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雇用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员工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 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 种期望之中。
2、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
2)动态性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
3、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1)员工的经历 2)组织的人力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 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
3、组织承诺的测量 ★一是Rizer&Trice(1969)根据附属利益理论发展出来的用于
测量持续承诺的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承诺量表;
★二是Porter(1979)发展出来的组织承诺量表(OCQ)。它有短
版本和长版本之分,但一般用的是长版本,有15个题目,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测量组织承诺的问卷。
组织承诺 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
二、通过内部晋升培养情感承诺
三、通过培训和宣传培养情感承诺
四、通过沟通和支持培养组织承诺
【案例】陈某的工作经历
1. 请分析陈某的组织承诺构成。
2. 试从组织承诺的角度分析陈某在该 公司的工作表现。 3.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管理者,你会从 陈某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什么体会?
本章内容
3.1
3.2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承诺的形成
3.3
3.4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1、定义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
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员工对其所在的组织有高度的认同, 并因为是组织的成员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对组织 的目标和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
第三章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 A科长忿忿不平,认为自己无论从工作能力、工作经 验都比B同志强,凭什么被他领导?
• 然而A科长没有想到的是,更倒霉的事情在后头。上 级的年轻化精神要贯彻到底,科室负责人似乎也要年 轻化,A科长甚至还听到谣言,说他的这个科长是肯 定要被别人取代了。A科长有些坐不住了,连夜去找 厂长,没想到厂长也是含含糊糊,不作正面回答,只 是说安心干好工作,厂里暂时不会调整人事,即使有 调整也是微调。
• A 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微调不就是冲我来的 吗?A科长想到自己上初中的小孩、在车间三班倒的 老婆、在农村的老母亲;想到自己经常为工作加班加 点,吃了晚饭还常到办公室里转悠;想到前几年有机 会跳槽到外资企业而被自己放弃;......A科长困惑不 解,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办?
• A 科长开始经常不按时上班,常出去很久也不 回办公室,有时甚至不来办公室,只是打两个 电话问问科里的情况。科员向他请示工作,他 总是马马乎乎就行了。
• 梅耶和艾伦: • 情感承诺 • 连续承诺 Biblioteka 规范承诺三、组织承诺的测量
四、其它概念
• (一)职业承诺 • 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 对职业的投入和转职业的难度 • 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意变更职业的程度。
• 如何保持职业承诺与组织承诺的一致?
• (二)上司承诺 • 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 变更上司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 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 (四)组织认同
• 组织认同是个体获得组织中的“我们感”的经 历和过程。
• 当员工离开组织的时候,组织认同仍然存在。
中年人的失落
• 俗话说,四十不惑,可是对A科长来说近来却是常常 有很多困惑埋在心头,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该各何 处理。A科长今年四十又六,在这个国营大企业里已 经有二十二年的工龄了,没有大起在落,一切按部就 班。从实习生到科员再到副科长干了十年,副科长任 上六年,如今在科长任上又是近六年了。虽然算不上 企业元老,却也是将青春奉献给了企业。A科长本以 为按资历可以向副厂长的职位作点想象,没想到上级 的精神却是要年轻化、高学历,新提拔副厂级以上干 部年龄不得超过四十五岁,学历不得低于本科。A科 长倒是正规本科毕业,倒霉就在于年龄问题。最后, 经过考察,另一位年轻的拥有硕士文凭的五年工作经 验的B同志被上级看中并得到提拔。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个体行为规律》课件
未来研究的方向
进一步研究个体行为规律的动态变化、遗传基础和进化 机制,探索更多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生态工程
2要参考,深入了解物种间的 Nhomakorabea互作用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个体行为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生态工
程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自然灾害防控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干预自然 灾害,减少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论
个体行为规律的重要性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物种生存、适应 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行为规律的形成原因
个体行为规律是生物在适应环境、获取资源和避免危险的基础上形成的。
个体行为规律的种类
1 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如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2 时间分布规律
研究个体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如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和年度迁徙。
3 行为组织规律
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行为,如社会结构、合作繁育和捕食行为。
《个体行为规律》PPT课 件
欢迎来到《个体行为规律》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个体行为规律的定义、种 类、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让我们一起探索个体行为的奥 秘吧!
