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气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气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五个层次:
1.玩气球。
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的?”学生的说法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允许和肯定学生的不同表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玩一玩气球,教师此时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气球是怎样变大的?”“气球里到底有没有东西?”“气球里面是什么?”将学生带入到对气球里面的东西——空气的研究中来。
2.感知空气就在身边。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教材要求找找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也就是要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材第44页下方图,对学生收集空气的方法进行了指导。在此,教材只是给学生和教师一种思路的指引,收集空气的方法还可以有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教材。在学生收集了空气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闻、去听、去摸,使学生对空气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在第44页下方右图中出示了一块放在水中的砖块,我们可以借助可见媒介——水,观察到非常明显的现象:气泡从水中冒出。指导学生了解砖的缝隙中存在空气,进一步可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
3.实验研究空气的存在。
教材先提出问题“空瓶子里也有空气吗?”,让学生推测,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教材中只出示了几种实验材料,如墨水瓶、矿泉水瓶、装有水的水槽,没有提示任何实验方法,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设计方案,有选择地进行引导。(将装有空气的塑料瓶放入水中,会看见有气泡冒出,从而证明空瓶子里也有空气。)
4.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这一部分教材安排的实验其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视的媒介——气球、塑料瓶,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和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同时使学
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可见物质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教学编排上按照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教学。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注意实验中使用的塑料瓶不能有破损,气球口一定要和瓶口结合紧凑。)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在大多数学生的猜测(气球能吹起来)下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气球吹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这个环节里,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变得非常具体形象,学生易于了解掌握。空气会流动却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空气排出的方法和过程理解空气具有能流动的性质。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让学生在吹气球的同时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的流动。教师可提问如“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可以流动的事实。
在实验过程中教材以小鸭子的卡通形象提示学生要讲究卫生,教师在这里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把大家共同的看法写在课本第45页下方的空白处。
(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等。)学情分析
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学生对我们周围的空气进行研究,本课作为今后相关内容(如打篮球等)的基础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重要性却显而易见。“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性质?本课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从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切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探究空气的性质。本课在教学中安排了寻找空气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观察验证科学规律。
学习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
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4.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6.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7.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8.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9.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证明空气的存在。
难点:认识空气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教学准备
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矿泉水瓶)、剪刀、针或锥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教师:“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
2.学生回答,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
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如:学生松开吹大的气球,空气冒出气球“飞”跑了。)
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2.各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图例(教材第44页下图)展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逮住”空气。
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
你准备用哪些感官来进行观察?教师在此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师演示砖快放在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3.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
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
小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4.实验验证。
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
“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