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
魏晋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总结
魏晋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总结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跨越了三个朝代,包括东汉末年、曹魏、西晋、东晋等时期。
这段时期以政治动荡、文化开放和社会变革为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一、政治动荡在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出现了多次王朝更替。
这段时期开始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随后曹操建立了曹魏政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西晋建立后,国力开始衰弱,域内割据现象频繁,东晋取代西晋,政权不断更迭。
各个王朝之间的内部斗争和外部战争使得政治局势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文化开放魏晋时期,文化开放成为一种特征。
在此期间,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并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魏晋文人崇尚玄学和文人风雅,重视个人才华和独立思想,形成了“文人相轻”的风气。
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人物,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
三、社会变革在魏晋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阶段,社会等级分化趋于明确。
地主阶级和豪强势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
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和民族移民现象频繁发生,底层百姓的生活条件普遍恶化。
社会关系的变革也导致了家族衰落,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体利益。
四、文化成就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化成就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人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出现了众多的文化精英和学术成就。
在文学方面,曹操、曹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成为后世的经典,文学创作以散文和骈文为主。
在哲学思想方面,玄学、道教和佛教等思想从西域传入,与儒家学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艺术方面,魏晋时期的石刻、壁画和丝绸制品等文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总结: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政治动荡、文化开放和社会变革是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尽管存在诸多内外困扰,魏晋时期仍然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先秦天人关系的演变
总结
儒家:屈服、 天命论” 儒家:屈服、 敬畏的 “天命论” 主要表现在能 动性 道家: 人性本善” 道法自然” 道家:“人性本善”、“道法自然” 主要表现 在客观性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二者结合
谢谢观赏
诸子百家之前 “天人” 观念的演 天人” 变
“天人” 之辩虽然开始于春 天人” 天人 秋时期, 秋时期 然而它在奴隶社会 已经开始萌芽了, 已经开始萌芽了 这可以从 远古的传说、 原始宗教、 远古的传说、 原始宗教、 文字记载中得到证明。 文字记载中得到证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 的 概念是在不断地变化、 概念是在不断地变化、 丰 富的, 富的 因而对天人关系的讨 论也在不断地演变。不过, 论也在不断地演变。不过 就其源头而言, 天 就其源头而言 “天” 是指 主宰之天,即超自然的至高 主宰之天 即超自然的至高 无上的人格神。 无上的人格神。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而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远也 而 辍广。 辍广。 天地万物是客观的自然而然的物质存在。 天地万物是客观的自然而然的物质存在。 荀子的论述证明: 天 荀子的论述证明 “天” 、 “时” 、“地” 这 些自然因素并非禹治桀乱的原因, 些自然因素并非禹治桀乱的原因 指出只有人才 是社会治乱的真正主宰。 是社会治乱的真正主宰。荀子的天人之分从存在 形态上区别了人、 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但荀子 形态上区别了人、 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 但荀子 并不否认人与自然的联系, 并不否认人与自然的联系 他把天的客观性与人 的能动作用结合起来, 制天命而用之” 的能动作用结合起来 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 思想, 即只要认识了“天命” 自然规律, 思想 即只要认识了“天命” 、 自然规律 人便 可以让 “天” 为自己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 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④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 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精品文档------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合作与探究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方案]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以王弼的天人观为例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层次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回答。
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三种。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一直遵循的思想主线,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和谐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共同理想,但是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特点突出的表现为“玄学”,玄学的产生是具体的时代的产物,玄学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力图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统一。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天人观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色彩的天人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进路,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为后来的天与人的贯通提供了借鉴,也为当时的人们摆脱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本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天人关系问题的理论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发展进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着重阐释王弼的天人观,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建立了自己以“无”为主的哲学体系,用“无”取代了“道”,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崇本息末”、“体用不二”与“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力图实现儒与道的贯通,他的这种理想成为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为后来的竹林玄学与西晋玄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
