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局部解剖
肛肠外科_图文
![肛肠外科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581ebb80eb6294dd886cb7.png)
•单发息肉少恶变,
•多发息肉多恶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便血: •无痛性,炎症时粘液血便,腹泻和里急后重 。 •直肠肿块 •带蒂息肉,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樱桃状 ,便后自行复回。无蒂肛指和肛镜才能发现 。 •肛指与内镜检查: •园形,柔软。息肉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固 定肠壁,可能癌变。为明确性质,取活体组 织。
二 出血 期
大便时脱 便后自行回纳 出
三 少或不出 大便时脱 便后不能自行 嵌顿、绞窄、
期血
出
Hale Waihona Puke 回纳,需用手 坏死、感染溃
推回
烂
四
痔块长期 不能回纳或回
期
脱出
纳后又立即复
内痔
3、7、11点
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
直肠上动脉 在内痔发生 处的分支示 意图
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症状是无痛性便血。 •便时出血 大便带色、无痛,喷射状,可贫血 。 •痔块脱出 内痔二、三期可脱出肛门外,由自 行回复渐变为用手推回,否则容易嵌顿。 •疼痛 单纯内痔无疼痛。当感染、糜烂、血栓 形成,尤其嵌顿时疼痛剧烈。 •瘙痒 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瘙痒,甚至湿疹 。 •检查:最好蹲位、排便后观察,可见痔块大小 、数目、部位。内痔肛镜检查。
肛裂anal fissure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继发感染所形成的慢性溃疡,大 多位于肛管后正中线。 •病因与病理 •便秘,便时用力过锰,排出时裂伤肛管皮肤。 •肛裂患者恐惧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粗暴检查可造成肛裂。 •肛裂多为单发的纵形溃疡。反复损伤、感染,使基 底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肤因炎症、静脉及淋 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形成结缔组织性外痔,称“ 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头因炎症和纤维变而肥大。 •肛裂、前哨痔、肥大肛乳头合称肛裂三联征。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c1f800458fb770bf78a5574.png)
直肠肛管间隙
二、直肠肛管检 查方法
(一)体位
– 左侧卧位
• 多用于老年、体弱者– 膝源自卧位• 最常用–截石位
• 多用于治疗、双合诊检查
–蹲位
• 用于检查内痔、脱肛、直肠息肉
–弯腰前俯位
• 简单易行。
(二)检查步骤
• 肛门视诊 • 直肠指诊
• 中间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中间)
– 无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合并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低位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以下)
– 肛管狭窄(包括肛膜闭锁) – 合并瘘
– ⑵四型分类法
• 第一型:肛门直肠狭窄 • 第二型:肛门膜样闭锁 • 第三型:肛门闭锁。肛门、肛管、直肠下段 闭锁,多合并膀胱、直肠、尿道瘘 • 第四型:直肠闭锁。直肠下段闭锁,肛管与 肛门正常。
3.病理
–⑴大体分型 •肿块型 –预后好 •溃疡型 –多见,发生比例为50% •浸润型 –转移早、预后较差
⑵组织学类型
– 腺癌 – 粘液腺癌 – 未分化癌 – 其他,腺鳞癌
⑶扩散和转移 – 直接浸润
• 多向肠管周围及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沿纵 扩散较少。1cm肿瘤浸润1周约需1.5-2年。 穿透肠壁可侵润邻近器官。
–穿刺抽脓确诊
⑶骨盆直肠窝脓肿
–较少见 –位置较深 –全身症状更明显 –局部症状: • 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感、排尿不适 感 –直肠指检: • 深部有压痛、局限性隆起、触痛或波 动感 –B超或穿刺抽脓确诊
5.诊断要点:
– ①直肠肛管持性搏动痛 – ②脓肿的外部表现:如可能及硬结,肿块压痛、 或仅是肿胀压痛。 – ③全身感染的表现。 – ④局穿刺抽吸出脓液,亦可在B超导向下穿刺。
直肠、肛管和肛周解剖结构与病变的MR高分辨率成像PPT课件
![直肠、肛管和肛周解剖结构与病变的MR高分辨率成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7d02f233d4b14e84246813.png)
图像分析和测量
肛管组: 取肛管中部冠状位图像测量肛管、耻骨直肠肌和肛门 外括约肌的长度,括约肌间沟的宽度,肛提肌、肛门内、 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联合纵肌的厚度等。在正中矢状 位图像上测量肛门外括约肌的前后部的长度与厚度。在肛 管上部横轴位断面及中部横轴位断面分别测出会阴体和球 海绵体肌的厚度。分别在各个被测肌肉的最厚部位进行测 量。分别测量左、右侧后进行评估。把(左侧+右侧)除以2 作为各被测肌肉的平均厚度和长度。肛管长度测量范围定 为从耻骨直肠肌的最头侧到肛门外括约肌的最尾侧。采用 SPSSl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肛管与肛周结构和 左右侧测量值之间采用Pearson分析,男、女肛管与肛周 结构的测量值的比较使用非参检验的两相关样本检验和两 独立样本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磁共振肛管疾病组引言肛管是腹膜外位器官,位于直肠的远端。肛管的作用 主要是控食物残渣的排泄,多种疾病容易发生,如肛瘘、 肛周脓肿、大便失禁和肛管恶性肿瘤等。 肛瘘,又被称为肛管直肠瘘,是肛管直肠和肛周皮肤 的异常沟通,内口大多在齿状线肛窦内,外口是继发性的, 常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是由于肛腺炎症迁延不愈发 展而来,少数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结核、Crohn’s 病等 。 肛管与肛周结构的检查手段有直肠内超声、CT、MRI 等。本组用相控阵线圈对31例疑是肿瘤或肛瘘和1例肛管 癌进行了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旨在研究高分辨磁共振对肛 瘘和肛管癌的显示情况及高分辨磁共振在该区域疾病检查 中是否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
表1-1 男、女性肛管及肛周结构厚度与长度的平均数值 X(—)±SD(min~ max)mm 项目男女肛管长度38.22±4.02(31.80~44.52)41.81±4.20(37.14~48.12) 内括约肌厚4.12±1.08(1.56~5.51)3.98±0.85(2.33~4.74)联合纵肌厚 度1.43±0.48(0.77~2.18)1.51±0.61(0.68~2.34)括约肌间沟宽度 2.61±0.98(1.56~5.46)2.35±0.92(1.08~4.11)会阴体厚度3.52±0.84 (2.33~4.68)6.77±1.68(3.51~9.43)球海绵体肌厚度4.31±0.91 (2.82~5.68)2.49±0.81(1.75~4.42)肛提肌厚度2.97±0.93(1.54~4.55) 3.76±1.39(2.10~7.46)耻骨直肠肌长度15.56±3.32(10.93~22.98) 15.74±3.84(8.58~26.26)耻骨直肠肌厚度5.98±5.60(3.92~8.52) 6.32±1.72(3.90~10.18)外括约肌长度24.01±3.61(15.40~30.62) 26.83±2.72(21.24~32.42)外括约肌厚度4.41±0.96(2.46~5.53) 3.82±0.76(2.46~0.76)外括约肌前部长度12.56±2.67(6.71~15.81) 11.12±2.81(11.12~17.67)外括约肌前部厚度5.02±1.12(3.08~7.01) 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长度18.01±3.96(13.63~ 24.45)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厚度17.58±2.62 (13.63~21.66)18.22±4.66(10.76~25.62)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49f7326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8.png)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邢台市第四医院1。
