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七大标准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1A)
约95%患者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
少数发展为慢性
极少数进展为ALF/SALF(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 衰竭)
停药原则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药物(1B)
(1)血清ALT或AST>8 ULN(正常值上限);
(2)ALT或AST>5 ULN,持续2周; (3)ALT或AST>3 ULN,且TBil(总胆红素)>2 ULN或 INR>1.5;
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肯定为急性 肝损伤,立即停药。
小结
1、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肝病;
2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有药物的固有型和特异质型肝毒
性; 3、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是停药和保肝治疗; 4、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谢 谢!
急性肝损伤的分型的诊断标准
1. 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血清 AL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诊断标准:ALT升高大于 正常2倍,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5 ;常于停药后1-2月恢复正常,组织学特征为肝细 胞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临床 诊断标准:ALP>正常2倍,ALT正常或 ALT/ALP≤2 3. 混合性肝损伤: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 胆的表现,ALT和ALP同时升高,其中ALT、 ALP均大于正常值上限,ALT/ALP介于2~5.
中草(成)药所致DILl以 中成药常见,单一用药 以雷公藤及土三七多见; 抗肿瘤药物所致 DILl 多 以化疗联合用药多见。 两类文献中,中草(成)药 和保健品引起的DILl均 在20%左右。
心血管药
NSAIDs 免疫抑制剂
10

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①有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病规律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一般在5~90 d内,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5 d,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 d。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 d.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伏期≤30 d。

②有停药后异常肝脏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峰值水平在8 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 d内下降≥50%(提示);胆什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峰值水平在180 d内下降≥50%。

③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④再次用药反应阳性:有再次用药后肝损伤复发史,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①+⑦+③,或前3项中有2项符合,加卜第@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二、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潜伏期。

即服药前已出现肝损伤,或停药后发生肝损伤的间期>15 d,发生胆汁淤积或混合性肝损>30 d(除慢代谢药物外)。

②停药后肝脏异常升高指标不能迅速恢复。

在肝细胞损伤型中,血清ALT峰值水平在30 d内下降<50%;在胆汁淤积型中,血清ALP或TB峰值水平在180 d内下降<50%。

③有导致肝损伤的其他病因或疾病的临床证据。

如果具备第③项,且具备第①、②项中的任何l项,则认为药物与肝损伤无相关性.可临床排除药物性肝损伤。

三、监测建议:①未报告有明显肝毒性的药物,一般不需监测。

②对可能有肝毒性的药物(抗痨药,抗甲状腺药),尤其是合并肝病患者,推荐一个月监测1次。

③血清转氨酶>2-5倍,无症状者,建议1~2周监测一次。

四、①停药,防止再用;②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物者,洗胃、导泻、吸附剂。

③加强支持疗法,维持内环境、促肝细胞再生。

④应用特殊解毒剂和防治肝损药物。

⑤严重者行人工肝。

五、抗TB药肝损处理:①仅ALT<3倍,无症状者可保肝并密切观察,并酌情停用频率较高的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最新版

药物性肝损伤最新版
其基因多态性造成抑制作用大大降低,氧应激能力 严重下降导致DILI易感。
------Lucena MI,Garcia-Martin E,Andrade RJ,et al.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glutathione peroxides in 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Hepatology,2010,52:303-312.
▪ 苯恶洛芬 1982
▪ 哌克昔林 (in France) 1985
▪ 地来洛尔 (in Portugal,Ireland)
1990
精品课件
假设的机制
❖ 机制通常涉及代谢产物

--影响关键生化功能

--特异性免疫反应
❖ 只有少数药物实验证据证明这些假设
❖ 机体敏感性: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毒 性和保护机制的失衡
精品课件
代谢特异质DILI:与CYP系统相关
2相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
苯巴比妥
作为CYPS诱导剂促进毒性代谢产物
NAPQI生成 肝
苯妥英钠


抗惊厥药
抑制UGTS活性
精品课件
2相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2)N-乙酰转移酶2(NAT2) 其遗传的多态性与异烟肼所致的肝损害有关。

--环境因子

--遗传多态性
精品课件
药物代谢异常机制 1相反应
解毒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
精品课件
增强毒性
药物代谢异常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有哪些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有哪些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有哪些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的作用导致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或)肝脏病理改变。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特别是用药后是否出现了上述症状,以及用药后肝功能是否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时,ALT和AST常常升高,而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也可能升高。

2.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判断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帮助。

3. 免疫学检查。

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免疫学指标。

这些指标有助于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

三、病理学检查。

肝脏穿刺活检是确诊药物性肝损伤的金标准。

通过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可以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四、排除其他肝病。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脏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