最后,王弼的天人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论证“天人合一”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也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天人观玄学自然与名教贵无论崇本息末一.引言哲学关注的是人,力图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包括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继而继续追问,人从哪里来,人又要到哪里去,人的终极目标在哪里,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构成了每个哲学家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回答是哲学家们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专题二: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讨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由此并进一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天人关系”问题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
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的更彻底:“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常言道:如果做学问不讨论天人关系,那就不能叫做学问。
今天我们通过天人关系的学习,可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宇宙观念,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即面向“人”,关注人的命运和处境,把伦理道德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并且把道德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交织在一起,确立“人道”和“天道”的关系。
总体上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天人相分这个观点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荀子。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哲学家,他虽然被认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儒,但是,很显然他和孔子、孟子不同,而且在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上地位都不是很高,常常被认为是儒家的歧出,也就是说是一个离经叛道者。
譬如说,在人性问题上,儒家的主流是主张人性善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同样在天人关系上,主流的儒家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但是荀子则主张天人相分的思想。
在历史上,荀子的思想曾经在文革时期得到重视,因为从哲学的党性原则,即唯物和唯心的角度来讲,荀子被划分在了唯物主义的阵营,而且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今天要讲的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
(一)天人各有其职荀子认为,自然界(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自然界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治乱;人的职分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利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
荀子说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
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
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二轮: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上
1、国家的分裂,出现局部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南朝
2、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
(1)三省六部制略见雏形
(2)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困惑
二、经济上
1、区域特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方经济的破坏和逐渐恢复(齐民要术)
2、行业特点:农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在北方的破坏
3、政策创新:均田制
三、民族关系(第二次融合)
1、五胡内迁
2、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经济思想上接受汉族文化)
3、民族大融合
四、文化(动荡的时代特征)
1、思想开放活跃:儒释道共同发展,儒学地位动摇,佛教的兴盛,少数民族尊儒。
2、文学艺术的活跃(书法、石窟)
五、总体特点
动荡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为大繁荣打下基础的时代。
天人感应与魏晋更替
方今国家大举,新有发调,军师远征,上下劬劳。”“臣闻诸 护却是实实在在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容不得他们不相信。
郡守,有年老或疾病,皆委政丞掾,不恤庶事。或体性疏怠,
综上所述,魏晋更替时期的朝代更替思想十分丰富,不
确立为统治思想后,阴阳五行学说慢慢深入人心,并逐渐在 各阶层人民中流行传播,为人们所接受和信奉。
公元 265 年,“是时晋德既恰,四海宅心”,魏帝知历数 已尽,魏德已衰,晋德当兴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禅位于司 马炎,举行祭天大典,告于上帝曰:“魏帝稽协皇运,绍天 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尧,熙隆大道,禅位虞舜,舜又以禅禹, 迈德垂训,多历年载。暨汉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拨乱济时, 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粤在魏室,仍世多故,几于颠坠, 实赖有晋匡拯之德,用获保厥肆祀,弘济于艰难,此则晋之 有大造于魏也。诞惟四方,罔不祗顺,廓清梁岷,包怀扬越, 八紘同轨,祥瑞屡臻,天人协应,无思不服。肆予宪章三后, 用集大命于兹。”[3](卷三《武帝纪》)“魏明帝青龙元年正月甲申, 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凡瑞兴非时,则为妖孽,况困于井, 非嘉祥矣。魏以改年,非也。干宝曰:‘自明帝,终魏世, 青龙、黄龙见者,皆其主兴废之应也。魏土运,青木色,而 不胜于金。黄得位,青失位之象也。青龙多见者,君德国运 内相克伐也。故高贵乡公卒败于兵。’”[3](卷二十九《五行志下》)按照 五行相胜相克的思想,汉是火德,代汉者应是土德,曹魏承 继虞舜,正好是土德,但晋继承有夏,是金德,金胜土,所以 魏晋更替是五德运行的必然。五德运行学说是那个时代解释社 会变迁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士绅都 非常信奉这套学说,特别是能让平民百姓认同这种思想。
意。”[1](P440)天象学说是其中最能表现天神意志的一种高级形 式,为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具有较高地位和知识水平的士大 夫所重视。最早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大政治家周公旦就时常 扬言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尚书·康诏》中说“天乃大命文 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认为周之灭殷,是上天的使命, 可见,他是在用天命思想来说明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2](P37)。 到春秋时期各国都普遍设置专门的神职官员来观察天道的 变化,为统治者提供关于天象的专门知识。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稿子一:嗨,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这可有意思啦!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以前,咱们的老祖宗觉得天可神秘啦,那是一种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存在。