1,肛门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1。
2。
1,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
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
2.3,肛管有"四线”、“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四线"是:1.2.3。
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
2。
3。
2,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
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1。
2。
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
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约80%的肛肠疾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
2.3。
3。
1,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
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
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
2。
3。
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
2.3。
3。
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延,甚至引起脓肿。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64b6bd9ec3d5bbfd0a74d9.png)
位 置 位于左上腹部 位于右下腹部 粘膜及皱襞 高而密,偶有 低而稀疏,还有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
管径、管壁 较大而厚
较小而薄
系膜内脂肪 较少、系膜窗亮 较多、不易透光
血 供 情 况 血供丰富色红 血供较差、颜色浅淡
血管弓的层次 2~3层、直血管 4~5层、直血管较
较长
短
二、结肠血供
来源:两条血管SMA、IMA 分支:有五条结肠A
与腹腔动脉相邻、脾 动脉行于其上。
4、胰尾:
抵靠脾门。
解剖注意事项
⒈观察小肠系膜的特点; ⒉观察阑尾系膜的特点,并解剖阑尾; ⒊观察门静脉的形成类型。
小结
一、肠管的比较
㈠大肠与小肠的区别
表面有结肠袋、结肠带、 肠脂垂。 (为盲肠、结肠特有)
㈡ 左、右半结肠的比较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位置 口径 功能 弯曲
中结肠A(左、右支) 右结肠A(升、降支) 回结肠A(升、降支) 左结肠A(升、降支) 乙状结肠A(1-6支)
缘动脉
结肠A的分支,在结肠边缘彼 此吻合形成一个大A弓,由缘A 上发出: 长支:分布到结肠对系膜缘1/3
肠壁,并由长支发现一支至 肠脂垂。
短支:分布到结肠系膜缘2/3肠
壁。
意义 ⒈ 缘A在中结肠A左支与左 结肠A升支之间,或回结肠 A结肠支与右结肠A降支之 间,吻合常不充分,或者 无吻合。
⒉ 切除肠脂垂时,不要牵 拉过度,否则切除时易伤 及长支血管。
⒊肠切除时,做对端吻合, 浆膜对浆膜,才能吻合好。
Collater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Celiac Axis Stenosis: Angiographic–Spiral CT Correlation1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2ddd5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0.png)
肛门直肠解剖肛隐窝: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交界处.肛管肛管起于齿状线,下止肛门缘,长2~3厘米,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直肠柱:肠腔内壁垂直的粘膜皱襞,有6-10个.肛瓣: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的粘膜皱襞,有6-12个.肛乳头: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齿线: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齿线的临床意义①表层不同引起癌变不同,线上为直肠癌,多为腺癌.线下为肛管癌,多为鳞状细胞癌,②齿线是粘膜皮肤的分界线,手术时应认真保护这一关系,若手术破坏,交界线下移,粘膜可翻出肛门外,分泌物污染衣裤,给患者造成痛苦;③神经分布不同,对疼痛反应不同,齿线上内痔冷冻、结扎,注射治疗都不会疼痛,齿线下肛裂,感染,血栓外痔等,均可剧烈疼痛;④排便中作用,当粪便下行达齿线时,产生便意感.一旦遭到破坏,将影响排便感,容易使粪便积滞于直肠内.神经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一般无痛感,肛管和肛周皮肤则感觉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引起剧痛.血管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肌肉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在肛管处明显增厚所形成的,环绕直肠下段及肛管上部,止于白线.属不随意肌,能帮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是随意肌,有括约肛门及随意控制排便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以其纤维所在位置分3部,即皮下部、浅部和深部.肛管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深、浅两部,肠壁的纵形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所组成的肌性环,起括约功能.此环在肠管的两侧和后方发达,而在肠管前方纤维较少.肛门部手术时必须注意环的部位,若不慎切断,可造成肛门失禁.肛管直肠周围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2、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又称骶前间隙.3、坐骨肛管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左右各一,尖朝上底向下呈楔形.4、黏膜下间隙位于肛管齿线以上的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5、括约肌间间隙即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6、皮下间隙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7、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此处感染只限于皮下组织,皮下脓肿的所在位置.8、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交通,脓液可从一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经此通道侵入对侧,形成后蹄铁形瘘管.9、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10、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深面,较肛管后深间隙为小.11、中央间隙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痔疮的诊断和治疗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等三种类型.