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第七版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合集下载

儿科学测试题及答案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测试题及答案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测试题及答案感染性疾病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1、麻疹合并肺炎应隔离至【D】A、出疹后3天B、出疹后5天C、出疹后7天D、出疹后10天E、出疹后14天2、关于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下述错误的是【C】A、隐性感染及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B、经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C、不通过呼吸道传播D、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E、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3、脊髓灰质炎患者何时在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C】A、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B、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5天C、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D、发病前2〜3天至发病后1周E、发病前2〜3天至发病后10天4、脊髓灰质炎脊髓型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E】A、弛缓性瘫痪,分布不对称B、肌张力减退C、腱反射消失D、下肢较上肢易受累E、小肌群较大肌群易受累5、脊髓灰质炎诊断主要表现为【E】A、发热、多汗B、感觉过敏C、颈背部痛D、头痛、烦躁E、弛缓性、非对称性瘫6、脊髓灰质炎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E】A、5天B、10 天C、20 天D、30 天E、40 天7、风疹的隔离期为【A】A、出疹后5天B、出疹后10天C、出疹后14天D、出疹后3周E、出疹后4周8、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何种病原菌引起【B】A、A组a溶血性链球菌B、A组B溶血性链球菌C、B组a溶血性链球菌D、B组B溶血性链球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9、关于中毒性痢疾下述哪项是错误的【C】A、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小儿B、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C、由痢疾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大量外毒素进入血循环所致D、未腹泻前即出现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E、临床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10、2岁患儿,4天前发热,流涕、咳嗽,结膜充血,畏光,今晨发现耳后及颈部有淡红色斑丘疹,体温39℃,两颊粘膜充血,最可能的诊断是【E】A、风疹B、幼儿急疹C、猩红热D、肠道病毒感染E、麻疹11、患儿,1岁。

发热3天,流涕、咳嗽,咽部及眼结膜充血,在下眼睑边缘见Stimson线,口腔粘膜充血,既往未接种麻疹疫苗,该患儿诊断麻疹,属麻疹病程哪一期【B】A、潜伏期B、前驱期C、卡他期D、出疹期E、恢复期12、1岁患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于半个月前曾接触过麻疹病儿,近4天发热,流涕,打喷嚏,畏光,咳嗽,昨日体温稍降,今日又发热,耳后发际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有健康皮肤,周围血白细胞4.5X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B】A、猩红热B、麻疹C、幼儿急疹D、风疹E、荨麻疹13、1岁患儿,发热、咳嗽、畏光,第4天起从耳后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发疹5天热仍不退,咳嗽加重,伴喘,口周发绀,鼻翼扇动,肺部有中小水泡音,心率180次/分,肝肋下3.0cm,诊断为【C】A、麻疹并发肺炎B、风疹并发肺炎C、麻疹并发肺炎,心衰D、风疹并发肺炎,心衰E、猩红热并发肺炎14、患儿,5岁。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9~10章)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9~10章)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9~10章)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掌握小儿腹泻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了解本病的预防。

3.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熟悉小儿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

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

熟悉常用溶液的组成和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一般介绍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包括口腔、食管、胃、肠、胰腺、肠道细菌和健康小儿粪便。

第二节小儿腹泻1.重点讲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及由此产生的共同临床表现,如消化道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毒症状等。

2.讲解本病的病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因素。

3.一般介绍鉴别诊断。

4.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液体疗法:另讲)。

5.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小儿液体疗法1.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2.一般讲述小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

3.重点讲解液体疗法总的计算原则。

4.一般介绍各种常用溶液的组成及适应症。

5.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特点。

2.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了解本病的预防。

掌握高热惊厥的特点及处理。

3.熟悉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4.熟悉肺炎的分类。

掌握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熟悉本病的病理生理、X线表现以及几种常见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胸廓)、生理特点(呼吸频率与节律、呼吸类型、呼吸功能特点、血气分析)及呼吸道免疫特点。