人们对天充满了敬畏,觉得老天爷决定着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福祸兴衰。
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地开始思考,觉得自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情的发展。
比如说种地,靠天吃饭是一方面,但自己勤劳耕作也很重要呀。
再往后,到了汉朝,董仲舒出来啦,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说法。
就是说,天和人会相互影响,如果皇帝做得不好,老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告。
这在当时可是很有影响力的观点呢。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又有新的想法,强调天理人欲的关系,让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去追求天理。
怎么样,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呀,这也是咱们老祖宗不断思考、探索世界的过程。
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呗!一开始呀,古代的人觉得天老大,人老二,天说啥就是啥,人只能乖乖听话。
那时候,要是遇上啥天灾,人们就觉得是自己得罪了老天,赶紧各种祭祀求原谅。
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墨家主张“天志”,就是天有自己的意志,人得按照这个来。
法家就比较现实,觉得管他天人关系呢,把国家治理好才是关键。
汉朝的时候,“天人感应”可火了。
皇帝要是干得不好,老天就会用各种奇怪的现象来提醒他。
这可把皇帝吓得够呛,也让老百姓觉得天还是很厉害的。
再后来呀,佛教传入中国,也对天人关系有了一些新的影响。
人们开始思考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觉得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今生,还会影响来世。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更加务实,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和处理天人之间的平衡。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大剧,不断有新的角色和情节加入,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你说是不是呀?。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一个大量民族交融的特别时期。
自魏晋以后,中国就进入了汉藩地域文化交融的历史阶段,而民族交融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发展。
以下主要从民族交融政策、引入民族文化、多民族生活、共同发展、互助社会及区域竞争四个方面来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在民族交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当时的政府努力平衡各民族,采取“平等交融”的政策,使民族和谐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普遍采取了皇权政策,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与周边诸民族交融。
同时,政府在政治统治、财政、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也推行了一系列融合民族的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
从魏晋以后,随着汉族文化的不断扩张,在中国南北地方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融合深入到各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新颖的汉外文化混合气氛。
例如,当时魏晋文学有西秦文学、泰山文学、楚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这些文学作品渗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彰显出中外文化的融汇。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生活共存、互助共存的状况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他们扶持彼此、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
例如,当时的匈奴少数民族的晋国同胞被安置到地中海南部,后来又被安置到金沙江西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南朝时期形成了“汉化农业帝国”,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互助社会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政府采取官宦、宗族制度等多种形式,使各民族更好地相互交流、互助,形成了一种互助、交融的社会制度。
比如,古代少数民族曾在官宦制度下担任大臣的相关职务,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治管理,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时少数民族还逐渐接受汉字文化,发展他们的宗族文化,这也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竞争中,少数民族也有机会发展自己,从而融入汉族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制度。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其间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异常复杂。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段时间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玄学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被大量的士人所追求和研究。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它源自道家思想,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深入发展。
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这一理念下,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法则也在人的身上得到体现。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融,成为高尚的人。
二、玄理玄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玄理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宇宙的无限奥秘。
人们通过研究自然和观察事物的变化来理解玄理。
而对玄理的认知,也需要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进行探索和体验。
玄理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修养,还与社会、伦理以及宇宙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是宇宙和事物存在的基础。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之间互为生成和克制关系,构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通过研究和理解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调节自身的体内平衡。
四、至道无形至道无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了道的无形无物,却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至道无形意味着真理和道理是超越人们感官和理性认知的,只有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和悟性才能把握其真正内涵。
在此观念下,人们应该摒弃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五、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实践。