五、用药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保健品等,以及用药的时间、剂量等。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排除其他肝病和用药史。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以及用药史等综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脏损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临床医生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有所帮助。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1)体征:可出现轻度腹痛、右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或消失、厌食、恶心、呕吐,肝大及肝肋骨痛,发热及皮疹;(2)血液检查:可出现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等;(3)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等水平升高。

2. 实验室检查:(1)尿、血常规检查: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减少等;(2)尿、血毒理学检查:可有凝血酶时间增长、肝阴转移、白细胞减少、血液凝固异常等;(3)检测宫内药物:可采用电泳、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或免疫法检测大量慢性毒物、放射性物质及重金属等宫内药物的残留量;(4)胆红原检测:可使用低速分离有效在血清、尿液、组织中检测胆红原;(5)免疫学检查:主要有血清抗体检测及抗原检测等,可判别病因;(6)电解质检查:可检验心肌磷酸酶激活物、二磷酸腺苷和肌酸激酶等的血清水平。

3. 诊断标准:(1)受累肝组织来源药物;(2)以上诊断指标呈正常水平,且能够诊断出接触药物的原因;(3)有药物毒性反应及综合征症状出现;(4)在12周内,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肝脏指标升高;(5)有病毒性或免疫性肝损伤诊断排除;(6)尿、血毒理学检查结果及宫内药物残留量均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7)免疫学检查确认受累肝组织来源药物。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三方面内容,临床表现可出现腹痛、右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或消失等,血液检查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减少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尿、血常规检查,尿、血毒理学检查,检测宫内药物,胆红原检测,免疫学检查以及电解质检查等,诊断标准包括受累肝组织来源药物,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呈正常水平,有药物毒性反应及综合征症状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肝脏指标升高,无病毒性或免疫性肝损伤诊断,尿、血毒理学检查结果及宫内药物残留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免疫学检查确认受累肝组织来源药物等情况,有利于准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细胞损伤的疾病。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明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尿色加深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有高度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是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的重要检测项目。

此外,还可以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2.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异常;3.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4. 与用药时间的关联性,如停药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轻度肝损伤患者,可以采取保肝、解毒、调理肝气等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医生在用药前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重使用,并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当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肝脏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是用于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与药物有关的肝损伤,可能是药物直接作用导致或者是其他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甚至是与药物无关的溶血性肝炎等。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肝损伤,其发病率和临床症状多样化,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就必须有适当的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包括动态变化、抗体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动态变化:即指危害肝脏的药物使肝脏活动指标(如肝功能指标)显示出动态变化,通常有肝功能指标显著上升,血清谷酰转氨酶持续升高,大部分胆红素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将为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抗体:由于自身免疫原因,药物可能与肝细胞膜中的抗原结合,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肝细胞损伤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以及抗药性肝炎、特异抗体等,这些抗体可用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病理学检查:一般情况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检查会发现肝细胞的损伤,肝炎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肝细胞的增多,肝炎的活跃少,出血点的增多,内皮收缩和浸润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还包括肝脏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以发现肝脏形态,肿瘤,炎症等异常改变,可以提供药物性肝损伤的动态变化,病变程度等信息。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是综合应用肝功能指标变化,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等多种方法,临床上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应用,针对性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抗肿瘤药物肝损害诊断标准

抗肿瘤药物肝损害诊断标准

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因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异。

一般来说,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1. 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如乏力、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

2. 肝脏损伤的症状:如皮肤瘙痒、消化道症状、皮肤及眼睛黄染等。

3. 严重的肝脏损伤:如出现凝血异常、腹水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指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升高或降低。

2. 病理学检查:可以进行肝穿刺活检,观察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3. 药物代谢和毒物代谢检测:以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4.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等凝血系统疾病。

三、诊断标准综合评估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综合评估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诊断。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史,出现肝脏功能受损或肝脏损伤症状。

2. 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或降低,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3.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脏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4. 停药或减少用药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说明可能是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综上所述,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涉及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抗肿瘤药物肝损害的发生。

同时,患者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

1. 肝酶升高。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药物性肝损伤时,这些指标往往会显著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2. 肝功能异常。

除了肝酶升高外,药物性肝损伤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有助于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初步判断。

三、病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长期用药史、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四、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病因,从而更加准确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活检,可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时,需要谨慎细致地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评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评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评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包括RUCAM评分、Naranjo评分、CIOMS评分等,其中RUCAM评分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分标准之一。

RUCAM评分是由Schwarz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其包括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学因素等多个方面的评分项目。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可以得出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