主要症状有便血、疼痛、脱出、局部分泌物增多和排便困难等.痔是由于肛肠部血液循环不畅,直肠下段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病因1.解剖方面:只有直立的人才容易患痔.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均无静脉瓣,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区静脉丛淤血、扩张,就会形成痔;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肛垫下移到肛管,则成为痔.2.职业方面: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会妨碍血液循环,直肠静脉丛易发生曲张,淤积,形成静脉团,形成痔疮.3.生活习惯:饮酒过多、喜食辛辣食物.久蹲厕所,因持续性增加腹压,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直肠粘膜脱出,是引发痔的重要原因.4.胃肠方面:长期慢性腹泻者,频繁地受到刺激,使静脉丛发生静脉炎,导致血管管壁脆化,继发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痔或加重痔.长期便秘,痔因粪便在直肠内潴留过久,压迫和刺激肠壁,影响静脉丛血液回流.形成痔.5.腹压增高:能引起内括约肌下缘增厚,静脉瘀血、肛垫充血下滑成痔.6.其他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肺气肿、心脏病等能直接阻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使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成痔.分期及临床表现1、内痔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和射血外,痔核体积小,太不脱出肛外.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 2.外痔外痔位于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一、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因其形态而命名,又称赘皮痔.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痔内无曲张静脉,血管甚少,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二、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三、炎性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四、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块,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内或肛缘外.混合痔是指处在同一部位的直肠齿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扩大、充血,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则称为混合痔.其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位.痔疮的危害痔疮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和脱出,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痔疮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需特殊治疗.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嵌顿痔初期也采用一般治疗,用手轻轻将脱出的痔块推回肛门内,阻止再脱出.二、注射疗法治疗一、二期出血性内痔的效果较好.注射硬化剂的作用是使痔和痔块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三、手术治疗1.痔单纯切除术主要用于二、三期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2.痔环形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的环形痔,方法同单纯切除同3.血栓外痔剥离术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治疗措施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临床表现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诊断询问排粪疼痛史,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即不难诊断.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三联征”,则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一保持大便通畅口服缓泻剂,使大便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的发生.二局部坐浴排便前后用1∶5000温涂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三肛管扩张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疗效迅速,术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术治疗.1.肛裂切除术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三角状皮肤,行梭形或扇形切口,全部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必要时垂直切断部分内括约肌.2.内括约肌切断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愈肛裂.病因学肛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二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三感染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临床表现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便血.一疼痛肛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二便秘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三便血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四其它如瘙痒、分泌物、等.肛瘘肛管直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诊断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治疗措施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肛瘘切开或切除术.一挂线疗法这是一种瘘管缓慢切开法.系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此种逐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二肛瘘切开术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本法仅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肛瘘.三肛瘘切除术与切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健康组织.本法又适用于管道较纤维化的低位肛瘘.四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本法仅适用于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直型肛瘘,如触到瘘管呈硬索状,则效果更好.