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合集下载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精选文档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精选文档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王夫之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融哲学、史评、政论为一体,尤其在政治哲学方面博采众长,独放幽馨。

但由于过去学界对其思想的不重视,导致其很多作品遭到破坏或遗失。

幸运的是自19世纪2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重视王夫之思想,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许多遗失的作品被找回,并整理与出版。

这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中,他的“道统论”和“治统说”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他的道统”和“治统”合一的观点。

、道统的传承与批判中华道统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伏羲,由周公、孔孟等圣人传承。

《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1] 叙述了尧、舜、汤、文王、孔子的传承脉络。

唐韩愈则作《原道》,正式提出传道谱系,建立起真正的道统论。

宋儒在韩愈的基础上对道统论作进一步的发展,朱熹更是将韩愈儒家仁义之道的思想正式定名为“道统”。

到了王夫之,许多学者认为王夫之对传统儒家道统论,特别是对宋儒道统论持否定态度。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王夫之更多的是对传统儒家道统论的一种批判继承。

那么,何为“道统”。

王夫之说:“圣人之教,是谓道统。

” 意思是孔孟之道,亦即礼仁政治的基本原则,就是道统[2] 。

因此,王夫之又把“道统”成为“儒者之统”。

“道统”的基本内容又是什么呢?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若夫百王不易、千圣同原者,其大纲,则明伦也,察物也;其实政,则敷教也,施仁也;其精意,则?} 台也,跻敬也,不显之临、无射之保也;此则圣人之道统,非可窃者也。

” [3]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道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明伦,察物;(2)敷教,施仁;(3)?}台,跻敬。

三项基本内容,每项都有自己的内涵和思想,但以“明伦”和“察物”为总纲。

明伦”“察物”,指明于人伦、察于庶物。

具体说来是察于万物之情,达于万物之理,明与人伦之爱敬,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在宇宙观上,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就是一“气”而已。

“气”就是王夫之哲学最重要的范畴。

王夫之把“太虚”、“太极”、“太与”、“诚”等范畴都讲成“气”,或视为与“气”等值的概念、范畴。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在她瞧来,“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她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与》)。

宇宙中充满着作为精神或物质微粒与能量的气,所谓“虚”、“空”,并不就是不存在,并不就是没有,只就是这种生命精神与物质能量浑而为一的气与气场,无边无际,稀微无形。

(二)物质不灭这种客观存在的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气聚就成为人们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气散则不见形迹,但仍然存在。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张子正蒙注•太与》)王夫之举例说,一车干柴,燃烧之后,化为火焰、轻烟与灰烬,似乎消失了,但其中所包含的木的成分仍归于木,水的成分仍归于水,土的成分仍归于土,这些变化都非常细微,人们难以察觉;烧火做饭,甑(zeng)子里的水蒸气,总有一个去处;水银见火就发挥了,然终究回到地里。

【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yin yun)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与》)所谓絪缊,也即氤氲,指阴阳二气交织运动的状态。

这就是说,有形的事物尚且如此,何况无形无象的阴阳二气呢?气有往来、屈伸、聚散、隐显,但没有创生与消灭。

(三)王夫之力图超出具体实物的观念,借用“诚”这种绝对的观念来说气就是最高最后的本原、本体王夫之运用《中庸》中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与“诚者天之道也”的说法,对“气”范畴作更高的理论抽象。

“诚”就就是真实无妄,就就是“实有”,以“实有”与“诚”说“气”,则“气”在本质上乃就是客观的、至上的。

(四)“理气”关系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道器一体

道器一体

道器一体——中国古代设计中思维与物质的关系“道”和“器”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关于道与器的关系的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耐人寻味。

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述,但是从中国古代设计中思维与物质的关系研究来看,我认为我国古代设计造物中的“道”与“器”的关系更应该趋向于道器一体、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既然是道器一体、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那我就从天人合一和道器一体这两个方面来做一些浅略的探讨。