RUCAM评分共包括了七个方面的评分项目,分别是肝损伤的临床特征、肝损伤的实验室检查、潜在的其他因素、药物的暴露时间、药物的再曝露、其他可能性、肝损伤的临床转归。

每个评分项目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通过对这些评分项目的综合评估,可以对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进行评估和诊断。

在进行RUCAM评分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包括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脏生化指标异常等。

其次,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肝损伤原因。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和病史,对潜在的其他因素进行评估。

在评估药物的暴露时间和再曝露方面,需要了解患者用药的时间和用药的剂量等信息。

最后,需要对其他可能性进行排除,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分,可以得出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RUCAM评分虽然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分标准之一,但并不是绝对准确的诊断方法,仍然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
2)不可预测的肝损伤:
一些药物性肝损伤,仅发生在少数的服药人群中,认为系机体特异性 反应,常与药物剂量无关,损害较弥漫,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和 嗜酸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代表了药物过敏。与免疫机制有关。
其特点:①肝损害与用药量、疗程无关;②不能复制动物模型;③发病 率较低,如常见药物有苯妥英钠、阿奇霉素等。
在我国,中草药是DILI 的主要原因,约占四成。而西方国家则以心血管、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及抗生素为主。
因素
年龄
性别
剂量
遗传
酗酒 其他反应 肥胖 饥饿 肝病 糖尿病 艾滋病 肾功能减退 合并用药 肝移植
影响
>60岁易患,病情重 儿童多见 女性多见 男性多见 血浓度与剂量有关 部分与剂量有关 家族史 与HLA明显有关 线粒体缺陷 肝毒性阈值降低,发生率增加,预后差 交叉过敏反应 增加发生率 增加发生率 增加肝损伤 增加肝纤维化 过敏反应增加 增加肝毒性、纤维化 异烟肼、磺胺类 增加血管毒性
2. 解热镇痛剂类:11.1%。如水杨酸盐类,醋酸酮,消炎痛等。其中,以扑热息痛较常见。3.抗结 核药类:8%~13%。除链霉素外,大部分抗结核药都容易引起肝损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 胺),特别是抗结核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引起肝细胞坏死。
4.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9%~11%。其中,以氯丙嗪、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氟哌丁苯、丙米嗪较 常见。
6).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禁止滥用、多用、长期和大量 用药;
7).对有可能肝损害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检查 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亚临床肝损害,特别是年长、营 养不良,酗酒者尤要警惕;
8).凡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者,须避免再给与相同或化 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
1、治疗原则
2、保肝治疗 3、其他药物及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已有资料显示,人所接触的化学物质>6万种,人类暴露于各类药物的程度大大增加,已知能引起肝脏损伤的中、西药>1000种。

药物性肝损伤仅次于药物性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在欧美国家,药物性肝损伤月占黄疸住院病人中的2%~5%,急性肝炎住院患者中的10%;在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可大20%以上;欧美国家中约30%~40%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

美国每年发生急性肝衰竭超过50%以上有药物引起,其中36%为非甾体类抗炎药,16%的干损伤为特异质所致。

近年来,我国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占住院肝病患者的1%~5%,占急性肝炎患者的10%,占暴发性肝炎患者的12.2%,其中以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和中草药为多见。

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分以下几类:1、抗生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2、解热镇痛类:阿司匹林、保泰松等;3、抗结核类:异烟肼、利福平类;4、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氯丙嗪、丙戊酸钠等;5、消化系统治疗药:西咪替丁等;6、麻醉药:氯仿等;7、激素类药物及其他:雌、、雄激素等;8、中药,单味中药,如雷公藤、黄独、何首乌、斑蝥、苍耳子、白果等。

中成药:壮骨关节丸、逍遥丸、消癣丸、消癣宁、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

目前有染发剂、复方酮康唑洗发剂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

目前还没有一个药物性肝损伤统一、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

1989年欧洲和美国专家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共识对药物性肝损伤达成共识(巴黎共识),将损伤定义为:血清ALT或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或AST、ALP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时升高,且其中1项指标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

药物性肝损伤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者为急性肝损伤。

而我国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

发病2次以上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

急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和混合病变等。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Gut 2009;58:1555–
1564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 巴黎国际会议共识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分为3型
(1)肝细胞损伤型:ALT>2倍正常上限或 R≥5(R=ALT为正常上限的倍数/ALP为正常上限 的倍数); (2)胆汁淤积型:ALP>2倍正常上限或R≤2; (3)混合型:ALT和ALP均>2倍正常上限或R介于2~ 5之间。
DILI的流行病学

