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居住区道路规划
第四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全部室外步行空间旳综合,涉及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以及各级道路边上旳人行道。由步行道、小 广场、小游园、老年人或小朋友话动场地等构成。
一、步行系统旳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步行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旳整体,使步行于其中旳行人免 受汽车旳干扰。建筑、活动场地、健身场地、绿地空间等应经过步行 系统融为一种有机旳整体。。
4、立交式
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旳架空平台,平台下为车行 道和车库,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人旳活动受到-定限制。
5、混合式
发挥以上不同模式旳特点,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在不同旳区域 设置经济合理旳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平台、楼梯、广场、公园、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下列几种方面旳原因:
2、分组明确.逐层衔接
道路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旳道路归属于相应旳空间层 次内,做到逐层衔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路网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四面旳环境条件以及居民旳出行方式,选 择经挤、便捷,合理旳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便民.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旳安排,满足地下管线旳埋设要求。
在人车混行旳路网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 道路,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车行道;步行空间与 之分开,形成专门旳步行系统,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旳路网中,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 行方式一致,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旳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但应考 虑服务性车辆旳进出需求。
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旳住区,一般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旳方式 布局道路。
居住区规范【精选文档】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六、车道1.道路纵坡1。
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九、场地排水坡度1。
各种场地的使用坡度(%)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m)十一、其他心理安全距离: L=3.0m谈话距离: L〉0.70m座椅:高0。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基于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小区综合防灾中的重要地位,在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中,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需求,同时还要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区的交通安全、安全防卫以及其作为救援疏散通道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防灾功能,以便能较好的预防灾害的发生,本文将对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安全防灾中的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在常规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防灾的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对策。
关键词:小区道路;规划;安全防灾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 A住宅小区内逐年增长的汽车数量给小区安全埋下了重要隐患。
分析看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有着较强的联系,通过道路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下文做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问题分析1、建设现状问题分析(l)小区的紧急通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占用通道。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源于小区的管理失责,导致规划中按要求设置的消防通道在紧急时刻派不上用场。
但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小区内停车设施的不足是由于在规划中对小汽车发展的趋势预计不足,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小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规划中对停车设施的设置方式也缺乏从防灾方面的考虑。
应分析不同停车设置方式对小区居民的各种安全影响,确定合理的规划方式。
(2)小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辆行驶速度过快。
小区道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城市道路,其行车速度应有所限制。
规划应针对这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小区内车流对居住空间的分割和破坏,车流过多造成的交通环境混杂,是造成居住小区环境质量下降,小区安全感丧失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四级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第二级:小区主路
第三级:小区次级
第四级:小区小路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作用: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并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 道路网络.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 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3、人车局部分流
金沙
第三节 居住区道路绿化
1.居住区道路 2.小区主路 3.小区次路 4.宅间小路
a.种行道树,满足交通; b.遮荫、滞尘、隔音栽植。 a.种行道树、开花树种; b.满足运输、滞尘需要。 a.开花灌木 b.满足消防、救护、人行。 a.遮荫栽植、装饰性栽植; b.创造优美宁静的居家环境。
3、住宅区停车场的设置
(1)底层车库
(2)半地下车库
(3)全地下车库
(4)路面停车
4、停车场绿化设计
• 地面停车场包括露天停车场和车库两种 • 露天停车场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边式绿化 第二种是树林式停车场 第三种是建筑前绿化
• 车库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 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主次分明、结构清楚
4)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5)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 险等特殊需要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 1、 人车混行
• (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
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 (4)集中式自行车库的位置宜选择在住宅组团的主要出 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处,那里是居民上下班的 必经之处,与居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居住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16
17
18
19
20
停放方式:平行式 垂直式 斜列式
布置方式
相对集中布置 分散式布置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布置
汽车库的基本要求:出入口——地上汽车库, 停车位大于50辆时,出入口不少于2个;地 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出入口不少 于2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单 向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向车道不小于7m; 汽车库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一般 应大于70m。
12
(二)、静态交通的组织
静态交通主要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 自行车
