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仅供借鉴)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一类疾病,包括溃疡性口炎、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
口腔黏膜病常见于口腔粘膜的慢性炎症,其病因复杂,常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口腔卫生差等因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溃疡性口炎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征为口腔黏膜的溃疡和糜烂。
患者常会感到口腔疼痛、灼热感和刺激感。
溃疡性口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口腔卫生差、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溃疡性口炎主要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和感染,并进行症状缓解的药物治疗。
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质地较硬,与黏膜不易剥离。
扁平苔藓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长期接触刺激物等因素有关。
治疗扁平苔藓主要是改善免疫功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采用局部药物治疗。
口腔白斑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
口腔白斑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感染和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口腔白斑主要是改善免疫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并采用局部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光疗、激光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红斑狼疮等。
这些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口腔黏膜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溃疡性口炎、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口腔卫生差等因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口腔黏膜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引言口腔黏膜是口腔内最外层的一层薄膜,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参与口腔功能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口腔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本文将就口腔黏膜病的类型、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二、口腔黏膜病的类型口腔黏膜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之一,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疡性损伤,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2. 口腔白斑:口腔白斑是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或斑点,可能是由于真菌感染、免疫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3. 口腔炎症:口腔炎症包括牙龈炎、牙周炎等,是由于口腔内细菌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
4.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黏膜或口腔组织中形成的肿块,可能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三、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1. 口腔疼痛:口腔黏膜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口腔疼痛,可能是轻度刺痛或剧烈疼痛。
2.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疡性损伤。
3. 口腔出血:口腔黏膜病引起的炎症和溃疡可能导致口腔出血。
4. 口腔异味:口腔黏膜病可能导致口腔异味,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四、口腔黏膜病的原因口腔黏膜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1. 细菌感染:口腔内的细菌感染是引起口腔黏膜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口腔白斑的发生常与真菌感染有关。
3. 免疫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 长期刺激:长期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等行为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五、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口腔溃疡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剂、抗炎药等治疗;口腔白斑可应用抗真菌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冷光治疗等。
3. 外科手术:对于口腔肿瘤等恶性病变,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
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
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是一种内部由脓性物质取代透明疱液的疱型病损,较为少见。
整齐,周围无明显肿胀,可有轻度疼痛,易混淆为口腔其他疾病。
3.结核性肉芽肿:常伴随结核性溃疡出现,表现为溃疡边缘的红色肉芽肿,质地较硬。
(整理)口腔粘膜病学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各型唇炎的临床特点.唇炎治疗的共同原则.萎缩性舌炎的临床表现,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梅罗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灼口综合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各期梅毒在口腔的表现.与艾滋病相关的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及其对艾滋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认识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对口腔临床工作的意义唇炎.一组在唇部及唇周皮肤有相对独特临床和病理表现的黏膜疾病(cheilitis).不包括OLP等疾病的唇部表现.分类:–按病程: 急性/慢性–按临床特点: 糜烂性/湿疹性/脱屑性–按病因病理: 慢性非特异性/腺性/良性淋巴增生性/肉芽肿性/光化性/变态反应性一、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1. 病因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2. 临床表现(1) 多见于下唇(2) 急性:暴晒当日急性发作灼热感明显,伴剧烈瘙痒唇红部水肿、充血、水疱、糜烂、结痂(3) 慢性:反复发作唇红部黏膜增厚、干燥、皲裂、鳞屑口周皮肤色素失禁,形成带状皮炎可并发皮肤日光性湿疹长期不愈者-局限性唇红黏膜增厚-疣状增生-鳞癌(癌前状态)3. 病理学改变细胞内与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 基底细胞空泡变性上皮下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日光变性)二、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1. 病因不明2.临床特点(1) 唇部弥漫性肥厚、肿大(2) 晨起后上下唇粘连,有粥样粘性薄痂分布(3) 唇黏膜见紫红色颗粒状唇腺导管口突起(4) 挤压时稀薄或淡黄色粘性分泌物溢出(5) 可触及多个黏膜下唇腺呈粟粒状小结节(6) 据是否出现继发感染分为: 单纯型/浅表化脓型/深部化脓型3.病理学改变唇腺腺体增生、腺管肥厚扩张4. 