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作者:向兰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中国的诗歌向来都是以抒情和言志为主,而情景交融更是其独具的魅力和艺术特色,在整个诗歌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歌对于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应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两者交融,以情为主。
这对于当代的学术研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研究意义,同时也让当代的学者体会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意识,这种意识充分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美感,这是一种博大的抒情情怀。
关键词:情景交融;诗歌;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引言情与景是我国古代诗歌抒发情怀的主要借助方式,也是诗歌本身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古代诗歌在抒发情感上讲究借助周围的景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情景交融的风格,这种情景交融风格体现在大部分诗歌的实践创造中,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的学者也对其作出高度的研究热情,并作出相应的文学性总结,对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以及博大的审美情怀进行了高度的赞扬[1]。
1.情景交融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情景交融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古人所坚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与西方的所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中国古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相结合,在种种对立中寻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这种思想就已经形成,强调一切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的沟通和互补。
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异常的鼎盛,随着历史长河的进行,出现了很多文学流派,这些流派不论他们的理念有多么的相同以及相悖,都无一例外的结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得到共同的推举,不过这些流派的主观论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对我国文学进展影响深刻的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启发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延续,人们将自然称为“道”,讲究道法结合,这就有种效法自然的感觉在里面,像《易传系辞》中讲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句就充分说明古人心中对于天,也即自然的敬畏,并时刻存折仿效之心。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
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
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
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
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
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
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
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
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
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
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
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
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一、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哪些?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的?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某景物的某种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三、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这首诗以景描情、景写情结合,通过描绘江边花月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逝去年华的感慨,展示了当时社会乱世之下的闲适愉悦和渴望安宁的心情。
整首诗字画交融,情景相互辉映。
诗开篇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既描绘了春江的壮阔景色,又表达了明月的高洁气度。
接下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巧妙的对仗和对景衬托,展现出春江威严壮观的景色以及明月的辉煌。
此处情景交融,形象地展示了江景和月光的美景,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辉映,给人一种美妙的视觉享受。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水和花的描绘,揭示了他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之情。
诗中写道:“花似伊人绽带巾,月如邻女抱琼筵”,通过将花比作美人,月比作少女,意在表达花与月之美丽动人。
而花带巾、月抱琼筵的表述,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花月的风雅之感。
此时情景与情感相互映照,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仰慕之情。
而后,作者又通过对飞鸟的描绘,显示出他渴望安宁与自由的心情。
诗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通过对飞鸟狡兔的比喻,暗示了社会乱世中的险恶,以及作者追求宁静安稳的愿望。
这种飞鸟、兔子的形象描绘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展示了他对乱世的不满和对安宁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年华逝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悲凉之情。
“明月照沟渠,青松乱夜凉”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冷清萧瑟的景色,同时也通过景色的描绘暗示了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感。
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结束语,则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的结尾,情景交融,情感饱满,通过对逝去时光的追忆,给人一种深邃而凄美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春江花月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逝去年华的感慨。
