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1一、复习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1、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作者铸造的文字之舟,去鼎湖山听泉。
2、学生打开课本,看第2小节,边听教师配乐范读边划出描写泉水和泉声的句子。
交流划到的句子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在有感悟的词语旁边做个记号,并且写写自己的感想。
A、出示第一句:“刚过寒翠桥,B、就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引导抓住“就”“淙淙”体会泉声的响B、交流感悟下四句。
借助比较句子等手段引导体会泉水的多。
在感悟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相机点拨。
同时穿插指导朗读C、交流感悟最后几句。
感受到什么?引导抓住“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欢快活泼“等重点词句体会泉声之美。
“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作对比,女生读泉声,男生感受。
男生读钟声,女生感受。
多媒体播放配乐组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泉水,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小结板书:美齐读三、学习第4节出示“入夜……聆听、辨识、品味”齐读,启发,聆听、辨识、品位这三个词语能交换位置吗?播放泉声,学生闭上眼睛,学习聆听、辨识和品味交流听后的感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泉声?自由再读体会,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为什么?仅仅这几种泉声吗?引读最后几句。
四:总结:……课后想象还有怎样的泉声,下节课交流。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存、感悟和运用,留意根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根底。
同时注意开发学生制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进展。
教材简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闻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排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非常迷人。
课文以巡游线路的先后挨次,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美丽,词汇丰富,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挨次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培育学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展有感情地朗读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布满勃勃生气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一同观赏鼎湖山奇妙的景致,去倾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2、由朗读课文,师巡察指导。
3、沟通: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知教师?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处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纯洁动听)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知大家吗?(生自由读)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情分析】听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会学的比较投入。
文章的文字很美,想象也很丰富学生一定愿意读背。
【教学方法】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最后一段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思考,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让学生聆听一下各种乐器的声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查阅的作者资料和鼎湖山的资料导入课文的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14课鼎湖山听泉,你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多少鼎湖山的情况呢。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风景区内群峰竞秀,古木参天,以丛林古刹、飞瀑流泉著称。
山之绝顶有湖,四时不竭。
)2.今天,我们就在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纠错。
学生读课文时指导他们读准下面的字音。
万籁俱寂雄浑磅礴湿漉漉汩汩地古刹琵琶卵石菩提树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3.交流点拨:重点指导:鼎和籁的书写不绝于耳:在耳边不停地作响。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思考、理解文章老师:诵读有关知识和技巧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掌握字音字形词义:(1)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2)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2、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写听泉的句子:3、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找一找文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二、口语训练:演讲:我所知道的诵读知识与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读标:1、导入新课: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2、明示目标:(1)学会吟哦讽诵,学会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教案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
1.1.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1.1.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验作者对鼎湖山泉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主题2.1.1 课文《鼎湖山听泉》以作者在鼎湖山倾听泉声的体验为线索,展现了泉水的清澈、灵动和美妙。
2.1.2 通过对泉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1.3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泉水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课文《鼎湖山听泉》3.1.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4.1.2 能够分析和欣赏课文中对泉声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4.1.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对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和细腻描绘的理解和欣赏。
5.1.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5.1.3 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2 教学重点5.2.1 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5.2.2 分析和欣赏课文中对泉声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5.2.3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3条详细的小结,每个小结都包含了4条详细的细节及细节说明。
后续章节将继续按照这个格式进行编写。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者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多媒体设备6.1.1 电脑6.1.2 投影仪6.1.3 音响设备6.1.4 用于播放课文的课件或视频资料6.2 教学用具6.2.1 课文文本6.2.2 学生作业本6.2.3 笔记本和文具6.2.4 参考资料和图片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九年级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培养学生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在听泉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特点。
(2)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听泉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鸟鸣声、泉声等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美妙的泉声。
(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鼎湖山的景色?(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习“进山”部分(1)作者在进山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体会“浓碧”一词的妙处。
2、学习“听泉”部分(1)作者在哪里听到了泉声?(2)泉声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泉声的?(3)重点品味“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这句话,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么丰富的泉声?3、学习“补山亭”部分(1)作者在补山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这句话的含义。
《鼎湖山听泉》教案7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7篇《鼎湖山听泉》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
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6、鼎湖山听泉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鼎湖山听泉》,使学生掌握作者、作品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6.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课堂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 生僻词语讲解: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讲解和记忆。