什么是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的定义
个体行为规律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一系列重复性和可 预测性的行为模式。
个体行为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环境 条件来推断规律,并进行统计分 析。
实验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研究 个体行为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 响应。
数学模型方法
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个体行为规 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有
一定的规律性。
教育学研究了这些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个体全面
发展。
以下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1.发展规律的时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时序性。
例如,身体的发育在早期比智力的发展更为迅速;而在儿童期,智力发展
超过了身体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智力、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则继续发展。
2.发展规律的连续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连续性。
即
前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并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条件。
例如,婴儿期的协调能力发展为幼儿期的大肌肉协调能力,进而为学龄前
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3.发展规律的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
差异。
有些个体在一些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这
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教育上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根
据其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4.预测发展规律的标志性指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通过一
些标志性指标来预测或评估。
例如,年龄、身高、体重可以用来评估个体
的身体发育情况;智力测试、学业成绩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等。
5.发展规律的可塑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适当的教育干预可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适宜的教育环
境和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2.论述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2.论述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研究发现存在一些规律。
一、认知启发规律:即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外部信息的启发和影响。
这种规律可以用“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能够相互激发思考、启发联想、促进创新”来概括。
二、社会影响规律:人们在互动中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媒体等各个方面产生。
例如,人们可能会在他人的鼓励下更加自信,也可能在他人的质疑中感到不安。
三、自我概念规律:人们的自我概念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总体看法。
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他们的行为和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个具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的人可能更加自信,而一个低自尊的人可能会不自信。
四、动机规律: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动机的驱动。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追求自我价值、成就感、自我实现等;也可以是外在的,如金钱、名誉、权利等。
不同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知觉对象特征
e.转换律 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 身的特性。
【举例】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 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 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组织 行 为学
知觉发生的情境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的事物则往往被排除,出现
熟视无睹的情形。
知觉发生的情境
认知结构
组织 行 为学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觉对象特征
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能 够对人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实验】 A小组的人在试验的一个小时 前吃了东西,B小组的人则已经16个小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时没有进食。给他们呈现一组主题模糊 的图片,结果饥饿的B小组成员把这些
二、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就是解释我们如 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根据归因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是对事件原因的知觉, 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
组织 行 为学
二、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 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 格等
组织 行 为学
一、知觉
2.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
知 觉 偏 差 效 应
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参照框架 虚假同感效应 晕轮效应 期望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 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两段文字作为试 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 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一个冷 淡、内向的人。在实验中把两段文字加以组 合„„实验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 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 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2、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包括权力性公共组织和非权力性公共组织。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程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法制权威性、层次性、公益性。
5、公共组织的类型: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6、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7、公共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8、研究目的:解释、预测、引导、控制。
9、学科性质: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6、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3.需运用图式7、社会知觉的类型7.1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2他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7.3.人际知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温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2、理论基础3、方法基础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发展背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工作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公正、自由和竞争的社会原则相结合,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施展的空间更大。
这种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影响、推动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既不是知识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它叫做新商业经济。
2、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它是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1、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 a. 刺激反应机理♪ 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2.知觉与行为♪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的作用)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人类早在古代就开始思考和研究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行为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行为科学体系。
其中,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是以个体的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行为的原因、结果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推断出其中的规律。
在行为科学中,个体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行为,即基于个体学习中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同一种情况下产生概率相同的行为;另一种是生物行为,即基于个体受到环境刺激或感知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行为,其行为可能受到个体的心理、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从行为的原因和特点方面看,个体行为规律可以分为三类,即行为认知规律、行为情感规律和行为反应规律。
其中,行为认知规律是思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基于个体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影响个体对某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其对所处现实的理解能力等。
