990-1995年 64.1
79.5
63.2
71.3
68.4
75.7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教育水平提高,工资率上升 灵活的用工制度 科技进步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效率 生育率下降
3、青年人劳参率下降。
4、高年龄群体的劳参率下降。
5、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 主体。
世界上多数国家女性劳参率呈M形。
⑵具体的:
①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统计: 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参率大于男性劳参率。 50岁以后女性劳参率显著下降 60岁以后男性劳参率显著下降 21-54岁男性劳参率都在90%以上,说明成年男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受技术经济、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提高产品价格将会带来产品需求的减少;近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的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深入理解需把握的几个要点:1个体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的..2个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2、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该假设变为劳动者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2市场环境的假设..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哪些答: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4、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5、劳动力参与率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6、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关系: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总效用曲线:总效用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总效用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边际效用曲线: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它表明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带给主体的效用都一样;均使它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选择顺序在前..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它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局部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拉尔..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大;无法恢复均衡..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当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和就业量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来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合;形成一个循环..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实现充分就业..5、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6、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1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着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这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力者失业的现象..2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答: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凝聚力有稳定的作用..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2、制度劳动时间企业的工作;或多或少需要共同工作..所以企业不可能任由每个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安排劳动时间;劳动者应该根据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进行工作..3、超时工作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超时工作与制度劳动时间内的工作相比;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4、兼职工作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二者区别在于;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2、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人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第八章就业与失业1、就业的含义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2、充分就业的内涵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始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1、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我国的失业调查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2_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而应该对失业率进行抽样调查..5、自然失业率的界定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6、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答:与以下因素有关: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7、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8、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对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4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就业行为..9、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着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着名的“市场法则概论”..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10、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11、凯恩斯的解决对策: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12、、菲利浦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在失业率高时;相应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较大..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1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14、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特点: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受到许多非客观因素的调整;不意识地调整就业结构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能动力量..。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6、 家庭生产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18p
产生减少工作时间即增加非市场工作或闲暇的动机 (工作时间趋于减少的收入效应) 另一方面,这类工资的增加又会提高非市场性工作的机会成 本(工作时间趋于增加的替代效应)
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续)
