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文言文倒装句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2. 尝射于家圃 3. 通计一舟,为人五, 4. 韩告急于齐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1、: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定语后置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僧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裕的和尚不能到南海,可是,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置在句首。 如:甚矣,汝之不惠。 A、全句的现代汉语顺序:“。汝—之—不—惠—甚—矣—”
B、谓语前置,表示强调,可译为:“你__真__不__聪__明_。__”____
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在谓语的后边,但在文 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宾语提到前面了。一般 有这样几种情况: 1、句中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往往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4、其他强调的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
1、莫相忘。(“相忘”是“_忘__相__”的倒装)译:__游__戏_时_不__要_忘__了_我_。___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_意__自_的” 倒装)译:
__但__是_我_没__有_料__到_自_己__能_先__进_入_关__中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中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1)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_为__何__”的倒装)译:_为_什__么__箫_声__这_么__悲_ 凉呢?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_在__安___”的倒装)译:__现_在__在__哪_里__呢__?_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_羡_何__”的倒装)译:__又_羡__慕__什_么__呢__?_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_以__何_”的倒装)译: __不__如__此_,__我__怎_么__会_这__样__?
译:_太__子__以__及__知__道__这__件__事_的__宾客。
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也常后置
1、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_金__”的后置定语,万”__家_“是“邑”的
后置定语) 译:___一_千__斤_金__和__一_万__户__人_口__的__封_地__。___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中学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
2. 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状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后。
例如,“以乘韦先,牛十二,弗石辞也。
”(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赠礼品,再送十二头牛,辞谢再三不肯接受。
)
3. 介词短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短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短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后。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
”(看到打鱼人,便大吃一惊。
)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
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
(《赤壁赋》)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荆轲刺秦王》)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文言文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Word版
文言文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一、倒装句定义: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文言文倒装句句式2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中倒装句大总结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中倒装句大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
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一、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
介宾结构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1、用介词“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例: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