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的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上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上
二、微观与宏观之分 微观: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的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 宏观: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来研究整体的区位和类型。 三、静态与动态之分
静态:1940’s以前,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距离 因素尤甚)如杜能、韦伯。静态均衡的模式。
动态:1940’s以后,对区位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结合行为 科学、区域科学,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廖什、埃 萨德等。
区位因子
01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 主体分布的原因。
02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 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区位因子的分类
韦伯成本学派
运费因子 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非经济因子
区位论的研究基础

收入因子
廖什利润学派
现代区位理论 的关注点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影第 二 章
第响一经节 第二济节 第因三活 动节
区 第四位节
素的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目 录

第 一 节 经 济 活 动 区 位 的 基 础 概 念
























*
四、部门之分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信息业区位论。
五、古典、近代与现代之分:(课本分古典与现代)
阶段项目 古典区位论 近代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及其现实意义

农业区位论及其现实意义

农业区位论及其现实意义农业区位论是指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农业区位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分别阐述农业区位论的概念、农业区位论与现实生产生活的,以及优势农业区位和非优势农业区位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农业区位论是指对农业用地及其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分析研究。

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农业区位论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有机结合,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农业区位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区位论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的学科,既有对整体区域的研究,也有对具体地块的分析。

农业区位论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的地区种植粮食作物,而在山地、丘陵地区则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农业区位论也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例如,在选择居住地时,我们通常会考虑周边的生活设施、交通状况等因素,这与农业区位论中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综合考虑不谋而合。

优势农业区位是指那些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优势条件的农业用地。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交通便捷、市场需求量大等。

优势农业区位对于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优势农业区位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优势农业区位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势农业区位有利于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非优势农业区位则是指那些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相对较差的农业用地。

这些地区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市场需求量小等。

这些问题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制约农业的发展。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 劳动力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差
异,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这种差 异是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是劳 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 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度就高;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 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 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 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 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 (一)区位条件
• 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 场所不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 的要求。
工业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二)区位因子
•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 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 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 差异。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 概念 •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
分布的原因。 •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 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 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 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 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 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 等具体目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在房地产业一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三要素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在这里,位置就是我们通常对区位的理解,由此可见区位选择对于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阐述了区位的具体概念,并对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区位选择对房地产投资价值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区位选择的策略。

标签房地产;住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房地产投资价值引言:房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纵观历史,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住宅房地产开发中,影响住宅价格及销售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区位。

选择正确的区位,是在项目开发前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下,由于政府对于土地供应持谨慎态度,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愈来愈大。

开发商在“跑马圈地”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区位的选择,最佳区位不但能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同时还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1、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1.1区位的概念[1]在房地产业,素有“区位为王”的说法,那么何为区位呢?区位是指地块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它是一个综合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在本文中,将主要针对住宅区位进行分析。

住宅区位,不仅仅是指住宅在城市区域(空间)中所坐落的地理位置,而且包括由该位置出行的便捷程度(即通达性)、以及居住在该位置所获得的非经济方面的满足程度。

具体说来,就是指住宅坐落的地理位置和以此为基点进行工作、上学、购物、就医、娱乐等出行活动所需的交通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及该位置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对居住者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以及如何创造区位条件的理论。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3卷 第2期山西教育学院学报Vol13 No12 2000年6月Journal of ShanXi Educational College J un2000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石 虹 曹钢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杜能农业区位论最大贡献分析,阐明杜能农业区位论是现代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

关键词:杜能农业区位论 区位地租 土地利用威廉・配第曾经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作为人们生存的空间,是人们生息、发展和进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

然而,土地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及经济和技术水平下,人们可能利用的数量是有限的。

人类应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呢?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不但要根据具体地段的地形、气侯和土壤特征、附近的水利、交通状况等等,确定哪些宜作农业或工业、水利、道路、城镇等的用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分析土地利用的纯经济关系入手,并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来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

对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这个问题贡献最大的是19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农业布局学的奠基人,生产区位论的鼻祖杜能。