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3.一般介绍本病的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

4.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感染性疾病
毕桂芝
1
概述
• 病原体 • 可传播性 • 流行性 • 感染后免疫 • 临床特点 • 可预防性 • 医院内感染
2
病毒性疾病
3
麻 疹(measles) 一、病因
麻疹病毒引起,此病毒存活能力非 常差
4
二 、流行病学
• 传 染 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呼吸道 • 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终生
2.中药治疗:全身(清热解毒类) 局部(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仙人掌)
3.治疗并发症:
42
百日咳 (pertussis,whooping cough)
一、病因
百日咳杆菌引起
43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发病6周内有传 染性,2-3周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进行传播 (三)易感人群:5岁以内多见
54
出疹期: 时间:发热24小时内,48小时达高峰 顺序:颈部-躯干-四肢 性质: 口周苍白圈: 帕氏线:
恢复期: 出现脱皮,不留色素沉着
55
(二)轻型 (三)中毒型 (四)脓毒型 (五)外科型或产科型 五、并发症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
56
六、诊断检查 1.血像检查 2.细菌培养 七、治疗
青霉素:5万单位/公斤,7-10天。 头孢类或红霉素
57
预防 1.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58
室温 衣被 皮肤清洁 剪短指甲 皮肤瘙痒:0.25%冰片,炉干石洗剂或5% 碳酸氢钠溶液 疱疹破溃:1%龙胆紫 皮肤继发感染:抗生素(局部或全身)
59
体温:物理或药降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精神状态以及食欲 并发症
46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儿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

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自学内容】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儿科学第七版pdf

儿科学第七版pdf

儿科学第七版PDF引言《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深入探讨儿童健康和疾病的权威教材。

本书第七版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扩展的,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信息。

本文档将介绍该书的内容概述,并提供获取PDF版本的方法。

内容概述《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全面而详尽的儿科学教材,涵盖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全书共分十几个章节,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章节:第一章:儿童生长发育这一章介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涵盖了儿童的身高、体重、性征发育等方面的内容。

该章节还详细讨论了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常见疾病和疾病预防这一章介绍了儿童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发热、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

同时也探讨了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第七章:神经系统疾病该章节详细探讨了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脑积水、脑瘫、脑卒中等。

此外,该章还介绍了常见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第十一章:重症监护和紧急处理这一章介绍了儿童重症监护和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获取《儿科学第七版PDF》获取《儿科学第七版PDF》有多种途径,包括购买电子版、使用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在一些学术网站上找到免费的下载链接等。

以下是其中一种获取途径:1.在图书馆数据库中搜索《儿科学第七版》关键词,找到书籍的电子版本,并提供下载链接或访问权限。

请注意,获得PDF版本的合法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遵守版权法和学术规范是保护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

结论《儿科学第七版PDF》是一本权威的儿科学教材,提供了儿童健康和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知识。

本文档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内容概述,并提供了获取PDF版本的途径。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儿童健康和疾病领域的知识。

儿科学第七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儿科学第七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 α-干扰素亦有一定治疗作用。重型患者短疗程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 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作手术治疗。
ppt课件完整
25
【预防】
• 由于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一些恶性 疾病包括鼻咽癌、霍奇金病等也与EB病毒感染 有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制EB病毒疫 苗,除可用以预防本病外,尚考虑用于EBV感染 相关的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预防。
• 病毒还可在腮腺和其他唾液腺上皮细胞中繁殖, 并可长期或间歇性向唾液中排放,然后进入血液, 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播撒, 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
ppt课件完整
9
【发病机制】
• 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 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 胞(主要是CD8+ T细胞,Tc)。Tc细胞在免疫 病理损伤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 杀伤感染EBV的B细胞,另一方面侵犯许多组织 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ppt课件完整
26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②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 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是EBV活跃增殖的 标志。EA-IgG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 ③核心抗原(nuclear antigen, EBNA):EBNA-IgG于病后 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 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 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 15岁以上感染者则后呈典型症状。超过35岁的 患者少见。