它强调了通过修身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共融,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和提升的一种途径。
修身养性包括内省、静心、悟性和道德实践等多个方面,帮助人们摆脱外在的困扰和诱惑,培养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六、玄学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人才和社会精英的产生和成长,对这一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1、人才的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涌现,可以说是得益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下,朝廷对于才学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助推了人才的崛起和成长。
同时,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也比较开放和多元,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2、社会精英的执政和推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精英的执政和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大多出身于显赫的官僚家庭或习文修史之家,对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政治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精深的理解,对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3、人才和社会精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和社会精英的崛起和成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技术,推动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为政治变革和变革开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1、陆机陆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代表着这个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的形象。
他在诗歌、散文、骈文、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和影响,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2、嵇康嵇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名流、音乐家和思想家,代表着这个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之一。
他对音乐、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和贡献,尤其是他在舞台艺术和音乐创作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和杰出的才华。
3、王羲之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艺术家,代表着这个时期的人才和社会精英之一。
是天人同源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天人同源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源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强调天人关系的统一性。
其发展大致经历先秦、西汉和宋明三个阶段。
殷商时期天人关系是神人关系,人对神无所作为、盲目屈从。
《礼记》所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表明殷人尊崇神灵而轻视礼仪,认为神主宰万事万物、具有至上权威。
西周时期天人关系依然是神人关系,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具有“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
东周时期天人关系表现为:儒家人与义理之天合一和道家人与自然之天合一。
孔子认为天有意志,是道德权威性的根据。
诚如孔子所言“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以仁为道德核心,并认为孝悌之类感情是“为仁之本”。
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性本善,且人之善性乃“天之所与”,并为人所固有,因此天人合一;“恻隐之心”或“仁”的本体论根据在于“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没有人伦道德意蕴,因此贬抑人为,主张勿以人灭天。
老子强调与“道”为一,以“无为”至“无不为”。
庄子主张: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天人合一本体根源是同质(气),同源(道);尊重天然,避免人为。
西汉时期董仲为强化中央皇权,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创制天人交相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间吉凶赏罚,人应遵循“天”意;天的喜怒哀乐,能为人感应;天能决定人,人能影响天;天与人同类,所以天人合一。
董仲舒性三品说认为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且君主教化对人民为善起决定作用。
三纲说主张三纲取诸阴阳之道,可求之于天。
宋明时期思想家们将孔孟“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朴素论断,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将孔孟差等之爱思想,推至博爱思想,再到博爱与差等之爱的统一。
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民彼此是同胞兄弟。
名词解释天人
名词解释天人
天人是一个常用的短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传统。
它是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被视为高于人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和最高权威。
而人则被认为是天的子民,受天的支配和引导。
天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此关系中,人应该遵循天的意志和秩序,追求道德美和至善,并与天共同创造和维护和谐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天人思想在中国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特征之一。
天人关系的基本内涵
天人关系的基本内涵
天人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
持,而自然环境也需要人类的保护和改善。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包括
污染、破坏、资源枯竭等。
3.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
生影响,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4.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类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改善自
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天人关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需要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人关系论的转变
作者: 马艳辉[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史论;天人关系;天人感应;天人相分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天命”与谶纬之说、宗教神学的结合以及“天人相分”之说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史家对天人关系问题探讨的连续性和走向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对于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发展,以新的形式将“天命”继续留在人们的思想中,并往往用来说明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用以附会朝代的更迭、盛衰;另一种是沿着“究天人之际”路线发展,进一步走