诊断临床特点、病理学改变三、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 benign lympholas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下唇唇红正中1cm内(2) 病变循环局限性淡黄色损害→阵发性剧烈瘙痒感→咬唇或搔痒→淡黄色稀薄液体流出→瘙痒缓解→重新结痂、形成损害→剧烈瘙痒→组织增生3. 病理学改变上皮下特征性淋巴滤泡形成4. 诊断下唇剧烈瘙痒性损害、病理学改变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症状不明显, 多见于上唇(2) 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消退后不能恢复上次形状(3) 唇部弥漫性肿胀、外翘, 见瓦楞状纵形沟纹,触诊富弹性感3. 病理学改变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4. 诊断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性别年龄中年青年女性青壮年临床表现唇肿唇内侧可见针头大小颗粒状突起,挤压间黏液滴唇肿渗出伴阵发性剧烈瘙痒巨唇肿胀不易消退、无糜烂病理特点小黏液腺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间淋巴滤泡样结构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鉴别要点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性别年龄中年青年女性青壮年临床表现唇肿唇内侧可见针头大小颗粒状突起,挤压间黏液滴唇肿渗出伴阵发性剧烈瘙痒巨唇肿胀不易病理特点小黏液腺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间淋巴滤泡样结构非干酪化五、浆细胞性唇炎(cheilitisplasmacellular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边界清楚的局限性暗红色水肿性斑块, 表面涂漆样光泽(2) 口腔其他黏膜可同时受累(浆细胞性口炎)(3) 也可发生于眼、外阴、肛门黏膜3. 病理学改变密集成团浆细胞4. 诊断活检六、超敏反应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唇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唇炎详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章节七、慢性非特异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不能归入上述有相对特征性改变或病因的唇炎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慢性病程, 时轻时重(2) 慢性脱屑性唇炎: 干燥/开裂/脱屑(3) 慢性糜烂性唇炎: 糜烂/渗出/结痂(4) 可出现唇周皮肤色素失禁3. 病理学改变非特异性炎症八、唇炎的治疗1. 共同原则(1) 局部处理湿敷: 消毒防腐制剂/皮质激素制剂局搽: 激素类软膏/抗生素类软膏/保湿制剂局封: 皮质激素物理治疗: 微波治疗(2) 全身用药对症处理: 抗组胺药等干燥脱屑性损害: 羟氯喹/增生平/维甲酸等糜烂渗出性损害: 羟氯喹/小剂量皮质激素等2. 各型的治疗光化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腺性唇炎: 10%碘化钾10ml, 32P贴敷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浆细胞性唇炎:32P贴敷肉芽肿性唇炎: 抗过敏, 局部激素, 整形性切除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 增生平等舌疾病各种疾病引起的舌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总称1. 病因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2. 临床表现(1) 好发于有系统疾病背景的中老年妇女(2) 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全部乳头-舌肌-舌体-其他口腔黏膜依次萎缩(3) 萎缩的黏膜面光滑绛红如镜面(4) 伴或不伴口干、烧灼感、味觉异常/丧失、疼痛等症状(5) 全身疾病背景: 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等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3. 诊断临床特征4. 治疗(1) 原则对因治疗、控制症状、免疫调节(2) 全身治疗贫血缺铁性: 补铁巨幼细胞性: 叶酸、VitB12再生障碍性:专科处理烟酸缺乏补充烟酰胺或烟酸真菌感染氟康唑等干燥综合征环戊硫酮、必嗽平免疫调节斯奇康、胸腺素等(3) 局部治疗: 消炎防腐/抗真菌/缓解疼痛/缓解口干发生在唇舌部三种综合征神经-皮肤-黏膜疾病, 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征为特点1. 病因不明2.临床表现(1) 20岁以下青年多见,男多于女(2) 唇损害-肉芽肿性唇炎舌损害-沟纹舌,常伴地图舌神经损害-外周性面神经麻痹3. 诊断三联症(完全型/不完全型)梅-罗综合症4. 治疗对症支持疗法面瘫: 皮质激素肌注/口服肉芽肿性唇炎: 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裂纹舌: 消毒防腐制剂/抗真菌制剂局部含漱是一组口腔颌面部感觉异常的症侯群特点: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舌部为主无临床体征无病理学改变灼口综合征一、病因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 口腔局部因素过敏充填材料义齿材料局部刺激不良修复体残根冠等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口香糖感染亚临床白念感染不良习惯舌部微循环障碍肌过度紧张等2. 系统因素性激素改变更年期综合症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医源性因素抗生素降压药3. 精神-心理因素个性及人格改变恐癌症、焦虑症、抑郁症4. 神经系统病变(1) 口腔主症状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表现为异物感胀痛感针刺感粗糙感麻木感发痒感舌﹥义齿承托区(腭)﹥唇﹥颊(2) 口腔伴随症状口干、口渴、味觉异常特点主诉部位与检查部位分离(3) 全身症状失眠、易怒、疲乏、头痛、发热、多汗、注意力分散、性欲降低等3. 体征无,多伴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4. 病理学检查无改变排他性诊断,注意:排除其他口腔颌面疼痛排除引起口腔颌面疼痛的外科疾病辨认口腔黏膜正常结构及变异四、处理及治疗1. 对因处理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更年期症状戒除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习惯2. 对症处理止痛抗抑郁缓解口干症状3. 心理治疗解除恐癌症心理状态详尽的解释和暗示治疗主诉部位病理检查必要时转专科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发病机理遗传背景+病毒腺上皮细胞凋亡表达自身抗原淋巴细胞浸润靶器官的持续破坏剩余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无免疫阶段免疫阶段(1) 症状及体征口腔表现口干/味觉异常/萎缩性舌炎/猖獗性龋无唾液分泌/唾液腺肿大主要外分泌器官眼/鼻/外阴/咽喉/皮肤干燥其他外分泌器肾小管功能不全/萎缩性胃炎/肝肿大/胰腺炎/假性淋巴瘤非外分泌器官关节炎/末梢神经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炎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 诊断检查口腔检查唇腺活检唾液流量测定唾液腺造影核素功能测定眼部检查Schirmer试验玫瑰红染色(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免疫功能IgG、IgM、IgA、RF抗SS-A、抗SS-B、ANACD3、CD4、CD8C3、C4、CRP唇腺活检分级标准(Greenspan)`Schirmer试验3.诊断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2002)(1)口腔症状≥1项1) 每日觉口干持续>3个月2) 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3) 吞咽干性食物需用水帮助(2) 眼部症状≥1项1) 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2) 感到反复的沙子进眼或磨沙感3) 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3) 眼部体征≥1项1) Schirmer试验(+) (≤5mm/5min)2) 角膜染色(+) (≥4, van Bijsterveld记分法)(4) 组织学检查小唇腺淋巴细胞灶≥1(5) 唾液腺受损≥1项1) 唾液流率(+) (≤1.5ml/15min)2) 腮腺造影(+)3) 唾液腺核素检查(+)(6) 自身抗体抗SSA或SSB (+) (双扩散法)原发性SS的诊断无任何潜在疾病情况下a. 符合条目4条或以上,但至少组织学或自身抗体阳性b. 条目3~6中任何3条阳性继发性SS的诊断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 a. 