1826年他根据多年来亲自在德国北部罗斯托克附近经营特罗农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即农业合理布局的理论模式,他采用农学试验中惯用的单因子抽象法(“孤立法”的方法),把从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侯、水文、土地肥沃程度、耕作条件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交通等)种种因素统统假定为到处一样的常数,即应予以消去的公因素;在孤立国中唯一的城市位于中央,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因此,把离市场远近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并且探明主要因素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可以用来反映这种变化的模式,得出区位地租(即纯收益)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以此说明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最后再确定当次要因素一一起作用时,上述模式将发生什么样的偏离,这个模式就是著名的为了阐明农产品生产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孤立国”模式,在这个理论模式中,系统地研究了围绕农产品消费中心(城市)的农业土地经营种类、经营强度以及应当如何安排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问题,初步阐明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念,认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就决定了不同地方单一农产品的纯收益的大小,纯收益是市场距离的函数:(见图一)・・82R=m(V-E)-mrs式中:R———区位地租(区位报酬或纯利益)m———单位面积作物收获量V———产品价格E———生产成本r———单位距离的运输价格s———距离从式中和图中均可看出:〈1〉运输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2〉一定地方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获得纯利益最高的那种产品;〈3〉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该种农产品的纯收益下降,到达一定距离后,它将让位于纯收益比它高的另一种农产品,也就是说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类型所代替;〈4〉每个圈带的分界线不是决定作物的实际范围,而是决定它们的比较利益。

2.宏观经济学 第二讲 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宏观经济学 第二讲 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工业区位因子图示
Elaboration of Industrial Location Factors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Factors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 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末一 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 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 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 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 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位单位、区位因素、区位决策
古典理论不考虑这些因素
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Factors
(一)区位条件 Location Conditions
1.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2.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 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 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底特律消失?
Disappearance of the city of Detroit
Volvo公司供应商园的例子
a model of Volvo’s suppliers
Volvo 哥德堡工厂 (Goteborg)
Volvo 根特工厂 (Ghent)
Volvo公司供应商园的例子
a model of Volvo’s suppliers
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 of Raw Materials on Economic Locations
问题: 1. 中国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什么在大 城市设厂? 2. 为什么底特律(Detroit)是“汽车城” (automobile city)?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D
距CBD距离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
• 近城区以从事园艺型农业,如蔬菜、鲜果和花卉等的生 产以及工厂式的养殖业为主,为北京市场提供鲜奶和奶 制品、鲜菜及蛋、肉、鱼等畜产品等;
• 中部属于平原粮牧区,为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果 品等的生产基地;
• 外围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相对较少, 但林、草地资源丰富,属于京郊平原粮油牧区。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开始重视区位论的研究, 如克鲁格曼。
——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 区位论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研究主体大致相同,即空间问 题。但区位论是追求空间规律性的科学,而地理科学是强调 空间差异性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更多采用的是描述、归纳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区位论更多采用的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
2、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以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三个因子组成一般的 区位因子体系,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工业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从区
域的角度。 • 区位因子: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
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经济的角度。
二、经典区位论
(一)区位成本学派
• 区位目标: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 成本
•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 杜能的孤立国(1826年)和韦伯的工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分析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更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那么,城市的发展是如何与区位理论相关联的呢?区位理论是城市规划和地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关注的是城市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区位理论被广泛应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决策。

首先,区位理论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根据区位理论,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直接影响其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比如,一个位于沿海的城市更容易发展海洋经济,而一个位于内陆的城市则更适合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

这不仅与自然资源的分布有关,还与交通和通信的便捷程度密切相关。

例如,沿海城市的港口资源和航运条件优越,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将对经济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区位理论对城市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社会发展不仅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还涉及社会服务和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根据区位理论,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例如,一个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更容易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从而保障人民的食物供应;而一个位于山区的城市则更容易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提供独特的生活体验。

此外,城市的地理位置还会影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分布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区位理论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将直接决定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脆弱性。

例如,一个位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另外,城市的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污染治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区位理论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地理位置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又被称为区域研究,它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经济理论,它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人将位置认为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位理论一直是地理研究领域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业,旅游,农业,城市发展,和地缘政治。