除此妻子所存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外,还存在着交叉
生了变化
已婚妇女支配时间的选择:市场性工作、非市场性工作、闲暇
家庭生产理论
家庭即是一个消费单位,同时也是生产单位 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性质上更类似于工作而非闲暇 家庭不仅生产消费品,还生产人力资本(孩子) 分析途径——对于家庭生产而言,如何分配时间存在
着三种选择:
市场(有酬)工作 家务劳动 闲暇活动
效应:
妻子收入水平增高对丈夫以为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多,若丈夫的 工资率不变,则这会刺激丈夫的闲暇需求,减少市场劳动时间 (即如果夫妻双方在生产上是相互替代的,一方劳动力供给增 加必定减少另一方的劳动力供给) 但同时,夫妻双方在家庭商品消费上又是互补的,如对闲暇的 消费、度假、旅游等活动大多数是共同活动。在互补的条件下, (增加工作时间的决策也会导致另一方劳动力供给增加)。
夫妻是否会同时从事有报酬的工作? 夫妻双方并不需要将全部的时间用于家中,因为许多家务活动 可以通过雇人来做或选择商品密集型的方式来做 当市场工资水平上升,妻子从事家务或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 这会使她产生从事市场工作的动机,一旦市场工资率超过条 件工资率,家庭主妇就会放弃非市场活动,而转向市场工作 (以市场工作代替非市场工作的替代效应)
务劳动。如果经济衰退使丈夫失业,会怎样? 丈夫的市场生产率暂时下降。如果妻子在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工 资率没有变化,为了保持家庭原先的效用,则家庭可能决定由 她来寻找市场工作,丈夫则代妻子从事家庭生产(但此时他可 以积极的寻求工作“失业者) 妻子开始找工作,成为劳动力队伍中的“附加”成员;家庭收 入下降导致寻找市场工作的家庭成员增加(类似于收入效应) 但同时,经济萧条时期,在职人员的工资率和失业后找到工资 的概率都会下降,这会导致求职者预期工资的下降。那些本应 寻找工作的人在经济萧条时期可能会“丧失信心”,滞留在劳 动力市场外。这些“灰心丧气”的工人造成的劳动力人数下降 类似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反向变动)
第四章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的劳动参与决策
2016/9/17
• 再算成本: • 1、不能随意带女人回家。 • 2、不能送朋友贵重礼物。 • 3、不能自己做决定。 • 4、下班后不能回家太晚或不回家。 • 5、家里至少要准备两把雨伞。 • 6、如果她病了你也要陪她去医院。 • 7、出差外地,回家前千万不能忘记买礼物。 • 结果发现,收益和成本相等。每一条收益,都 需要等量的成本。博士有些不知所措。他想了又想, 决定遵照风险定律,在成本与收益相等的情况下, 选择另一种未体验过的生活。
2016/9/17
• 二、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 • ①劳动供给决策是由家庭联合作出的而不是由家 庭中的个人做出的; • ②家庭所有成员的以三种方式配置时间资源:市 场工作、家务劳动和闲暇;
2016/9/17
• ③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资源以 使家庭的整体效用最大化;
• ④家庭联合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 :家庭成员的劳
1983年 21.8
生育年龄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1年 1996年 1997年
2016/9/17
21.7
21.8 21.9 22.2 23.2 23.4 23.6 23.8 23.9 24.1
1998年
三、结婚决策
• 1、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
•
中国育龄妇女的初婚和生育的年龄有一种逐渐 后推趋势。结婚和生育年龄的变化对女性劳动参 与决策的影响远大于它对男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 响程度,尤其总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对中国女性 劳动时间的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6/9/17
2、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考察婚姻的经济意义就是比较 婚姻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当 然,在这里,收益与成本并不应 仅指能够用金钱衡量的东西,而 应包括一切能够影响效用水平的 内容。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approach)生命周期理论概述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
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微妙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生命周期理论由卡曼(A.K.Karman)于1966年首先提出,后来赫塞(Hersey)与布兰查德(B1anchard)于1976年发展了这一理论。
它以四分图理论为基础,同时吸取了阿吉里斯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主张有效的领导人应当帮助人们从不成熟或依赖状态转变到成熟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由不成熟转变为成熟的过程,会发生七个方面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他认为,这些变化是持续的,一般正常人都会从不成熟趋于成熟。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日益成熟的倾向,但能达到完全成熟的人只是极少数。
同时,他还发现,领导方式不好会影响人的成熟。
在传统领导方式中,把成年人当成小孩对待,束缚了他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工人被指定从事具体的、过分简单的和重复的劳动,完全是被动的,依赖性很大,主动性不能发挥,这样就阻碍了人们的成熟。
以此为基础,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领导类型应当适应组织成员的成熟度。
在被领导者趋于成熟时,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要作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
这一理论认为,高组织高关心人的“双高”领导者不一定经常有效;低组织低关心人的“双低”领导者也不一定经常无效,这都要由组织成员的成熟度而定。
赫塞将被领导者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信心,没能力”;第二阶段为“有信心,没能力”;第三阶段为“没把握,有能力”;第四阶段为“有信心,有能力”。
在员工刚进公司时,其工作状态基本上为“没信心,没能力”,经过领导者的激励,可以将他带入“有信心,没能力”的第二阶段;当员工慢慢胜任工作,具有一定能力时,领导者就应该更多地授权给此员工,因为此员工要渐渐离开领导者的庇护,时常自己作决定,会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于是就进入了“没把握,有能力”的第三阶段;最后这名员工一步步走向成熟,而领导者断定他到了“有信心,有能力”的第四阶段后,就可以完全授权给此员工了。
劳动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
实践层面
❖ 经济、社会、人口等发展
退休年龄
的调整
❖ 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法定退休年龄都在往后推移, 这似乎成为一
种全球化的潮流。
理论层面
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假说”( Life Cycle Hypothesis)
❖“一个有代表性的消费者, 在任何年龄分配到的 用于消费的资源仅依赖于他的毕生资源, 而与 当前得到的收入完全无关。”
小结:
生命周期的变化对就学就业的影响 ❖ 就业时间延长,退休年龄推后。减缓社会老
龄化危机,避免人才浪费,加剧就业竞争。 ❖ 就学时间延长,就业年龄推后。提高劳动力
素质,促进社会就业。
结婚、育儿与就业决策
任艳芬
结婚与就业决策
❖ 中国育龄妇女的结婚年龄有一种后推的趋势 ❖ 结婚年龄的变化对女性劳动参与率有明显影
郑梓桢:我国已经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预计再过10多年就会比较明显地显现出 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因此考虑推迟退 休年龄确有必要。
彼得·德鲁克:人们过去在65岁和现在79 岁的心智和体力差不多。
(四)民众疑虑
1、此举对那些工作较为轻松的职工,特别是公务员、事业 单位人员来说是福音,但对于不少普通民众来说则是又加 了5年“刑”。
劳动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
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1、收入效应:给定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时,收入增加,人们 更多地增加闲暇时间和消费,这就相应地降低劳动供给, 此即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劳动市场价格(工资) (或下降) 将会减少(或 增加) 闲暇的需求,增加劳动的需求,因为闲暇的机会成 本上升,此即替代效应。
期行为,诸如个体年龄变化带来的工资变化等只有在 生命周期中才能加以理解。
00164劳动经济学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劳动力供给与生命周期