符合条目1或2b. 同时符合条目3、4、5中任意2* 条无论原发或继发性,必须排除:头颈部放疗史、丙肝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病史4.治疗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改善症状, 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的进展及继发感染.局部采用替代品保持口腔、眼、鼻腔、皮肤、阴道的湿润.口服乙酰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药物刺激内源性分泌.严重系统性病变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1) 对症治疗1)胆碱酯酶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片), Cevimeline2)环戊硫酮或必嗽平3)人工唾液(2) 预防及控制感染见白念感染章节(3) 对因治疗转内科进行免疫治疗(4) 中医中药治疗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的口腔表征梅毒(syphilis)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染病一、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传染途径:后天梅毒直接接触先天梅毒胎盘传染二、后天梅毒口腔表征一期二期三期出现时间感染后3~4周感染后7~10周感染后2年特征性口腔损害硬下疳, 无痛性软骨样质感的单个溃疡梅毒性黏膜斑, 灰白、光亮、微隆的无痛性斑块间质性舌炎白斑树胶肿血清试验+++++++ +/-传染性极强强弱/无三、先天梅毒口腔表征哈钦森三联征: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间质性角膜炎五治疗专科治疗口腔用药: 消毒防腐局部制剂六、注意事项硬下疳和黏膜斑传染性较强体征检查时应作好个人防护按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上报艾滋病一、几个基本概念1.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2.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virus, HIV), 逆转录科慢病毒属.侵犯及损伤CD4细胞.在血液存活数周, 100℃10分钟灭活.体外一般消毒剂5分钟灭活.对紫外线和碘酒不敏感3. HIV感染者感染HIV者, 可以出现或不出现症状和体征4. AIDS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符合确诊标准的感染者二、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75%~85%体液传染血及血制品传播概率为100%医源性单次暴露传播概率为母婴传播胎盘、产程血性分泌物、哺乳传染条件皮肤及黏膜破损、一定数量的病毒成人平均约2.5年、儿童平均约1年三、临床分期及传染性感染HIV后至死亡均有传染性急性期(I期, 3~14d)、发病期(III-VI期)传染性强,相对持续时间短无症状期(II期, 2~10yr)传染性相对较弱,但持续时间长四、HIV感染和艾滋病的口腔表征1. 口腔病损的意义在HIV感染和AIDS者中,6%以口腔病损为首发临床表征具有提示诊断和预后作用相关口腔病损共34种,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最常见血清阴性高危者无症状HIV感染期口腔病损发生频率2.艾滋病口腔表征的分类。
口腔粘膜病主治考试考点笔记整理
口腔粘膜病主治考试考点笔记整理一、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口腔单纯疱疹P1-22.带状疱疹P33.手足口病P44.球菌性口炎P45.口腔念珠菌病P5二、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1.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P62.创伤性溃疡/血疱P73.白塞病P84.结核溃疡P8三、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1.白斑P92.扁平苔藓P103.盘状红斑狼疮P114.红斑P11四、唇、舌疾病1.慢性唇炎P122.口角炎P123.地图舌P134.沟纹舌P13五、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1.血管神经性水肿P142.药物过敏性口炎P153.多形性红斑P15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天疱疮P16七、艾滋病、梅毒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P17-18八、系统性疾病的口腔黏膜表现P19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疱疹致病菌:单纯疱疹病毒临床特征:簇集性小水疱,有自限性,易复发考点一病因单纯疱疹病毒(HSV):脱氧核酸核糖(DNA)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口腔皮肤黏膜感染;(注意是“主要”不是“只”)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病损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和肛门考点二临床表现主要是HSV-I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急性发作时又称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以 6 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 个月至2 岁更多1)有前驱期:表现为感冒症状,发热,拒食,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等2)水疱期: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似针头大小的小水疱3)糜烂期:小水疱汇集成簇,溃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上覆黄色假膜4)愈合期:整个病程约需7~10 天,病后有抗体,但不能防止复发,一般不留瘢痕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发病部位:口唇或接近口唇处病变特征:①常以多个成簇的疱开始;②损害复总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位置诱发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特别是轻度发热,如感冒临床表现:前驱阶段症状轻结痂开始愈合,开始到愈合约10天,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淀考点三鉴别诊断1.口炎型口疮,又疱疹样口疮,疱疹样阿弗他溃疡多成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散在小溃疡(漫天星),无发疱期损害多发于口腔的无角化黏膜,无皮肤损害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②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不超过中线③损害愈合后在一段时期内(1 个月)仍有疼痛④愈合后多不再复发3.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A5、A10和肠道EV71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数量不等4.疱疹性咽峡炎①由柯萨奇病毒A4 所引起②前驱期症状和全身反应都较轻③病损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处5.多形性红斑皮损为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口腔黏膜是口腔内壁和颊、舌、唇等组织上覆盖的一种黏膜,它在口腔内起着保护和吸收作用。
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黏膜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颜色异常、形态异常、质地异常等症状。
口腔黏膜病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炎、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等。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营养不良、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
口腔黏膜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红肿出血、口腔黏膜颜色改变等。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需要口腔医生或口腔科专家根据患者的口腔症状和口腔检查结果来确定。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预防口腔黏膜病方面,主要是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定期口腔检查等。
