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合集下载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差异,人们可能会经历一种称为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当一个人置身于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他可能会感到困惑、不安和失落。

本文将对文化休克现象进行浅谈。

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是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是基于人们所在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而形成的。

当一个人从一个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可能会发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与所在文化的价值观念不一致,这可能会产生困惑和挫折感。

在一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被视为重要价值观,而在一些东方国家,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被重视。

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时,他们的不同价值观可能会导致不理解和冲突。

语言障碍也是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是每个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当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他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的产生。

一些词语和短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可能导致语言的误解和文化差异。

文化休克还可能出现在行为和社会规范上。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行为和社会规范,这涉及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礼节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当一个人不熟悉另一个文化的行为规范时,他可能会感到迷惑和不安。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视为不礼貌,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被视为诚实和坦率。

当文化规范不人们可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无法正确地理解和适应他们所在的文化。

文化休克还可能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身份。

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他可能会感到孤立、无助和失去自我。

他可能会发现他的想法、价值观和身份与所在文化的期望和要求不一致,这可能对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不仅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还涉及到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蜜月阶段 沮丧(或敌意) 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失望、失落、回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对象
旅游者
时间
短暂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有不适应的 商人、政府 星期 地方但冲击 不大 官员、外交 官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多 况常出现 期在外工作 人员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别大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 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 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 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 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 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 “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 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 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 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 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 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 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 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狱性和差异 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 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现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人们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频繁的跨文化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实现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遭遇到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震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有多个层面。

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文化休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措辞习惯、语法结构等都会不同。

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语言的不同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沟通障碍和困惑,造成误解和争执。

其次是价值观层面上的文化休克。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差异,比如对时间的看法、对权威的态度、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

当人们置身于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文化环境中时,会产生认同危机和价值观冲突,甚至引发文化冲突和矛盾。

再次是行为规范层面上的文化休克。

不同文化对于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也存在差异,比如用餐礼仪、社交礼仪、礼品赠予等。

若不了解和适应当地的行为规范,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悦。

最后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文化休克。

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比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而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

当人们在不同文化中思考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差异和思维冲突。

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尽量避免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评判。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和熟悉对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交礼仪,增加沟通和理解的机会。

还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他们建立互信和友好的关系,共同探索文化交融和价值共识。

对于跨文化休克的个体来说,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和适应新文化,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要寻求支持和帮助,以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但通过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以及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可以减少文化休克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实现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

医学上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医学上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医学上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历史、社会及文化因素所致的心理重创,属于“精神创伤”的范畴,这种创伤超越了因身体损伤所带来的痛苦层面,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聚焦介绍文化休克:一、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是指一种由历史、社会及文化中出现的痛苦、失去和种族歧视所致的精神创伤。

文化休克常常是一种长期的、被低估的影响,因为它不仅是被施加于某一特定群体的,而且也可能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化休克在各个文化背景中都有可能存在,例如在殖民时期被压制的民族、被贩卖的黑奴民族、犹太人的大屠杀、印度人的种族纳粹暴行、南亚海岸地区的部落屠杀、拉丁美洲的贫穷地区以及许多受迫害社区等,都可能遭受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的影响文化休克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往往是持久的,从生理、心理到情感层面都会出现深刻的、长期性的变化,这些影响可能包括:生理反应(例如头痛、恶心、胃痛等),情绪反应(例如焦虑、抑郁、攻击性等),认知反应(例如注意力分配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定势等),个体反应(例如个性变化、抑郁、性格变化、激情缺乏),社会反应(例如社交障碍、放弃社交活动、与社会群体互动缺乏)以及职业反应(例如投入减退、自我控制力减退、职业互动行为减退)。

三、文化休克的治疗为了缓解文化休克的症状,针对性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要使治疗更有效,有若干关键性的要素,例如重视病人的文化背景,考虑病人的历史和社会经历,增强病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疾病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并且要保持关系网的稳定。

目前,文化休克的治疗多以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为主,也有用心理分析治疗的案例。

行为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被破坏的自我功能,维持关系网,并且可以改变失落感和分离焦虑。

