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之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锦绣之旅
——都江堰之行在艳阳高照的七月,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我们终于踏上了大学生活的第一次实践旅程——都江堰的实践之旅。
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岷江中上游,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地貌兼具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形式,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建于2260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平原工业、农业、环保、生活等用水的唯一源头,被称为川西平原生命之源,是成都平原和岷江水系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小队以四川人为主,因此,在选择实践地点时,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养育我们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中,都江堰成功的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巧妙的结合起来,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光辉典范。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及其所属工程构成。科学的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截止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西边的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饮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湾在地震之后,鱼嘴之上出现了数道裂痕,我们到都江堰是所看见的鱼嘴便是被灌浆重修复后的样子。据介绍,当初地震之后从这个鱼嘴头一直到200米以外的那个小亭子之间有着一条长长的裂缝,因为后来挖开后下方并无大的损
坏所以并未进行大型的重建。
鱼嘴西边的外江一直流至乐山大佛脚下,东边的内江窄而深,由李冰组织挖掘而成,起着调配水流的作用,在雨季的时候进行防洪,在夏季的时候进行防旱。岷江水流至鱼嘴湾一般是4、6分层,在冬季时为4:6,在夏季时变更为6:4.在外江修建有一个闸门,在我们到达时闸门处在于关闭状态,此时我们用水便是用内江水。据介绍,外江是否开闸放水是由电脑检测水位来控制的。
岷江水排沙的最佳比例为2、8排沙。水流从上游流下,流向呈曲线型,使得泥沙在水向下游流走的过程中利用离心力的原理进行首次排沙。然后再到达鱼嘴湾,由于内江开凿得窄而深,使得泥沙在此处大部分都排向外江,但往往都不能达到8成的最佳比例,实际上在此的排沙比例一般是4、6排沙或者是3、7排沙。在此排沙后的内江水很是易于灌溉。在鱼嘴湾处有凹岸取水,凸岸排水之说。当流下的岷江水过多以至淹没了鱼嘴的时候,外江闸门便会打开,使得过多的水向外江流去。而当其不足以淹没鱼嘴时我们便取其表成的清水。在离鱼嘴不远处有一百丈堤,起着提前分成,保护鱼嘴的作用。
站在鱼嘴处,向山对面眺望,便可以看见一座4层的木质塔,由于地震的关系塔的顶层已经被毁了。而二王庙则更是被严重毁损,现在正处于重建中,由于飞石很多,我们便未能前去观看。然后我们顺着外江岸向下走去,沿途,外江两岸都被进行了灌浆处理。而岸上的护栏和地板也大部分被翻新。继而,为了见证地震的威力,我们来到了现保护起来的一座遗址——都江堰石碑。石碑本来是由它的底座、碑身和顶构成,屹立于此,但我们现在看见的仅是三大块分开倒下的石块,而顶则更是调过头来瘫倒在地上,据介绍说这两米多长的大理石碑上的文字是由江泽民同志提的,正面书都江堰三个大字,反面则是都江堰的赞词。沿着河堤继续往下走,途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正在外江河内游泳的人,据导游说在冬天的时候这里还会有大规模的游冬泳的人群,而且还一般都是50至60岁的老人。看来,都江堰人民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此了。
继而,我们来到都江堰的第二大工程——飞沙堰。飞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最大的特点是“无坝饮水,自流灌溉”,即无需高筑堰坝,这是利用了天然海拔高度差的缘故。在源头处的海拔大约为2800~3000米,到都江堰时降为大约700米左右,
到成都时便只有450~480米了。飞沙堰的堰口大约长为240米,高约两米。在这儿,我们还见识到了传统的水工技术——杩槎和竹笼。竹笼内装满了鹅卵石,用竹篾紧紧缠绕在一起,这也是由李冰发明的,既低廉又实用。而杩槎则是由木头构成的三角锥状物,从而达到稳固的效果,用其形成一片,则是历史上所用的闸门。内江水从飞沙堰外流过,当水流过大时便会向飞沙堰流去。在飞沙堰的正对面,可以轻易看到虎头崖,虎头崖的作用便是改变水流方向,起到调水的作用。虎头崖在我们看来像是一个向外的突出的石块,据说这是当初李冰开凿内河时故意留下的,使得水流在此处被挑起,形成向飞沙堰流去的趋势,当水流再次向内江流回时,较重的泥沙便在留在了岸上,从而起到再次排沙的作用。离虎头崖几米处有一个缺口,叫做凤栖窝,凤栖窝底下横放着4根卧铁,它是清淤淘沙的标志,每年对其进行检测,清理掉超过卧铁的泥沙,以保障河床的高度。
最后,我们来到都江堰的第三大工程——宝瓶口。宝瓶口起着“节制闸”作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平均口宽20cm,往里延伸长达70m,是李冰花了8年时间才开凿而成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想要从大山中间开凿出这么一道小口子,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当时的李冰却运用其智慧将其开凿了出来。他命令大家砍伐山上的树木,聚集,焚烧,最后浇灌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岩石裂开,最后在不断的重复中终于出现了现在的宝瓶口。我们不得不感叹其智慧于才华。这窄小的宝瓶口犹如一个狭窄的咽喉道,抬高水流,使其不得不回流到飞沙堰处,同样也可以起到再次排沙的作用。
自李冰创建都江堰以来,司马迁来过都江堰进行考察,张陵于青城山进行传道,诸葛亮设兵护堰,为了纪念这些对于都江堰工程有着功劳的先贤们,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堰功道,在堰功道两边均竖立着对都江堰工程有功劳的人物塑像。有诸葛亮、文翁、章仇兼琼、高俭等等12位伟大人物塑像。离堰功道不远处有着一颗张松银杏,据说这棵银杏在2000年前一直是一棵雄树,结果就在2000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一年,这棵雄树又分出了一枝雌性枝丫,继而开花结果。而老版西游记中的人参果树据说就是用这棵银杏树拍的。这是否也算得上是都江堰的一大奇迹呢?
08年的地震没有吓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更没有撼倒挺立的都江堰,她还将不断的延续下去,为我们四川儿女提供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