此外,避免贪甜、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酗酒等也有助于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的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舌尖、阿卡板、颊粘膜、唇内侧等部位。
口腔溃疡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溃疡底部黏膜呈浅表溃疡。
严重者可由意外咬伤、胃肠道疾患、食物变态性反应等引起。
治疗口腔溃疡时,应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过烫或刺激性食物。
口腔溃疡的患者还需要在就餐前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此外,可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可用于局部涂抹治疗,减轻局部疼痛。
对于反复发作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牙龈炎牙龈炎是由于口腔内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龈变软、牙缝间间隙扩大等。
牙龈炎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经常不作及时的口腔清洁,导致牙菌斑的积聚和牙石的形成。
预防牙龈炎首先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定期刷牙、定期洗牙、正确使用牙线等。
对于已经出现牙龈炎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口腔诊疗中心就医,接受专业的牙龈炎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除牙菌斑和牙石,对局部牙龈进行冲洗。
口腔黏膜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口腔黏膜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黏膜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报告旨在总结口腔黏膜学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口腔黏膜学的研究进展1. 口腔黏膜生理研究近年来,口腔黏膜生理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口腔黏膜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口腔黏膜的生理功能、生长调控、防御机制等。
这些研究为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口腔黏膜病理研究口腔黏膜病理研究在近年来的发展迅速,对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口腔黏膜肿瘤、炎症、感染等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3. 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如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为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方法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近年来,药物治疗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免疫调节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
手术治疗在口腔黏膜肿瘤等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效果。
三、口腔黏膜学的发展趋势1. 个性化治疗随着口腔黏膜学研究的深入,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口腔黏膜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2. 多学科合作口腔黏膜疾病涉及多个学科,如口腔医学、皮肤病学、免疫学等。
多学科合作有助于提高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生物治疗生物治疗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口腔黏膜学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疱性皮肤病等。
4.大疱(bulla):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口腔粘膜病口腔粘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较多的疾病总称2、斑macule 为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mm。
3、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高于黏膜面直径1- 10mm不等尖形、圆形、扁平形?4、疱vesicie是一种圆形突起内有液体潴留直径小于 1 cm。
如脓、血、水疱口腔粘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5、溃疡ulcer 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6、糜烂erosi粘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on7、萎缩atrophy 上皮组织变薄伴有结缔组织的细胞体积变小。
8、皲裂rhagades 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于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pseudomembra 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有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9.、假膜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起形成可以被擦掉。
2-3周潜伏期好发口咽、舌、回盲、肺部小结可发展为顽固10、结核初疮原发性性溃疡周围有硬结无11、结核性溃疡继发性或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常见舌部疼痛明显溃疡界清线形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暗红色桑椹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预后差12、寻常狼疮好发于无病灶且免疫好的青少年早期损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结节压诊实验中央圆形苹果酱色周围为苍白皮肤继发感染可发生坏死造成组织缺损形似狼噬名狼疮1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 antigen)或半抗原 hapten)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15、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直径为左右的圆形红斑的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又称靶形红斑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开始为淡红色 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送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81434
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口腔粘膜病】总结
【口腔粘膜病】总结一、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角化角化层过度增厚,角化层细胞核消失为过度正角化,伴粒层明显;角化层胞核未消失为过度不全角化,粒层不明显。
2.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恶性角化不良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3.棘层增生棘细胞层增厚,伴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常见于白斑。
4.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丧失正常细胞成熟及分层过程(个别细胞改变称非典型性)。
