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总复习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1.2节《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对称性,从而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

但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2.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对称性,能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象特征。

2.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对称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相关教学素材。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的特点。

呈现(10分钟)教师给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二次函数图象,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特征。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二次函数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图象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并分析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对称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想法非常丰富,但有时候会偏离主题。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聚焦主题,同时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解答学生疑问时,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有些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我在课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二次函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抛物线形状的情况?”(如篮球投篮的轨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二次函数的奥秘。
5.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求解最值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培养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2.学会运用二次函数顶点式及其图像变换,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素养;
3.通过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培养数据分析、数学抽象及数学应用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索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数学运算和数学探究素养,提高合作交流与反思评价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函数;
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最小(大)值;
3.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h)^2+k;
4.二次函数的图像变换:平移、伸缩;

九年级数学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

九年级数学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

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复习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化为y =a(x -h)2+k 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知道图象的开口方向,会画出图象的对称轴,知道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并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知识梳理】1.一般地,形如_______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当a_______ ,b________时,是一次函数. 2.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是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 3.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由a 确定,当a>0时,开口_______;当a<0时,开口_______;越大,开口越_______.4.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当c>0时,与y 轴的_______半轴有交点;当c<0时,与y 轴的_______半轴有交点;当c =0时,抛物线过________. 5.若a_______0,当x =2ba -时,y 有最小值,为_______; 若a_______0,当x =2ba-时,y 有最大值,为_______.6.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7.当m>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得到二次函数y =a (x +m)2的图象;当k>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得到二次函数y =ax 2+k 的图象.平移的口诀:左“+”右 “-”;上“+”下“-”.【考点例析】考点一 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例1已知二次函数y =x 2-4x +5的顶点坐标为 ( ) A .(-2,-1) B .(2,1) C .(2,- 1)D (-2,1)提示由配方可得y=x2-4x+5=(x-2)2+1,从而求得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考点二抛物线的平移例2 将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那么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A.y=3(x+2)2+3 B.y=3(x-2)2+3C.y=3(x+2)2-3 D.y=3(x-2)2-3提示由平移规律“上加下减.左加右减”,根据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考点三同一坐标系下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图象的共存问题例 3 在同一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ax+1与二次函数y=x2+a的图象可能是(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位置的确定,由一次函数y=ax+1可知其图象经过(0,1),与y轴交于正半轴.又二次函数y=x2+a.当a>0时,一次函数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正半轴上,没有选项符合;当a<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二次函数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负半轴上,从而确定正确选项.考点四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比较坐标大小例4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m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 )A.y1>y2>y3B.y1>y3>y2C.y3>y2>y1D.y2>y1>y3提示本题根据二次函数图象在对称轴两边的增减性解题,要注意所有点必须先放在对称轴同一侧,然后进行比较.【反馈练习】1.抛物线y=-2x2+1的对称轴是 ( )A.直线y=12B.直线x=-12C.y轴D.直线x=22.已知二次函数y=2(x-3)2+1,下列说法:①其图象的开口向下;②其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3;③其图象的顶点坐标为(3,-1);④当x<3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3.抛物线y=(x+2)2-3可以由抛物线y=x2平移得到,则下列平移过程正确的是 ( ) A.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B.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C.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D.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4.(2012.上海)将抛物线y=x2+x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新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5.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1_______y2.6.已知二次函数y=-12x2-x+32.(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3)若将此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请写出平移后图象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总复习 [初中数学 讲课教案 ]

二次函数总复习 [初中数学 讲课教案 ]