区位理论的基本的原则是地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点的经济活动,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并试图预测他们明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该理论学习位置的性质,它会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例如附近地区的资源,交通,设施,当地政策,等等。

现代地理学家还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来物理地把握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分析其特定的地理
性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区位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经济服务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旅游和投资的。

例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因为它具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高质量的服务,多样的语言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旅游景点,因为它富有历史特色和多样性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另一方面,区位理论也可以解释地理环境,城市和地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困难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农业地区,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来改善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教育,可以促进政府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区位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政策制。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第九章 现代区位研究

第九章  现代区位研究

第九章现代区位研究区位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领域创立的。

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近代区位研究过程18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内各部门之间和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于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不仅使原有的工业部门得到发展,而且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工业部门,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航运、铁路建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聚,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也转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形成了商品、资本和市场的垄断。

据此,西方区位理论也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本学派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学派,区位论也由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由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192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兰克·费特尔(Frank A. Fetter)根据成本和运费的不同假定,提出了两生产地贸易区分界线的抽象理论—“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the Theory of Location of Trade Area Boundaries)1,开创了区位论市场学派的先河。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 Ohlin)以新古典理论作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抛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来决定价值的命题,进行了区位的一般均衡研究,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新领域—一般区位理论(General Localization Theory)的研究。

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变,社会分工、商品化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商业服务业的市场区位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另一方面,地理学由早先主要采用类型归纳为推理方式的自然科学开始明显的人文化,尤其经济地理学领域既要运用国民经济学提出法则,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这些都促使了地理学将区位论当做一种基本理论从经济学移植过来。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一、行为主义区位论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认为把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起来,就能够画出收入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以找到“最佳区位”、“次最佳区位”。
其基本原理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理论。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
钻石模型四区位理论的实践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本人筛选了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一是区位理论对旧城改造的引导二是区位理论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引导探究城市空间案例主要是以营利空间商业综合体和非营利空间社区为区分分别列举一典型案例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
摘要: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此为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阐述古今中外区位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列举数个区位理论发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给出自己的感想。
向心力与离心力: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一、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成本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代表理论就是杜能的农业区位,再到最早的成本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龙哈特提出“区位三角形”,后由韦伯发展成系统学说。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他吸收了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并加以数学推导,形成一定的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伦。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论区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作用

论区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作用

论区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环境、交通、人口等多方面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区位因素的影响。

区位因素是指城市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所具有的地理条件,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区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作用,分别从城市位置、地形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交通沟通、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位置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的位置决定了城市所处的地理区域和环境条件,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通过海运和空运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的市场进行联系,具有较好的对外开放和接触机会,因此这些城市通常具有更加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相反,位于内陆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往往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此外,城市的位置还会影响城市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

例如,位于山区的城市通常具有多山和地形复杂的特点,难以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而且会受到较多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反,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通常具有开阔平坦的地形和丰富的水资源,建设和规划相对较易,但也要注意防止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地形地貌是区位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城市位于丘陵山地区域,地势较高,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而对于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规划设计则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避免水浸和涝灾的影响。

此外,城市的地形地貌还会对城市的交通运输和设施建设产生影响。

例如,山地地区的城市建设道路和桥梁的难度较大,这里通常需要修建隧道或者建造提升机,较容易形成交通拥堵。

而平原地区的城市设施建设较容易,可以实现城市环保和建设的多种目标。

水资源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水资源是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城市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关。

经济区位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区位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区位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在城市规划中,经济区位理论被广泛应用,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探讨经济区位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借助实例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经济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经济区位理论是指通过分析某一区域或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状况等因素,来确定该区域的经济地位和发展潜力的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构建了一种科学的模型,可以帮助规划者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合理安排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区域发展。

二、经济区位理论在城市功能布局中的应用城市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经济区位理论为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根据经济区位理论,规划者可以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确定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域。

例如,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段,可以合理布局商业中心,吸引商家入驻,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方,可以设置公共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三、经济区位理论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经济区位理论为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经济区位理论,规划者可以分析城市的交通状况和需求,合理设置交通设施。

例如,在交通繁忙的地带,可以建设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提高交通效率。

而在交通流量较小的地区,则可以设置较小的道路和人行道,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经济区位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城市规划,还可以帮助规划者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决策。