3. 课文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想象。
2. 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观察角度的多样性。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兴趣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理清脉络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状况: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雾著名古刹(ha))。
(2)第二组注意透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述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
(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透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透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明白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透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读:同座合作、全班分主角读好这四句话。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欢快活泼”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鼎湖山的了解。
2.自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教师解释。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4.分析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课文中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课后作业7.1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描写。
7.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3.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一、课文内容解析1.课文开篇,作者描述了自己对鼎湖山的向往,以及初见鼎湖山泉水的惊喜。
2.作者通过对泉水的直接描写,展示了泉水的清澈、纯净、冰凉等特点。
3.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泉水赋予了生命,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泉水的魅力。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篇一:课文朗读篇一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篇二:《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二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多媒体教学。
课件一、直接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三、学习第四段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2、指导读第一句(1)。
课件出示第一句(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1)出示第二句(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3)指导读4、指导读第三句(1)、过渡: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的声音,多像一样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 拾(shè)级而上怅惘(wǎnɡ)菩(pú)提汩汩(ɡǔɡǔ) 迥(jiǒnɡ)然相异楹(yínɡ)联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5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路】《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六读”教学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
(8分钟)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
(12分钟)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赞美之情。
2.学会通过描绘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倾听、观察、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描绘的泉水之美。
2.学习作者通过声音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泉水声,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泉水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3.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通过声音描绘泉水的特点的?四、课堂练习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模仿课文描绘声音的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泉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2.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进行描绘。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进行批改。
2.家长签字确认,下周一带回。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学会通过声音描绘景物的技巧。
同时,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5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谈话法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鼎湖山,下面让我们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或者鼎湖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深入鼎湖山中夜宿古寺,感受它更加令人陶醉的地方。
(二)讲授新知:1、认真读(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8—10自然段)(2)说说鼎湖山之夜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2、仔细听(1)播放课文朗读(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段(3)欣赏各种泉声3、用心想(1)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了什么?(2)怎样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中的“污垢”?4、大胆说阐述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5、快速写(1)播放关于大海的音乐(2)展开想象写几句关于大海的描写(三)小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1、背诵第四部分(鼎湖之夜)2、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结合第七自然段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他们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出示板书: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5。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工具,直观地感受鼎湖山的美丽风光。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鼎湖山的特点。
(3)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想象与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鼎湖山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分享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一、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二、扣住“泉”字,抓住“听”从不同角度(有详有略明暗交错)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三、从泉声的美妙中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二、感受泉声的美妙,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
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景物的描写中感悟理解哲思。
两课时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的方法。
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一、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有详有略明暗交错)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三、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习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二、初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习难点
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通过“江山多娇”那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如画的阿里山,神奇瑰丽的西双版纳,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检查(详见预习作业)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析题
文章表现的对象:泉
表现对象的手段:听(角度很奇特)
听泉的地点:鼎湖山(以天湖、瀑布、古刹著称)——通过“泉水”来表现鼎湖山之美。
2、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A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组织材料【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是指不固定立足点(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或不同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景物叙述和描写下来。
】
B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行踪变化:(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入夜)】
小结:移步换景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的结合,立足点的空间变换一定要交代清楚。
C作者抓住“听”字写了几次泉水?