认知行为治疗旨在帮助病人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情绪控制和自我控制方面取得进步。

总的来说,文化休克是一种长期的、被低估的心理创伤,对患者影响深刻,因此要加强文化休克的认识,搭建合理的治疗系统,有针对性地治疗,以达到更有效的疗效。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一、定义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困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和反应。

二、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或者是因为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目标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症状文化休克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波动、易怒、抑郁、焦虑、孤独感、失落感、思乡等。

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

四、影响文化休克可能会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生活和工作效率。

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影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五、应对方法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积极心态:认识到文化休克是一种正常现象,保持积极心态是应对的关键。

2.学习目标文化:了解和认识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方式等,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保持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结交新朋友。

4.放松身心: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六、预防措施预防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了解目标文化:在前往新的文化环境之前,提前了解目标文化的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做好心理准备。

2.提高适应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体或群体的适应能力。

这包括学习语言、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提高沟通技巧等。

3.保持积极心态: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保持积极心态,不轻易放弃和抱怨。

学会欣赏和尊重目标文化的特点。

4.寻求帮助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七、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过程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当个体遭遇文化差异时,会产生一种困惑和焦虑感,导致文化冲突和障碍。

文化休克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障碍、行为误解、价值观冲突等。

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认知偏差。

文化休克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交问题、情绪失调等,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和应对。

处理方式可以通过适应和学习来缓解文化休克,而应对策略则包括提高文化敏感度、开放心态和多角度思考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跨文化理解和沟通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冲突和障碍。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困境、表现形式、原因、影响、处理方式、应对策略、结论。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或集体对新文化环境的无法适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状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个体无法理解、接受或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就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并非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现象常常导致个体感到孤独、沮丧、困惑、无力应对新文化环境带来的挑战。

个体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自我认同感模糊、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文化休克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了解文化休克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增加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影响。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种差异会导致交流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某些文化中的言行举止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被视为不礼貌或无礼,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错误理解。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文化休克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跨文化交流中。

在护理学中,文化休克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护理学的角度,对文化休克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可以理解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个人产生一种失落、困惑、不适应等情感反应,从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困惑和不适应。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需要适应新的文化规则、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个适应过程就是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文化休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反应:在文化休克的过程中,个人会感到失落、困惑、不适应等情感反应。

2.行为方式: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个人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3.语言和沟通: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沟通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和沟通困难。

4.身体反应:在文化休克的过程中,个人的身体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反应。

例如,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

三、文化休克的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礼仪等都可能会导致文化休克。

2.个人差异:个人的背景、经验、性格等也会影响文化休克的程度。

不同的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3.环境因素:文化休克的程度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更加失落和困惑。

四、护理学中的文化休克在护理学中,文化休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经常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

如果护士不能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可能会导致护理不当和护理失败。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和困惑。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置身于与其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包括困惑、焦虑、疲劳、抑郁、自卑、孤独等。

文化休克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

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原有文化观念相抵触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例如,一个从东方社会来到西方社会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竞争等价值观。

同样,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也可能会经历文化休克,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规范与农村有很大的差异。

文化休克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政治、经济乃至战争的爆发。

例如,由于文化休克,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暴力和战争的发生。

为了克服文化休克,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来适应新环境。

在学习新的文化时,人们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念和习俗。

同时,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新鲜体验,并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

此外,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人们克服文化休克的困扰。

总之,文化休克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和
不适应。

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感,也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

适应新文化的关键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尊重差异,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指个体或群体由于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而感到困惑、不适和疲惫,甚至失去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个体或群体由一个文化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文化环境的过程中。

文化休克可能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是产生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优势,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被看作更重要。

当人们由一个文化背景转移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新的文化环境不符,从而感到困惑和不安。

语言是文化休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当人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时,他们可能无法正常交流,这会导致沟通障碍和不适感。

文化休克还可能由于习俗、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差异产生。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人们在其中生活了很长时间后会形成习惯。

当人们从一个习俗和礼仪完全不同的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行为,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还可能由于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产生。

文化背景对于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从一个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他们可能会失去以前的身份和角色,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这会带来很大压力和困扰。