手术后护理肛瘘术后伤口敷料更换的好坏,是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手术成功,若忽视了伤口的敷料更换,手术也常易失败.因此,经治医生必须亲自更换敷料,或至少要定期检查伤口.病因学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病理改变一般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这类最多见.若外口暂时封闭,局部引流不畅,则又逐渐发生红肿,再将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便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这种肛瘘称为复杂性肛瘘.临床表现肛瘘常有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外口.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检查: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低位肛瘘常只有一个外口,若瘘管位置较浅,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条,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瘘位置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常有多个.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1、手术后卧床4-6小时,“如采用穴位可不用”,可在床上活动,密切注意切口辅料及引流管渗血情况,如较多通知护士及医生.2、24小时内避免解大便,肛门敷料用于压迫止血,第二天医生视情况揭去,请不要自行拆除.术后未完全消除少数会出现排尿困难,请不要紧张,请用热毛巾热敷腹部.3、术后不需要禁食,术后6小时后可以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粉,粥,面条等.手术后第二天宜多饮水及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饮食,禁忌辛辣煎炸,如辣椒、芥末、姜等,合理搭配食物,纠正改善胃肠功能,也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术后肛门会有疼痛的症状,不能耐受者予及时告知医生.一星期内肛门会有少量的血水渗出,请不要过分恐慌.5、术后第1天清晨,自行携带栓剂及膏剂找经治疗医生换药.6、痔术后第5-14天为内痔结扎线的脱落期,在此期间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果大便时少量出血是痔脱落期出血,为病症的一个过程;如果出血偏多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8、高位肛瘘或脓肿的橡皮筋挂线一般在术后第10-14天脱落,在橡皮筋脱落前后如果出现大便时少量出血或一次性大便失禁为疾病发展的过程;9、肛周疾病的手术方式一般为开放性的术式,术后应坚持每日换药直至创面愈合.10、如有不适,请即时告知当班护士及医生.。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e448420627284b73f24250d9.png)
4.胰尾:
抵靠脾门。
六、肝门静脉
(一)位置:自胰颈后方上行,通过十二指肠上部的 深面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至第一肝门。
(二)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三)属支与收集范围: 肠系膜上、下静脉; 脾静脉; 胃左、右静脉; 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四)肝门静脉的特点
回盲瓣 控制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
●回盲区是整个 消化管道中最易 发生套叠的部位。
阑 尾
appendix
根 McBurney lanz
体 系膜
回肠前位28% 盆位26% 盲肠后位24% 回肠后位8%
盲肠下位6%
上缘 下缘 游离缘
注意:成人与小儿阑尾的差别 成人:壁厚、腔小、开口小, 小儿:反之, 临床表现不同.
(3)结肠脾曲毗邻:
①前:胃大弯、第8肋软骨。
②上:胰尾、脾。 ③外:膈结肠韧带。
④后内:左肾、肾筋膜。
临床意义:结肠脾曲的肿瘤不易 被扪及。
(4)乙状结肠系膜根的位置:
骶髂关节
乙状结肠 间隐窝
骶骨上 部前面
小骨盆 左缘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毗邻:
左输尿管
(5)横结肠与乙状结肠的鉴别要点
横结肠 乙状结肠
正 常 型
约90%
方 型
约3%
约2% 约4%
婴 儿 型
『
内
侧
育 型
袋 』 显
著
不
发
24% 6%
28% 8% 26%
X线检查时,通常 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 6组
③直肠上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末 支间多无吻合。
➢(边)缘动脉
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 依次吻合,在近结肠处 形成一个连续的动脉弓, 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与 直肠移行处,称缘动脉。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9895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f.png)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结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到直肠末端的一段管状器官。
它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对于消化食物、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包括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等。
形状方面,结直肠通常呈一个S形状,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
这种形状有助于吸收营养和水分,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储存空间。
位置方面,结直肠位于腹腔内,被小肠环绕。
它主要位于盆腔,与脊柱相连,并通过胃前壁和大网膜与腹腔其他器官相连。
分段方面,结直肠可以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位于右下腹部,上部与回肠相连接,下部通过右结肠曲与横结肠相连。
横结肠横跨腹腔上部,通过左结肠曲与降结肠相连。
降结肠位于左部,通过乙状结肠与直肠相连。
壁层结构方面,结直肠的壁层结构包括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内侧是一系列小突起称为结肠小憩室,这些小憩室有助于增加表面积以增强吸收。
粘膜下层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并且包含许多小的固有神经节。
肌层由外长肌层和内环肌层组成,它们通过收缩和松弛协调工作以推动粪便。
浆膜层则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组成,它覆盖在壁层外部,保护结直肠免受感染。
血液供应方面,结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肠系膜动脉和大肠后动脉。
大肠系膜动脉分为上、中、下三个分支,分别对应结直肠的不同部位。
大肠后动脉则负责供应结直肠的后侧壁。
静脉血液则通过大肠系膜静脉和大肠门静脉回流至肝脏。
总的来说,结直肠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特殊的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
对于了解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课件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398c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6.png)
THANKS
感谢观看
