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2)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听听那冷雨》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加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听听那冷雨》。
2.课文理解与分析。
3.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用音乐和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雨水的声音和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播放与理解(约10分钟)播放《听听那冷雨》音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雨声和情感。
播放结束后,教师展示图片,与学生们一起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
3.课文朗读与背诵(约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的运用。
然后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约15分钟)教师板书和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并进行相关的例句展示和练习。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句子创作,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5.情感体验(约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雨水的喜爱和感受,鼓励学生们用诗歌、文章、图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进行交流。
6.小结与延伸(约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感知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音频播放器、图片等多媒体设备。
2.课本和教师的板书。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词语应用等形式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的表达进行评价。
3.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听听雨声、朗读背诵课文以及词语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确、流畅地表达课文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冷雨的?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品,如《雨巷》、《春雨》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雨的描写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教案2《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案2:《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和音响设备;2.电子琴或其他乐器。
三、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冷雨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听一段冷雨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气息。
Step 2: Pre-listening1.引导学生观察冷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问学生冷雨会有哪些声音(声音柔和、细碎、淅沥沥的声音)。
2.引导学生想一下,如果冷雨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的。
Step 3: While-listening1.教师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学生跟随歌曲动起来,感受冷雨的节奏。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点训练歌曲中的发音和节奏。
Step 4: Post-listening1.将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研究歌词,理解歌曲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歌词的描述,描绘出冷雨的景象。
3.每个小组从歌曲中摘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词语,用声音的形式来表达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冷雨景象。
Step 5: Extension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用乐器演奏出冷雨的声音。
2.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乐器演奏,其他学生听后猜测他们所表演的是什么声音。
四、评价与反思:1.通过观察学生表演和听力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冷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3.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乐器演奏中选取优秀的表演者,进行表演评奖。
五、拓展扩展:1.教师可让学生用其他媒介来表达冷雨的形象,如绘画、诗歌等方式。
2.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冷雨歌曲,或将冷雨与其他自然景物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跟上教学内容。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
(2)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歌、朗读、跟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思乡之情和热爱家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向学生引导思考家乡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2.听歌学习: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后再分段播放,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读歌词。
3.歌曲分析:(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歌曲的情感及主题。
(2)从歌词出发,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讨论主题与歌曲的配乐是否相符。
4.跟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跟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方式。
5.个性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辅助材料:1.《听听那冷雨》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家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课堂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家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听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感知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跟唱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技巧,个别学生在演唱中展现了突出的表达能力。
4.个性发挥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5.总结反思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并回顾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教案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祖国大陆及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同学们,听到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你们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思绪和情感。
2、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流传,深受读者喜爱。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示例:“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个角度来写雨,将雨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雨的魅力。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的诗句;(2)了解诗人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提高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诗人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4)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2. 诗歌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与把握;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诗歌创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诗人背景及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听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基本信息和意义。
2.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1.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其能够准确表达诗歌的韵律和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演示仪器2.背景音乐3.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课文4.讲义和活动手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最近一次下雨的经历,并请他们分享自己对雨的印象。
第二步:诗歌欣赏(15分钟)1.通过展示多媒体演示仪器,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雨的氛围。
2.逐段朗读诗歌《听听那冷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尤其是“冷雨”对情感的表达。
3.配合多媒体演示仪器,展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理解诗歌意义(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与同组成员共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其他组员可以对其理解进行补充和扩展。
3.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诗歌的主题和对于自然美的表达。
第四步:朗读练习(20分钟)1.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2.各组派代表进行朗读,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进行整体朗读,并评价整体表现。
第五步: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与雨有关的诗歌,并与同组成员分享。
2.选取几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
3.邀请学生以诗歌的形式写信给朋友,分享他们对雨的感受或者其他自然美的体验。
第六步:总结(5分钟)1.整理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诗歌,扩展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演讲或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和理解了诗歌《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
2、欣赏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雨,是大家熟悉的。
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会落在人的心上。
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的思索,抒发他独特的感受,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
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二)作者介绍: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写作讲学。
他是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却成了文坛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我们读的这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抒发了作者的乡愁乡思,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理解掌握字词本文宜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字词。
先给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字词,老师讲解一番。
字词学习不能作为课文的附属,有时可单独列出学习讲解。
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