为了尽量避免文化休克的发生,个体和群体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个体或群体应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并对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调整。

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并与当地人交流。

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也是必要的,包括寻找社区资源、参加跨文化交流培训等。

文化休克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发生。

它带来的困惑和不适感不可忽视。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导致个体产生不适感。

语言障碍常常是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造成沟通困难。

礼仪习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文化休克,如不同的用餐习惯或打招呼方式。

价值观念的冲突往往会引发文化休克,如对待家庭、爱情以及权威的看法。

心理压力也是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之一,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压力。

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他人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是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有效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是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来化解的。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心理压力,案例分析,文化交流,文化对策略。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心理不适感和困惑感。

当个体置身于与自身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往往会面临种种挑战和困扰,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交际效果的不佳,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往往源于文化间的差异,各自的文化体系、行为准则、认知模式的不同会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和矛盾,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了解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及其成因,对于有效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休克现象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休克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

每个国家、地区甚至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习惯和礼仪规范。

当不同文化相遇时,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产生误解、认知偏差或情感冲突,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什么是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

什么是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

什么是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尤其是随着大规模移民和跨国交流的增加,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文化休克。

这个词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术讨论和社会问题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文化休克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文化休克进行名词解释,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正文:1. 定义文化休克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跨越文化边界时,由于文化差异过大而感到的一种极度不适应和压力。

它是一种以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为主的现象,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与自己熟悉的文化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时,我们常常会面临这种挑战。

2. 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对于道德、宗教、家庭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会引发文化冲突,从而增加文化休克的可能性。

b.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我们可能会感到沟通困难,进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c. 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于社交方式、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差异明显,而对于这些规范的不了解或不适应,也会增加文化休克的程度。

3. 影响文化休克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a. 精神压力: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不适应和挫败感,加上语言障碍等因素,个人常常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b. 社交障碍: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社交习俗和行为规范,个人可能面临社交障碍,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到不自在。

c. 文化失落感: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对自己原本熟悉的文化特色和身份感到失落,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d. 价值观冲突:当个人遭遇到与自己原有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时,常常会产生价值观冲突,增加矛盾和不安的可能性。

总结:文化休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概念,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它是在我们跨越文化边界时,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反应。

了解文化休克的定义、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我们可以减少文化休克的发生,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文化休克 名词解释汉硕

文化休克 名词解释汉硕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汉硕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于 1960 年提出,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由于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现象大多出现在旅居他乡、移民海外、出国留学等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也可能出现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时期,如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或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在语言、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困惑和不适,从而产生文化休克。

例如,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可能会发现美国人的交往方式、饮食习惯、教育方式等与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完全不同,从而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文化休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兴奋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

在兴奋期,人们对新文化充满好奇和兴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沮丧和失落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新文化。

在调整期,人们开始尝试适应新文化,并逐渐接受新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最后,在适应期,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新文化,并且能够自如地与新文化中的人交往。

为了减轻文化休克的影响,人们可以提前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和习俗,学习目标语言,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交活动,与当地人交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寻求支持和帮助。

文化休克ppt课件

文化休克ppt课件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 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 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 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 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 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 “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夫妻分离
工作调整
经济状况的改变 工作性质的改变 学校的改变
生活环境的改变
饮食习惯的改变 抵押贷款的提前
• 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困 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等在物质、道 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充足,一 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则可能引发 各种疾病。
• 价值分歧论:人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念方面 的分歧,分歧愈大,人就愈难适应新环境。
二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 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 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 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 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文化休克的表现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 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 感觉。
文化休克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 “休克”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 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 • “文化休 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 国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
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 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 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 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地说,文化休克就是人们对于另一 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轻则 焦虑、沮丧,重则产生心理和生理方面 的疾病,最严重的则患精神病或者自杀。

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的名词解释文化休克是指个人在跨越不同文化之间(如国家、地区、社群等)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焦灼感。

当我们处于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能会被迫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进而导致文化休克的产生。

文化休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个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活过的人都可能经历过这种体验。

它不仅对个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还可能影响到个人在新文化中的行为表现、社交关系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感。