肛门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出口, 是排便的通道。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和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
包括内括约肌、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 肌等。
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由自主神经支配, 其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最 为重要。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
01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髂内动脉的分支,包括直肠上动 脉、直肠下动脉和肛管动脉等。
肛肠解剖与生理 学课件
目录
• 肛肠解剖学基础 • 肛肠生理学概述 • 肛肠疾病病理学 • 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肛肠疾病研究进展
01
肛肠解剖学基础
肛管直肠部的解剖
01
02
03
肛管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上接 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 约3-4厘米。
直肠
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 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 12-15厘米。
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肛肠疾病预防研究进展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心态等,降低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
筛查与早期诊断
开展肛肠疾病的筛查工作,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疾 病恶化的风险。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提高肛肠疾病的防治意识 和能力。
肛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会导致肛门周围静脉曲张,血液 淤积,引起局部缺氧和炎症反应,进 一步加重病情。
肛瘘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瘘会导致瘘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源, 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增生,导致病情 反复发作。
肛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裂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损伤和炎症 反应,引起疼痛和出血等症状。
手术局部解剖学[第七章盆部与会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手术局部解剖学[第七章盆部与会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7e5001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0.png)
第七章盆部与会阴(一)直肠直肠位于盆腔后部,上端于第3骶椎平面接乙状结肠,向下穿盆膈延续为肛管。
直肠后面与骶骨、尾骨和梨状肌邻接,两侧与盆丛、直肠上血管、直肠下血管及肛提肌等相邻。
直肠前方的毗邻关系男性和女性不同:男性与膀胱底、精囊、输精管壶腹、前列腺及输尿管相邻,女性与子宫颈和阴道相邻。
腹膜腔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的凹陷称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直肠子宫陷凹与阴道穹后部紧密相邻,该陷凹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引流或穿刺、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在直肠子宫陷凹底以下,直肠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直肠癌根治术基本手术步骤为:①左下腹旁正中切口。
②腹内探查有无癌浸润。
③游离乙状结肠.④游离直肠后方.⑤分离直肠前方。
⑥切断直肠侧韧带。
⑦创面处理。
(二)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前部,空虚时上界约与骨盆上口相当。
膀胱体的上面有腹膜覆盖,下外侧面紧贴耻骨后隙的疏松结缔组织、肛提肌和闭孔内肌。
男性膀胱底后方与直肠、输精管壶腹和精囊相邻,膀胱颈下方接前列腺。
女性膀胱底后方与子宫颈和阴道相邻,膀胱颈下方接尿生殖膈。
膀胱充盈时,膀胱尖上升至耻骨联合以上,这时腹前壁折向膀胱的腹膜也随之上移,膀胱的下外侧面直接与腹前壁相贴.临床上常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在耻骨联合上缘之上进行膀胱穿刺或做手术切口,可避免伤及腹膜。
(三)前列腺前列腺位于膀胱颈和尿生殖膈之间。
前列腺底的前份有尿道穿入,后份有左、右射精管穿人。
前列腺尖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尿道从尖部穿出。
前列腺体的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连接前列腺鞘与耻骨;后面借直肠膀胱隔与直肠壶腹相邻。
(四)输卵管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长8~12cm,由内侧向外侧分为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和输卵管漏斗四部.输部管峡是子宫底外侧短而细直的一段,为输卵管结扎术的部位,炎症可能导致此部管腔堵塞.输卵管的外侧端是呈漏斗状膨大的输卵管漏斗,有输卵管腹腔口通向腹膜腔。
(五)子宫子宫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其前面隔膀胱子宫陷凹与膀胱上面相邻.子宫颈阴道上部的前方借膀胱阴道隔与膀胱底相邻。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局部解剖及远端切缘的定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局部解剖及远端切缘的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dd11c7e0998fcc22bcd10d38.png)
30 24
实用 医学杂志 20 0 7年 第 2 3卷 第 2 0期
腹 腔镜 直肠 癌 根 治 术 局 部解 剖及 远 端 切 缘 的定 位
董米 连 林 祖朝 陈 光 屈 统 红 王 先 法 虞 哲 科 朱 乃标
摘 要 目的 : 讨 腹 腔 镜 直 肠 癌 根 治 术局 部 解 剖 及 远 端 切 缘 定 位 的 手 术 技 巧 。 方 法 :8例 直肠 癌 患 者 均 行 探 5
腹腔 镜胆 囊 切 除 ;腹 腔 镜 胃迷 走 神经 高选 择 性 切 断 :
素瘤 l例 。直肠 癌 合 并家 族 性 结肠 息 肉病 3例 , 合并 结 直 肠 息 肉 8例 , 并左 肝转 移 2例 , 并 胆 囊 结 石 合 合 3例 , 并 十 二 指 肠 多 发 溃 疡 l例 , 并 右 腹 股 沟 斜 合 合
腹 腔 镜 下 直肠 癌 根 治 术 。结 果 : 组 5 本 2例 均 获 随访 , 随访 时 间 3个 月~ 4年 , 均 26年 。2例 分 别 于 术 后 3、 平 . 4年 死
于肿 瘤转 移 , 1例 于 术 后 死 于脑 出血 , 例 发 生 套 管孔 肿 瘤 种 植 , 余 均 健 在 , 发 现 吻 合 口肿 瘤 复 发 转 移 等 情 况 。 1 其 未