《儿科学》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儿科学》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儿科学》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婴儿呼吸频率为:A.24次/分B.20次/分C.30次/分D.22次/分E.40~44次/分答案:E2.小儿肺活量约为(ml/kg):A.30~50B.40~50C.50~70D.55~65E.70~80答案:D3.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是:A.以消化道症状为主B.以呼吸道症状为主C.以鼻咽部症状为主D.以全身症状为主E.多无发热答案:D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不包括:A.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B.发生高热惊厥可降温、镇静、止痉等处理C.病毒感染,可试用利巴韦林D.高热可口服药物或物理降温E.均应选用抗生素治疗答案:E5.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治疗方法为A.吸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B.吸人色甘酸钠C.氨茶碱静脉注射D.口服抗组胺药E.静滴抗生素答案:A6.以下哪项最能反映哮喘的本质A.气道高反应性B.气道重塑C.气道气流受限D.气道慢性炎症E.气道黏液栓形成答案:D7.使哮喘加重的可能诱因:A.变应原的吸入或食人B.精神紧张C.呼吸道病毒或支原体感染D.药物或职业性化学物质E.以上均是答案:E8.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依据中,错误的是:A.有家族过敏史B.咳嗽持续≥1个月C.常伴有发热D.运动后咳嗽加重E.用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答案:C9.急性肺炎的病程是:A.1个月以内B.1~2个月C.2~3个月D.3~6个月E.6个月~1年答案:A10.下列哪项属于病毒性肺炎病原检测的快速诊断A.病毒分离B.双份血清抗体检测C.鼻咽分泌物培养D.气管吸取物培养E.特异性IgM检测答案:E11.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的主要鉴别点是:A.发热、咳嗽B.气促C.粗湿啰音D.固定性细湿啰音E.周围血白细胞增高答案:D12.肺炎分类中哪个是按病理分类的A.病毒性肺炎B.细菌性肺炎C.支原体肺炎D.支气管肺炎E.衣原体肺炎答案:D13.X线表现游走性浸润的肺炎是:A.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B.腺病毒肺炎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D.革兰阴性杆菌肺炎E.肺炎支原体肺炎答案:E14.可以出现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如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脑膜炎等的肺炎是:A.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B.腺病毒肺炎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D.革兰阴性杆菌肺炎E.肺炎支原体肺炎答案:E15.易发生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的肺炎是:A.腺病毒肺炎B.—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D.衣原体肺炎E.肺炎支原体肺炎答案:C16.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A.细菌B.真菌C.病毒D.原虫E.螺旋体答案:C17.支气管炎区别于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特点是:A.发热,咳嗽B.气促C.咳后易呕吐D.啰音特点为多变E.白细胞增高答案:D18.小儿细菌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是:A.肺炎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溶血性链球菌D.B型流感杆菌E.大肠杆菌答案:A19、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病年龄最多见的是:A.新生儿B.6个月以内的婴儿C.1~2岁D.2~3岁E.3岁以上答案:B20.新生儿肺炎早期诊断依据是:A.发热伴咳嗽B.气促、鼻扇C.肺部可闻及密布细湿啰音D.反应差、口吐泡沫E.X线呈点片状阴影答案:D21.下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点,那项是错误的:A.起病急剧,体温多呈驰张高热B.咳嗽、气喘C.肺部体征出现较晚D.白细胞总数多数明显增高E.肺部X 线检查可见小脓肿答案:C22.下述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特点,哪项是错误的:A.起病急骤,突然喘憋B.稽留高热不退,常达2~3周C.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D.两肺有明显哮鸣音E.易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答案:B23.下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那项是错误的:A.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B.低热或中等度发热C.咳嗽为本病突出症状D.可有胸痛,、头痛E.两肺满布干、湿性罗音答案:E24.X线见肺大泡的肺炎,多由哪种病原引起:A.肺炎双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大肠杆菌D.溶血性链球菌E.绿脓杆菌答案:B25.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的药物是:A.青霉素B.青霉素+链霉素C.阿奇霉素D.氨基苄青霉素E.庆大霉素答案:C26.小儿细菌性肺炎,抗生素用至体温正常后:A.2~3天B.3~5天C.5~7天D.7~9天E.9~1天答案:C27.引起病毒性肺炎占首位的是:A.腺病毒B.流感病毒C.合胞病毒D.副流感病毒E.肠道病毒答案:C28.疱疹性咽峡炎引起的病毒为:A.合胞病毒B.腺病毒C.柯萨奇病毒A组D.流感病毒E.副流感病毒答案:C29.支气管肺炎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A.1~2L/minB.2~4L/minC.4~5L/minD.5~6L/minE.6~7L/min答案:B30.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是:A.支气管肺炎B.大叶性肺炎C.间质性肺炎D.毛细支气管肺炎E.节段性肺炎答案:A31.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常常最主要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呼吸道合胞病毒C.腺病毒D.支原体E.肺炎链球菌答案:B32.支原体肺炎确诊时,最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是:A.血常规B.血清异嗜凝集反应C.C反应蛋白D.冷凝集试验E.血清病毒抗体滴定答案:D33.最易合并脓胸的肺炎是:A.合胞病毒肺炎B.金葡萄菌肺炎C.支原体肺炎D.腺病毒肺炎E.间质性肺炎答案:B34.5个月婴儿,咳嗽伴喘息3天,有低热,曾肌注青霉素无效而收住院。

