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子学共94页

合集下载

国学原典讲义

国学原典讲义

国学原典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8月课文目录(1)周易▪乾坤▪▪▪▪▪•▪▪▪▪▪▪▪▪▪▪▪▪▪▪▪▪▪▪▪▪▪▪▪▪▪▪(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庄子▪逍遥游▪▪▪•▪▪▪▪▪▪▪▪▪▪▪▪▪▪▪▪▪▪▪▪▪▪▪▪▪▪▪(4)孟子▪公孙丑上▪▪▪▪▪▪▪▪▪▪▪▪▪▪▪▪▪▪▪▪▪▪▪▪▪▪▪▪▪(5)礼记▪乐记▪▪▪▪▪▪▪▪▪▪▪▪▪▪▪▪▪▪▪▪▪▪▪▪▪▪▪▪▪▪▪▪(6)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7)报任安书…………▪▪▪▪▪▪▪▪▪▪▪▪▪▪▪▪▪▪▪▪▪▪▪▪▪▪▪(8)说文解字序▪▪▪▪▪▪▪▪▪▪▪▪▪▪▪▪▪▪▪▪▪▪▪▪▪▪▪▪▪▪▪▪(9)书谱序▪▪▪▪▪▪▪▪▪▪▪▪▪▪▪▪▪▪▪▪▪▪▪▪▪▪▪▪▪▪▪▪▪▪▪▪▪(10)秋兴八首▪▪▪▪▪▪▪▪▪▪▪▪▪▪▪▪▪▪▪▪▪▪▪▪▪▪▪▪▪▪▪▪▪(11)与秦太虚书▪▪▪▪▪▪▪▪▪▪▪▪▪▪▪▪▪▪▪▪▪▪▪▪▪▪▪▪▪▪(12)牡丹亭▪游园▪▪▪▪▪▪▪▪▪▪▪▪▪▪▪▪▪▪▪▪▪▪▪▪▪▪▪▪▪▪▪(13)西湖七月半▪▪▪▪▪▪▪▪▪▪▪▪▪▪▪▪▪▪▪▪▪▪▪▪▪▪▪▪▪▪▪▪(14)读第五才子书法▪▪▪▪▪▪▪▪▪▪▪▪▪▪▪▪▪▪▪▪▪▪▪▪▪▪▪▪自学存目:1.《三字经》2.《千字文》《周易▪乾坤》学习要点一、了解易传的构成及其与易经的关系,卦与爻的关系。

二、理解乾、坤二卦的主体思想,乾、坤二卦各爻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记忆乾、坤二卦经文。

第一卦乾乾:元、亨、利、贞。

〔卦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爻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国学基础之小学

国学基础之小学
~8~
第8页/共38页
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 Nhomakorabea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
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 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 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 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 《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
~17~
第17页/共38页
指事
所谓“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事的, 有可能是最早产生的一类文字。
相当多的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标识以表示所 指之事的。如 “木” ,“刀”
多是以强调、夸张某些事物的部位来指事的。 如“天”。
(天) (夨) (夭) (交) (卩) (尢) (见)
~18~
第18页/共38页
国学概念的意义
“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 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 ,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 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 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2~
第2页/共38页
国学概念的发生
以上一轮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 救亡意识为基础的。
——王应麟《玉海》
~9~
第9页/共38页
第一章 文字学
何谓“文字”?“文”指的是象 形字,因为是“错画”而成,故谓之 文。“字”指的是合体字。字有生的 意思,因是由“文”滋生出来的,所 以叫“字”。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 《说文》:“字,乳也。” 《广雅·释诂》:“字,生也” 《说文解字叙》说:“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 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10~