通过描绘水、花、月和飞鸟的美景,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悲凉之情,将景物与情感融汇在一起,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乱世的不满。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诗人写诗用以表达其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并把情传达给读者。
那么情与景的处理就很重要,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通常所见到的情景交融的诗歌,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①哀景衬衷情。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蟑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散·秋思》范仲淹)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凉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②乐景写乐情。
如:“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胡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风人松·题酒肆》俞国宝)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赏、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喜悦。
作者是南宋时人。
据《武林旧事》载,这首词当作于西湖断桥旁的小酒店中,原词倒数第二句是“重携残酒”,宋高宗来到这里,看见了这句词,改为“重扶残醉”,改得很好。
“携残酒”,不但没有趣,而且也不现实。
如果真的携残酒去,因为光喝酒不行,而带了好多东西去寻陌上花钿很不现实。
“重扶残醉”,表示前一日的酒筵丰盛,今有余欢,闲步去寻花钿,那样更多欢乐,增加了乐的气氛。
③乐景衬哀情。
如:“细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元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题金陵图》韦江)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粱、陈。
古代诗歌抒情手法
古代诗歌抒情手法
古代诗歌抒情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
1.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借助于任何形象和比喻,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2.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以物喻人,以物言志。
4. 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历史或文学作品的引用和解读,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5. 对比反衬: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境,来突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6. 夸张比喻: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寓意:通过使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首古典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诗中通过描绘江上的花朵和天空中的月亮,巧妙地融入了感情和情景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度感悟。
本文将从情景交融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探微。
情景交融是《春江花月夜》的一个显著特点。
诗中描绘了春江之上的花朵和夜空中的皓月,通过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体验。
正如诗中所写:“花非花,雾非雾”,作者通过这种以假乱真的描写手法,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真的看到了花在远处盛开,月亮在天空中闪烁。
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使得诗歌更具有魅力和观赏性。
艺术表现也是《春江花月夜》的一大亮点。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和借景抒情等,使诗歌充满了艺术感。
在对花朵的描绘中,诗人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画不成”和“惆怅南楼别,凉魂无离声”,这些对比的形象描写,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起伏。
诗中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中的借景抒情也非常巧妙,如借花儿来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借月亮来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向往之心。
这些艺术表现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情景交融和艺术表现,诗歌《春江花月夜》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度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情景交融通过将江上的花朵和天空中的月亮相互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而艺术表现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特点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试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试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诗歌融汇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以其经典古谣、神秘韵律,犹如一幅无声的画卷,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灵性。
中国古代诗歌中形象博大精深,情景交融别有一番韵味。
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别的古代诗歌中看出,情景多种多样,它们以朴实、优雅的文字交融凝聚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层次。
一、《诗经》中的风景描写《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由诸侯族夫子们编撰而成。
它的风景描写通常采用模糊性的表达形式,表达出象牙般的柔美,又或者银色般的坚冰,形容着大自然中动静张弛灵动的节变,把景从远而近地表现出来,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图,丰富了文学景观。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欢载愁,暮鼓晨钟,良人罢宵,月明中天,有此寄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行的路上,行进中看到的杨柳、细雨、暮鼓晨钟等景色,把出行的喜悦、忧愁,日夜交织在一起,借助月光桥洒入一份美丽的思念。
二、《楚辞》中的民俗生活《楚辞》是汉西楚地区的文学奇葩,它融合了诗歌和歌谣的特写,反映了楚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生活。
它充满生动的地方色彩,由自然、人文、民俗等多种情景交融而成。
比如《桃夭》:“波波两河间,桃夭桃夭;岸芳芳,醉蝶飞,远去去。
昔我初来时,桃夭桃夭;投芳芳,衝柳过,更深处。
昔我无来处,桃夭桃夭;芳芳无尽时,眠莺尚嗔蝶”,通过对两河间波粼波波的桃花、柳絮、蜂鸟和蝴蝶的点缀,展示出流淌的渡河古道,乡野的壮观风情,令人当此陶醉。