儿科学习题集

儿科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青春期(adolescence)2.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3.幼儿期(toddler's age)4.婴儿期(infancy)5.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二、填空题1.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

2.婴幼儿期和水平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肝脏右下缘位置在三岁前可在右肋缘下,6~7岁正常情况下。

4.自至前为学龄期。

5.儿科学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包括、、和等。

三、问答题1.试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2.试述新生儿期的特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一、名词解释1.生长(grew)2.发育(development)3.前囟(anterior fontanel)4.体重(weight)5.头围(head circumference)二、填空题1.小儿脊柱有3个生理弯曲,能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为颈曲,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胸曲,能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腰曲。

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为、、、、。

3.通过前囟的检查,其改变可以反映疾病的情况,前囟迟闭、过大常见于或,前囟早闭常见于,前囟饱满常见于,前囟凹陷常见于。

三、问答题1.简述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3.描述前囟的形状,正常大小及测量方法。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一、名词解释1.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2.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ty)3.免疫程序(immuneprogramme)4.预防接种(prophylecetic vaccination)5.被动免疫(passiveimmunity)二、填空题1.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和传染病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 ______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2.出生开始接种______ 和______ 。

3.预防小儿结核病,主要通过接种______ 。

三、问答题1.简述新生儿期的保健重点。

11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11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3.产后感染性肺炎 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 气促、鼻翼扇动、发绀、吐沫、三凹征等。
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病程中可出现双肺细 湿啰音。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表现为喘息, 肺部听诊可闻哮鸣音。鼻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 病毒分离和荧光抗体,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有 助于病原学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合并 脓气胸,X线检查可见肺大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临床表现】
1.宫内感染性肺炎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多在生后24 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可有气促、 呻吟、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反应差。肺部听诊呼 吸音可为粗糙、减低或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 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血 行感染者常缺乏肺部体征,而表现为黄疸、肝脾大和 脑膜炎等多系统受累。也有生后数月进展为慢性肺炎。 周围血象白细胞大多正常,也可减少或增加。脐血 IgM>200mg/L或特异性IgM增高者对产前感染有诊断 意义。X线胸片常显示为间质性肺炎改变,细菌性肺炎 则为支气管肺炎表现。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L或 >20×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 占比例≥0.20、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血 小板计数<100×109/L有诊断价值。
2.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①血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
之前作,抽血时必须严格消毒;同时作L型细 菌和厌氧菌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脑脊液、尿 培养:脑脊液除培养外,还应涂片找细菌;尿 培养最好从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以免污染, 尿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③其他:可酌情行胃 液、外耳道分泌物、咽拭子、皮肤拭子、脐残 端、肺泡灌洗液(气管插管患儿)等细菌培养, 阳性仅证实有细菌定植但不能确立败血症的诊 断。