一、从天人合一说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总纲。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就是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相互包含:人化于自然之中,自然也融化于人的活动之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里的“天”和“人”呢?《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以《尚书》为代表的“天工人代”,说的是天的职责由人来代替,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定胜天朴素的天人观念;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副”、“天人感应”的观点,逐渐把天给拟人化了,赋予了天以人的情感,进而出现天人感应,虽然这一天人感应观点的提出实质上用于对君王权力的限制,但由此可以看见天人合一的雏形了;再如后期陆续出现的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古代造物“象法天地”等等无不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然,倘若将“天人合一”的“天”与“人”由抽象转为具体化定格于造物上来讲,就是道器的关系了,所以接下来就从道器关系来谈谈。

二、道器关系重道并非轻器也。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观念中自古即有崇“道”抑“器”之说。

于是乎,“道”被万人推崇而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成为人们膜拜和毕生的信条,而“器”却只能在大街小巷之中沦为匠人们养家糊口的本领,故而始终登不了大雅之堂。

王夫之

王夫之

精心整理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王夫之观4.识论9.评王夫之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着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由“道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

王夫之“道器观”思想研究述评

王夫之“道器观”思想研究述评

王夫之“道器观”思想研究述评作者:张锐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摘要]王夫之通过对《周易》旧命题的注解,在清算以往的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唯心主义的道器理论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阐发了自己的道器理论。

他深化了道器范畴的内涵;拓展了道器范畴的关系;认为道器两相须,道外无器、器不离道;指出道在器中,器者道之所依;提出了天下惟器,器者天下之正道的思想;探讨了器体道用,道体器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王夫之道器观述评[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0-04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又名船山先生,生于公元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期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因而得名“王船山”或“船山先生”。

他博闻强识、熟谙各家经典,其思想深邃、笔锋犀利、见解独到,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其仰观天文、下察地理、关乎时变,毕生躬耕于翰墨之间、著作浩繁、极深研几。

他通过对《周易》旧命题的注解,在清算以往的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唯心主义的道器理论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阐发了自己的道器理论。

一、道器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道”本意为路,人行之道为路。

《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作道,从而取其引申意义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故通称“道”;“器”本意为器、皿,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所盛装物品的载体,经过年经日久的概念演化,“器”逐渐地被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而精细化了,《系辞上传》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孔氏《正义》又云:“体质成器,是谓器物。

”“形乃谓之器”与“形而下者谓之器”,其意义大致相同。

可见,人们对“道”与“器”的认知自古以来就见仁见智。

“道”与“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早见于《易•系辞传》。

《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论和道义论

王夫之的道器论和道义论

作者: 周妤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船山学刊
页码: 46-57页
主题词: 王夫之;道义论;道器;本体论;道德价值;价值论;“天道”;普遍性;客观唯心主义;立人之道
摘要: 清代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反省,是一种综合的批评。

清初学林,硕儒辈出,世推顾、王、黄、方为一代宗师,然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论,尤以王夫之(船山)为最。

顾炎武以经学、史地、音韵而称著,黄宗羲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领袖群儒,方以智则学识渊博,精“通几”且
通“质测”,以博学清操动天下。

他们没有象王夫之那样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遗产,糅合新的时代精神,铸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实为清代学界所鲜有。

虽然王夫之在世,文章不显于朝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但人称船山为清初第一大家,实不为过誉。

本文拟对其颇富特色的道器论和道义论加以诠释。

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试论王夫之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试论王夫之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试论王夫之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李君【摘要】王夫之天人论是船山学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在天道和人道二者中,王夫之更加强调人道的作用,提出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这种思想不仅吸收了张载和朱熹的学术养分,也对道家思想作了批判的吸收.然而,其中的矛盾,恰是王夫之在思想创造中进取与努力的体现,对今天的中国哲学依然有启发.【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王夫之;天人关系;互为道器;修养论;船山学【作者】李君【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简称天人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者,天人关系也是王夫之思想研究不能绕开的问题。

既有研究不少,然而缺少学术史方面的较全面的梳理,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的再研究十分必要。