英国的一项多中心的关于儿童急性肝衰竭的报告提 示,由药物所致者占19%。

WHO个案安全性病例报告数据库(Vigibase)报道在 儿童急性肝衰竭中,因药物原因导致者占20%。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 61: 135-143
常 见 肝 损 伤 药 物
药物直接肝毒性特点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脏
1.可预测
2.直接毒性
3.剂量依赖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扑热息痛、四氯化碳、氟烷、 2-硝基丙烷、 三氯乙烷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2)
(二)间接损伤



主要通过药物对肝细胞正常代谢的干扰,继之发生结构的改变 导致,根据干扰代谢的环节不同,分为: 1、细胞毒型:药物选择性地干扰肝细胞的某个环节,最终影 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如四环素、硫 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2、胆汁淤积型:改变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膜流动性,抑 制肝窦Na-K-ATP酶,使胆盐依赖性胆汁流减少,造成淤胆, 并使肝细胞受损,如甲睾类激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等。
免疫介导肝损伤的特点




(1)不可预测性 (2)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或有家族 集聚现象 (3)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5)具有免疫异常的特征 (6)可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

肝损害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

肝损害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

肝损害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肝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为药物性肝损害。

为统一药物性肝损害的定义,保障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评价的规范性,特制订本标准,以对药物性肝损害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规范判定评价标准。

一、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一)临床特点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与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损害均有一定的潜伏期, 一般为4-8周。

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及黄疸, 有些患者可同时出现皮疹、肾损害等其他脏器的表现。

(二)诊断标准1.定义使用正常剂量药物过程中,出现:(1)连续2次检测ALT>40U/L(正常值上限),或/和TB>1×ULN(正常值上限)(2)或单次检测ALT>2×ULN(正常值上限2倍)或TB>2×ULN(正常值上限);符合上述2项内容之一的即可定义为肝损害。

2. 严重程度分级(以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为主要指标,可以加上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白蛋白等其他指标)(1)轻度肝损害:ALT异常伴1×ULN<TB≤5×ULN;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2)重度肝损害:ALT≥10×ULN,伴5×ULN<TB≤10×ULN(正常值上限),病人出现明显肝损害症状和体征。

(3)肝衰竭:①②为必须条件。

①胆红素平均每天上升17μmol/L或总数大于10倍正常值上限;②凝血酶原活动度<40%;③症状进行性加重,极度乏力、厌食、呕吐;④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包括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肝损害严重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1.一般病例:严重程度分级中轻度肝损害;2.严重病例:严重程度分级重度肝损害和肝衰竭。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评估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致残、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作为药物安全性问题的一部分,药物的肝脏毒性正受到医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美国的肝移植中心,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已超过其他病因成为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

一、肝损伤的发现和确认由于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是急性发病,也可能是隐匿性发作,患者接触可疑药物后,发病前通常有一定的潜伏期,时间可为数天、数周或数月。

一般而言,常规肝功能检查中的酶学指标如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增高,通常可反映肝损伤的存在和程度,因此,可作为肝损伤的早期信号。

密切监测ALT、AST、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是临床发现肝损伤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由于研究的有限和证据的缺乏,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还无法确认特定药物应用于特定患者人群时伴随的非特异性症状是否可作为发现肝损伤的早期信号。

但在异烟肼防治结核病的研究中,依靠早期症状监测而非血清酶学,就能发现肝损伤,而且,如果在发现信号后迅速采取措施,可预防更严重肝损伤的发生,因此,监测异烟肼是否会引起肝损伤的标准做法是对症状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监测症状和血清酶活性是早期发现肝损伤比较合适的做法,两者中有一项出现异常时就可采取防治措施。

但应注意的是,上述血清酶学指标并非肝脏特有,身体其他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导致其增高,因此,在解读上述升高的酶学指标时,应注意排除其他疾病。

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浓度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可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某些功能,如血浆胆红素清除率和蛋白质合成能力。

二、药源性肝损害的判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诊断是医学界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除非有充分的资料和十足的把握,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下结论认为某种药物引起了肝损伤,最恰当的说法是这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当患者同时服用了多种药物时就更难判断到底哪种或哪几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最新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最新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最新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或其他外源性化合物引起的肝损伤,其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以及肝脏病理学改变。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因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目前最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细胞损伤等。

在诊断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肝功能指标、黄疸程度、肝脏病理学改变等,以确定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二、排除其他原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胆道阻塞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从而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三、药物暴露史。

患者是否在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伤的临床表现,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暴露史。

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停药后的反应等,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非常重要。

四、肝脏生物标志物。

肝脏生物标志物在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ALT、AST、ALP、GGT、TBil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损伤,并且评估损伤的程度。