根据经济区位理论,规划者可以通过分析区域的市场状况和竞争情况,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

例如,在一个市场需求旺盛、竞争较小的地区,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地区,则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地理学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和规划

地理学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和规划

地理学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和规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聚居地,其设计和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地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学为城市设计和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数据支持以及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空间格局。

地理学中的自然地理学分支,为城市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对城市所处自然环境的深入认识。

地形地貌是城市布局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山区,城市的建设可能会受到地形的限制,道路和建筑的布局需要顺应山势,以减少土方工程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而在平原地区,城市的扩展相对较为自由,但也需要考虑防洪、排水等问题。

气候条件同样影响着城市的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城市需要更多的遮阳设施和通风廊道,以降低气温和提高舒适度。

在寒冷地区,则要注重建筑的保温和采暖设施的布局。

水资源的分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充足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往往会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同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人口分布和迁移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了解人口的增长趋势、年龄结构和职业构成,可以为城市的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的规划提供依据。

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城市吸引力的一部分。

例如,古老的街区、传统的建筑风格等都可以融入现代城市设计中,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规划需要考虑的重点。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合理布局,能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通勤成本和环境污染。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地理学的区位理论为城市设计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心地理论指出,城市会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这些中心在功能和服务范围上存在差异。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依据这一理论确定商业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等的位置和规模,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区位理论的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2.2.1基本概念
中心地:是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中心地职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之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主要以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活动为主,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不包括中心地制造业方面的活动。
中心性(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1.2杜能农业区位的主要内容
①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若把此理论应用在一个城市,建一个市级商服中心,就要配置2个区级中心,6个小区级中心。相应市级中心的销售市场区包含3个区级市场,9个小区级市场区……
B、交通原则。为了弥补市场原则的缺陷,克里斯塔勒按 交通原则,推导出K=4的中心地市场网络系统。就是在围绕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市场区内,次级中心地不在六边形的顶角上,而是坐落在联结两个高级中心地的交 通线路的中部处。更低级的中心与次级中心的位置关系也同样。如此组合下去,次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就被相邻的高一级中心地平分,即高一级中心地除包括自身处 的一个完整的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外,还包括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的1/2,K=1十 1/2* 6=4。因此,由K=4形成的市场区等级序列是1,4,16,64,……,中心地的系列数为1,3,12,48……。
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中 心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相互作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不同商业、服务行业而言。各行业经营品种、商品的种类、级别、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均不相同,由其形成的等级序列可归并为:低级商品和服务售价低,顾客购买频率高,需要量大,需求门槛低,销售距离短,服务半径小。高级商品和服务质量好耐用,更新慢,售价高,需要量少,购买频率低, 需求槛高,销售距离长,服务半径大。(图5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理论示意图)
②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依次为自由农作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
谷物轮作区(主要生产粮食)
草田轮作区(主要生产谷物与畜产品) 三圃农作制区(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如右图)(图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1.2杜能农业区位的主要内容
①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内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2.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的。
1.2 研究目的
自从我国在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进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城市在规划定位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大量的先进的国外规划理论作为支持。通过本文对区位理论的一点浅薄的阐述,希望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图3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示意图)
放牧区
杜能根据市场价变化、交通多样性等因素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的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 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十分之一,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 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若把此理论应用在一个城市,建一个市级商服中心,就要配置2个区级中心,6个小区级中心。相应市级中心的销售市场区包含3个区级市场,9个小区级市场区……