当个人置身于一个与自己原本所熟悉的文化迥然不同的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这是因为文化差异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如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等。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使个人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原有的参照系,产生对自己的固有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怀疑。

例如,一个来自东方文化的人到西方国家留学,他可能会遇到诸如语言沟通困难、食物习惯不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等问题。

这些困扰可能导致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感到孤立和不适应,并且会对他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它还可能对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然而,这种调整并不总是容易的,有时甚至可能会引发冲突和困惑。

此外,文化休克还可能对个人的社交关系产生影响。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个体需要重新建立社交网络,增进与当地人的相互了解和接触。

然而,在进行这种适应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可能导致误解和隔阂。

因此,建立跨文化的友好关系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包容。

对于个体来说,适应新文化环境并克服文化休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个体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学习和了解新文化,接受新的观念和模式。

同时,他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把文化休克作为一种阻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渡期,并积极寻找方法来适应和融入新的文化。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的分歧,分歧愈大,人就愈难适应新环境。
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击
所造成的障碍,但程度因人而异。
什么样的人适应能力低?
年纪大 的人
妇女
未婚者
恐外症
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 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仇 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仇恨。 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通,文 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 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均与 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为人 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极 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设防, 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心态。
张女士说,当时也想着女儿能够早点好,所以下手很快,女儿
细皮肉嫩的,又是第一次拔罐,所以身上出现了拔罐后的淤痕
。后来两天后见到女儿的感冒并没有好转,她又给女儿拔了一 次,但是感冒还未见好转,只好带她过来看医生开点药。谁知
道,家庭医生给她女儿检查身体的时候,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淤
痕。由于张女士西语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跟医生解释。医生可 能以为小孩受到什么非人虐待了,最终,半个小时后,警察来 了。 翻译李女士把张女士的大意告诉警察,警察表示,经过医生诊
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
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
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
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
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2.接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
盲目融入、强加融入、民主融入
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
文化融入的策略
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是 否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又称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

即当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在试图理解或适应不同文化群体时,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信念和习惯。

会出现不舒服、无助以及不知所措的感觉。

一、文化休克的原因1、沟通交流(1)语言沟通:文化背景、文化观念的差异,如语种不“同或应用方言土语等可导致语言不通(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性沟通的形式有身体语言、空间效应、反应时间、类语言、环境等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沟通模式不完全相同,所代表的信息含义也不同。

2、日常生活活动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规律的日常生活活动,当一个人的文化环境改变时,其日常生活活动、生活习惯等会发生改变。

3、孤独:在异域文化中,一个人丧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同时对新环境感到生疏,又与亲人或知心朋友分离或语言不通,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因而倍感孤单、无助,造成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和对新环境的恐惧等情绪,出现文化休克。

4、风俗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旦改变了文化环境,必须去适应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5、态度和信仰: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他人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极度信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上。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1、焦虑(1)生理表现:坐立不安、失眠、疲乏、声音发颤、手颤抖、出汗、面部紧张、瞳孔散大等。

(2)情感表现:自诉不安、缺乏自信、警惕性不强、忧虑、持续增加的无助感、悔恨、过度兴奋、容易激动等。

(3)认知表现:心神不定,思想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健忘或思维中断。

2、恐惧3、沮丧(1)生理表现:胃肠功能衰退,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等问题。

(2)情感表现:忧愁、懊丧、哭泣、退缩、偏见或敌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看一则有关“文化休克”的闹剧:有位保加利亚外交使节的夫人,设宴招待客人。