五、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金标准之一。

通过肝脏穿刺活检,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胆汁淤积等病理学改变,从而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药物暴露史、肝脏生物标志物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确定诊断的准确性。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相信在未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将会更加准确和规范。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2017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2017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2017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特点。

2017年,中国肝病学会制定了《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2017》,以指导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肝功能异常症状;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上述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2. 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ALT、AST)升高,ALT>2倍正常上限,AST>1倍正常上限;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3. 病因学特点。

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伤,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再次暴露相关;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伤,与药物的毒性作用相关;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伤,与药物的代谢途径相关。

二、诊断注意事项。

1.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2. 重视药物史。

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伤,需重视药物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和再次暴露情况。

3. 注意药物代谢途径。

一些药物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需注意药物的代谢途径对肝脏的影响。

三、诊断流程。

1. 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肝功能异常症状,需进行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等相关检查。

3. 药物史调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和再次暴露情况。

四、诊断意义。

准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及时发现和诊断药物性肝损伤,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者可导
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非常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等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
欲不振、黄疸、腹痛等症状,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往往与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相关,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病史,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药物性肝损害。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手段。

常规的血清生化检查可
以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等情况。

此外,肝功能的其他指标如凝血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等也需要进行检查,以全面评估肝功能的状态。

此外,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最后,诊断药物性肝损害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

因为肝脏损害的原
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能与药物性肝损害相似,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

总之,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可能的
肝脏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及时诊断药物性肝损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的肝功能。

同时,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七大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七大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七大标准原本就是慢性乙肝,加上不当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案例不在少数。

许多人都忽视了药物损伤肝脏的严重性,尤其是一些药物对正常人肝脏没有损伤,并不代表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没有损伤。

服药不当引起肝损伤的七大标准1、初期表现为瘙痒、皮疹、热症等肝外症状。

2、血液检查发现,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

3、肝病发作初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或白细胞增多。

4、服药后的1一4周以上,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同时合并出现肝损伤。

5、偶然用药后,发现肝损伤。

6、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同时合并出现肝损伤的病理性表现。

7、检查发现,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排除其它情况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提醒大家,上述具备第4项,同时符合其它任意两项,均可以诊断为服药不当引起的肝损伤。

通过肝穿刺活组织可以判断肝损伤程度。

但是,上述七项并不作为判断慢性乙肝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依据。

如果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乙肝病毒变异,而符合以下五种情况,考虑为药肝。

1、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四周以上,乙肝病毒持续下降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没有出现下降或反弹。

2、服用降酶保肝药后,转氨酶升高或其它肝功指标异常,或通过用药后指标正常,一旦停药指标出现复发异常。

这都是药物掩盖了肝损伤的表现。

3、慢性乙肝患者经过治疗,反而病情加重,表现为肝区疼痛、恶心、全身无力、发热、皮疹、瘙痒、尿黄。

4、血检发现,r-谷氨酰转肽酶与血清硷性磷酸酶升高明显,白细胞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

5、出现肝内胆汁淤积,经过肝穿刺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药物性肝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七大标准
原本就是慢性乙肝,加上不当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案例不在少数。

许多人都忽视了药物损伤肝脏的严重性,尤其是一些药物对正常人肝脏没有损伤,并不代表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没有损伤。

服药不当引起肝损伤的七大标准
1、初期表现为瘙痒、皮疹、热症等肝外症状。

2、血液检查发现,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

3、肝病发作初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或白细胞增多。

4、服药后的1一4周以上,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同时合并出现肝损伤。

5、偶然用药后,发现肝损伤。

6、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同时合并出现肝损伤的病理性表现。

7、检查发现,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排除其它情况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提醒大家,上述具备第4项,同时符合其它任意两项,均可以诊断为服药不当引起的肝损伤。

通过肝穿刺活组织可以判断肝损伤程度。

但是,上述七项并不作为判断慢性乙肝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依据。

如果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乙肝病毒变异,而符合以下五种情况,考虑为药肝。

1、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四周以上,乙肝病毒持续下降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没有出现下降或反弹。

2、服用降酶保肝药后,转氨酶升高或其它肝功指标异常,或通过用药后指标正常,一旦停药指标出现复发异常。

这都是药物掩盖了肝损伤的表现。

3、慢性乙肝患者经过治疗,反而病情加重,表现为肝区疼痛、恶心、全身无力、发热、皮疹、瘙痒、尿黄。

4、血检发现,r-谷氨酰转肽酶与血清硷性磷酸酶升高明显,白
细胞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

5、出现肝内胆汁淤积,经过肝穿刺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药物性肝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