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家庭生产理论揭示出,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生产率或市场工作生产率发生变化,会改变家庭的基本劳动力供给决策。
假如在一个丈夫从事市场工作,而妻子的全部时间都用于家务劳动上。
那么如果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丈夫失业了,那么这一家庭的联合劳动力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对家庭的劳动力供给产生两种并行的效应,这就是附加的工人效应和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
所谓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比如丈夫)失去工作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妻子)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
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主要收入者的收入可以视为非劳动收入,而随着其他成员的失业,这一非劳动收入下降了,因此而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所谓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其作用与附加工人效应正相反,在衰退时期,一些失业工人对于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从而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
衰退时期工资率的下降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下降,结果导致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发生较大的作用。
这两种效应对官方的失业率统计数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失望的工人效应超过附加的工人效应导致在衰退时期劳动力队伍收缩,这时,官方的失业率数字就低估了实际的失业情况。
而到了经济恢复时期,失望的工人效应就变成了受激励的工人效应,附加工人效应就变成了收缩的工人效应。
前者占主导地位又会导致劳动力队伍超过正常速度地扩大,从而使得官方的失业率数字上升,导致对实际失业情况的高估。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就像决定一个家庭中谁在家庭中工作、谁外出工作的决策涉及丈夫和妻子的市场生产率和家庭生产率比较一样,一个人在决定在一生中何时将主要时间用于工作时,也同样涉及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人在市场生产率和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
这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当一个人得到工资报酬的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的时候,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相反,当获得工资报酬的能力比较低时,他们将从事家庭生产。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问答题1.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2.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4.就业愿望丧失效应5.附加性劳动者效应二.问答题1.一般把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哪几种?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3.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名词解释1.主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2.次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3.内部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二.问答题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2.隐形失业的原因有哪些?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与劳动力分配有关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主要有哪些?第四章劳动时间一.名词解释1.准固定成本2.有效劳动时间二.问答题1.对许多企业来说,为什么喜欢采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增加产量,而不是采用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增加产量的方式?2.短期性经济复苏与长期性经济增长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有何不同?3.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三.讨论题1.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问答题1.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在美国,为什么高学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女性?3.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问答题1.简述计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2.简述计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3.福利的支付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类?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具有哪些特征?4.为什么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5.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6.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无答案)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2.劳动力需求弹性二.选择题1.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理论就是关于()。
A.消费的理论B.生产的理论C.分配的理论D.交换的理论2.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劳动的()。
A.总产量B.最大产量C.人均产量D.边际产量3.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B.技术水平不变C.产出不变D.工资水平不变4.边际成本是指( )。
A.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B.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C.平均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D.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的成本5.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表达公式为( )。
A.MRTS=AP L/AP K B.MRTS=AP K/AP LC.MRTS=MP L/MP KD.MRTS=TP K/TP L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阶段。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7.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 )。
A.需求效应B.派生效应C.收入效应D.规模效应8.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 ( )。
A.希克斯技术进步B.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C.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D.要素密集型技术进步9.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大于等于10.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 )。
A.陡峭 B.平缓 C.高 D.低11.对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B.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减C.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D.第三阶段总产量增加E.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12.对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理解有( )。