向“天”与“人”相分的思想境界。
这两种情况不仅反映在这一时期史家所撰的史书中,也反映在史家对客观历史的评论中,并展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理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以王弼的天人观为例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层次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回答。
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三种。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一直遵循的思想主线,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和谐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共同理想,但是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特点突出的表现为“玄学”,玄学的产生是具体的时代的产物,玄学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力图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统一。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天人观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色彩的天人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进路,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为后来的天与人的贯通提供了借鉴,也为当时的人们摆脱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本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天人关系问题的理论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发展进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着重阐释王弼的天人观,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建立了自己以“无”为主的哲学体系,用“无”取代了“道”,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崇本息末”、“体用不二”与“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力图实现儒与道的贯通,他的这种理想成为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为后来的竹林玄学与西晋玄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
最后,王弼的天人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论证“天人合一”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也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天人观玄学自然与名教贵无论崇本息末一.引言哲学关注的是人,力图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包括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继而继续追问,人从哪里来,人又要到哪里去,人的终极目标在哪里,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构成了每个哲学家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回答是哲学家们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作为一种在世的存在,他要面对的基本关系就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天人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基本关系,对于天人关系的回答是每个哲学家开启其哲学思想的根基,即每个哲学家都必须对此作出回答,以求给现实中的人类提供摆脱困境的方法,它也是让哲学更实践化的一种方式,哲学的确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哲学中的天人关系无疑为人类改造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由天人观而开出的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有着极强的道德实践意义,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也为现实社会的继续发展呈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
康德曾提出关于人的三大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能希望什么,由此构成了他写作三大批判的动机。
无论是东方与西方,都有一个共同理想,就是致力于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哲学进路虽不同但大致目标相同。
西方走的基本道路是天人二分的道路,从一开始,西方就以一种主客二分的思想来透视这个世界,带着一种人特有的理性去审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
从最基本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到伦理实践领域的“事实与价值”问题,都表达了一种最基本的主客二分的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诉诸于人的理性,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为人的理性与自由辩护。
新康德主义也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区分,狄尔泰、李凯尔特等人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分,人是带有价值目的的存在,而自然是自生自长的东西的总和。
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区分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到了休谟这里,留下了著名的“休谟断头台”也被称为“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的二分导致的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是”与“应该”是截然对立的,事实与价值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无法沟通,由此而来道德失去了合法性的依据,人们陷入了另一种恐慌之中。
由休谟这里开始,到摩尔为代表的一些元伦理学家对此问题的探讨,以及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这些都显示出了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分的思想所造成的理论危机。
到了马克思,为解决休谟遗留下来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历史难题,为人类道德寻求理论依据,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将人的实践放在了突出位置,在社会实践的角度成功地沟通了事实与价值,为人的伦理道德成功的寻找到了安身之所,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找到的这条安身立命之所的出发点仍然是依据人与自然二分的视角进入的,只不过它们在后天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层面上实现了融通。
而透视中国哲学,从最开始就是以天人合一的思路开始的,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圆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产生西方所谓的“理性危机”,因为从一开始的哲学进路都不同,中国哲学家们力图实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心灵人性体悟的层面,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大境界强调每个个体内心自由自觉的道德自觉意识,从心灵的发源处就意识到我与万物是一体的,万物与我本来就无二分,以开放的心胸去看待自然的一切,自然的生命的张力与人本身的生命是同样值得祝贺与赞誉的,由心底而生发的对自然的友好就是这样一种天人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不同的哲学家对天人合一的论证过程是不一样的,儒家就是从“亲亲之仁”开始,由“亲亲”到“仁民”再到“泛爱万物”,以这样一种次第的差等顺序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道家则是从本体论的层面出发,从“道”的立场出发,以“道法自然”的视角实现了域中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圆融统一。