与所处的理学(广义的理学)背景相比,王夫之更加高扬人道的作用,这些内容体现与近代思维有相似之处。

从今人的视角来说,天人论是王夫之思想的重要创新之一。

一、王夫之天人论的主要内容1.王夫之天人论的基础——“气之聚散无恒而神通于一”一般称王夫之的哲学为“气本论”,气是他哲学的终极术语。

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实则要复杂得多,尤其在气与太虚的关系方面。

太虚即气,气是构成整个宇宙(包括人的心)的材料,且有清浊之分。

气之清通即为神,神是气运动的动力之源。

从人的方面来看,“心涵神”;人的形体则是由“浊而碍”的气构成[1]31。

“秉太虚和气健顺相涵之实,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夷,此人之所以有性也。

”人所秉之气中有“五行之秀”,所以人性不同于天。

那么,什么是天?“太虚即气,絪缊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于此言之则谓之天。

从道、气、性三范畴看王夫之对理学的改造

从道、气、性三范畴看王夫之对理学的改造

人们遵循合理性本性原则去行动 , 所谓“ 以心循理 . 而 天地民物固然之用 ,当然之则各得焉 ,则谓之道。 (四书训义》 《 卷三 ) 人道” “ 本身又表现为“ 与“ 德 礼 两个方面。 德为道之实”道落到实处便是德。所谓 ,
于器。故王夫之立论不是从通常的道为器之体 、 气
道” 而成。 乾坤之道包括两个方面 : 天道与人道 。“ 道一也 ,
然而, 这样~来 , 多人都把“ ” 许 气 看作是船 山哲 学的最高 范畴 , 看作是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其实 , 在船山思想中,气” “ 是他观察世界的切人点, 是 他对宇宙本质的把捉 ,故是其哲学的核心范畴。而
看 看王夫之如何 阐述 这三个 范畴并解决前 贤在此
问题上的理论迷雾 , 就可以了解王夫之怎样对传统理 学进行 了改造 , 由此把握船山哲学讨论王夫之哲学思想时, 大都把他归结为 唯物主义气一元论 , 这无疑是正确的。王夫之继承并
发展了张载的唯物 主义气化论 ,并在新 的历史条件
理 :他 认 为 , 道是人 的本 性 的理 性表 现 , 也意 味着 道
在王夫之的哲学 中, 道” 论 总是联系其他种种范 畴而展开的 . 当他在说明道与器 、 道与气 的关系时 , 明 显继承了张载的气 化论路线 , 否认道 的抽象性 、 绝对 性存在。认为“ _ 天下唯器 , 象外元道”天地间只存在着 , 唯一的实体即器。 道器的统一, 不是统一于理 , 而是统
是 , 实德 是人们对于人 自身的感性实 践。道是 虚
迹” ,是指人们 日 常生活亦 即道德生恬中所要遵循的
出:故古之圣人, “ 能治气而不能治道”《 (周易外传》 卷
五) 。圣人能够认识器 不能离开治器而认识道。所谓

器以载道、蕴情契形——从器与道的关系探讨产品设计的方式

器以载道、蕴情契形——从器与道的关系探讨产品设计的方式
精神 形式 造物设计
中国分类号: TB 4 7 2
文献标示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0 0 6 9 ( 2 0 1 4 ) 0 9 — 0 0 1 3 — 0 2
设计艺术 就是 人类的造物 活动 , 为人类 需要、 有 目的、 有计划进行
创造 的过程 。 造物设计 跟随一定的时代背景、 审美 风格而变化 发展的,
道器 关系三 层次 , 是 船 山在 物兼道 器与一体 两面的前 提之下 的道器关 定了物件 的空间格局 、 尺寸、 材质、 做法。 这 里面蕴藏的是历史的肯定 , 系, 船山实现 了对传 统道器关 系阐释 的价值 ” 【 1 】 。明末思想 家王夫之 坚 这些本身就是 一个专门载道的器。 这 是我们祖传的秘籍。
读、 不 可遗忘 的一部分。 再 者, 必须认识到 中国传 统设计哲 学所 体现出 的 “ 无 其器则 无其道 ”、“ 尽器 则道在 其中”的 唯物主 义道器观与 现代
特 征一一 作为功能的载体 , 它在实现其功 能性的同时也颇具美感 , 并具 设计是可以 产生共鸣的 。 我们应注 重文化意蕴 的提 炼和表达 , 从“ 道器 有深刻 的精 神内涵 。 观”中找寻一些对现代 设计的启发, 并将这 些启发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加
则中寻找打 开中国的现代 设计宝库的金钥匙 : 首先 , 我们 必须要研究建
立在 民族文化基 础上 的设计历史 , 它们是 当今进行 设计 活动时不 可误
它是 所处 特定历 史时期 的物质条件 和精神基 础产物 。 中 国传统设计艺 术在 整个人类古代造 物活动 中最 为辉煌 , 呈现 出器以载道 、 蕴情契形的
产品 『1 3
器 以载道 \蕴情 契形
一 一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夫之从爱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立场,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异端邪说的流行,造成社会的堕落,国家的衰败。