A.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B.等同于劳动力需要C.同社会物质产品(服务)的需求一样,是一种绝对的需求D.是一种派生性需求E.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服务)的需求三.判断1.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不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
5-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981
44.0 13.8 41.8 68.2
1965
18.9 41.8 35.4 71.9
1981
23.9 30.5 41.9 71.6
• 已婚妇女在传统上,且今天仍然是多数家庭的主要家庭生产者。因 此,随着工资的上升,图 (a)中的市场与家务劳动的替代效应,可 能对女性比对男性更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妇女已明显增加 了从事有酬劳动的时间,已用许多购买的商品替代了家务劳动时间 ,因而进一步替代变得更为困难。简言之,与过去相比,现在许多 家庭正处于图 (a)曲线的更陡峭处。妇女历史上替代效应的优势以 及这种优势的明显下降,至少部分地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产中的主 要作用以及随着其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家庭生产所发生的调整。
• 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 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增加了人 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 大学入学率变化的原因: • 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受教育(支付费 用)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预期,为此有必要放弃现在 的收入机会(就业);另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消费。是为 了提高现在的效用而支出教育费用,推迟就业。 • 把上大学作为投资加以考虑时,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内 部收益率的预期会大大提高,另外,如果预期市场上的大学 毕业生的生涯累计收入高于高中毕业生,这种收入差距也有 支持大学入学率上升的作用。 • 把大学教育当做消费看待时,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 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第五节
退休决策
• 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除了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 度和工作兴趣之外,主要有: • 1、养老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之前在讲劳动者进行劳动供给决策的时候,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态的概念去考虑,但是,我们又知道。
劳动者在决定劳动参与决策的时候,往往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环境。
特别是在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人们必须对其未来进行某种与就业相联系的重要选择。
比如,在大学四年行将毕业的时候,必须决定是继续考研还是参加工作。
即便是就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要结婚,女性则要面临生育的问题,选择结婚、生育难免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一旦在某个组织就业,还有是在那里长期就业还是短暂就业的选择。
在这样一次次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人们渐渐上了年纪,这个时候,又必须决定是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
因此,人生与就业相关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选择是与个体所处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的。
那么,本章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人生各阶段与就业相关的选择决策,以及政策与制度会给这些决策带来什么影响。
一、生命周期的变化教材中所指的生命周期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个重要的阶段,比如说:就学、结婚、养育子女、工作转换以及退休等阶段。
我们前面也讲过,不同的时期,劳动者的劳动力参与率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影响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因素会有所不同。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生命周期总体上的变化趋势。
教材中对比了日本1920年和1991年生命周期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看一下教材163页。
通过此部分的内容通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生命周期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两个观点。
第一个是,人们在其生活的不同时期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时间的数量是不同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那样,劳动力参与率会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第二个观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比如说从1970年到199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由58岁延长到64岁,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由63岁延长到68岁。
世界卫生组织周五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
香港《文汇报》援引报告内容称,统计显示,日本妇女及意大利东北部小国圣马力诺男性最长寿,分别为86岁及80岁,中国男女寿命亦分别为71岁及74岁。
至于平均寿命最短的要数非洲塞拉利昂的男士及非洲斯威士兰的女性,他们的寿命均是37岁。
那么,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二、就业与就学的决策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一种向后推移的现象。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就业年龄向后推移是有条件的。
(1)这种推移是有限的,因为人们参加教育活动最终是要和参加有报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的。
(2)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限制。
比如说在目前的我国,大学入学率始终处于一种增长的态势,但是这种增长的态势不可能一成不变,也可能会逐渐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调整期,从而造成大学入学率的下降。
那么,大学入学率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呢?我们也可以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进行分析。
那其中,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就有两种观点:一是把大学的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受教育,预期未来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为此,有必要放弃现在的收入机会(就业)。
二是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现在的效用(一种体验、感受)。
那么,显然,如果是经济处于一种繁荣时期的话,人们往往预期可以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就更倾向于接受大学教育而推迟就业。
另外,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
近年来大学入学率逐年提高,而且这种提高是在大学教育由免费向收费和高收费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学费(大学教育价格)的上升的压力弱于中国家庭实际收入增加以及中国人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的迅速提高,从而造成了大学入学率的持续提高。
教育部王旭明:根据新华社2006年3月6日的报道,教育部发言人根据两会期间针对代表们反映的“上学贵”的问题回复道:“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