三、唐宋乐府中的歌者记录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其诗歌情景交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闪光。
“友人酒别海边花木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看酒》就是一首经典之作,他对于寄寓友人在海边远行的思念无不触动了万千读者的心弦。
此外,《橘子洲头》、《登科后》等唐诗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记录的场面景色多变动人,酣畅淋漓,把读者带入到乐府中的快乐空间里。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能加深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
情景交融能够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初中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深入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情景交融;传统文化前言古诗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内容,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描写手法,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描写手法中,“情景交融”这一描写手法的运用较多,诗人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之中,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情景交融法的概述情景交融法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描绘景物,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
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需要学生将情与景进行高度融合,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景物描绘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融入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进而将情景交融法充分进行展现。
情景教学法重点强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重点将情景进行交融,进而强调情与景的双向表达。
情景交融法的运用,能进一步强调情与景之间的双向关系,利用景色表达教师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心情【1】。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和语句,它的内容比较繁琐,学生在日常的学科学习中学到的内容有限,加上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也就难以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学习了解基础的诗词知识,但是遇到生僻字还会无从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而教师就会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熟记古诗词。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
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
意蕴长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
如: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二、描写手法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采用了渲染,是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活灵活现的体现在人们眼前。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例谈古诗中“情景交融”
例谈古诗中的“情景交融”“古诗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面,往往存在着惶恐心理。
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去提高自己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由景物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二、“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用凄凉之景来烘托凄凉的气氛,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
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三、“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看到的是“哀”景,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有时,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
这取决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
高三古代诗歌情景关系
5、从景与情的哀乐角度可以分为: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哀情
⑴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 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 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 的。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 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 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 情语。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
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 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 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 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 完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意境)。 3、紧扣情景的结合点转折点,领会诗人写景 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问: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景,也是 写情,试分析。 这一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斜阳欲落未落,脉脉含情地凝视着江面, 不尽的江水悠悠流去,描绘了一幅夕阳无限好 的凄美画面。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 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 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风格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2、质朴自然:《古诗十九首》以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为主题,语言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让人感受到真实和自然的美。