感染性疾病_1

感染性疾病_1

感染性疾病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有以下哪个特点A.呈地方性流行B.新生儿也易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人是唯一的传染源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仅少数患者发展成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E.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答]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范围很广,并不是地方性疾病。

该病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故人是唯一传染源。

由于受母体抗体保护,该病在新生儿少见,发病年龄一般从出生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被感染者中大多呈隐性感染,仅1%表现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

2. 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临床特点A.感染性休克B.血培养阳性C.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D.淤点、淤斑进行性增多,融合E.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答案:E[解答]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淤点、淤斑进行性增多、融合,中毒症状明显,很快发生感染性休克、DIC,但该型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外观澄清,细胞数大多正常。

3.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儿伤寒的特点A.肝脾肿大较明显B.起病急,消化道症状较明显C.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较多D.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较多E.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减少,甚至增加答案:C[解答] 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上往往缺少伤寒所特有的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等,玫瑰疹、相对缓脉少见,白细胞可以不降低;但是消化道症状及肝脾肿大较常见,尤其是肝脏肿大;成人伤寒并发症以肠出血、肠穿孔多见,而小儿由于肠道病理改变较轻微,所以肠道并发症少见,而以呼吸道并发症多见。

4. 肥达反应假阴性的原因,以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免疫缺陷者B.重度营养不良C.合并重症肺炎D.伤寒杆菌的变异E.早期应用抗生素答案:D[解答] 伤寒患者如果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因细菌较快被消灭,检查抗体滴度可能不高;此外对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由于缺乏抗体应答或应答较弱,则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儿科学)感染性疾病_呼吸系统疾病模拟题

(儿科学)感染性疾病_呼吸系统疾病模拟题

[真题] (儿科学)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A1/A2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5岁男孩.高热l天,腹泻6~7次,为粘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其临床类型属于A.重型B.轻型C.普通型D.慢性型E.中毒型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2题:典型麻疹的出疹顺序是A.先耳后、颈部,延及额面部,而后躯干、四肢B.先躯干,后四肢,最后头面部C.先耳后。

四肢,后躯干、手掌、脚心D.先额部,面部,后躯干、四肢E.先前胸。

后背部,延及四肢、手心、脚底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题: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志贺氏痢疾杆菌D.鲍氏痢疾杆菌E.舒氏痢疾杆菌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题: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最主要的部位是A.盲肠B.直肠和乙状结肠C.回肠末端D.降结肠E.升结肠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5题:2岁女孩,突起发热,伴咽痛,稀便3~4次/天.3天后热退。

间隔2天又发热伴头痛、多汗,全身肌肉疼痛,持续3天热退,继之出现右下肢无力、肌张力减退、膝反射消失。

应诊断为A.脊髓灰质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C.化脓性关节炎D.风湿性关节炎E.结核性关节炎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A.12~14岁青春期儿童B.2~岁体格健壮的小儿C.低出生体重儿D.8~10岁营养状况较差的儿童E.3~6个月体格健壮的婴幼儿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题:男性,5岁,持续发热15天,体温39~39.5℃,伴腹泻每日3~5次,体检:神萎,心率72次/分,肝右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检查:WBC3.0×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嗜酸性粒细胞0,ALT200U/L,血清抗一HBs阳性。

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乙型肝炎B.伤寒C.钩端螺旋体病D.急性血吸虫病E.急性细菌性痢疾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稽留热,神萎,肝脾大,相对缓脉,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是伤寒较典型的表现。