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
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
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张维迎:如果我们真正关心穷人,就应该把机会均等(也就是效率)放在优先地位,比如说给穷人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教授等一些学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教育水平已成为决定家庭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农村大学生可以使一家人脱贫。
非常遗憾的是,最近有关教育体制改革争论中,舆论只把注意力放在学费上升给穷人带来的负担上,而忽略了由招生数量增加给普通大众提供的教育机会这个问题。
1978年,全国大学共招生40万学生;到2005年,全国大学招生总数达到504万,增加了11倍多。
我相信,即使对低收入阶层而言,学费虽高但有机会上大学比学费虽低但没有机会上学要更好。
当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
三、结婚、育儿决策有时候想想经济学挺有意思的,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间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它也要做一番分析。
比如说婚姻或者说结婚到底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意义。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文章还真不少,包括在中文期刊网上也有很多学术性的文章。
那么,就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学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20岁不美丽,30岁不健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智慧,那么你基本上就永远也不会美丽、健壮、富有和智慧了。
什么意思,我们每个人自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也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在婚姻面前,人们就不得不去考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资源在婚姻市场中间的相对竞争力。
这是从结婚选择的角度去考虑的,就是说,在一个有效率的婚姻市场上,人们应该倾向于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拥有和掌握那些稀缺资源的人作为结婚的对象。
比如说,一个漂亮的穷人家的而且渴望财富的女子应该选择一个渴望得到漂亮妻子的富有男子为对象,即便是这个男子长得很丑、毫无才学或者说有其它的毛病。
当然,这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上谈一下人们对婚姻的选择,但是我们又知道,婚姻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
1、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正如我们教材中可以看到的数字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和生育年龄有一种逐渐推后的趋势,1988年女性初婚年龄21.9岁,1998年23.6岁;据统计,2006年,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上海男性初婚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平均为28.4岁。
晚婚者们认为,事业有成、有房有车、基础稳定了再结婚,是对自己对爱人负责的表现。
然而,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女性25岁、男性27岁,是最理想的结婚年龄。
研究人员表示,过早结婚者常常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动,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婚姻加诸于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过晚结婚者或许功成名就了,明确了自己希望从婚姻中获得什么,但这也增加了其功利面。
此外,结婚越晚,也会影响双方生育能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绝对真理。
2、家庭经济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一样,家庭中也存在着供自家消费的财富和服务的创造以提高效用的考虑。
比如说,在家庭中间,需要做饭、打扫为生、照顾孩子等。
也就说,家庭中间,也有类似于企业的若干生产活动,而与企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不同的是,家庭的生产主要为了满足家庭内部的需要。
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企业为了生产一定产量的产品,可以选择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或者是少投入资本多投入劳动;家庭经济也一样,有很多生产方式可供选择。
假定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用完全自给自足的方式,也可以完全利用外部现成的产品或服务。
而在两种极端的方式中间,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自制还是更多的购买,从而形成多种组合。
在这些组合中,一般来说,越接近完全自给自足的方式,所需要的家务劳动越多,而支出的货币越少;相反,越接近完全利用外部服务的方式,所需要的家务劳动越少,但货币支出越多。
因此,就像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用X=f(L,K)表示那样,家庭的生产函数可以用x=f(q,n)表示,q为从市场购入的物品与服务,n为家务劳动时间。
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收益与成本的学问,考察婚姻的经济意义在于比较婚姻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
当然,这里的收益与成本并不应仅指能够用金钱衡量的东西,还应包括一切能够影响效用水平的内容。
比如说,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关于婚姻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分组讨论:婚姻的经济学意义那么,我们就简单的来看看结婚对于个人而言的经济意义。
有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许更为确切。
婚姻的作用,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
这一点其实看一下现实中间的情况可能就不难理解了,比如说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组合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对于那些由女强人,或者双方都把过多精力放在家庭外部的组合来说,家庭的稳固性就相对降低了,容易出现矛盾。
二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
三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的收益。
四是可以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
虽然婚姻可以给人带来收益,但是,在婚姻的活动中,也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者是判断错误的情况。
因此,婚姻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而且,我们看到,在我们国家,离婚率也是在逐年升高。
婚姻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生理上和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就是说婚姻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特别是在我们国家。
就像我们教材中讲得那样,如果是在不结婚就难以生活的时代,即使结婚是高风险的行为,人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结婚,但是,如果不结婚也可以生活得很好,那么推迟这种高风险决策的情绪的蔓延就不难理解了。
4、养育子女的经济决策在讨论养育子女的经济决策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从宏观的角度人口数量的决定。
(见教材p171图5-3)如图5-3所示,需求量是由人均最低生存需求量和人口数量决定的,并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大;供给量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及资源下按收益递减规律变化的,OB所代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有一个交点A,在点A左侧,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人口增加,最终导致人口数量超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