字词有: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三月5,6或7日。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比较:蜇,螫。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听听那冷雨教案翁闽清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2006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
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
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
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
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它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非常适合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
下面给出一个《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唱这首歌。
一、教学目标:1.认识、学唱《听听那冷雨》这首儿歌。
2.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听听那冷雨》儿歌录音。
2.平面图或幻灯片展示歌词和动作。
3.小道具和表演服装,如雨伞等。
4.教学用的小乐器,如铃铛、手鼓等。
三、教学步骤:1.歌曲热身在开始学唱《听听那冷雨》之前,可以先让幼儿跟着伴奏的节奏敲打小乐器,进行歌曲的热身。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动作操,做一些身体的准备活动。
2.歌曲介绍和幼儿一起欣赏《听听那冷雨》歌曲的原版录音,在播放过程中,可以问幼儿:a.这首歌叫什么名字?b.歌词是什么?尝试跟着歌词听。
c.歌曲内容是在描述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3.歌曲学唱先将歌词贴在平面图上或者幻灯片上,和幼儿一起逐句梳理歌词,让幼儿反复跟读。
然后,用辅助动作的方式进行歌曲学唱。
例如,通过手势表达下雨、打伞、跳起等动作,让幼儿模仿和跟着做。
4.动作配合练习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中的意境,可以设计一些动作配合练习。
例如,用音乐节奏进行身体摇摆、齐步走等活动,再配合歌曲的歌词和动作,体验歌曲中的情节和情感。
5.团队表演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表演《听听那冷雨》的方式。
他们可以选择配合舞蹈的方式、选择表演形式等等。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并为他们创造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6.听歌评价在表演结束之后,回顾歌曲学唱的过程,让幼儿表达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喜好和感受。
通过展示、分享和讨论,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小雨天气模拟活动在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利用水和喷壶等小道具进行小雨天气模拟活动。
例如,让幼儿手持雨伞,在水雾中来回走动;或者用喷壶轻轻喷洒水珠来模拟小雨天气,让幼儿感受到雨水的触感和凉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淄博七中王静【教学目标】1、利用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文中独具魅力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情感,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教学难点】赏析本文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主旨一、导入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1、全文15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注意每段的起始句及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速读后做答:写雨——1、5、7、8、、9、10、11、12、13、14、15未直接写雨——2、3、4、6、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做答:第二段写作者由现实的雨而引起的联想“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第三段写作者的疑惑“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第四段写文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第六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学生自由理解后做结:第二段是由雨引发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联想(然则他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第三段是些因为久离祖国而产生的牵挂,第四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第六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祖国的雨情雨韵的中国,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4、概括一下写雨段落的内容,并运用文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讨论做结:1、雨季开始春寒之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思想都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一直下着雨5、听看嗅雨“听”雨——冨于感性空濛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土腥气7、听雨美感“听”雨——总是一种美感凄凉,凄清,凄楚更笼上一层凄迷摧心折骨迷失自己8、屋瓦雨声——清脆可听9、雨天的屋瓦——灰而温柔低沉的安慰温柔的灰美人10、岛上听雨——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似幻似真11——12古屋听雨——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从少年听到中年单调而耐听回忆的音乐潮潮润润的音乐13音乐绝响听雨绝响——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14恋爱雨季——凉凉甜甜的雨水有点兴奋15雨打伞上现实的雨——干干爽爽的白雨变相的自我补偿前尘隔海古屋不再5、补充作者的情况: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
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
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
然而在今日的台湾,在某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来,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
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从母亲到外遇》6、试着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简要概括。
师生总结:1、由雨季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抒发浓浓的相思(1)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联想(雨的文字)(2)从嗅看舔等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3)从听的角度写“雨”,抒写对大陆生活的回忆与思念(听雨)3、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把思念沉入心底(雨的回忆沉淀)7、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8、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明确:“神”是思乡的感情,在文中的具体载体是“冷雨”,“形”是“听听”,从感觉触觉嗅觉各种角度去“听”。
9、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明确:听听那冷雨——听我乡愁的诉说,比直抒胸臆更含蓄典雅,也更具体,雨越缠绵乡愁就越多,给人以淡淡的情味,承载起本文的主旨——绵绵不绝的乡愁10、“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在喊谁呢?明确: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11、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课堂小结: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三、作业:比较《乡愁》一诗与《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在思想感情与抒情角度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二课时赏析语句,体会特色一、导入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冷雨,也听着看着嗅着这冷雨,有人说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人说他的语言典雅深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语言看一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1、读完后这篇文章给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锁住你最喜欢的词句段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目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赏析语言的切入点。
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淅淅(有节奏感)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长句有气势)……2、找出共同感受不错的句子一起再赏析。
(可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用)(!)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由外到内的写法。
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2)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明确:比喻,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如今未能统一的现状都给人一种凄冷的味道,不能让人释怀。
(3)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明确:不矛盾,“嘲弄”是因为不能回到大陆,“安慰”是思乡之情日切,只好住到跟大陆故乡相关的地方来慰藉相思。
两者的内在感情是统一的,都表现家国之思(4)杏花。
春雨。
江南。
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5)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明确: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6)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明确:“凄凉”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凉,“凄楚”凄凉悲惨,“凄迷”悲伤怅惘。
写出了景物凄凉而模糊的状态,是感情的递进,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7)“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3、余光中的语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语言带有诗的特质,走近看实际就是借助了一定的手法,那么他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对偶、排比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叠词、独词成句、长句短句相结合描摹物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巧妙而细腻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特有的意韵和情境5、课堂小结:#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6、作业:选择最喜欢的文中的一句话,进行详细的赏析,写出具体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化用诗句,韵味十足一、导入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诉说乡愁,还用古典文化的魅力吹奏出清远的思乡之歌。
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这样的歌。
二、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自由寻找)学生回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教师补充: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化用或者引用了那些诗句,化用或活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回扣原文,说说这首诗写出中国高山什么特点?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明确:这些事物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的朦胧,迷离的特点,这一神韵正好和中国古典文化吻合,寄予了余先生深深的忧思,对家乡山水的怀念(2)御沟冰泮水托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风入松(元)虞集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