交通工具 小汽车
存放方式 半地下 地下 地面
13
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停车场位置选择 :以中小型规模、分散 与就近设置为主。在人流集中场所的四 周设置固定的专用自行车停车场 。 停放方式:垂直式和斜放式 基本要求: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 于两个,出入口宽度满足两辆车同时进 出,一般为2.5~3.5m。场内停车区 应分组安排,每组场地长度以15~20m 为宜。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作用:①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 系,②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通路,红线10~14米,车行道6,作用: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8~10,车行道3~5米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和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2.5~3米,连接高层住宅时
不小于3.5米
2
3
居住区道路的断面形式
4
5
6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
1、尽可能结合地形和现有建筑与道路,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道路的宽度,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为: ①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②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③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m,并按0.5m的倍数递 增.其中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o.75~1m。 3、出入口布置,机动车出行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 城市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 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 曲线或复曲线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 距不应小于15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 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 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其设计规划对于居住区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体验有 着重要的影响。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宽度、道路曲直度、人车 流量等。
1.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小路。
(1)主干道:主干道是连接居住区入口和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宽度一 般在6-8米之间,道路设计需要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02
道路宽度
Road width
居住区道路分类
1.居住区道路规划与分类: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道路的性质 和功能,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居住区主干道:连接居住区与外界的主要道路, 交通流量较大,路面宽阔,车辆和行人混合交通。 3. 居住区次干道:连接居住区各组团之间的主要道 路,交通流量较大,路面较宽,车辆和行人混合交 通。 4. 居住区支路:连接居住区各住宅楼的道路,交通 流量较小,路面较窄,车辆和行人分离交通。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GB/T 50280—98)一、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都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都市规划的设计、治理、教学、科研及其他有关领域。
3、都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都市和都市化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都市和乡村两大类。
2、都市(城镇)city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集合为要紧特点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都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以及都市持续进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都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都市化进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样用一定地域内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都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都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进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都市群体。
在大都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紧密联系的都市。
三、都市规划概述1、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进展规划。
2、都市规划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都市的经济和社会进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治理。
3、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对都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都市规划的全过程。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8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9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1)各类、各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满足各类车辆、行人交通需求 (2)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住宅、配套设施、绿化、附属设施的布局 (3)联系居住区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 (4)是保障各区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各类构成要素 (5)是居民对住区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道路绿化、景观
11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不同类型交通的尺度、走向、线型、与建筑及景观的关系 兼具多项功能道路设计——? 单一功能道路设计——?
1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按交通方式分 (1)步行交通 (2)非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交通
主要附属道路:居住街坊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 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宏观层面——对外
(1)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窄街区、密路网),尤其是公共交通。 (2)营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广场、城市级步道、人工铺地等) (3)安全(标准)、便利(设施)、舒适(设计)、宜人(尺度)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 较多相同旳原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根 据建立起来旳紧密联络所构成旳群体,它 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构成团 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 开发地下空间,依托科技进步,使地上地 下空间垂直贯穿,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 ,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 空间流通旳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 式节地节能.在有限旳空间里可很好满足 当代城市居民旳多种要求,对某些旧城改 建和用地紧缺旳地域尤为合用。
从宏观上整体旳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居 住区旳规划设计,都应视为一种空间环境 旳规划设计,即将居住区视作是室内外各 类空间环境旳综合体,并把多元旳居住区 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形成整体旳具有内涵 旳居住环境。
福州儒江东村小区,位于福建福州市开发 区快安延伸区,北面为鼓山,南面为闽江 ,北面隔路有一铁路线经过。用地9.4 h㎡ ,总居住人口4025人,总建筑面积128055 ㎡.