3、情景交融:它所描绘的景物和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简练精确,言简意赅,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其朴素自然、深情蕴藉、意境深远、语言精练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春江花月夜》是明代文学家张大千所写的一篇诗歌,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为主题,展现出自然景致和人情味的交融。
本文将从情景交融、形象描绘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深入探微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交融是其艺术特点之一。
整篇诗歌贯穿着江、花、月、夜四个元素,展现了春夜中万物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是江,诗中用“江流宛转”、“江水如何”等动人的词句描绘了江水的静谧和飘逸。
其次是花,诗中用“花如雪霰”、“花如粉浪”等形象生动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鲜花的活力。
再次是月,诗中用“月如钩”、“月如绸挂”等景色独特的词语,将月亮的神秘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是夜,诗中用“夜色渐深”、“夜静更阑”等描写,揭示了深夜的安静和寂静。
四个元素建构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形象描绘《春江花月夜》中的形象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将诗人的情感、物品和自然景象有机结合,贯彻了中国古代诗歌以物言志的传统艺术风格。
诗中的江、花、月和夜,既是景物的抒发,又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风吹柳花满画楼”等方寸之间,微妙地描绘了自然的动静与物象的形神。
同时,诗歌中还借天地万物之象,寄托诗人对社会、生命之真实与感悟之深刻,这就使得美与道理相互融合,呈现给人精神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
三、艺术表达《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达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写作中,张大千既自由闲逸,又不失凝重严谨,表现出诗歌的艺术和人文内涵。
首先,他让心灵去感受,真实感受继而萌发真情实感,五彩缤纷瞬间浮现。
其次,他用生动活泼的词句,将人物、景色和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语言呈现出优雅高贵的艺术性。
最后,他以诗人的情感感叹,表达出对自然的敬仰与爱慕,又将季节、物象、自然景致融合在一起,深达作诗之几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的风姿和人的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以情景交融、形象描绘和艺术表达为其艺术特色,刻画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使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扬和情感的升华。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仿 佛信手拈 来 , 写 自然 , 抒 也就是 情与 景融合 得好 , 痕迹 。可 不露 见, 同是情景 交融 , 也是 自有高低 优劣 之分 , 或者说 是有 程度 的不 同, 而情景 浑融 、 物我两忘是 最高 的艺术 境界 。 传统 的美学观念 中 有 一个显 著特 色 , 为世界万 物具 有类 似人 的精神 、 即认 意识 、 情 性 的表现 。 因此 , 诗人们往往 追求一种 “ 山情 即我情 , J 即我 性” I性 l 的 理 想艺术境 界 , 同一 , 物我 浑然无迹 。 正如黄宗 羲所说 :诗人萃 天 “ 地 之清 气 , 以月 露 花鸟为其 性情 , 其景 与意 不可 分 也 。” 诗 人 写 景 抒情 , 不 “ 莫 因性 之 自然 , 物 之微 妙 ” 同是 情 景 究 , 交 融之 作 , 同 的诗人在 写法 与风格 上 , 呈 异彩 , 千 秋 : 不 却各 各有 或 前 景后 情 , 前 情后 景 , 或 或情 景 相 间 , 前 实 后虚 , 实 相映 , 或 虚 情 景相 生 。从 以下 几首诗 中就可 以看 出情 景交 融 的不 同写法 :
’ I I IJl o Y I S 。 I A 『
பைடு நூலகம்
磋 . 坛 ; { i 论
20 0 9年 9月 ( 第 1 4期 ) 总 1
中 国古代 诗歌 中 的情 景 交 融
郭松芳
广 西钦 州 商 贸 学校 。 西 钦 州 5 50 广 3 00
摘 要 : 与景 是诗歌 创 作 申的两个要 素 。 情 中国古代诗 歌 往往
的感 情 世界 。此联 中的 “ 万里 ” “ 、 百年 ” 与上 联 的 “ 边 ” “ 尽 ” 无 、不
中 国优 秀 的古典 诗词 , 往是 通过情 景交 融 , 往 寓理 于情 的高 超 手法 , 使无 形 的情思 转为 鲜 明的艺 术形 象 , 运用 “ 物 以托情 ” 索 的方法 , 给人 的情感 以深 深 的感 染 。从我 国古代诗 歌 的民族传 统
情景交融的古诗词举例并说明
情景交融的古诗词举例并说明
《登鹳雀楼》是一首著名的唐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所见所感,展现了情景与情感的交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王之涣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自然规律,表达了自己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心情。
整首诗既展现了景色的壮丽,又迸发出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向往。
情景与情感在诗中相互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这首诗通过情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中,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情景与情感的交融让这首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唐诗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方法初探
“ 了” “ 又… ‘ 应” “ 往事” “ 不堪 ”等字词融入景中,写出了一个孤 独站在小楼上感慨花月逝去,痛惜繁华富丽 的家园 已不再 的伤心人 !这 种伤 心 已是 多少次 ? “ 我 ”明知故 问以状感慨之深 。 “了”,结束之 意 ,描写 “ 我 ”眼见得春花谢 、秋月落、时光逝 ,心中奔涌无穷惋惜, 无限的浩叹; “ 又”,暗示人站在楼上遥望故园深 思、痛惜、伤心不忍 已是 多少次 了,这 都是实景描 写 ,但其 间更有作者难 以排遣的故 园深 情 ,人 生遗恨 ; “ 应”, “ 应 该、大概 、可能 ”之意 ,是作者登楼远 望,缅怀故园,遥望今 日故园之状,想往 日 属我 的繁荣华丽已成过 去, 不由悲从 中来 ,深沉 的抒发 了物是人非,江 山易主的情思 ! “ 不堪 ”,不能 忍受之意 , 二字 写 出那 种痛彻 入骨 的故 国之 思、 亡国之痛 、思乡之魂 、无 依之愁 。 “ 故 国不堪 回首月明 中”一 句可 以 多方面理解 :在明亮 皎洁 的月光下 ,我不能 忍受遥 遥望故 国之椎 心之 痛 ;在 明亮 皎洁 的 月光 下回首 故 国我不 能忍 受 “ 亡 国之 痛 ,故 国之 思 ”;回首 明月下依 旧繁 华的故都 ,情 何 以堪 ,如 何受得住这 思、这 愁 、这痛 。这 “ 化情 ”正 是这样把浓缩 作者极浓郁 的情而又具一 定描 写实景功 能的字 、词 ( 少数 是句) 有机 融化进 写景 的文字 中去的。 而把 很有典型 意义带浓郁 感情色彩 的传 统意象融 化进 描绘 的生活 图景 中、化进写景文字 中,则 是更 为高明的 “ 化情 ”手法 。 如柳 永 《 雨霖铃 》 “ 寒蝉凄 切,对长亭 晚 ,骤雨初歇 ”一句 明用 “ 寒蝉” “ 长亭 ”,暗用 了 “ 柳” “ 骤雨”等 意象写 出万分不舍 的 “ 离 别 ”, “ 长亭 ” “ 骤雨 ”意象 ,更就附丽了太 多的 “ 不舍 ” “ 不 忍离” 之味, “ 骤雨 ”,更惹人难舍难分,至此 ,离情 已浓至不可抑止。 “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扬 柳 岸 晓 风 残 月 ” 用 “酒 ” “柳 ” “ 岸 ” “风 ” “ 残 月 ”五个 典 型 意象 ,写 其愁 思 , “ 风” “ 残月 ”意象,正是刻骨相思彻夜不眠 的情怀; “ 酒”未醒 “ 执 手 ”图景宛在 ,对此凄凉场景,前路 “ 千里烟波 ”却要前行 ,离心爱之 人更远 , “ 真是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此种离情 ,人何 以堪 !就这样,诗人巧用意象将那深情无痕无迹 的化入所绘的景 中了。 这 就是巧用 字词、意象象冰化于水的化情入景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摘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通过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增加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景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