而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正学”,在社会上却“信从者寡”。

(《张子正蒙注·序论》,以下简称《正蒙注》)由此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说他自己一生都是为了阐扬“张横渠之正学”(《薑文集》自题《墓铭》卷二),“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正蒙注·序论》),以便启蒙人们,反对唯心主义邪说。

王夫之不但继承了张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宋明以来,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气”、“理”与“心”何者是根本的问题。

程颐、程颢、朱熹宣扬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第一性的;陆九渊、王阳明鼓吹主观唯心主义,断言心是第一性的。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肯定气是第一性的。

张载以“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老庄哲学、佛教、玄学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但张载以气来概括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却未能有力地批判关于世界统一于“理”的唯心主义观点。

王夫之对气作了新的论证,克服了张载学说中的缺点。

王夫之首先明确指出作为物质性的气是普遍存在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下简称《大全说》),自然界和人类的实际内容只是气,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气方是二仪之实”,(同上)“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正蒙注》卷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气作为物质的实在性,王夫之以物质不灭思想,来论证气的永恒性。

他指出,一车柴,一燃烧就完了,但是产生了火焰,烟和灰,那原来属木的仍归于木,属水的仍归于水,属土的仍归于土,这些只不过人们看不见罢了。

作饭时,有许多水蒸气升起,一定有它的归宿,假若盖紧盖子,就会凝结而不散。

汞遇到火就升华了,好象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终究要归于地。

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消灭,无形的物体更是不会消灭了(《正蒙注》卷一)。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 清初哲学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 集大成者。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 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 引义》等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
❖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
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
❖ (一)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王夫之用“能”和“所”来表示认识的主 体和客体
❖ 1、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 “能”是能作用于客体而有功效的主体;
“所”是有待于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所”是第一性的,“能”是第二性的 ❖ “因所以发能”,“所”是“能”的依据
手足而心不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 废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没有理性思维认识也不能深入 ❖ “声色之丽耳目,一见闻之而然,虽进求
之而亦然,但为物所蔽而蔽尽于物。岂如心 之愈思而愈得,物所已有者,无不表里之具 悉。耳目但得其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知和行的关系
❖ 1、行先知后 ❖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 2、行重于知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
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 火。” ❖ “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 “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 化无穷。”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

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一、理气、道器说——唯物主义自然观1、王夫之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的变化和运动而产生了人和万物,理是依附于气存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2、主张道不离器,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而存在。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在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器观。

3、主张理欲统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存在,只有人欲实现大公,才真正符合了天理。

承认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4、王夫之重点论述了理依于气,天下惟器,器之道的思想。

其目的是否定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从而为他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1、提出“以民为基”的主张,认为君与民紧密相联,君主应以民众为根基,把关心民众的问题作为“第一天职”来对待。

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私,而应考虑天下百姓的大公。

2、仁义与功利二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义利。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义利统一的基础上的。

3、提出朴素的平均观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治国策略。

4、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其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劳动人民。

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强调以民为本,又对民持保留态度,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不能充分相信民众,鄙视劳动群众,其政治思想未能突破传统封建意识。

三、“君天下者,道也”的政治理想1、反对历代儒家言必称三代的法古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

2、重视人心的作用,认为君主是治天下的关键,而君心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3、认为天下治理,道统与治统并重,帝王的横征暴敛造成了百姓苍生疾苦,独尊是君臣关系恶化的根源。