二次函数的图象变换
第四章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图像上移 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图像下移 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图像左移 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图像右移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
横向平移:左加右减 纵向平移:上加下减 横向伸缩:伸缩系数大于1时,左加右减;伸缩系数小于1时,左减右加 纵向伸缩:伸缩系数大于1时,上加下减;伸缩系数小于1时,上减下加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ax^2+bx+c
a的符号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和大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a、b、c为常数,且a≠0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b和c决定了抛物线的位置
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基 本概念:一般
形式为 y=ax^2+bx+ c,其中a、b、 c为常数且a≠0
二次函数的开 口方向:由系 数a决定,a>0 时开口向上, a<0时开口向
翻折变换的应用:在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通过翻折变换将复杂的问 题简化,从而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次函数图象的拉伸变换
横向拉伸:当a>0时,函数图像在x轴方向上拉伸;当a<0时,函数图像在 x轴方向上压缩。
纵向拉伸:当b>0时,函数图像在y轴方向上拉伸;当b<0时,函数图像 在y轴方向上压缩。
二次函数图象的翻折变换
翻折变换的定义:将二次函数的图象沿垂直或水平方向进行对称变换,使 得函数表达式中的x或y的部分系数取反。
翻折变换的作用:通过翻折变换可以改变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 以及顶点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征。
翻折变换的步骤:首先确定对称轴,然后根据对称轴将图像分为两部分, 分别进行翻折操作,最后得到新的图像。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总复习教案

教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3.熟练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抛物线的性质及其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一、概念复习1.二次函数:通过变量的平方项表达的函数。

2.顶点:二次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表示为(a,b)。

3.对称轴: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表示为x=a。

4.开口方向: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

二、性质复习1.零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判别式:用来判断二次函数的零点个数的式子。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两个不相等的零点。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两个相等的零点。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没有实数零点。

3.最大值与最小值: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时,最小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时,最大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三、图像特点复习1.开口方向:当a>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上。

当a<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下。

2.对称轴:对称轴与顶点的横坐标相等。

3.零点:零点是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零点的个数由判别式Δ决定。

四、实际问题复习1.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明确问题中有关条件。

(2)设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3)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值或零点。

(4)用解出的最值或零点回答问题。

2.举例:问题:商场的营业额可以用二次函数y=2x^2+3x+4来表示,其中x表示时间(以小时计),y表示营业额(以万元计)。

求该商场的最大营业额,并在什么时间实现。

解答:(1)根据题目,得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2+3x+4(2)通过求导数或将二次函数表示为顶点形式,得到该二次函数的顶点为(-3/4,23/8)。

(3)所以,该商场的最大营业额为23/8万元,实现时间为-3/4小时。

五、抛物线的性质复习1. 加入二次函数的f(x)=ax^2+bx+c。

若a>0,抛物线开口向上;若a<0,抛物线开口向下。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4篇)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4篇)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4篇)数学《二次函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教学学问点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力量训练要求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看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争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状况,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看和争论,培育大家的合作沟通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布满着探究与制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确实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

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究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争论探究法。

教具预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记作§2.8.1A)其次张:(记作§2.8.1B)教学过程Ⅰ。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争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教学学问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进展估算力量。

(二)力量训练要求1、经受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 《二次函数》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  《二次函数》教案 (公开课获奖)

22 二次函数【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 BICABI作一条直线L ,在L 上取点A ,在L 外取点B ,作出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 ,连接AB 、BC 、CA ,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 点可以取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 [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D CA B,,,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D CABDC A B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 ∴∠P=∠ACD . 又∵DE ∥AP ,EDCABPD C A B∴∠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 E.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那么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初中数学_《二次函数的应用》(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二次函数的应用》(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35321212++-=x x y 3532121-2++=x x y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环节目标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1.已知二次函数 ,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与对称轴。

2.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6,2.6),且经过点(0,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

3.抛物线 c bx x y ++=261-经过点(0,4)经过点(3,217),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问题:(1)求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方法 (2)设表达式的思路(3)如何求二次函数与x 轴及y 轴的交点坐标课前布置,独立完成,上课时没完成的继续完成,之后组内批阅,找学生上台板演,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三个小题是后面实际应用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复习二次函数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后面的计算提到前面来,便于后面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掌握上,减少学生的计算量。

探索交流获得新知1例题解析例 1 :这是王强在训练掷铅球时的高度y (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函数图像,其关系式为 ,则铅球达到的最大高度是_____米,此时离投掷点的水平距离是____米。

铅球出手时的高度是_____米,此次掷铅球的成绩是____米。

2、跟踪练习:如图,排球运动员站在点O 处练习发球,将球从1、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答案。