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质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细胞黏着力下降;⑨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⑩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5上皮萎缩棘层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层变薄。
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葬等。
6,海绵形成,上皮细胞间水肿,细胞间隙加宽,常见于黏膜炎症。
7.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称空泡性变;严重时基底细胞液化溶解,排列不齐,基底膜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葬和红斑狼疮。
8.气球样变上皮细胞内水肿,增大变圆,见于病毒性黏膜病。
9.网状变性上皮细胞水肿破裂,残存的细胞成分呈网状,网眼中充满水肿液。
见于疱疹性口炎等病毒感染疾患。
10.细胞凋亡程序化细胞死亡,受基因控制的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形成凋亡小体,无炎症反应。
11.棘层松解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变性破坏,细胞间失去联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等。
12.疱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
5mm以上者称大疱,聚集成簇称疱疹。
棘层内疱因棘层松解而致。
基层下疱因基底细胞变性所致,可致上皮全层剥离。
13.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不留瘢痕。
14.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不留瘢痕。
深层溃疡波及黏膜下层,遗留瘢痕。
口腔医考干货分享:《口腔黏膜病学》必考点梳理!
口腔医考干货分享:《口腔黏膜病学》必考点梳理!口腔粘膜病学是口腔内科学里难度最大的,病种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见过,而且大多与口腔组织病理学部分内容结合紧密,复习起来很让人头大。
小七老师为大家梳理了《口腔黏膜病学》的复习框架和知识点脉络,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帮助!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一、单纯疱疹(1)病因(考查传播途径及复发诱因)(2)临床表现(考查好发年龄段及四个分期特点)(3)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性口疮的区别)二、带状疱疹(1)病因: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②成簇水疱不越过中线;③常伴有明显神经痛;③可获得终生免疫;(2)临床表现(特征性临床表现):①不留瘢痕;②夏秋季发病率较高;③Ramsay-Hunt综合征;(3)治疗:①药物:阿昔洛韦;②止痛;③神经营养药物;④糖皮质激素(作用:不能在发作期或水疱期使用);三、手-足-口病(1)病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夏季流行)(2)临床表现(3)治疗:抗病毒治疗(4)预防:及时发现疫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四、球菌性口炎(助理不考)(1)病因(考查常见病原菌)(2)临床表现:假膜特点(3)诊断(4)治疗:控制感染五、口腔念珠菌病(1)病因(考查常见病原菌)(2)临床表现:①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蓝白色丝绒状斑片;②急性红斑型,又称抗生素性口炎: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③慢性红斑型,又称义齿性口炎:与义齿相对应的黏膜表面出现点状黄白色斑块;(能被揭掉);④慢性增值型口炎:好发部位:口角内侧三角区;红白相间的颗粒状斑块;(不能被揭掉);(3)诊断:涂片法(4)治疗:首选药物;不能使用激素治疗;抗真菌药物;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血管神经性水肿(1)病因(2)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无前驱症状,消退快;好发上唇,无压痛;(3)诊断及鉴别诊断:与药物过敏性口炎鉴别关键:无渗出、糜烂、结痂;(4)治疗:地塞米松二、药物过敏性口炎(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治疗(5)预防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考试中最常出题章节)一、复发性口腔溃疡(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1:什么是口腔黏膜病?①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其软组织上的各类疾病的总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会累及口腔黏膜。
有些口腔黏膜病是限于口腔黏膜的局部病损,如最常见的复发性口疮、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慢性唇炎等;有些口腔黏膜病多累及皮肤,是皮肤黏膜病,如扁平苔彝、多形性红斑及可能危及生命的天疱疮等;有些口腔黏膜病是一些全身疾病及性病在口腔黏膜的早期表现,如贫血、白血病、艾滋病等。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日益增多,如灼口综合征的病人在临床上日趋常见。
②口腔黏膜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特别要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性病在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艾滋病早期就有口腔黏膜病的表现,如:口腔念珠菌病、疱疹病毒感染等。
有一些梅毒患者在舌、唇内侧及咽后部有无痛性黏膜斑块,极容易被误诊,使病情慢性迁延、传染给他人,延误治疗。
2: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哪些?口腔黏膜病是人体多发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萍、慢性唇炎、舌乳头炎、灼口综合征、疱疹性龈口炎、过敏性口炎、白斑、口腔癌等等。
这些疾病表现多样,情况复杂,给我们的饮食和言语带来了诸多不便,少数甚至还会威胁生命。
所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黏膜病对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人群每年需进行一次口腔保健检查,因为相当一部分口腔黏膜病早期自觉症状并不明显。
3:什么是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各种溃疡类疾病的总称。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如免疫功能异常、感染、遗传、创伤、过敏反应、精神压力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每次发作,经过7~14天可以自行愈合。
其主要特点是疼痛明显,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成红晕状,中心凹陷,其上覆以灰黄色或浅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
创伤性溃疡是由于坏死牙齿的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义齿)的机械刺激,或咬唇、咬颊、咬舌等引起,一般在去除刺激后应较快愈合,如果仍无愈合迹象,尤其是老年人,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病理检查,警惕恶变的可能,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溃疡、炎症、白斑、白色病变、红斑、红色病变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了困扰,影响了正常的进食和交流。
本文将对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
一、常见类型1. 口腔溃疡:主要包括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药物性溃疡等。
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溃疡底呈灰白色。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溃疡多呈群集状。
药物性溃疡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溃疡,常伴有疼痛和瘙痒感。
2. 口腔炎症:主要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黏膜炎等。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龈出血和肿胀。
