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摘要】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发展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事半功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高质量建设者。
【关键词】借鉴;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自身的发展领域,又能够为服务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国的职业教育萌芽早在解放前就在天津等城市就已出现。但是,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被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国内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版)中有数字表明:
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为12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为2826万人(其中研究生140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以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瓶颈。
(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普通本科院校建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一来,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
高职教育应把培养社会需要、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人才;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人才。[1]
(二)教学方法滞后,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数。但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是很高。这种现状既有客观条件的因素(生源素质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等等),也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学内容的选取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三)实践教学建设相对滞后
利用实训、实习基地进行高职人才教学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备教学手段之一。根据教育部2007年的统计,全国己经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80多个。然而,实践教学的建设单靠高职院校自己是完成不了的,这其中需要企业的参与、合作。但是,这种互利互惠的工作如何进行,成为高职院校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二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反聘离退休教师;三是聘请企业、行业的专门人员为兼职教师。前两类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工作。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兼职教师需要贡献出大量的业余时间、报酬不高,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职教师资补充渠道也存在困难,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高职教师任务;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
二、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各异。各国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锤炼,也呈现出了与自身国情相适应的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特点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社会发展较我们更加成熟,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相对完善、系统。德国就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专科学校、职业学院两类。校企合作贯穿于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全过程。“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是在校学生(以学徒身份)接受相关的专门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和场地提供者;一方面,学校是学生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场所。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更加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以实践为主,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
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证书模式与“工学交替”的“三明治”课程。英国制定了国家资格职业证书制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通道。2004年,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现代学徒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宽职业教育对象年龄的限制,扩大和改进学徒课程,更多地赋予雇主权利,等等。目前,英国职业教育主要依靠现代学徒制。
(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1906年,施奈德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
“合作教育”,学界视为合作教育的起源。[2]
以上三种职业教育模式都是经历了几十年以上的实践,不断完善,并且在人才培养效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上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我们要想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走很多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就可以事半功倍的我的我们想要的结果。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有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因此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有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中做”,即通过在高职院校内得理论学习为主要方式,来实现完成对岗位技能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二是“做中学”,即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