肠 经腹 切 除 、 结肠 经肛 拖 出延 期 吻合 术 ( ao B cn术 ) 。 对 已经合 并 存 在 的家 族性 结 肠 息 肉病 、 直 肠息 结 肉 、 肝转 移 、 囊 结 石 、 左 胆 十二 指肠 多 发 溃 疡 、 右腹 股 沟 斜疝 分别 先 作 腹腔 镜 全 结肠 切 除 、 回肠造 瘘 或 回肠 直肠 缝 合 ; 腹腔 镜 部分 结 肠 切 除 ; 腹腔 镜 肝部 分 切 除 :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的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3c8d60b733687e21ae45a9b6.png)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之阳早格格创做邢台市第四医院1.1,肛门肛门是消化讲终端的启心,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二侧坐骨结节连线的接叉面上,会阳体与尾骨之间.通常紧关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启呈圆形,直径3厘米安排.肛缘皮肤紧张而有弹性,果中括约肌战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搁射状皱襞.1.2,肛管肛管是消化讲的终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其二侧为坐骨直肠窝;前圆男性有尿讲战前列腺,女性有阳讲;后圆为尾骨. ,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少约2厘米至3厘米.果管腔内覆以移止皮肤,又称皮肤肛管.1.2.2,中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仄里,少约4厘米.果管壁由内中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2.3,肛管有”四线”、“三戴”等几个要害解剖标记.肛管的”四线”是:1.2.3.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讲最矮的界线.1.2.3.2,肛门黑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圆1厘米安排.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中括约肌皮下部的接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本量上便是括约肌间沟.1.2.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爆收于内胚层;下是肛管,爆收于中胚层.约80%的肛肠徐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2.3.3.1,肛柱:位于齿线上圆,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笔直的粘膜皱襞,少约1厘米至2厘米.是果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效率,使直肠下端粘膜中断产死纵止皱襞.当括约肌紧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得,不妨认为是直肠的贮躲容积.1.2.3.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贯串,那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2.3.3.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二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心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启心.窝内易积蓄粪渣战受益伤,爆收熏染后,炎症易背肛腺漫延,以至引起脓肿.一些教者以至认为,肛窦炎是继收十足肛周徐病的福根.1.2.3.3.4,肛乳头:爆收正在肛柱下端,沿齿线排列,呈椎形的小乳头状隆起.其基底黑,尖端灰黑,大小少短纷歧,短的可0.1厘米,少的可达数厘米.系纤维结缔构制,内含微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但是普遍人缺如.1.2.3.3.5,肛腺:肛腺是位于齿线附近皮肤或者粘膜下的腺体,借肛腺导管启心于肛窦.肛腺战肛窦被认为是熏染侵犯肛周构制的流派,95%的肛周脓肿战肛瘘源于肛腺熏染.1.2.3.3.6,齿线的意思:齿线无论正在解剖上仍旧临床上皆有很要害的意思.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胚层;齿线以下是肛管,属中胚层.二者之根源战真量分歧,故其上下构制结构、血管神经分集战淋巴回流目标均分歧.上皮分歧:齿线以上是直肠,表面覆盖的是粘膜,为单层坐圆上皮或者柱状上皮;齿线以下是肛管,表面覆盖的是皮肤,为复层坐圆上皮战鳞状上皮.故爆收正在齿线以上的癌肿多为腺癌,爆收正在齿线以下的癌肿多为鳞癌.神经分歧:齿线以上受动物神经支配,无痛觉;齿线以下受脊神经(肛门神经)支配,痛觉很敏钝.动脉分歧:齿线以上有去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战去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痔中动脉);齿线以下则是去自阳部内动脉的肛门动脉(痔下动脉).静脉分歧:齿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痔内静脉丛),搜集成直肠上静脉(痔上静脉)战直肠下静脉(痔中静脉).直张则产死内痔.齿线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痔中静脉丛),搜集成肛门静脉(痔下静脉).直张则产死中痔.淋巴分歧:齿线以上的淋巴液流进肠系膜下淋凑趣与髂内淋凑趣.齿线以下的淋巴液流进背股沟淋凑趣.1.3,直肠直肠少12厘米至15厘米.上端正在第三骶椎仄里与乙状结肠贯串,背下沿骶尾骨前里下止,脱过盆膈下连肛管.直肠上段前里战二侧有背膜覆盖,中段仅正在前里有背膜,并正在此处反合到膀胱或者子宫,产死直肠膀胱或者直肠子宫陷窝.此反合为背膜的最矮面,正在男性距肛门约7.5厘米,女性约5.5厘米.直肠前圆:男性有前列腺、细囊、输尿管、膀胱战直肠膀胱陷窝;女性有阳讲、子宫颈、子宫战直肠子宫陷窝.后圆有骶骨、尾骨,骶骨凸内有骶血管及背下神经丛.二侧有坐骨、髂内动脉、坐骨神经战输尿管.1.3.1,直肠乙状部:乙状结肠下端2厘米至3厘米一段的解剖特性与直肠上端类似,二者无细确分界线,为乙状结肠与直肠的过度区,称为直肠乙状部.此处的乙状结肠系膜消得;无结肠袋、结肠戴战肠脂垂;肠腔变狭小,是所有大肠之最渺小处;此处的血供由直肠上动脉收出1至3支直肠乙状结肠动脉供给,与乙状结肠动脉分支的分集特性好异,其血管分支沿肠管纵止分集;粘膜邹襞亦形成仄滑.此处是结肠癌的佳收部位.1.3.2,直肠壶背:从直肠乙状结肠部至直肠脱过盆底处即中科肛管仄里以上的直肠腔径隐著夸大,约5厘米至11厘米,称为直肠壶背.1.3.3,直肠的蜿蜒:直肠沿骶尾骨的前里下止,产死一个弓背后圆的蜿蜒,称为直肠骶直.直肠继承下止,通过尾骨尖,转背后下圆,产死一个弓背前的蜿蜒,称为直肠会阳直.直肠正在尾骨尖下圆,约正在直肠肛管接界处,有荣骨直肠肌呈U形天将其推背前上圆,从而使直肠与肛管的轴线产死一个近90度的夹角,此角称为直肠肛管角.排便时,荣骨直肠肌紧驰,肛直角删大,使粪便得以成功通过而排出.荣骨直肠肌中断时,肛直角变小,遏止粪便通过而起到统制排便的效率.1.3.4,直肠瓣:直肠腔内有三条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直肠瓣.又称Houston瓣.普遍由粘膜、环肌战纵肌共共形成,其数目几没有等,但是多为三个,普遍为左----左前----左后分集.上圆的靠近直肠与乙状结肠接界处,正在左侧,距肛门11.1厘米;中间的位于直肠壶背稍上圆的左前壁,约正在背膜由直肠前壁反合到膀胱或者子宫的火仄,距肛门约9.6厘米;下圆的位于中瓣的稍下圆,直肠左壁,距肛门约7.9厘米.直肠瓣大概有支援直肠内粪块,使粪便回旋下止以减缓其运止速度的效率.若直肠瓣肥大时,可至粪便通过没有畅而引起排便艰易.直肠的肌层为没有随意肌,中层是纵肌,内层是环肌.直肠粘膜较薄而血管歉富,表面光润,粘膜下层疏紧,易与肌层分散而脱垂.1.5,肛管直肠肌肉肛管直肠的肌肉有二种,一是随意肌,位于肛管除中,即肛门中括约肌战提肛肌;二是没有随肌,正在肛管壁内,即肛门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共同纵肌,既有没有随意肌纤维也有随意肌纤维.1.5.1,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正在直肠下端删薄肥大所产死.它包绕肛管的上2/3,上界仄肛管直肠环仄里,下达括约肌间沟.内括约肌属仄滑肌,有较下的张力,仄常情况下,呈持绝性痉挛中断状态,保护一定的肛管静息压力,使粪便没有得溢出.当直肠充胀时,内括约肌紧驰,准备排便.果其属仄滑肌特性,正在逢到有害刺激时,简单过分性痉挛,引起排便果易战痉挛性痛痛,如肛裂.1.5.2,肛门中括约肌:肛门中括约肌果直肠纵肌战提肛肌纤维脱过而被分为皮下部、浅部战深部三部分.皮下部: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其上缘与内括约肌的下缘相邻,正在肛管皮下产死括约肌间沟.