2、根据图像回答解题思路。

(前面已经求过前两个空,只计算后面两个即可)引导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个问题都是求线段的长度,共同点为已知点的一个坐标,可将其代入表达式求另一个坐标,再把坐标转化成线段的长。

O点正上方2 m的A处发出,把球看成点,出手后水平运行6米达到最大高度2.6米,(1) 运行的高度记为y(m),运行的水平距离记为x(m),建立平面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求y 与x的函数表达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 若球网与O点的水平距离为9 m,高度为2.43 m,球场的边界距O点的水平距离为18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二次函数》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能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2.能作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难点: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三、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1 、二次函数的定义2、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3、求解析式的三种方法4、a,b,c 及相关符号的确定5、抛物线的平移(一)、二次函数的定义定义: y=ax 2+bx+c(a、b、c是常数,a≠ 0)定义要点:① a ≠ 0②最高次数为 2③代数式一定是整式b练习: 1、y=-x 2, y=2x2-2/x ,y=100-5 x 2,2ay=3 x 2-2x 3+5, 其中是二次函数的有 ____个。

2. 当 m_______时, 函数 y=(m+1)χm2-m - 2 χ+1是二次函数?( 二)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抛物线y=ax 2 +bx+c(a>0)y=ax 2 +bx+c(a<0)b4ac b 2b 4ac b2顶点坐标,,2a 4a2a4ab 直线 xb 对称轴直线 x2a2a位置由a,b 和c 的符号确定由a,b 和c 的符号确定开口方向 a>0, 开口向上a<0, 开口向下在对称轴的左侧 ,y 随着 x 的 在对称轴的左侧 ,y 随着 x 的 增减性增大而减小 . 增大而增大 . 在对称轴的在对称轴的右侧 , y 随着 x 的 右侧 ,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增大而增大 . .当 x=- b 时, y 最 小 值 为 当 x=- b最值2a2a4ac b 24ac b 24a4a例 1:已知二次函数 :y= 1x 2 x 322时 , y 最 小值 为 (1)求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M 的坐标。

(2)设抛物线与 y 轴交于 C 点,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求 C ,A ,B的坐标。

(3)x 为何值时, y 有最小值,这个最小值是多少?(4)x 为何值时, y<0?x 为何值时, y>0(分小组讨论交流,分小组展示。

教师讲解第( 4)问,提示同学们要画草图由图象可知:当-3 < x < 1时,y < 0当x< -3 或 x>1 时, y > 0(-3,0) (1,0)? 0 ?? 3?(0,-–)2(-1,-2)(三)、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方法1、一般式:已知抛物线上的三点,通常设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2, 顶点式:已知抛物线顶点坐标(h, k ),通常设抛物线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求出表达式后化为一般形式.3, 交点式 : 已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 (x 1 ,0) 、(x 2 ,0), 通常设解析式为 _____________求出表达式后化为一般形式.(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展示师生共评. )练习: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 、图象经过 (0 ,0) , (1 ,-2),(2,3)三点;(2)、图象的顶点 (2 ,3) ,且经过点 (3 ,1) ;(3) 、图象经过 (0 ,0) , (12 ,0) ,且最高点的纵坐标是 3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教师提示:第(3)问: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作标关于对称轴对称,所以对称轴是X=6,即顶点坐标为 (6,3)例 2、已知二次函数 y=ax 2 +bx+c 的最大值是 2,图象顶点在直线 y=x+1 上,并且图象经过点( 3,-6 )。

