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蛋白C系统:①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②限制因子Χa与血小板结合;
③激活纤溶系统。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五)纤溶系统
PA
Fb(g)
指 PLG
PL
FDP
• 纤溶酶原(PLG)在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激活为纤溶酶(PL);
• PL水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 它与凝血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若纤溶亢进时可引起出血,反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二)生理止血过程
• 首先,是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 • 其次,损伤的血管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
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 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白色 血栓)以填塞伤口。
• 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
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 凝血因子特性:因子Ⅱ、Ⅶ、Ⅸ、Ⅹ都是在肝中合成,需要依赖维生
素K的参与;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Ⅳ--Ca2+。 • 瀑布学说:凝血过程中,各个凝血因子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 凝血活酶形成期 • 凝血酶形成期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四)抗凝系统
• 抗凝血酶Ⅲ(ATⅢ):在肝素介导下,灭活凝血酶。 • 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 标本采集:静脉血1ml,不抗凝 • 参考值:2小时开始收缩,18~24小时完全收缩 •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多发性 骨髓瘤等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等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三、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检测
(一)凝血时间测定
性的变化。
(三)血小板计数(PLT) • 是计数单位容积内,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 • 血小板易于粘附和聚集,应使用内壁光滑的硅化玻璃或塑料试
管,并注意避免组织液混入或血块形成。
• 参考值: (100~300)×109/L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100×109/L
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DIC; 3)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超过400 ×109/L
1)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等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四)血块收缩试验
正常止血机制基于血管壁、血小板、 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系 统的完整性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生理性平衡 调节。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正常机体无出血及血栓形成)
抗凝血
凝血 动态平衡
纤溶
纤溶抑制
亢进 减弱 血栓形成
减弱 亢进 出血不止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止血机制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共同凝血途径:因子Ⅹ被激活以后的途径,包含了凝血酶的
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内源 :Ⅷ、Ⅸ、Ⅺ、Ⅻ、PK、HMWK
• 参与的凝血因子 外源 :Ⅲ、Ⅶ
共同 :Ⅰ、Ⅱ、Ⅴ、Ⅹ、ⅩⅢ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凝血因子的作用
之,可引起血栓形成。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纤溶酶原
内源 X-Ⅱa
外源 t-PA
尿激酶 链激酶
溶栓 纤溶酶
Fg
非交联
交联
XYDE
XYDE
D二聚体
FDP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二、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完整性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 用是止血的重要环节。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 • 在上臂用压脉带加压一定时间,观察前臂出血点的数目,以判
血管损伤
血流缓慢
血管收缩 胶原暴露
RBC释放(TF、ADP)
黏附(GPI、VWF、胶原)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
致密颗粒 5-羟色胺
凝血块 胶原
TF
(止血血栓) 红色血栓
Ca
释放反映Ⅱ
α 颗粒 PF4 PF5 β _TG
FBG
PLT生长因子
血块退缩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 断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于血管外发生出血, 又不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是因为体内存 在着正常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它们 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遭受破坏, 可导致各种出血性疾病或血栓形成。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一)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
•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 血液凝固机制 • 抗Leabharlann Baidu系统 • 纤溶系统
断血管臂的抵抗力。
•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
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二)出血时间测定 •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bleeding time,BT)。
• 目前推荐使用测定器法 • 临床意义: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
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细胞一起构 成的牢固的止血栓(红色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 纤溶:机体尚有一系列抗凝措施,去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或使
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形成血栓,从 而保证血管通畅及血液正常循环。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三)血液凝固机理
• 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包括12个用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以及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