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
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
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
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
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
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如诗歌光有描摹,为写景而写景,即使声、光、色、态俱全,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
谢灵运和谢眺的诗歌,有时不免会被后人所批评,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情少。
而有些描摹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的,就使诗歌的生命窒息而不能领略到创作所带来的美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也就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为一。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有别。
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可见,同是情景交融,也是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情景浑融、物我两忘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
诗人写景抒情,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或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
从以下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情景交融的不同写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此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四句抒情,写触景所生悲秋之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一、三句写山上,二、四句写江面。
一、二句精雕细刻,三、四句大笔渲染。
纵横开阖,天高地远,形声兼备,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凄清寥廓的长江峡谷秋景图,为全诗的抒情渲染了悲剧气氛。
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悲秋”二字是诗眼,两句诗含蕴丰厚,味之无穷。
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悲风甚;常常作客,故常常有悲;故园万里,故悲中又牵惹乡关之思;独自登台,顿生身世伶俜之感;多病缠身,尤增凄苦之情;年值垂暮,平添功业无成之痛。
万事尽不遂愿,身心俱已憔悴矣。
可见这句诗思想含量极其丰富,表现出诗人当时极其复杂的感情世界。
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对应,均是一横一纵,一空间一时间,拓展了诗的境界。
而且情景交融,互相渗透,诗人的忧思仿佛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样无边无垠,绵绵不绝,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沉重凝练,博大深远。
此诗是“前景后情”的写法。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本诗抒写旅途中的乡思,首句叙事点题,随着船的行进自己停泊在雾气迷濛的江渚旁边。
次句点时抒情,“客愁新”为全诗主旨所在。
“新”字暗示原来已经有愁,此时是又添新愁。
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指出,但在后两句的景物中可以体会出来。
平野空旷寥廓,诗人乘坐的小船显得极其渺小,而诗人本人也更觉孤单。
那轮近人的月亮更增加诗的意蕴。
月亮近人,与人亲近,更显出人的孤单寂寞。
月亮是圆的,而却不能团圆;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在外奔波,与亲人不能团聚,至此,愁的内(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01页)容便可体会出来。
情景交融,含蓄有致。
此诗是“前情后景”的写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本诗情景交融,借秋夜居住客船之上所见所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愁。
首句写入夜时的整体环境,是大的背景,渲染气氛,造成凄凉清冷的氛围。
次句写失眠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
影影绰绰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船灯火更显出暗夜的凄凉寂寥,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
第三句转折,写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可以想象,寂静的暗夜中的钟声是多么悠扬清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钟声是告知人们:又有新的客船到达码头了。
随着新到客船的游客们夜餐或其他活动,诗人大概更难以入睡,而思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此诗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侧重写旅夜,即以写静止状物为主;后四句侧重议论抒情。
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
前四句中,一、三句写岸上之景,二、四句写江中之景,这两联诗境界雄浑阔大,寥廓清旷的大背景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心情,并为尾联的比喻提供了环境。
后四句转向抒怀。
颈联带有自我解嘲的调侃意味。
自己本不想只当一名诗人,却偏偏因为诗文而著名,这又岂是自己的初衷?年老多病,是该休官了,但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却是由于官场的黑暗。
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陷于困境,漂泊四方的根本原因。
尾联用比喻抒情,用“一沙鸥”遥应首句的“独夜舟”,使全篇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氛围中。
通过上述的几首诗,我们可以约略懂得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善于变化。
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往往使二者妙合无垠。
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
”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4]王德明.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