浅部:位于中括约肌浅部战深部之间,为扁仄肌束.起于尾骨下部后里及肛尾韧戴,背前伸张至肛管后侧,而后分为二束从肛管安排二侧包绕内括约肌至肛管前侧会合,止于会阳核心腱.那样,正在肛管的二侧圆肌肉较歉盛,而正在前后侧存留近似三角形的单薄区,故正在前后侧易爆收肛裂.深部:为较薄的环形肌束,环绕内括肌的上1/3.上部纤维与上圆紧接的荣骨直肠肌纤维混合,二者常没有简单分启;前圆有些纤维接叉背中伸张附着于对于侧坐骨结节.中括约肌的功能通常关合肛管,排粪时舒张,帮闲排便;排便后又使肛门坐时关合.1.5.3,荣骨直肠肌:位于荣骨尾骨肌内侧部的底下,共同纵肌的中侧,中括约肌深部的上缘.起于荣骨下支反里及关孔筋膜,止于肛管顶部(肛管直肠接界处)侧壁、后壁战骶骨,与对于侧相映肌束产死U形襻,像一条吊戴将肛管直肠接界处背前上圆牵引而产死肛管直肠角.别的,荣骨直肠肌正在前进中还分出纤维与直肠纵肌层相接织产死共同纵肌下落,介于内、中括约肌之间,其肌纤维与内、中括约肌接结.荣骨直肠肌的意思事关肛门的节制功能.正在排便时,荣骨直肠肌搁紧,肛管直肠角删大(可达137度),直肠与肛管启搁呈漏斗状,以利粪便排出;荣骨直肠肌中断时,肛管直肠角减小呈钝角,使局部制成一板滞性下压,遏止粪便下止,起到统制排便的效率.1.5.4,提肛肌:为随意肌,是盆底的主要肌肉,薄而阔,安排各一,对于称排列,附着于盆壁内正里,共同成盆膈,中线连合呈背下的漏斗状,其上、底下各覆盖着盆膈上、下筋膜.根据其肌纤维的排列而为二部分:1.5.5,髂骨尾骨肌:起于坐骨棘内里战提肛肌腱弓,背下后内目标走止,止于尾骨侧缘战肛尾缝.1.5.6,荣骨尾骨肌:为肛提肌的要害组成部分,起于荣骨弓后里战提肛肌腱弓前部.内侧部肌纤维经前列腺或者阳讲战尿讲二侧产死U形襻,一部分纤维止于其壁上,一部分止于会阳核心腱,正在男性又称荣骨前列腺肌,女性称为荣骨阳讲肌.中侧部肌纤维背后止于尾骨尖及二侧缘的骶骨前韧戴及肛尾韧戴.1.5.7,共同纵肌:直肠脱过盆膈(肛管直肠接界处)时,其纵肌层与肛提肌、荣骨直肠肌及其筋膜互相接错汇合, 走止于内、中括约肌之间,包绕肛管,产死一个筒状纤维肌性复合体,称为共同纵肌或者共同纵肌鞘或者括约肌隔断.其肌束既有仄滑肌纤维,又有少量横纹肌纤维,更有洪量弹力纤维.正在齿线仄里以上,以仄滑肌战横纹肌为主,由齿线背下,那二种纤维渐渐缩小,至内括约肌下缘仄里以下,除少量纤维为仄滑肌中,绝大部分已被结缔构制纤维所代替,产死中央腱.此中央腱位于纵肌鞘的下端与中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的环止间隙内,并分出许多小的纤维隔,背内止于肛管皮肤,背中加进坐骨直肠窝,背下脱过中括约肌皮下部,止于肛周皮肤.1.5.7.1,共同纵肌根据其起源分歧可分为内、中、中三层:内侧肌:是直肠纵肌的延绝,属仄滑肌,与内括约肌相邻,部分纤维脱止于内括约肌之间并与其混合,称为“分散纤维”.中间肌:是提肛肌足下延为肛门悬戴的部分,属横纹肌.此层上半部位于中括约肌深部与内侧纵肌之间;下半部正在内、中侧纵肌之间.中侧肌:是荣骨直肠肌与中括约肌深部背下伸张部分,属横纹肌.位于中括约肌浅部与中间纵肌之间.1.5.7.2,共同纵肌的纤维身分主要去自盆膈上、下筋膜战直肠固有筋膜,那些筋膜纤维背下伸张,脱插合并各肌层而产死六个环状筋膜膈:肛门内侧隔:亦即肛管粘膜下层,是直肠粘膜下构制的间接延绝.肛门中侧隔:位于中括约肌的中正里,为提肛肌底下筋膜的间接延绝.括约肌间内侧隔:为直肠纵肌战环肌之间筋膜层的延绝部分,位于内括约肌与内侧纵肌之间.括约肌间中侧隔:位于共同纵肌的中正里,是肛门中侧膈背内侧的伸张部分,最初脱止于中括约肌深、浅层之间,以去沿中括约肌浅部与中侧纵肌之间下止.纵肌内侧隔:是直肠固有筋膜的间接延绝,沿内侧战中间纵肌之间下止.纵肌中侧隔:是提肛肌底下筋膜的间接延绝,其上部正在中间纵肌战中括约肌深部之间,下部正在中间纵肌与中侧纵肌之间.共同纵肌是肛管结缔构制系统的中轴,其上圆牢固于盆膈及其筋膜,下圆牢固于肛周皮肤,其中部收出洪量离心纤维脱进内、中括约肌内,通过结缔构制网将肛管各部捆扎正在所有,并牢牢天牢固正在纵肌自己.共同纵肌有直肠纵肌战提肛肌的部分纤维介进,排便时此二肌中断,以致肛管上缩,管腔夸大,肛周皮肤中翻,肛门张启,此即排便前的准备处事,核心止排便时,中括约肌中断,其皮下部由中上圆滑内下圆,牵动中央腱间推天推紧了共同纵肌,给内括约肌施加侧压力,遏止该肌搁紧.依照直肠----内括约肌的顺背反射本理,必定引起直肠扩张,粪便滞留,排便得到统制.所以, 共同纵肌可间接天巩固中括约肌的随意性压制效率,协帮中括约肌保护肛门自制.可睹,共同纵肌的功能是支援肛管战协帮排便.1.5.8,肛管直肠环:是肛管与直肠对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包罗荣骨直肠肌、中括约肌深部、浅部、共同纵肌、内括约肌等,其中以荣骨直肠肌为主.指检时,脚指由括约肌间沟沿内括约肌进与移动,至肛管上端突然背后触到一领会的边沿,即为此环的仄常位子.正在此仄里以上脚指稍背后即可钩住那个肌环,若患者中断肛门,则可明隐感感触到那个环的存留.此环背肛管二侧伸张而渐渐变得没有明隐,到肛管前侧则渐感紧硬. 肛管直肠环对于保护肛门节制功能有要害的效率.如术中切断肛直环,大概引导肛门得禁.故脚术中应尽管预防对于肛直环的益伤.若术中果徐病本果确需切断肛直环时,必须要笔直切断肌纤维,而没有克没有及斜止切断;或者采与挂线的要领以预防肌肉的一次性断启,从而减少对于肛门功能的益伤. 1.5.9,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由于盆筋膜正在盆腔内战会阳区形成许多间隙,间隙中富裕脂肪构制,并由许多纤维肌性隔将其分成许多小房,当爆收化脓性熏染时,脂肪很快液化坏死,且复活回复缓,果此效率构制的愈合.故那些间隙对于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爆收战扩集以及脚术处理皆有要害意思.普遍以提肛肌为界,提肛肌以上为下位间隙;提肛肌以下为矮位间隙.1.5.9.1,提肛肌以下间隙:是指盆隔下筋膜与会阳皮肤之间的间隙.1.5.9.1.1,肛门周围皮下间隙:位于中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其内上为中括约肌皮下部,下为肛周皮肤,内为肛缘内里,中侧为坐骨直肠窝.内有痔中静脉丛、皱皮肌、浅淋巴管、神经丛战脂肪构制.1.5.9.1.2,粘膜下间隙:位于肛管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进与与直肠的粘膜下层对接.内有粘膜下肌、痔内静脉丛、淋巴管丛、弹性纤维结缔构制.1.5.9.1.3,坐骨直肠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二侧各一,呈楔状.其尖进与,上端为盆隔下筋膜战关孔筋膜的会合处;其底背下,下端为肛门与坐骨结节间的皮肤战筋膜;内侧壁为肛管、内中括约肌、提肛肌、尾骨肌战盆隔筋膜;中侧壁为坐骨结节、关孔内肌筋膜;前有会阳浅横纹肌及会阳筋膜;后有臀大肌战骶结节韧戴.窝内充谦脂肪,血流缓缓,抵挡力好,简单爆收熏染.安排坐骨直肠窝的内侧壁正在后圆相对接,借肛管后深间隙贯串通.当爆收脓肿时,若积脓过多,张力太下,脓液可突破提肛肌加进骨盆直肠间隙.由于提肛肌上下二个间隙内的脓肿较大而连通的瘘管较细,便可产死一“哑铃形”的脓肿.坐骨直肠窝与皮下间隙间接接通,还可沿共同纵肌的中央腱纤维隔与中央间隙相通,通过纵肌中侧隔或者括约肌间中侧隔或者中括约肌浅部肌束间间隙相通.也可背前伸张至尿死殖膈以上;背后经肛管后深间隙与对于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相通.终尾产死错综搀纯的熏染病灶.1.5.9.1.4,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戴的浅里,普遍熏染只限于局部皮下构制.常是肛裂引起皮下脓肿的天圆处.间隙内果含有骶神经后支的扣环状神经终梢,故爆收肛裂时此处特天痛痛..1.5,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戴的深里,与二侧坐骨直肠窝接通.爆收熏染时,脓液可一侧的坐骨直肠窝经此通讲流至对于侧,产死马蹄形脓肿或者瘘管.1.5.9.1.6,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阳体的浅里,似共肛管后浅间隙,普遍熏染限于局部.1.5.9.1.7,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阳体的深里,较肛管后深间隙小.可继收前马蹄形脓肿或者肛瘘.1.5.9.1.8,括约肌间间隙:位于共同纵肌三层之间.公有4 个:最内侧间隙位于内侧纵肌与内括约肌之间,借脱止内括约肌的纤维与粘膜下间隙相通;最中侧隙位于中侧纵肌与中括约肌之间,借脱止于中括约肌浅部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相通;内侧纵肌战中间纵肌之间的间隙进与与骨盆直肠间隙间接相通,成为骨盆直肠间隙熏染漫延的主要道路;中侧纵肌与中间纵肌之间的间隙背中上圆与坐骨直肠窝的上部接通.而所有括约肌间间隙背下均汇总于中央间隙.爆收熏染时,骨盆直肠间隙的脓液背下沿此间隙可达肛周皮下间隙,而中央间隙的脓液或者皮下间隙的脓液亦可经此道路进与伸张至骨盆直肠间隙.