最后一道菜是夫人最拿手的汤,每人一碗。

看着客人喝完露出的满意神态,夫人依次问客人:要不要添一碗?别的客人都以“够了”婉谢,只有一位黑人留学生满脸笑容地应道:“好的,好的。

”等到这位客人喝完第二碗,夫人又问:“要不要再来一碗?”这位留学生依然笑容满面地点头:“好的,好的。

”这第三碗汤客人喝得显然有些艰难,但当夫人问他要不是再来一碗时,他又立即换上一副笑脸,点头说:“好的,好的。

”看着夫人端着碗走进厨房,留学生已撑得瘫倒在地。

在黑人留学生的非洲文化中,只要主人劝食,客人是不能推却的;而在夫人的保加利亚文化中,只要客人不推却,主妇必须满足他。

两种异类的文化形态撞到一起,彼此没有退让余地,难免出现此类“休克”。

今年3月,山东招远市贾家庄子村的一赵姓女儿,在美国留学工作5年后,携夫回家探亲,却把姥爷、姥姥最想见的小外孙留在了天津。

赵父以为全家曾为女儿读书备受艰辛,现在家里还有一个患癫痫病的儿子,为看病欠下一屁股债。

于是向年薪6万美元的女儿开口要3000美元,结果竟被拒绝。

女婿的说法是:你是长辈,但不是皇帝。

要钱是你的愿望,但能不能实现,不是你说了算。

赵父多方努力无果,连到天津看外孙女的要求也被拒绝,气得赵老汉愤懑难抑,一怒
之下,竟用斧头砸死了熟睡的女儿女婿。

最后,被处以死刑的赵老汉,在法庭上表示自己并不后悔,却在记者面前止不住老泪流……
按照西方文化,赵家女儿的做法和赵家女婿的说法都没有错,个人权利是神圣的,属于自己的事,谁也不能主宰;但在赵老汉看来,知恩图报是天理,亲情至上是天良,丧尽天理良心的人,天诛地灭。

且不要用一句“法盲”就轻易消解了其中更深的意蕴。

请想想,是何等激烈的心理冲突,才让赵父丧失了残存的最后一点理智?杀人偿命,无人不懂,别说舐犊之情,虎毒尚不食子,更何况是自己亲生的女儿,是全家省吃省穿供养成才的女儿,是全家全村为之骄傲的女儿!文化“休克”成这样一场悲惨的人间悲剧,中西新旧,没有一种文化形态能算是胜利者。

中西文化日益交融、新旧文化加速交替,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缓冲,多一些沟通,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休克,才能避免尽可能避免的悲剧。

文化进步需要代价,但代价决非越大越好。

为避免休克与悲剧,时下那些常以西方文化与新兴文化自居的一方,总不免显示其文化势差中的优势,倒应该多讲点主动与宽容、缓冲与沟通为好
每当人们在外地或者海外旅行时,总觉得自己是“鱼儿离开了水”。

就像鱼儿活在水里一样,人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之中。

我们的文化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许多交际信号的含义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发生差异。

所以当我们进入新的文化时,我们感觉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对新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交际信号还没有完全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叫“文化休克”,所有处于异地的人都会产生文化休克,只不过因为人的差异而程度不同而已。

懂得和明白这一点对我们身处异地是非常重要的。

初到一个城市或国家开始的几天里,一切通常进展的很顺利。

初来乍到者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鲜,对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吃到的东西都觉得新奇不已。

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但是通常都当作新鲜事情来接受。

他们会发现自己受到好客主人的热烈欢迎,被带去餐馆吃饭,去看电影,或者旅游观光等等。

这是文化休克的第一个阶段,叫“蜜月期”。

不幸的是,这个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

新来者不得不应付诸如交通,购物以及交际等问题。

人们似乎开始不关心你,他们也许会帮你,但是他们似乎不理解你所担心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甚至开始觉得东道主的人们不喜欢外乡人或者外国人。

接下来可能就会是文化休克的第二个阶段,叫“排斥期”。

新来者可能会产生
敌对心理,开始抱怨该城市或东道国的文化和这个城市(或国家)本身。

这个阶段是出现文化休克“疾病”的危险期。

之所以我们称之为“排斥期”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新来者开始排斥这里的文化,只关注令他们烦恼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新来者要么变得坚强而留下来(本人就是如此),要么变得更加脆弱而返回本土。

如果你坚强的熬过第二个阶段,你就会不知不觉的进入第三个阶段,叫“倒退期”。

在这个阶段,你有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说家乡话,看自己在家乡时的照片或者录像,吃家乡菜,和一些与你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在城市里漫步,大部分时间还在抱怨这个城市(国家)和她的文化。

