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教学设计_2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电视》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敢问乐问【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片段】

师:(初读课文后)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奇妙)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来解释,“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对!

我认为“奇”应该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对!我觉得是“希奇”的意思。(场面有点乱,几种意见相持不下。)

师:看大家讨论得这样热烈,说明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出有关句子来读一读。

生:在第一节。(生读句子。)

生:在最后一节也有。(生读句子。)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提一个问题?(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生: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课文的前面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课文的最后一节还要说“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横线,最后一节的“奇

妙”后面用的是感叹号?

师:(板书:──)这个符号不叫横线,叫“破折号”。

生:那什么叫“破折号”?有什么用啊?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你们能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吗?

生:老师,我还想提问题。

师:好,你问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许多学生都笑出声来,还说:“这都不懂啊?”该生脸都红了。)

师:你们别笑,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没听过京剧,谁来帮帮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这样。(学唱京剧,全班哄堂大笑。)师:学得真像,懂得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真棒!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为什么要把精彩足球赛关掉?师:(板书:精彩)非常好,你问到关键了,待会儿读到这一段时,大家可要认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这有什么难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觉”不是重复吗?能不能只说“我和爸爸都在睡觉”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师:好问题!(师笑着看了看刚才回答问题的男生)你还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师:那好,我们读课文

的时候再来解决,还有问的吗?

生:“啥时”是什么意思?生: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门”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生:我觉得“好球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为什么课文用的是“逗号”?生:我们家每个人心里装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教后反思】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定教。

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我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奇妙”一词刚好是课文的文眼,与我心中确定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奇妙”一词继续提问题,应该说学生提的三个问题是十分精辟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这说明一段时间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效果的。因而,我急着让学生按这条思路走下去,马上就问:“你们能通过自己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吗?”准备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没想到,学生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要问。”我一时有点犹豫,让他们继续问下去吗?会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会不会影响教学的节奏?还好,我意识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们的提问,会扼杀了他

们提问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于是,我让他们继续提问,果然,学生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课后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学模式还是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我差点又屈服于习惯的力量。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雅量,学生才有想提问题的欲望吧。后来提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提得较为浅显,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时”等,可以马上就请同学及时帮忙解决;有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就留待讲读课文时再随机解决。从所提问题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一节课里,所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这也是正常的。我及时阻止了同学对某些学困生所提问题的嘲笑,并借助语言、手势、眼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