牙周炎是指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齿松动和牙周袋形成。
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常伴有口腔干燥和疼痛。
3. 口腔白斑:主要包括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和白色云片苔藓等。
白色苔藓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
白色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呈白色斑块,常见于口腔黏膜。
白色云片苔藓是一种白色斑块,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
4. 口腔红斑:主要包括口腔红斑狼疮、口腔红斑病和口腔红斑鳞状细胞癌等。
口腔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口腔溃疡和红斑。
口腔红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有红斑、糜烂和瘙痒感。
口腔红斑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口腔黏膜。
二、症状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疼痛、瘙痒感、口腔干燥、出血、肿胀等。
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疼痛的程度可以轻微到剧烈,影响进食和说话。
瘙痒感是一种刺激感觉,常伴有搔抓欲望。
口腔干燥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口渴和口臭。
出血和肿胀是口腔黏膜炎症的典型症状,常伴有红斑和溃疡。
三、诊断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口腔黏膜的检查来确定。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形态和纹理等。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或实验室检查。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目录一、口腔粘膜病学概述 (2)1. 学科定义与分类 (3)2. 研究内容与意义 (4)3. 发展趋势及前景 (4)二、口腔粘膜生理与病理基础 (5)1. 口腔粘膜组织结构 (7)1.1 表皮层 (8)1.2 基底层 (9)1.3 黏膜下层 (10)1.4 其他结构特点 (10)2. 口腔粘膜生理功能 (12)2.1 屏障功能 (12)2.2 分泌功能 (14)2.3 感觉功能等 (15)3. 口腔粘膜病理变化 (16)3.1 炎症性病理变化 (17)3.2 增生性病理变化 (19)3.3 其他病理类型 (19)三、常见口腔粘膜疾病介绍与分析重点总结 (21)一、口腔粘膜病学概述口腔粘膜病学是研究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白斑、红斑、溃疡、疣状病变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药物反应、营养缺乏等。
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口腔粘膜病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医生就已经开始关注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口腔粘膜病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如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为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口腔粘膜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分支学科,对于维护人类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腔粘膜病学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1. 学科定义与分类口腔粘膜病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黏膜及其相关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涵盖了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完整)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共25页口腔粘膜病学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前言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
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概述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
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
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多。
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一、组织结构:上皮-复层鳞状上皮。
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
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
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
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
二、分类: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
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
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
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
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
表面粗糙,有许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
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1.屏障保护功能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
①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
②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③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口腔黏膜病学 重点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疱疹样口疮好发年龄婴幼儿成人发作状况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中毒症状)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病损特点成簇小水疱,小疱可融合,疱破后糜烂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溃疡周围一圈相互融合成大片溃疡,溃疡周围粘膜发红晕,一般不融合红,范围大损害可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损害仅限于口腔非角化黏膜部位可伴皮肤损害,尤其是黏膜皮肤交界无皮肤损害,不伴牙龈损害处,牙龈为好发部位根管治疗术后的并发症和处理1.术中并发症(1)急性炎症反应:在根管治疗术中,有时患牙会出现疼痛。
肿胀等急性根尖周炎症反应。
对急性根尖周炎反应的患牙,症状较轻者,可消炎止痛、理疗,并进行观察;症状重者,按急性根尖周炎治疗。
(2)器械折于根管内:可拍X线片,检查器械折断情况。
如器械折断于根管口,可用小球钻将根管口稍扩大后用镊子夹出。
器械折断于根管中部,可推至根尖部行牙髓塑化治疗。
(3)髓腔穿孔:穿通发生后,应立即修复,再行根管治疗术。
(4)器械落于呼吸道或消化道:医师应镇静;如器械滑入呼吸道者,需立即请耳鼻咽喉科会诊处理,如不能从气管取出,需开胸:如器械滑入消化道,应作X线检查,住院观察,多食纤维性食物,落入的器械一般可从粪便中排出。
(5)皮下气肿:发病急骤,数分钟内即明显肿胀,患区触诊时有捻发音,无疼痛,不需特殊治疗,可给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扩展至纵膈,应住院观察。
(6)牙折:对进行过牙髓治疗的患者,必须调合,防止过多切割牙体组织。
必要时,需用全冠保护。
2.术后并发症(1)根尖区压痛:如果为牙尖超填,应取出根管充填物,重现充填。
(2)慢性根尖炎症:应去除根管充填物,重新根管治疗。
再治疗失败,可选择根尖手术治疗。
牙周病的治疗计划牙周病治疗的目的在于去除菌斑与其他致病因子、消除炎症、终止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和功能,为患者创造自身维护的条件。