君主应当实施仁政,主张以德服众。

天下惟器

天下惟器

天下惟器摘要:王夫之對张载气学的推进,突出表现在把理论重心由對“气”的关注,转向對“器”关注,形成“天下惟器”的世界总体观。

他摆正两一关系,相当精确地抓住了對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精神。

他摆正知行关系,基本上排除了先验论的阴影,比较彻底地贯彻了经验论原则。

他提出“理寓于欲”说,回应理欲之辨。

他提出“理势合一”说,回应王霸之辩。

关键词:道器;两一;知行;理欲;理势王夫之哲学和张载哲学之间的连接点就是“气”。

不过,由于所处语境不同,王夫之只能接着张载讲,而不能照着张载讲。

他的讲法有独到之处,對哲学话题作出更新。

张载处在北宋理学初创时期,以宗教哲学为论敌。

他的理论任务是:既需要证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批判虚无主义;也需要为儒家伦理找到理论根据,批判否定人生价值的出世主义。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气本体既有存在的意义,也有价值的意义。

王夫之处在明末清初,以心性哲学为论敌。

这时的正统理学家已沦为王学末流,充分暴露出玄虚而荡的弊端。

他们只会在方寸之心上作文章,沉湎于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中,以至于遗落了现实世界。

王夫之的理论任务是:把人们从空谈心性的迷梦中唤醒,引导大家把目光从穷理尽性转向经世致用。

他對张载气学作去价值化、去抽象化的处理,突出“器”具体存在的意义。

他不再关注“形而上学”,转而关注“形而中学”。

他不再关注做人的道理,转为关注做事的道理,把儒家重视实践的特色讲到了高峰。

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做事的机会,他的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说法,留在了哲学史上。

话题一:如何摆正道器关系?王夫之對张载气学的推进,突出表现在,把理论重心由對“气”的关注,转向對“器”关注,形成“天下惟器”的世界总体观。

他说:“天下惟器而已。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周易外传》卷五)关于气本体论,他的看法没有超出张载,也不是他谈论的重点。

他的理论兴趣,已经从對抽象本体的研究,转移到對具体存在物的关注。

“天下”是他對世界总体的称谓,“器”是他對具体存在物的称谓。

王夫之思想研究

王夫之思想研究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就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

这就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就是绝对的。

她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如此,总的趋势就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就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

因为历史就是发展的,时代就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她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

”思就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

她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就就是说“行”就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

”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致用。

显然,这就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她的君位。

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就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她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就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她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改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

于就是,王夫之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 发展观。
王夫之哲学的突出贡献,是他深研 《易》 理,改铸老庄,批判程朱,继承 张载,并吸取了当代自然科学成果,而主 要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大动荡的社会现实和 农民革命战争所展开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哲 学概括,从而把我国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 法推进到时代条件所允许的典型高度,其 辩证法理论主要有如下内容。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理依于气”的命题,肯定
并论证了理与气的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理呢?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物皆有当然
之则,所谓理也”。王夫之认为:所谓理,不是别的, 是事物的自然法则。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理。 对于理与气的关系,他批判了程朱关于“理本气 末”“理在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坚持了理气观上 的唯物主义。他说“理与气相互为体,而气外无理,理 外亦不能成其气”“气者,理之依也”,这些无非是说: 气与理的关系是物质实体与其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的关 系,二者不可割裂,是统一的。但在这种不可割裂的关 系中,气是理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气,也就没有理, 天下没有离气之理,这不仅批判了程朱“舍气言理” , “去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而且把理气看作一个特殊 的复合范畴,把气看作是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这是他 在理气问题上的一个贡献。
第四,王夫之提出了“气化日新”的命 题,认为整个自然界以及各种事物每日每时 都处在推陈出新的不断变迁之中。 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 日新”。即是说,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 变化日新。王夫之肯定万事万物“质日代而 形如一”,这就揭示出事物的质和形是对立 的统一,必须透过事物的形这一不变的表面 现象去把握不断变化的质,如果有人只见 “形如一”而不知“质日代”,那就是不懂 得“日新之化”的大道理。

王夫之讲“日新之化”,讲“推故而别致

论王夫之与郑观应道器观的异同

论王夫之与郑观应道器观的异同

论王夫之与郑观应道器观的异同
朱光甫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正> 关于王夫之的道器观,方克立在《王船山道器论浅析》、《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等文中已论之甚详。