本篇就是基于上述基本天人关系的视角切入,去探讨特定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的具体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以后我国持续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玄学的兴起是其间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玄学之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是值得引人深思的,玄学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命境界与生活情趣,中国文化的面貌因此焕发生机。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开启的新的天人关系对于了解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目前学界对于魏晋玄学的研究是比较多的,大致都认同魏晋玄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为代表;其次是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自然论玄学,竹林玄学是玄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最后是西晋玄学,西晋玄学以裴頠的崇有论玄学和郭象的独化论玄学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余敦康在《魏晋玄学史》中认为,魏晋玄学中谈论的“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而又永远不能解决的天人关系问题。
他认为,“自然即天道,是外在于人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必然之理,名教即人道,是内在于人的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应然之理”1,由此而引发天人关系的争论。
道家偏于天道而明自然,儒家偏于人道而贵名教,儒道两家形成对立的两极,魏晋时期玄学的特点就是力图实现儒道的统一。
刘文英在《中国哲学史》中谈到王弼的哲学思想时,主要着重介绍了王弼的“贵无论”哲学,包括“以无为本、崇本举末”,“平章孔老、兼宗儒道”,“体用不二”以及“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论。
并且认为,“王弼后来居上,在思想深度上超过了何晏,不仅成为‘正始玄风’的主要代表,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为整个玄学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石”2。
丁怀真、丁怀超在《略论王弼的天人新义》中认为,王弼作为一代新学的开辟者,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以理性的头脑去把握天与人的相互关系,通过论证人的尊贵地位,推翻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强调了人的自觉,把汉儒的那种天与人相互颠倒的关系又颠倒过来。
褚雯在《试探王弼天人之学》中提到了王弼的“新天人之学”,他的“新”就体现在是相对于董仲舒的“旧天人之学”而言的,王弼一扫经学的神学之风,运用本末之辨、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开启了探讨现象世界背后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潮——玄学,赋予“天人之学”新的涵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魏晋时期的天人关系的特点试图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王弼的天人观为例,对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透视。
本文行文思路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进行的,力图对王弼的天人关系的阐述有清楚的洞察。
首先,介绍天人关系的由来,由先秦至两汉,天人关系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延续到魏晋,结合当时时代的具体内容,天人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王弼1参看余敦康《魏晋玄学史》,第2-5页。
“儒家批评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批评儒家蔽于人而不知天。
事实上,道家言天未尝不及于人,儒家言人往往上溯于天,他们的思想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天人关系这根主轴,从两家运思的方向及其所欲达到的目标来看,都是着眼于天人之合的。
但是,由于天人关系问题是一个善变的怪物,一当说它是合,立刻就分了,这就使得两家都免不了陷入某种矛盾片面,或偏于天道,或偏于人道。
”2参看刘文英《中国哲学史》(上卷),第306-317页。
的天人观是开启了一种新的视野,它的天人观对于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二.天人关系的理论背景上文提到过,天人关系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天人合一”,其次是“天人相分”,第三种是“天人相与”,这三种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基本的天人关系的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家坚持“天人”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有机整体,并要在天人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和谐的,甚至有感情的关系。
各家各派的哲学分歧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看待天人关系,如何处理天人关系,其他一切问题都由此而来。
(一)天人合一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看法是认为天人合一,天不仅是自然之天,还是价值义理之天,天是人的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如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述而》)。
在孔子那里,天的人格神的色彩淡化,面对时运不济,孔子“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们从中得到了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在‘天道’被认信为成就人的意义上,‘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质”3,“天道”对于“人道”具有终极支配的意义。
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来论人的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即“四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之为人内在具有的普遍的价值倾向,由“四心”到仁义礼智“四德”继而推出人性本善,本心即为人的本性,孟子以本心来论人的本性,那人性自然就是善,而且这种善还是先验的,是形上之天所赋予的,具有绝对的无法质疑的意义。
无疑,孟子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论心,孟子思想的安顿处是在天人关系上,孟子通过“心”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存心”、“尽性”、“知天”,由是而知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赋予的,在形上之天那里寻求到了理论的终极依据。
道家同样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
老子把“天”和“人”统一于“道”,并以此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观。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本原。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