以上各项分析内容为基本内容。针对不同 旳规划方案还可有其他分析内容,如景观 分析、建筑层数分析、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等。分析图可帮助对方案旳深人了解和审 阅与评价,是一种形象而简要旳有效措施 。其体现方式没有拟定旳模式,可有多种 形式,但必须主题明确,体现明晰、正确 。
1.试例举几种居住区规划布置旳基本形式 ,并简要简介其要点。
便于寻访、辨认旳街道命名。
在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 ,其规划设计必须遵照保护规划旳指导;居住区内旳各级文物保护单 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旳建设控制地带内 旳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影响环境风貌。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国标规范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目录1、总则2、城市和化3、城市规划概述4、城市规划编制4.1发展战略4.2城市人口4.3城市用地4.4城市总体布局4.5居住区规划4.6城市道路交通4.7城市给水工程4.8城市排水工程4.9城市电力工程4.10城市通信工程4.11城市供热工程4.12城市环保工程4.13城市绿化工程4.14城市环境保护4.15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4.16城市防灾4.17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5、城市规划管理总则1.0.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城市和城市化2.0.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市municipality /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城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美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2.0.8城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简析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
简析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道路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道路交通的普通功能,即满足居民各种出行需要,同时也满足必须进入区内的外来交通。
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
《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
与一般城市干道相比较,居住区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划分居住区用地、确定居住区规划布局的作用,还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监控、空间的区域划分、促进邻里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居住区道路又是居住区外环境构成的骨架和基础,为居住区景观提供了观赏的路线。
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有序则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烘托区内的自然居住氛围提供有利條件。
二、居住区内道路应根据功用分级,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我国根据近年来居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将居住区道路划分为四级布置,分别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1、居住区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道路网络,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2、小区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同时一般还联系着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
车行道宽度5—8m。
3、组团路:居住区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从此小区路分枝出来通往住宅组群道路。
车行道宽度5—7m。
4、宅间小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通向各户或各单元入口。
一般宽2.5—3m。
居住区道路的合理分级是为了组织好内部人、车交通合理通行,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的保证。
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类型不同,道路的分级也与之相适应。
三、居住区道路组织形式——“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是提高居住区内部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吻合居民交通要求;应防止不必要的外部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
居住区道路设计规范、消防通道规范及园路设计规范
居住区道路设计规范、消防通道规范及园路设计规范目录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7条)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4.消防登高面设计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四.山区道路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六.道路构造设计七.道路构造参考八.透水路面九.嵌草砖路面十.丙烯酸聚氨路面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1.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
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
机动车道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防行车交叉)。
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
并应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
5.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①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0m;③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5m,若有条件的最好为30m;④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15m,若有条件最好30m;⑤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⑥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7.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
尺寸为3.5*7.0(m),装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②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甲类库房;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超过3000座位的体育馆;②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③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④一座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甲、乙、丙类库房;⑤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乙类库房;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的道路布局方式。
不同的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可以根据居民的行人和机动车通行需求、地形地貌、交通流量和社区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
1.网格状布局:网格状布局是一种常见的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
它以方正的交叉口和平行的马路为特点,道路网格状分布。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提供多条道路选择,方便出行和减少交通阻塞。
2.放射状布局:放射状布局是以一条或多条中心道路为轴心,向外辐射状延伸的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适用于商业区和市区,可以方便居民从中心地带快速出行到周边地区。
3.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在一个区域内围绕中心地带建立环形的道路系统。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提供多条环行道路供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流量集中在中心地带,有利于交通的流畅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4.主次干道布局:主次干道布局是按照不同等级街道的功能和承载能力划分的道路布局形式。
主干道连接一些重要的地区和城市之间,承载大量的交通流量,次干道连接小区和街区,承载较少的交通流量。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提高交通的效率和交通的安全性。
5.混合式布局:混合式布局是将不同的布局形式进行结合的道路布局形式。
例如在一个居住区内,可以采用网格状布局的道路和放射状布局的道路相结合,以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并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社区需求进行创新的道路布局设计。
例如,在山区的居住区可以采用螺旋状的道路布局形式,以适应地形的复杂性。
在大型居住区内,还可以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等非机动车道,以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总之,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合理的道路布局,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的类型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
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nning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2-1交通方式与特征2-2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22-33道路的类型与分级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2-4道路系统规
划
•2-1-1 交通方式机动车交通非
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2-1-2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
素体能交通时间交通费
用
•ﻩ2-2-1交通组织人车混行人车分行
• 2-2-2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 2-3-1道路的类型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步行道
•2-3-3道路的分级红线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
2
-
3-
3
道
路
的
分
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
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
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米。
•2-4-1设计原则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
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5)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1)保证消
防、救护和工
程抢险等特
殊需要;
2)城市旧
城区改造,其
道路系统应
充分考虑原
有道路特点,
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1)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
2)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
•2-4-2设计规定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2)无障碍设计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1)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
2)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回车场;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5)适当的停车场地;
6)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7)纵坡设计要求;
5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
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