木文拟以此为据,试对王夫之与郑观应的道器观之异同作些分析。

一关于道体器用道体器用,是王夫之道器观的一个基本涵义。

这里的“道”指太极即世界的物质实体,“器”指太极絪缊化生的物我万象。

道体器用的关系,是指木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首先,他从气一元论出发,发挥了张载“太和所谓道”的观点,认定“道”是“太极”,也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朱光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 [J], 梁文生
2.郑观应思想中的"体用"与"道器" [J], 伍国
3.论杨简与朱、陆道器观的异同 [J], 曾凡朝
4.改良的底线--"体用"、"道器"与郑观应思想 [J], 伍国
5.郑观应与道教关系及其“道器”观 [J], 武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动心弦的雷电 --王夫之道器论的哲学精神

震动心弦的雷电 --王夫之道器论的哲学精神

震动心弦的雷电 --王夫之道器论的哲学精神
赵馥洁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 谭嗣同曾称颂王夫之哲学是"昭苏万物"的"雷声",梁启超曾赞誉王夫之哲学是震动"青年心弦"的"电气".这是对王夫之哲学力量的形象描绘和热烈赞美!王夫之的哲学之所以具有这惊雷闪电般的震撼力量,完全渊源于他的哲学的内在精神.对于船山哲学的精神蕴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视角进行探索,这里仅从道器论的角度观之.
【总页数】3页(P5-7)
【作者】赵馥洁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西北政法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2
【相关文献】
1.互为道器的天人论——试论王夫之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J], 李君
2.王夫之的道器论和道义论 [J], 周妤
3.王夫之“道器合一论”中的形而上学 [J], 周广友
4.王夫之“道器合一论”中的形而上学 [J], 周广友
5.论王夫之与郑观应道器观的异同 [J], 朱光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论
在宇宙观上,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是一“气”而已。

“气”是王夫之哲学最重要的范畴。

王夫之把“太虚”、“太极”、“太和”、“诚”等范畴都讲成“气”,或视为与“气”等值的概念、范畴。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在他看来,“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和》)。

宇宙中充满着作为精神或物质微粒与能量的气,所谓“虚”、“空”,并不是不存在,并不是没有,只是这种生命精神与物质能量浑而为一的气与气场,无边无际,稀微无形。

(二)物质不灭
这种客观存在的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气聚就成为人们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气散则不见形迹,但仍然存在。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张子正蒙注?太和》)王夫之举例说,一车干柴,燃烧之后,化为火焰、轻烟和灰烬,似乎消失了,但其中所包含的木的成分仍归于木,水的成分仍归于水,土的成分仍归于土,这些变化都非常细微,人们难以察觉;烧火做饭,甑(zeng)子里的水蒸气,总有一个去处;水银见火就发挥了,然终究回到地里。

【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yin yun)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和》)所谓絪缊,也即氤氲,指阴阳二气交织运动的状态。

这是说,有形的事物尚且如此,何况无形无象的阴阳二气呢气有往来、屈伸、聚散、隐显,但没有创生和消灭。

(三)王夫之力图超出具体实物的观念,借用“诚”这种绝对的观念来说气是最高最后的本原、本体
王夫之运用《中庸》中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和“诚者天之道也”的说法,对“气”范畴作更高的理论抽象。

“诚”就是真实无妄,就是“实有”,以“实有”与“诚”说“气”,则“气”在本质上乃是客观的、至上的。

(四)“理气”关系
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气是理的依凭与条件,气运动和变化才产生理,理之实现亦需要气的力量、动能;理是气的所以然或所当然,是气的属性、关系与气之运动变化的秩序、条理、律则。

因此,理以气为根据,理就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

不仅理是气之理,同时,气是理之气,遵循理可以成就其气。

在这个意义上,理与气互为其体。

王夫之是理气不离不杂论者,朱熹也是理气不离不杂论者,但朱熹的理气合一,是合在理上,而王夫之的理气合一,则是合在气上。

也就是说,王夫之是以气来统摄理的。

在他看来,气之外并没有虚托孤立的理,理不在事物及其运动之外;如果理具而气不至,能动的力量不足,则再好的理也不能变成现实;理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拘守执定的物事,气或事物处在永恒的变动中,理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了解、把握理,也非常重要,例如在社会、历史的变化中,可以以理成势,当然也可以以势成理,“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四书大全说》卷九)。