国学理论基础 ppt课件

国学理论基础 ppt课件
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系辞上传》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太 极、阴 阳、四象
–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圣人对事物相对属性概括表述。
– 阴阳的属性
凡是动的、升的、刚的、外的、热的、明的、男的、无形的、 功能性的均属阳; 凡是静的、降的、柔的、内的、冷的、暗的、女的、有形的、 物质性的均属阴。 其实质是:元气的生发为阳;元气的收缩为阴。
辛辣之物 「求名」:有名、宜随内任、刑官、武职、掌权、天使、驿官、宜
向西北之任 「谋旺」:有成、利公门、宜动中有财、夏占不成、冬占多谋少遂 「交易」:宜金、玉珍宝珠贵货,易成,夏占不利 「求利」:有财,金、玉之利,公门中得财,秋占大利,夏占损财,
冬占无财
乾卦
「出行」:利于出行,宜人京师,利西北之行,夏占不利 「谒见」:利见大人,有德行之人,宜见贵官,可见 「疾病」:头面之疾,肺疾、筋骨疾、上焦疾、夏占不安 「官讼」:健讼,有贵人助,秋占得胜,夏占失理 「坟墓」:宜向西北,宜乾山气脉,宜天穴,宜高,秋占出贵,
夏占大凶 「方道」:西北 「五色」:大赤色、玄色 「姓字」:带金旁者,行位一四九 「数目」:一四九 「五味」:辛、辣
坤卦
「天时」:阴云、雾气、冰霜 「地理」:田野、乡晨、平地、西南方 「人物」:老母、后母、农夫、乡人、众人、老妇人、大腹人 「人事」:吝啬、柔顺、懦弱、众多、小人 「身体」:腹脾、肉、胃 「时序」:辰戌丑未月、未申年月日时,八五十月日 「静物」:方物、柔物、布帛、丝绵、五谷、舆斧、瓦器 「动物」:牛、百兽、牝马 「屋宿」:西南方、村店、男舍、矮屋、土阶、仓库 「家宅」:安稳、多阴气、春占宅舍不安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今古文学的衰落与复活 初由郑玄王肃融会或混淆今古文“家法”,经魏晋的扰乱, 到隋唐变成“注疏之学”,再到宋明成为“理学”,延至晚清, 由于社会思想的趋势,今文学得以复活。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两汉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鲁壁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汉熹平石经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郭店楚简
今古文的差别
• 对孔子的评价:今文学尊孔子是为后世制法的素王;古文学认为孔子 是先师。
• 对六经的看法:今文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古文家认为六经是古 代史料。
• 对现存的五经:今文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古文家认为是秦火残 余,其传述多不可靠。
▲ 历史社会学的解读 (1)刘歆诸子出王官说
(《国学通论》页2 / “六经皆史”)。 (2)胡适民生疾苦说。
▲ 思想本身的嬗变:《庄子·天下篇》“道术分裂”说。(“道术将为天 下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由经递变为子)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诸子之学的主张
道家:老子、庄子 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与无为”的涵义都很微妙深远。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 至于在学术方面(作为学术的国学),上古学术思想源远 流长,但到了孔子的时代有很多已经无可考证。孔子的学 术工作在于删《诗》《书》,定《礼》《乐》,序《易》 《春秋》,而成就六经或六艺这一学术典范。
• 因此,从上古到古代,国学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类学习、 学术机构,意在培养人才。那时的“国学”尚不指代学术。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六艺者,卽是《诗》《书》《礼》 《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年来普遍承认一 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 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一、国学概论
儒家经典 历史之学 诸子之学 文学
• (二)“国学” 的内容
图书
1、四部 《隋书· 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 、史、子、集四部。
经 史 子 集
一、国学概论
2、图书资料 从先秦至清末,我国历代的古籍汗牛充栋,不过历 经战火、文字狱等各种灾厄,今之所存之古籍,不及原 有十分之一。这些古籍大部分以纸质形式保存下来,数 量十分可观。这些书籍,除四部所分之外,还有大量的 类书、方志、笔记之类。先择其要者介绍。
一、国学概论
(2)丛书——四库全书
• 2、四库全书的留存:《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
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 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 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 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 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 有二次补抄。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 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 是学界公认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 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 江省图书馆。
一、国学概论
一、国学概论
(2)丛书 《说文解字》云:“丛,聚也。”因此,凡是聚集众 书而为一书者,即谓之丛书。 丛书的作用:一是汇聚图书,保存文献;二是所收 录者多为有用之书;三是多收罕见或未单行之书。 代表性的丛书(宋)左圭《百川学海》,《十三经 注疏》,(明)毛晋《六十家词》,(清)四库全书等 等。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一、何谓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这个题目,国人听得太熟。

但是,最熟的名词,往往含有最重要的意义。

先说中字。

根据尚书和论语的记载,尧王禅位给舜王时,最要紧的交代话,就是「允执其中」。

后来舜让位给禹时,所受的命辞,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尧舜传授的辞句虽有多寡不同,但主题都是中字。