《儿科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儿科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儿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50010课程名称:儿科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见习学时:36学时适应专业:1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参考教材:1.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儿科学, 薛辛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小儿临床肾病学,易著文,人民卫生出版社4.实用儿科治疗学,韩玉昆等,安徽科技出版社,2000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儿科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根据小儿机体处在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掌握由此产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

2、基本技能:(1)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2)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麻疹等出疹性传染病。

(3)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脊髓灰质炎、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儿科学第七版教材(2011年修订完整版)

儿科学第七版教材(2011年修订完整版)

儿科学第七版教材(2011年修订完整版)1 / 403 免费儿科学第七版教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

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而言就是儿科学的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

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

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

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下的三级学科。

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应予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

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此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及时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由于某些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近年来发展出了围生期医学。

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间的边缘学科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密切联系需要两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

儿童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儿童感染性疾病PPT课件
3
病毒感染(virus infection)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6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肠道病毒 EB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轮状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微小病毒B19 单纯疱疹病毒 巨细胞包涵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付流感 甲至戊型肝炎 虫媒病毒 HIV 、SARS病毒 ……
4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精神差,嗜睡 口腔粘膜: 粘膜疹消退 发迹、头面部可见充血性斑丘疹(形态)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少量湿啰音 心率快,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诊断?
8
CBL(3)
病程第4-6天继续发热,T40.8C 皮疹逐渐增多,遍布躯干及四肢,部分可见融合
儿童感染性疾病(1)
北大医院儿科
1
内容
概述 CBL 疾病特点总结 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手足口
2
概述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在人体组织内繁殖,并 引起组织病变或损伤。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的疾病。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百日咳 痢疾杆菌 伤寒和付伤寒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 白喉 霍乱 破伤风 大肠杆菌 厌氧菌 结核杆菌……
5
儿科感染性疾病
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占儿童死因的首位(63%); 上个世纪,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新技术的应用,
抗生素的开发、研究和使用,疫苗的大面积推广使用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抗生素耐药性:青霉素,异烟肼 某些疾病的复活:梅毒 新病原和新疾病的出现:HIV,SARS

金标 历年 儿科学名词解释

金标 历年 儿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小儿年龄分期1.Neonatal Period,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此起包含在婴儿期内。

此期胎儿脱离母体转而独立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但其适应能力不完善。

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现。

2.Infancy,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虽然也在持续进行,但是不够成熟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第二章生长发育体格生长3.Height,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俯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3岁以上儿童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快,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

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影响较小。

第三章儿童保健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4.Planned Immunization, 计划免疫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第四章儿童疾病的诊治原则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5.Hypotonic Dehydration, 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下降,血清钠低于130mmol/L。

6.Isotonic Dehydration, 等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下降,血清钠在130-150mmol/L。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维生素营养障碍7.Caput Quadratum, 方颅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由于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使得骨发育异常,颅骨骨化障碍而颅骨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概论8.Perinatal Period, 围生期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

感染性疾病-风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感染性疾病-风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中成药
●①板蓝根冲剂:用于邪郁肺卫证。每次1~2岁1/4 袋,3~6岁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 日2~3次冲服。
②邪入气营
●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 较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 肿大触痛,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 【辨证】本证多见于重症。临床以壮热烦渴,疹点密集, 颜色鲜红或紫暗为特征。
●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
●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高热不退者,加黄苓、生石 膏清热泻火;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泻下通腑;疹色紫暗密集 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紫草清热凉血透疹。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麻疹、猩红热及幼儿急疹相鉴别,见本 章第四节
14-1:与麻疹、猩红热、细儿急疹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和 支持治疗。中医治疗“以透为顺”,治以疏风透 疹,清热解毒为主。
2.西医治疗
●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先天性风疹患 儿可长期携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检 测视力、听力损害情况。
【辅助检查】
●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病毒分离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 孕妇原发感染风疹病毒后,可釆取羊水、胎盘绒 毛或胎儿活检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3.血清学检查风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取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 升高者诊断为近期感染。
第二节风疹
目录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调护】
●风疹(germanmeasles,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 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征。本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发病率最高。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感染一、麻疹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