历史发展过程即理与势辩证统合的过程。

(五)“道器”关系
在王夫之的哲学体系中,如果说“诚”具有普遍的物质实体和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含义,那么,“道”也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

他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

··…惟其实有然也。

”(《尚书引义》卷五)由此,他明确规定:“道者,物所众着而共由也。

物之所着,惟其有可见之实。

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

”(《周易外传》卷五)在这里,王夫之给“道”赋予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道”既是“物之所着”,即一切事物所共同表现的物质实体;第二,又是“物之所由”,即一切事
物所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

所谓“器”是相对于“道”而言的,也具有与“道”相对的两方面的含义,既指各种具体的现“象”,也指具体规律。

有了对“道”、“器”范畴的分别规定,更进一步,王夫之论述了物质实体,普遍规律(“道”)和具体事物、特殊规律(“器”)的关系问题。

首先,王夫之提出了“道不离器”、“道器相依”的观点。

他论述道:“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苟有其器,岂患无道哉!……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因其诚然者也。

”(《周易外传》卷五)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天下惟器”、“盈天地间皆器”也。

充塞于天地之间的都是具体事物,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宇宙之间,除了物质之外,别无其它,根本不存在什么抽象的物;可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具体的,在此已有所论及。

这是说,呈现在人们眼前及认识范围内的都是物质形态的世界,这一点符合唯物论的观点。

第二,“道”是“器”之“道”,就是说,有具体事物,才存在关于具体事物的规律。

有具体规律,才存在普遍规律,一般只能包含在个别之中,而个别并不能完全被一般所包含。

第三,“道”与“器”,相互依存,因为“天下无象外之道”(《周易外传》·卷六),因此,天下“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

(同上,卷三)即,规律不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托,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规律,二者相依相存;“无其器则无其道”,“器”是第一性的,是决定者,“道”则是被派生者,被决定者。

王夫之用具体例证论述说:“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li)璧、币、钟、磐、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

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同上,卷五)。

这是说,没有弓箭,就不会有关于射箭的规律、没有车马,就不会有关于驾御车马的规律、没有礼器、乐器就不会有礼、乐的规律……这明确地说明了有某事某物,才有关于某事某物的规律,若某物不存在,某物的规律也就不存在。

规律是关于事物的规律,是对存在事物的抽象,随事物的存在而存在,也是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他说:“因物而见理,因器而见道。

”(《四书训义》卷七),“器”变化,
“道”也要变,“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周易外传》卷二),所以,“道”应“因事变而随之已迁”。

(同上,卷五)
其次,他对《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老命题,进行了批判改造,并赋予新的内容。

“道”与“器”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是“一阴一阳之和而成”的,天地间充满着具体事物(“器”),而“道”(即规律)就寓于其中。

王夫之对“道器”关系作了深刻地论述之后,不是把它束之高阁,而是把它运用于哲学本体论、社会历史观等各个方面,使其“道器”观在各个方面得到展开和贯彻,进一步丰富了其唯物主义的“道器”观学说。

首先,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

第二,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器为核心的统一。

“无其器则无其道”,即是说,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形而下的现象与事物是本源、是前提,有此才有此中的道理、律则,后者即形而上的道是对前者的抽象,后者随前者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地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造、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

第四,王夫之把“道器”观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并把它规定为社会的治理原则、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在“道寓于器”、“道在器中”、“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理论前提下,论述了“道”随“器”变的思想,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辩证法,批判朱熹等理学家们的“理”先于社会制度而存在(君臣父子之间的忠孝之理决定君臣父子的关系)的先验论,建立了“理势合一”的进步历史观。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王夫之在本体论上关于“`道器”的论述,理论上比前人深刻,论证得比前人具体,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比前人广泛,他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推向高峰,他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最深刻有力。

他无愧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