禹王以后的圣君,例如成汤文武,都是以中字为道统。

至圣孔子虽然不得其位,但能把中字教授给许多贤人,使贤人君子有入道之门,继往开来之功尤其伟大。

孔门中的贤徒,能了解中字者,首推颜子、曾子、以及再传的子思。

子思惟恐后世失去中字真义,便作一篇中庸。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就是中字的注解。

天命二字,郑康成注为性命。

孔颖达说是自然。

朱晦庵解,天是理,天命是道心。

综合这些注解,可知天字就是理体,最空最寂,但有灵明之知,绝不虚无,所以,加一个命字,显示理体空而不空,寂而常明。

天命合起来说,就是空有不二的性。

这性就是不偏空不偏有的中。

中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不可思,不可议。

且以虚空与万相作比喻。

虚空无尽,万相也无尽。

虚空包含万相,万相也包含虚空。

例如一点新发的草芽,因其占有一定的空间,固然是包含在无尽的虚空之中,但无尽的虚空也包含在这草芽之内。

如果芽内没有虚空,何能吸收阳光风雨,内在的生机如何发展。

含在芽内的虚空,绝不是草芽那样微小,而是与全体虚空同无限量。

全体虚空虽无限量,却被含在一点草芽之中,因此虚空不能称为大。

草芽虽然微小,却能含容全体无限的虚空,因此草芽不能称为小。

称大称小都是世间假设语。

真空妙有相即的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时间的久暂,没有动静之分,没有人物之别。

无穷的宇宙无处无时不是中。

吾人随处任何空间与时间,都是中的所在。

中能圆融一切,成就一切。

中是人人真实的自性,是真我。

但,谁也不认得自性。

所以,圣人指点,允执其中,谁能允执其中。

谁就能成己成物,无往而从容中道。

就成己说,可以扫除时空幻相与生死错觉。

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

班固与《汉书》 《汉书叙传》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 后世,冠德于百王‛。
新道家(玄学)
• 汉魏之际,天下动荡,政治污恶,风气浮薄萎靡,士 人用世之志日淡,无常之感日深,于是深究三玄之学, 而形成为新道家(玄学)思潮。
雪 夜 访 戴 图
王羲之与魏晋书法
兰亭碑
南北朝隋唐佛教
• 僧肇与《肇论》。
古文经学在汉末开始崛起。刘歆主张设立《左氏春秋》为官学, 后辅助王莽推行古法,东汉光武帝排设《左氏春秋》为博士,到章帝 《白虎通议》颁行,标志着古文经学跻身显学之列。
鲁壁
汉熹平石经
先秦郭店楚简
今古文的差别
• 对孔子的评价:今文学尊孔子是为后世制法的素王;古文学认为孔子 是先师。 • 对六经的看法:今文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古文家认为六经是古 代史料。
具儒 有学 民在 间传 性统 与中 草国 根社 性会

国学与汉学
• 所谓汉学,又叫中国学,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学者研究 中国历史与现实之文化学术的通称。 • 郭齐勇教授:‚尊重、借鉴海外汉学家与汉学的研究成果, 但要注意,那主要是外国人的游戏,多为饾饤枝节,没有 内在精魂。外国人视汉学(中国学)为纯客观对象,而本 国人对国学自然地投入主观情感,怀抱温情与敬意的心态, 而且身体力行。‛
费 正 清 (
John King Fairbank
) 教 授
5、国学含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 值与民族精神 ▲ 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 民族魂的概念 ▲ 近代许多学者认为,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保文 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二、有‚西学‛, 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国学基础知识让厚重的国学变得生动,让灿烂的文化变得鲜活史学·典籍1、史书是何时才独立成一类的?是不是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一部分,习惯上也称"乙部"。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大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才独立出来。

大概情形如下:汉--《汉书·艺文志》中史书附在《春秋》之后,称"春秋家"。

魏晋--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史籍开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或入乙部,但无"史部"名目。

隋--《隋书·经籍志》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名目下又分为13类。

唐--《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亦分13类,但与《隋志》不同。

宋--武公《郡斋读书志》亦分史部13类,但不同于《隋志》。

清--《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为15类。

是历史上最完备的分类法。

2、史书一般有哪些分类?史书的分类一般包括以下五类:(1)正史。

以纪传体、编年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为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2)杂史。

只记载壹拾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3)别史。

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技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4)野史。

有别于官撰正史由私家编写的史书。

(5)稗史。

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3、史书主要有哪些体例?史书体例主要由以下六类。

(1)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记"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用"表"记录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