行为情感规律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情境或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及情感,它会对其行为产生结果有从微到重大的影响。
行为反应规律则指的是个体在某一情境或问题下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其表现、说话、举动等,它会受到个体知识、情绪、能力、能力以及素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行为规律,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的年龄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年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比如,幼儿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好奇、反复、循环、社交等;而成年人的行为则更加成熟,表现为理性和批判性思考。
其次,个体的社会、文化等背景也影响着其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行为规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个体行为规律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行为研究和分析的重要基础。
现代行为心理学家已经从多种分析角度研究了人类行为,给了人们更深入的认识。
解析个体行为规律是进一步加深对个体行为的理解,为个体调整行为、改善性格等提供理论依据,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经典笔记复习必备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个体 行为的心理基 础 信赖——怀疑
现实——幻想 直率——世故 自信——忧虑 保守——激进 随群——自立 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心平气和——紧张困扰
19.10.2024
19.10.2024
Page 13 of 74
第三章 个体
19 20
学很骑少自和行周车围不人如家别吵人闹学得快;总不行易为掌稳的车心把 理基
21 对那些比较难的动作掌握得比较快 础
22 干起工作来有使不完的劲儿;简直不知道什么是疲
劳
23 不喜欢那些坐不安 立不稳的人
24 人们常说我有点儿文质彬彬
25 在许多事情上爱出点子
第三章 个体 个性结构的行五个为维的度心理基
础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稳定 自信 有效
神经质 自疑 情绪化
外向性extraversion
群居的 精力充沛 自我表现的 羞怯的 退缩的 不确定的
愉悦度
温和 得体 体贴
依赖 冷漠 无礼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有计划 整洁 独立
冲动 粗心 不负责
对观念和经验的开放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
富有想象力 好奇 创造性的 平庸 想象贫乏 刻版思维
19.10.2024
Page 8 of 74
19.10.2024
第三章 个体
四 气质类型理行论为的心理基
气质
础
➢气质是高级神经类型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差异与人员的合理安排19.10.2024源自Page 10 of 74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知觉与行为
主观因素:
选择性 需要 成见 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 应和近因效应、定型作用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则是由需 要引起的。行为的导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动机是指 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者说是被意识到的 活动或行为的诱因。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从 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动机概括起 来有如下机能(职能): 始发机能: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 选择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 强化机能: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 现。
图3—2 需要—动机—行为过程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的引导
要引导个体知觉 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个性 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态度 培养和塑造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的协调 个体行为之间的协调 • 信息沟通方式、文化娱乐方式、思想教育方式 个体与群体、组织之间的协调 • 在组织或群体内部建立起崇高的理想 • 目标和价值观、鼓励和弘扬正确行为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
教授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目录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举例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 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新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O( 即中间变量),即刺激—中间变量—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体以及个体所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 结果。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 行为的原动力。 要想让动机强度经常在被激励状态就要循环交替地运用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三节 个体行为规律举例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奚恺元(Christopher K.Hsee)博士对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进行了有意义的研 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比如:
送礼比给员工奖金好 涨工资不如发奖金 工资公开不如不公开 小奖不如不奖 小罚不如不罚 慢奖不如快奖 不给选择比给选择好 晚说不如早说 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及其规律
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个体行为疏导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个体行为及其规律
人的行为模式: 刺激反应机理
图3—1 刺激反应机理
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 持久性、可塑性。
知觉与行为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只属于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产生对事 物各种属性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 客观因素 :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组织行为学
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 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 个理论没有全面地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做对外界 刺激起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者的批评。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新行为主义
行为的研究应兼顾内在的条件,S—R应改为 S— O—R。这里的O指的是有机体,是人的内在动机,内在 动机称为“中介变量”。 新行为主义者大都以学习为研究的首要课题,提出 了各种学习理论。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行为主义的特点 之一。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新行为主义 勒温的观点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心理学不是意识的科学,而是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其公式为刺激—反应(S—R)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行 为科学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分为两部分,即目标导向 行为和目标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 ,也可以说是实现目标之前的行为,即寻找目标的过程。 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或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温乐的观点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 中“磁场”的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 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 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函数: B=f(P.E) 式中,B——人的行为;P——个体特征;E——环境特征 。P和E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 。个人情绪的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 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按性质可分为两类:正确行为和错误行
为。按其影响可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积
极的影响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趋于一致,有 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消极的影响是指个体行为与组 织目标不一致,有偏差或矛盾,因而会阻碍组织目标的 实现。如何正确引导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行为协调 一致,纠正消极的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的问 题。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作出 反应几个阶段,个体行为过程是需要—动机— 行为的过程。
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 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华生主义与新行为主义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和应用人的行为规律? 知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 为什么说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 什么是目标导向行为?什么是目标行为?循 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 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