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s)、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48%,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

【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

仅存在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身免疫。

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

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含有病毒的分泌物经过患者的呼吸、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由于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常并发喉炎、支气管肺炎或导致结核病复燃,特别是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发生重型麻疹或因严重肺炎、腹泻、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病理】病变部位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核巨细胞(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是麻疹的病理特征。

基本病变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吸道和肠道黏膜及结膜。

毛细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的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内含多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真皮和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水肿、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并有浆液性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麻疹黏膜斑。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Hecht巨细胞肺炎,继发细菌感染则引起支气管肺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患者有皮质和白质变性,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见包涵体。

【临床表现】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应用,麻疹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规律,临床上可以见到以下几种情况。

1.典型表现(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

主要表现为: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②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流涕、结膜充血、:是麻疹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明显的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0 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40.5℃,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

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痒感。

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

此期肺部可闻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

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

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

(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

体温持续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

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皮疹者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或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种形式。

部分患者疹出不透、色暗淡,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此型患儿常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死亡率高。

(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

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四肢浮肿,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出疹顺序可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

易发生肺炎。

本型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清这检查有助诊断。

【并发症】1.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

继发性肺炎病原体多为细菌性,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

部分为病毒性,多见腺病毒。

也可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主要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临床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较差。

2.喉炎由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故麻疹患儿常有轻度喉炎表现。

如并发细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明显水肿,分泌物增多,临床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因喉梗阻而窒息死亡。

3.心肌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并发肺炎的小儿。

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和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4.神经系统(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患儿常在出疹后的2~6天再次发热,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与病毒性脑炎相似。

脑炎的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

病死率约为15%,存活者中智能障碍、瘫痪、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可达20%以上。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少见的麻疹远期并发症,发病率约为1/100万~4/100万。

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慢性退行性病变。

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发病,开始时症状隐匿,可仅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以后出现进行性智能减退,病情逐渐恶化,出现共济失调、视、听障碍、肌阵挛等表现。

晚期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麻疹病毒IgG抗体持续强阳性。

5.结核病恶化麻疹患儿因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可使体内原有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恶化,甚至播散而致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由于麻疹病程中持续高热、食欲不掁或护理不当,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常见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或包涵体细胞,阳性率较高。

3.血清学检查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出疹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4.病毒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或尿沉渣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

也可采用PCR法检测麻疹病毒RNA。

5.病毒分离前驱期或出疹初期取血、尿或鼻咽分泌物接种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

出疹晚期则较难分离到病毒。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麻疹接触史、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态和出现顺序以及疹退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较易做出临床诊断。

麻疹病毒血清IgM抗体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诊。

鉴别诊断包括各种发热、出疹性疾病,(表10-1)。

表10-1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病原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皮疹特点发热与皮疹关系麻疹麻疹病毒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天口腔麻疹黏膜斑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为发热的高峰期风疹风疹病毒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发热半天至1天后出疹病原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关系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 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一天出 高热3~5天,热退疹出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齐,次日开始消退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 小丘疹,持续2~3天退疹,疹退 后伴大片状脱皮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肠道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柯萨奇病毒 炎、腹泻、全身或颈、枕 后淋巴结肿大 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 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药物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发热多为原发病引起,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服药史 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治疗】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

注意 皮肤和眼、鼻、口腔清洁。

鼓励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酌情使用上量退热剂,但应避免急骤退热,特别是在出疹期。

糊 口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频繁剧咳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

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世界卫生 组织(WHO )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维生素A20万~40万单位,每日1次口服,连服2剂可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并发症的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其他国家的经验表表,要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要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

1.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出生8个月为麻 疹疫苗的初种年龄,7岁儿童要完成第2次接种。

此外,根据麻疹流行病学情况,在一定范围、 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