B、交通原则。为了弥补市场原则的缺陷,克里斯塔勒按 交通原则,推导出K=4的中心地市场网络系统。就是在围绕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市场区内,次级中心地不在六边形的顶角上,而是坐落在联结两个高级中心地的交 通线路的中部处。更低级的中心与次级中心的位置关系也同样。如此组合下去,次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就被相邻的高一级中心地平分,即高一级中心地除包括自身处 的一个完整的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外,还包括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的市场区的1/2,K=1十 1/2* 6=4。因此,由K=4形成的市场区等级序列是1,4,16,64,……,中心地的系列数为1,3,12,48……。
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来表示。
商品销售范围:是指消费者为获取商品和服务所希望通达的最远路程,或者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劳务的最大销售距离和服务半径。
2.2.2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
①研究的区域是一块均质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完全一致。
②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距离成正比。
③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
④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2.2.3中心地理论内容
①六边形市场区。
按地域归类,即:高级商服中心。提供高级到低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中级商服中心提供从中级到低级的全部商服活动;而低级商服中心只有低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也依次由高到低、由大变小。
③中心地体系的基本模型。
A、市场原则就是从最有利于组织商品的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并在均等机会下配置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的数目。 因此,在此原则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为K=3体系。这里K值是中心地模型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在不同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中心地相对于由它服务、供应及管辖的市 场区排列
2、区域理论的内容
2.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2.1.1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
①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其中心,是孤立国内商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靠其供给工业品。
1.3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什么是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即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西方称之为“区位论”,主要是一种生产布局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客体)在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关联等。“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我国译作“区位”。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其一心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区 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区位问题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人类活动需要一定场所,没有场所,人类则无法生 存,区位活动应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活动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人类活动应选择最佳区位,但事实上人类活动选择的不一定就在最佳区位。区位理论是 为人类寻求合理生产布局而创建的理论。它研究人文现象或人类行为的区位,侧重研究经济区位。它不仅在地图上描绘各类经济客体的位置,还必须进行充分的解释 和说明,探讨它的形成条件与技术的合理性等。
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中 心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相互作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
就区域内各城镇而言,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由城市规模决定,从大城市商服设施高级发展,商品种类多而全,直至一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水平很低,种类很少。就城市内部而言,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和小区级商服中心也有类似的分异规律。
圆与圆之间必然会出现空隙,使居住在这些空隙里的居民将得不到服务。实际上在相互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中心地都试图把这片空白区吸引到自己的 市场区内,结果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以致各中心的销售范围都有一部分相互重叠。居住在重叠区内的居民就有两个
可供选择的区位,按照消费者最近供应地购物的假设,重叠区就被平均分割给两个相邻的中心地。其中位于平分线上的居民到两个相邻的中心地的距离是相等的,故这条线被称为无差别线。由于重叠区被 无差别线分割,圆形的市场区即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从而推导出正六边形市场区这一便于组织中心地与服务区相联系的最有效的全覆盖的理论图式。
行政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体系,居民购物的出行距离最长,其交通系统最为不便。行政原则下形成的市场供给、从属关系和交通网。
2.3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在一个均质平原上,由各个中心地为人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由于新的中心地厂商的不断自由进入,竞争结果使各厂商经营某类商品的最大销售范围逐渐缩小,直到能维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门槛范围为止,就使某类商品的供给在均质平原上最终达到饱和状态,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都成为彼此相切的圆形,如果不重叠的话,
(图4六边形市场模型示意图)
关系和数量关系。
(图6人口密度对于商品服务范围的关系示意图)
在市场原则下,K=3,意即一个上级中心地的商服网点,不仅吸引自己中心地的商服活动,而且还支配(吸引)相邻6个下级中心地的 商服活动。但所支配的不是它们的全部,只是其中1/3,而另两个同级的中心平均瓜分剩余的2/3。这样,一个上级中心所支配的下级中心市场区就是6X1 /3+1=3=K。这样,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依此逐级类推,可得出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 1,3,9,27,81..…。由于高一级中心地包含低一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中心地。因此,一级中心地下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如此推下去,在K=3的系统中,不同等级规模的中心地出现的序列是1,2,6,18,54……。)
依K=4的原则形成的交通系统,因次一级中心地皆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所以被认为是最便利的效率、最高的交通网络,也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中心地体系。
C、行政原则。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使市场区不分割行政区,克里斯塔勒又 设计了K=7的中心地体系,即一个高一级中心地管7个低一级中心地的管理区。也就是说,每一高等级中心地的管辖范围除包括自身所在的次一级中心地的管辖范 围外,还包括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地的管辖范围,因而巢状化自然形成。这样形成的管理区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从属关系体系为 1,6,42,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