牙周治疗一般分一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基础治疗:本阶段的目的是去除致病因素、控制牙龈炎症。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发生。
【知识点2】口腔念珠菌病病损区涂片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
【知识点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新生儿最多见,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知识点4】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又称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
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
【知识点5】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为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
【知识点6】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
念珠菌性白斑有约4%的恶变率,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知识点7】各型溃疡中愈合后会留下瘢痕的是重型阿弗他溃疡。
【知识点8】Riga-Fede溃疡专指发生于婴幼儿舌腹的溃疡。
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乳中切牙长期摩擦引起,舌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
【知识点9】Bednar溃疡由婴儿吮吸拇指或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
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钩处黏膜表面,双侧对称性分布。
【知识点10】棘层内疱一般见于天疱疮。
【知识点11】口腔黏膜珠光白色网状/树枝状条纹,多见于扁平苔藓。
【知识点12】口腔白斑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与吸烟、饮酒、嚼槟榔、白念珠菌感染和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及致癌剂有关。
【知识点13】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潜伏期为4~7天,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
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类似感冒症状)【知识点21】活检法常用于慢性或肥厚性损害念珠菌病。
【知识点22】轻型口疮:①好发于角化较差的黏膜;②直径小于10mm;3~5个。
③“凹、红、黄、痛”;④10~14天愈合,无瘢痕,有自限性;⑤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知识点23】重型阿弗他溃疡(腺周口疮):①直径大于10mm;②疼痛剧烈;③初发于口角,逐步向口腔后部蔓延;④病程可达1~2个月或更长;⑤预后可有瘢痕;影响言语及吞咽;⑥常伴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和腺周口疮病损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
口腔粘膜病学》常考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常考点总结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病因是感染了单纯疱疹Ⅰ型病毒2.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3.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的好发部位是口唇部。
4.引起鹅口疮的病原微生物是是白念珠菌。
5.口腔白念珠菌感染(鹅口疮)常见于婴儿期。
6.恒牙 建的关键时期是混合牙列阶段。
7.目前治疗疱疹性口炎最有效的药物是阿昔洛韦。
8.口腔黏膜出现的白色凝乳壮斑片属于白念珠菌病。
9.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局部治疗疗宜选弱碱性液体含漱剂。
10.光化性唇炎的临床表现:有日光照射史.唇红部以糜烂为主要特征11.腺性唇炎的临床表现:唇肿胀,触之有肯散在、粟粒状小结节,有透明黏液溢出于唇表面,呈水珠状。
12.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表现:唇突然肿胀长,触之韧而有弹性,肿胀消退较快。
13.艾滋病相关口腔念珠菌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有白色假膜,HIV 抗体阳性。
14.念珠菌性口角炎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皲裂、湿白、糜烂。
15.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程一般为7~14天。
16.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是病因不清,多种因素作用。
17.口腔白斑病的好发部位包括牙龈、颊黏膜咬合线区域和舌部,唇、前庭沟、腭、口底也有发生。
18.口腔白斑病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大类。
前者如斑块型、皱纹纸型;而颗粒型、疣状型、溃疡型型等属于后者。
19.口腔白色角化症的组织病理为上皮过度角化,上皮层有轻度增厚或不增厚,固有层无炎细胞或轻度炎细胞浸润。
20.确诊白斑癌变,可依靠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21.免疫异常是扁平苔藓的发病因素之一。
22.指甲是扁平苔藓的发病部位之一23.扁平苔藓在口腔黏膜的主要病损是白色条纹。
24.扁平苔藓病镜下所见的是淋巴细胞浸润带。
25.扁平苔藓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常不达黏膜下层。
26. 口腔白斑黏膜表面呈白色斑块状。
27.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黏膜病变中央呈现萎缩。
28.扁平苔藓黏膜表面呈白色网状。
29.非糜烂型扁平苔藓的主要自觉症状有轻度刺激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疱性皮肤病等。
4.大疱(bulla):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5.脓疱(pustule):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少见。
6.溃疡..(ulc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7.糜烂..(erosion):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常见于上皮内疱破溃后。
可有痛感。
8.结节(nodule):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
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色,如纤维瘤或痣。
10.肿瘤(cancer):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
11.萎缩(atrophy):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覆盖的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呈凹陷,其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取代。
如舌乳头的萎缩。
12.皲裂(rhagades):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常见于核黄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皲裂。
13.假膜..(pseudomembrane):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
14.痂(crust):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15.鳞屑(scale):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不全角化而来。
16.坏死和坏疽: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gangrene),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第二章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一、单纯疱疹·临床表现:(以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临床分期:⑴前驱期:潜伏期为4~7天,以后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