四次,分别是……
小结:“换景”要与“移步”自然地结合起来,巧妙过渡,景物描写首先要筛选,其次要有详有略。
移步是手段,写景才是主要内容。
四、品读相关语段,感悟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作者“四次”听泉,分别听到了什么?(合作探究)(反复朗读)
初闻泉声:“泠泠淙淙的泉声”、“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泉声美,泉水清(听泉声如见其影——泉水灵动活泼)
再睹泉踪:“孩子如铃的笑语”、“半含半露,欲尽故远的娇态”——泉声美,泉水多(听泉声如遇爱女——泉水调皮可爱)
钟泉相应:“欢快清亮的泉声”、“老人立杖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泉踪隐,泉境美(听泉声如沐亲情——泉水清亮欢快)
深夜听泉:“岁月的流逝, ___变迁,生命在延生、成长、繁衍、死亡”——泉声,意境深(听泉声如悟人生——泉水层次清晰)
小结:
1、对于同一景物的描写,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将景物的特征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作者的心情变化:雀跃——喜爱——沉静——陶醉
五、文中除了写“泉水”,还写了哪些内容?
鼎湖山的地理环境、树木、亭子、寺院
A“赶到鼎湖山时……看不真切”;第7段
B“站在亭前望去……拾级而上”
C“行至半山……点头会意”
D第5、6段
地理环境:
(1)表现了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暗示了作者的心情(怅然),交代了“听”泉的原因
(2)写鼎湖山成为了科研中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环保意识
树木:
(1)“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树深林茂而不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山势的变化使得泉声更加悦耳。
(2)“推”,化静为动,与“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相呼应,突出了满山浓绿的层次感,表现了鼎湖山万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
补山亭:“此中精神”是指:山泉带人进入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隐约点出山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庆云寺(插叙):佛门圣地发展为科研中心,时代的进步,表明作者所听的“泉声”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第6段是5、7之间的过渡)
小结:这些内容的描写,是对“鼎湖山的灵魂——山泉”的补充,它们或者表现了鼎湖山的气候条件,交代了“听”泉的原因,或者表现了鼎湖山万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了泉水的无处不在,或者表现了时代的进步,表明作者所听的“泉声”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
这些内容,或为“听泉”作铺垫,作衬托,明暗交错地烘托了山泉的“灵魂”地位。
六、总结
1、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从不同角度表现景物的特征,有详有略、明暗交错地描写。
3、泉声的美妙,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四
2、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
一、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
三、从泉声的美妙中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
学习难点
从泉声的美妙中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品读相关语句,品味泉声之美
1、“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比喻、拟人,把山泉比作爱女,并赋予山泉以人的特征,生动地描绘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可爱调皮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2、“怅惘间……嬉戏忘返的孩子。
”
钟声浑厚似老者,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清亮若孩童,点出了其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表现了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此句运
用比喻,描绘了泉声与钟声和谐相应的情景,充满了人间的情趣,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柔曼……不同的音响。
”
比喻(先喻体,后本体;先写声音,在想象具体的情景)排比,写出了夜晚听泉的独特感受,表现了泉声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美,为下文作者进一步的比喻和对人生哲理的阐发铺垫。
(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泉水的情态;声音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哪些泉水?草丛中淌过的,石缝间漏下的,汇于空谷,直下陡壁,落下深潭,绕过树根,拍打着卵石)
4、“这万般泉声……主旋律。
”
把汇集起来的泉声比作交响乐,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了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看不见的指挥棒”指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5、“我俯身倾听着……引我遐想。
”
泉水之声净化了作者的心灵,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
小结:寓理于景的写法:作者先写泉声的层次之多,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景物的状写中)(写景是主要内容通过景物表现情感或哲理才是根本目的)
三、中心的提炼
(心灵之旅)历史是生生不息的(佛门圣地到科研中心),美感是充满生机的(孕育生机,滋润万物)
四、“我愿……我愿……”
抒发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和祝愿之情。
五、全文总结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作者以细腻地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
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作业
1.仿句
那如,是
那如,是
那如,是
2、阅读“入夜……鼎湖山的灵魂”,完成练习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2)请仿照“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句式写一句话。
(3)在语段中找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100字以上)
4、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从拉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等角度而设立的五一、国庆长假制度,与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日益形成的冲突将如何解决?谈谈你的看法。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