所以,括约肌间间隙是肛周爆收化脓性熏染时脓液进与下安排伸张的通讲.1.5.9.1.9,中央间隙:位于共同纵肌下端与中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间隙内有共同纵肌的中央腱,中央间隙借中央腱的纤维膈间接或者间接天与其余间隙相通:背下通皮下间隙;进与通括约肌间间隙并经此间隙与骨盆直肠间隙相通;背中通坐骨直肠间隙;背内通粘膜下间隙.所以,如果道括约肌间间隙是脓液流背其余间隙的通讲,那么中央间隙便是各个间隙间脓液相互流利的集集天.其余,中央间隙内侧邻括约肌间沟,此处缺累肌肉支援,皮肤借纤维隔与中央腱间接贯串,缺累弹性,故此处肛管皮肤最易中伤熏染,从而产死中央间隙炎.特天正在排便战自制效率下,肛门肌肉频中断会加速熏染的扩集.共理,肛门徐病脚术后最需静养.1.5.9.2,提肛肌上间隙:是指背膜与盆膈上筋膜之间的天区. 1.5.9.2.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提肛肌上圆,背膜之下,前有膀胱、前列腺或者子宫、阳讲战阔韧戴,后有直肠与侧韧戴.二侧正在左各一.此间隙容积很大,位子又下,顶部及内侧均为硬构制,故一朝积脓,纵然量大,齐身中毒症状很沉,局部症状也没有明隐,亦没有简单创制.1.5.9.2.2,直肠后间隙: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后圆,骶骨之前,上于骶岬处间接与背膜后间隙相通,下为盆膈上筋膜(提肛肌),二侧为骨盆直肠间隙.内有骶神经丛,接感神经及骶中与痔中血管.由于直肠后间隙上圆是启搁的,爆收熏染时,可背背膜后间隙扩集.1.5.9.2.3,直肠膀胱(子宫)间隙.1.6,肛门直肠血管1.6.1,动脉:主要有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战骶中动脉4支. 1.6.1.1,直肠上动脉:又称痔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超过左髂总动脉以下的部分,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段,为直肠血供的最大动脉, 分集于直肠上部各层及局部直肠粘膜.约起于第一骶椎仄里,主搞经乙状结肠系膜的二层间加进盆腔,仄第三骶椎正在直肠后壁的中部分为安排2 支,正在直肠二侧下止,并斜背前至直肠下部,再分数支脱直肠壁至粘膜下,到齿线处又分为许多小枝并相互符合,与直肠下动脉战肛门动脉的分支亦有符合.正在直肠下段的左前、左后战左侧(即截石位3,7,11面)有其主要分支,指检常常可扪及搏动,为内痔术后出血的佳收部位.1.6.1.2,直肠下动脉:又称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的分支,正在背膜下背前内止,经直肠侧韧戴达直肠下段前壁.主要分集于直肠下部,正在粘膜下与直肠上动脉战肛门动脉符合.供应直肠前壁肌层战直肠下部各层.1.6.1.3,肛门动脉:又称痔下动脉.起自阳部内动脉,经坐骨直肠窝中侧壁上的Alcock管至肛管,到提肛肌、内中括约肌、会阳皮肤战齿线以下肛管.正在肛管粘膜下与直肠上动脉战直肠下动脉符合.1.6.1.4,骶中动脉:起自背主动脉分叉部上圆1cm处的动脉后壁,沿第四、五腰椎战骶尾骨前里下落,止于背主动脉、左髂总静脉、骶前神经、痔上血管及直肠的后里.有细小分支到直肠,并与直肠上动脉战直肠下动脉有符合.1.6.2,静脉:直肠肛管的静脉与共名动脉陪止.有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战骶中静脉,主要去自粘膜下静脉丛战中膜下静脉丛.直肠上下静脉主要由痔内静脉丛搜集而成,肛门静脉由痔中静脉丛搜集而成.1.6.2.1,粘膜下静脉丛:位于所有直肠的粘膜下层,静脉丛呈横止环状分集,其旁支脱经直肠肌层,正在中膜下产死洪量的斜止静脉,即中膜下静脉丛.1.6.2.1.1,痔内静脉丛:又名直肠上静脉丛,是齿线以上粘膜下丛.起于粘膜下层微弱静脉簇,搜集直肠粘膜的静脉,产死数支小静脉,至直肠中部脱过肌层,汇进直肠上静脉,初教静脉.那些静脉无瓣,脱过肌层时易受压迫而瘀血扩张,产死内痔.此静脉丛与动静脉相映,正在左前、左后战左侧三处较为隐著,成为内痔本收部位,称为母痔区.另有3个至4个小枝,是内痔继收部位,称为子痔区.1.6.2.1.2,痔中静脉丛:又称肛门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或者窦状静脉丛,是齿线以下的粘膜下丛.它沿中括约肌中缘产死边沿静脉搞,搜集肛管的静脉.其上部汇进直肠下静脉,进髂内静脉;下部汇进肛门静脉,进阳部内静脉.1.6.2.2,中膜下静脉丛:位于直肠肌层的表里,较粘膜下静脉细大,由稠稀没有准则的斜止静脉相互接织而成.1.7,肛门直肠淋巴1.7.1,直肠淋巴1.7.1.1,壁内系统:直肠壁内丛位于粘膜、粘膜下、肌间战中膜下.壁内各淋巴管丛相互连通,出肠壁后正在直肠表里产死广大接通的淋巴管丛,汇进壁中系统.以中直肠瓣为界,下部直肠果无背膜,本浆膜下丛为直肠淋巴窦所代替,并与盆净筋膜各部稀切通联,对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淋巴引流很要害.此区壁内丛淋巴可沿上中下三条道路回流.而上部直肠的壁内丛淋巴仅经上止路回流.那种没有共对于直乙部癌肿的变化战脚术有要害意思.如直肠中瓣以上的癌症常常沿直肠上动脉进与变化,而直肠中瓣区的矮位直肠癌则沿直肠下动脉背中变化.1.7.1.2,壁中系统:直肠壁中淋巴管主要沿三个目标走止.1.7.1.2.1,上止路:最要害的路径.引流上部直肠、乙状结肠战落结肠下部的淋巴,主要淋巴管战淋凑趣沿肠系膜下血管及其分支排列.其中要害的淋凑趣群有三组:直肠旁淋凑趣或者Gerota淋凑趣:位于直肠上动脉分安排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肛管直肠的肌肉
• 1、肛门内括约肌
• 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环肌下端增厚而成, 属于平滑肌,呈叠瓦状,由自主神经支配, 提供50%~85%的肛管静息压。
• 2、肛门外括约肌
• 肛门外括约肌是包裹肛门直肠内层平滑肌 管道的横纹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 穿过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层。
• 3、肛管直肠环
• 1、肛提肌
• 肛提肌是盆底主要肌肉,由耻骨直肠肌、 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和坐骨尾骨肌四 部分组成
• 主要作用为承托内脏,收缩时可括约肛门, 并向上升提直肠
• 其中耻骨直肠肌是一个U形肌肉,像一条吊 带将直肠肛管交界处向上方牵引形成肛直 肠角,是维持肛门自制的关键性肌肉
• 2.直肠周围的筋膜
• (二)、肛门直肠的形态 • 1、直肠的形态 • 成人直肠约12~15cm • 按直肠与腹膜的关系,可分为3段:上段为
腹膜间位,其三面被有腹膜。
• 中段逐渐变成腹膜外位 • 下段无腹膜覆盖
• 2、肛管的形态
•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 门缘,长约3cm,
• 外科学肛管:上至肛管直肠环,下至肛门 缘。
• 由外括约肌的深部、浅部及肛门内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组成
• 宽2~3cm
• 有括约肛门的作用,手术时完全切断会引 起肛门失禁
• 4、联合纵肌
• 联合纵肌是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轴心
• 直肠穿过盆膈时,其纵肌层与肛提肌、耻 骨直肠肌及其筋膜汇合,行走于内、外括 约肌之间,包绕肛管,形成一个平滑肌、 横纹肌与筋膜纤维混合的桶状纤维肌性复 合体,即联合纵肌
肛门直肠的应用解剖
利辛县人民医院 肛肠科 周振坤
• (一)盆底
• 盆底包括范围较广,即自盆腔腹膜以下至 会阴皮肤的全部肌肉筋膜层,由上而下依 次:腹膜,盆内筋膜,盆膈,尿生殖膈, 肛门外括约肌和尿生殖肌群浅层。
• 盆膈是由肛提肌、尾骨肌及其筋膜构成的 漏斗形肌板
• 盆底执行双重功能,即承托盆、腹腔脏器 和协调排便自制活动
• (四)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 以肛提肌为界,可以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 肛提肌下间隙2类:
• 肛提肌上间隙:骨盆直肠间隙(2个),直 肠后间隙(1个)。
• 肛提肌下间隙:坐骨直肠间隙(2个),容 量60~90ml。
• 直肠周围筋膜分壁层筋膜、膈筋膜和脏层 筋膜
• 3、直肠系膜
• 直肠系膜是一个独立结构,有疏松的结缔 组织组成,位于直肠的后方。
• 内含丰富的淋巴、血管组织,外表覆盖一 层盆脏筋膜,从直肠后方、两侧三个方向 包绕直肠,并在侧方与环绕血管和腹下丛 的结缔组织及侧韧带融合。
• 直肠的侧韧带
• 直肠侧韧带通常是指连于直肠与盆侧壁之 间的盆脏筋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