求 a、b、c。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 2∴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为 2又∵抛物线的顶点在直线y=x+1 上∴当 y=2 时, x=1∴顶点坐标为(1,2)∴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1) 2 +2又∵图象经过点( 3,-6 )∴-6=a (3-1) 2 +2∴a=-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2 +2即: y=-2x 2 +4x(四)、a,b,c 符号的确定抛物线 y=ax 2 +bx+c 的符号问题:(1)a 的符号: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确定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a<0(2)C的符号:由抛物线与 y 轴的交点位置确定 .交点在 x 轴上方c>0交点在 x 轴下方c<0经过坐标原点n c=0(3)b 的符号:由对称轴的位置确定对称轴在 y 轴左侧a、b同号对称轴在 y 轴右侧a、b异号对称轴是 y 轴b=0(4)b 2 -4ac 的符号:由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个数确定与 x 轴有两个交点b2-4ac>0与 x 轴有一个交点b2-4ac=0与 x 轴无交点b2-4ac<0(5)a+b+c 的符号:因为 x=1 时,y=a+b+c, 所以 a+b+c 的符号由 x=1 时,对应的 y 值决定。

当 x=1 时, y>0, 则 a+b+c>0当x=1 时, y<0,则 a+b+c<0当x=1 时, y=0,则 a+b+c=0(6)a-b+c的符号:因为x=-1 时,y=a-b+c, 所以 a-b+c 的符号由 x=-1 时,对应的 y 值决定。

当x=-1 ,y>0, 则 a-b+c>0当x=-1 ,y<0, 则 a-b+c<0当x=-1 ,y=0, 则 a-b+c=0(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交流加深)练习:1、二次函数 y=ax 2 +bx+c(a ≠0)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b、c 的符号为()A 、a<0,b>0,c>0 B、a<0,b>0,c<0oC、a<0,b<0,c>0D、a<0,b<0,c<0 c2、二次函数 y=ax 2 +bx+c(a ≠0)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b、c 的符号为()A 、a>0,b>0,c=0 B、a<0,b>0,c=0C 、a<0,b<0,c<0 D、a>0,b<0,c=03、二次函数 y=ax 2 +bx+c(a ≠0)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b、c 、△的符号为()A、a>0,b=0,c>0, △>0 B 、a<0,b>0,c<0, △=0 C 、a>0,b=0,c<0, △>0 D 、a<0,b=0,c<0, △<0熟练掌握 a,b, c ,△与抛物线图象的关系y ·x(1)yoxy(2)ox(3)y ( 上正、下负)( 左同、右异 )4. 抛物线 y=ax 2 +bx+c(a ≠0) 的图象经过原点和o二、三、四象限,判断a、b、c 的符号情况:a 0,b 0,c 0. (4)5. 抛物线 y=ax 2 +bx+c(a ≠0) 的图象经过原点 , y且它的顶点在第三象限,则a、b、c 满足的条件是: a 0,b 0,c 0. o 6. 二次函数 y=ax 2 +bx+c 中,如果 a>0,b<0,c<0, (5)那么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必在第象限提示:先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函数的草图,再根据yy 图象以及性质确定结果(数形结合的思想)y7.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x⑴a+b+c=0⑵a-b+c﹥0⑶abc﹥0⑷b=2a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A 1 个B 2个C 3个D 4个要点:寻求思路时,要着重观察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的xxx位置,抛物线与 x 轴、y 轴的交点的位置,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图所示 ) 。

y7(五)、抛物线的平移: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练习⑴二次函数 y=2x 2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可得到y=2x2-3的图象;二次函数 y=2x 2的图象向平移个单位可得到y=2(x-3) 2的图象。

⑵二次函数y=2x 2的图象先向平移个单位,再向平移个单位可得到函数y=2(x+1) 2 +2 的图象。

引申: y=2(x+3) 2 -4 y=2(x+1) 2 +2(3)由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经过如何平移可以得到函数y=x 2 -5x+6 的图象 .提示: y=x2 -5x+6 = (x- 5 )2- 12 4y= x2 y=(x- 5 )2- 12 4(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师生共评)(六)、小结(1)谈谈自己的收获(2)师生互动(七)、作业章节课时练教后反思:立足于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 .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 这一堂课我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自己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学生不但能用一般式 , 顶点式解决问题 , 还能深层挖掘,巧妙地用两根式解决问题 , 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 .2.本课遵循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学生的“主体”教学思想,运用助思,助学,助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动了师生交流的“匣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间的双向活动3、在如何备复习课,准确把握一个单元及一节课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驾驭课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做人。

总之,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