患儿流涎,拒食。
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
⑵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水疱,不久破溃,形成溃疡。
⑶糜烂期:破溃形成大面积糜烂,造成感染,形成假膜。
⑷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有两个特征:⑴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疱较少见。
⑵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来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发作过的位置。
·鉴别诊断:1.口炎型口疮(疱疹性口疮)急性疱疹性龈口炎疱疹样口疮好发年龄婴幼儿成人发作情况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轻病损特点1.成簇水疱,破后成大片溃疡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3.可伴皮肤损害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2.损害仅限于口腔的无角化黏膜3.无皮肤损害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
疼痛剧烈,不复发。
(病毒、分布、疼痛、年龄、复发)3.手足口病:口腔、手掌、足底出现散在的水疱、丘疹、斑疹。
4.疱疹性咽峡炎:病损只限于口腔后面,病程大约7天。
5.多行性红斑:口腔黏膜发生广泛糜烂,有皮肤损害,形成靶行红斑或虹膜状红斑。
二、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
2.疱疹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发生水疱,能合为大疱,重者可为血疱,继发感染则为脓疱。
数日后成痂,遗留的色素沉着逐渐消退,损害不越过中线。
3.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密集,位于单侧。
4.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治疗:(病毒感染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支持治疗、提高免疫力,全身和局部同时用药)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2、免疫调节药物(转移因子;西米替丁;正常人免疫球蛋白),3、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镇痛治疗①早期使用短疗程小剂量泼尼松,并与抗菌药合用。
有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②镇痛剂及Vb内服;Vb12肌注;卡马西平。
4、局部治疗(⑴黏膜治疗:硝酸银+碘酊+碘甘油⑵口周及皮肤:氧化锌+丁香油+碘仿。
)5、中医中药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次重)1.潜伏期为3~4天,多无前驱期症状,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热,口腔和咽喉疼痛。
2.发疹多在第二天,呈离心分布,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甲周。
开始为玫瑰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小水疱。
3.发生于口内时极易破溃形成溃疡面,上覆灰黄色假膜。
四、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临床表现:1.念珠菌性口炎⑴急性假膜型(雪口病,鹅口疮):以新生儿多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及软腭,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帽针头大小,不久即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
早期充血明显,呈鲜红与雪白对比;陈旧病损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
附着不紧密,可擦掉...。
患儿烦躁啼哭。
⑵急性红斑型:又称萎缩型。
粘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粘膜多见,严重时舌背粘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
⑶慢性红斑型:义齿性口炎。
损害部位经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
粘膜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⑷慢性增殖型: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
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
表层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
恶变率高。
2.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老年患者,好发于下唇,有糜烂型和颗粒型两种。
3.念珠菌口角炎:本病特征为双侧发病,口角区发生皲裂,有糜烂和渗出,好发于儿童、身体衰弱的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MC):分为四种类型:家族早发型;弥漫型;多发性内分泌型;迟发型。
5.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
·治疗:(抗真菌治疗原则)1.局部治疗:⑴2%~4%碳酸氢钠溶液⑵制霉菌素⑶氯已定⑷西地碘又名华素片⑸咪康唑又名达克宁2.全身抗菌治疗: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
3.支持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4.手术治疗五、口腔结核(口腔结核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1.结核初疮:多发于儿童,临床不多见。
在入侵处出现一小结,并可发展成顽固性溃疡。
2.结核性溃疡:最常见的继发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舌部,溃疡边界清楚或呈线形,表现为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少许脓性渗出,可见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
3.寻常狼疮:常发生于无结核病灶且免疫功能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
早期损害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的结节,以透明玻璃片压诊时,结节中央呈圆形苹果酱色,周围皮肤苍白色六、球菌性溃疡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以形成假膜为特征,又名膜性口炎。
临床表现:发生于任何部位,粘膜充血,局部糜烂或溃疡,表面形成灰黄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
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
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全身症状轻微。
第三章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 medicamentosus stomatitis)1、病因:Ⅰ型变态反应。
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擦、含漱等不同途径,药物进入人体,使过敏体质者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超敏反应性疾病。
严重程度与药物性质有关,与数量无关。
2、临床表现:①多见于口腔前庭部,唇舌的前2/3部分。
②有时出现红斑,水疱,并快速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
③面积较大,外形不规则,较多渗出物,并有假膜。
④易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⑤皮损表现为泡性红斑,疱为表皮内疱,好发于手足四肢,颜面等部位。
⑥有时表现为固定型药疹,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
(固定药疹:药疹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
)⑦重型超敏反应,又称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粘膜和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