也是在倒退期,你只记得你家乡(或祖国)美好的一面。

你的家乡(或祖国)似乎突然间变得非常美好。

你会忘记以前你的所有困难,并开始问自己为何要离开家乡(或祖国)。

你现在也许只想到你的家乡(或祖国)是多么的美好,在哪里你似乎从未遇到过任何难题似的(本人就是如此)。

然而,这只是文化休克“病”产生的错觉而已。

如果你成功的度过了第三个阶段,你进入了文化休克的第四个阶段,叫“恢复期”。

在这个阶段,你逐渐适应了东道城市(或国家)的语言和习俗。

你也许会对一些交际信号不大理解,也许你并不能完全明白人们所说的每一件事(尤其是俗语),但是,你已经百分之九十的适应了新的文化。

你开始发现城市(或国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生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当你完全适应以后,你就会接受该城市(或国家)的饮食和风俗习惯,甚至发现你喜欢该城市的某样东西胜过自己家乡的某样东西。

你终于明白你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没有哪一个比哪一个更好的说法,只是各有各的优缺点而已。

终于,你完全适应了新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文化休克的所有阶段,你有可能在不同的时期经历这些阶段,阶段的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

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你也许返回家乡或者祖国,猜猜看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你也许会发现自己进入第五个文化休克期---“回归本图文化休克”。

你离开家乡太久,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习惯,你会觉得自己不再完全适应家乡的生活。

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家乡或祖国已经发生
了很过变化,你也需要些时间才能适应家乡或祖国的文化。

文化休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疾病或情感问题的可能。

不管是身居异地,海外,还是回归家乡或祖国,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就会变得更加坚强,而且变得经历丰富,聪明睿智了很多,对人生也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了。

我到无锡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

尽管我在来无锡之前自认为是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自以为已经对未来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但到无锡以后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

原因不仅是因为北方与南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差异,无锡话的难懂首先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而且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反差。

无锡比起我的家乡,是比较大的城市了。

对于地理位臵的不熟悉使人常常觉得脚不踏实地,环境的陌生导致了心理的陌生和无助;还有比如作息时间的完全不同,北方是早晨八点上班,中午十二点下班,在家里吃午饭,睡午觉,然后下午两点半再上班,下午六点下班。

而南方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中午只是吃饭时间,很多人不午休,这就初到时的我一天工作下来觉得很疲劳,但是现在反而觉得这种工作时间非常合理,
下午四点半就下班了。

还有东西名称的称呼的不同,比如:北方人的线衣线裤,无锡叫棉毛衣棉毛裤,笔记得我刚来的时候,问:这里的冬天冷不冷,答:不很冷,穿一条棉毛裤就可以了。

于是我想,棉毛裤穿了能冷嘛,又是棉,又是毛的。

于是我接着问:哪里能买得到棉毛裤,答:超市商场都有。

结果我去买的时候才发现,就是我在北方穿的线衣线裤嘛。

还有,北方人把自己的女儿叫做“姑娘”,而无锡人的“姑娘”是对孩子姑姑的称呼;馒头叫包子,包子叫馒头
等等之类的吧,害的我在餐厅里本来想吃的馒头,买的却是包子;再就是房
子的单价远远超出我的家乡的平均水平,这使人一下子就觉得压力非凡,这么一大笔钱,何时才能买到房子呢。

其实交完首付,做完贷款之后才发现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的,只不过我的家乡还不怎么流行按揭的买房模式,因为房子价格低,大家更习惯于借私人的钱,而不是借银行的钱而已。

其实,像我这样初来新的城市就遭遇文化休克的人非常普遍,有些人居住在新城市很久,仍然难以克服文化休克及其后遗症。

如果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常说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深蒂固,当一个人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如果他还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评判现有一切现象与行为的标准,就必定会产生出文化休克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种文化表象而已,更为深刻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

狭义地理解,文化只不过是一种标识性的符号罢了,一种表达思想与实物的形式,它需要一种载体来创造与承传,而社会环境就是一个最为深刻和广博的载体。

如果不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休克的感觉可能就会轻许多。

因为文化可以习得,而社会环境却是无法复制的。

这种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

恐外症(xenophobia),当一个人身处异文化区域,语言的差异,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地或异文化的人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