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激情·导行

合集下载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班会课教案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班会课教案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班会课教案关注消防珍爱生命班会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能力:对不同的生命观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知识:知道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了解珍爱自己生命的行为表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难点:对不同的生命观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方式:讲述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男孩子的故事,让同学们续尾。

教师点拔: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一:议一议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材料一:美国一小学发生火灾,一小学生勇敢地去救小伙伴,结果,伙伴逃离,自己却葬身火海,而这位小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而受到地方当局严厉处罚。

材料二: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自杀,自杀已成为人类的五大死因之一。

教师:看了这则材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给三分钟时间自由讨论,结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材料一中那位小学生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在火海中救人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结果无谓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材料二中的轻生行为根本不可取,是忽视自己生命的轻率行为,是懦夫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过渡:既然生命是可贵而美丽的,那么我们对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对待呢?活动二:说一说教师:不同的人对待生命有不同的态度。

这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道路。

对待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情景表演1.小明得过且过2.父亲抱着女儿跳楼3.非典之后,更加热爱生活4.小芳用画笔描绘并装扮温馨的家学生发表个人看法(上述四个材料分别反映了对待生命的四种不同态度:得过且过,轻率放弃、倍加珍惜、让她更美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填空内容。

小结:生命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明理激情导行

明理激情导行

明理激情导行作者:吕翠华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01期聋哑青少年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

针对聋校学生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将教师的注意力从单纯道德观念的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因此,“明理、激情、导行”成为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

一、明理明理即阐明事理,其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这是一切思想教育活动的“底线”要求。

在此笔者着重谈谈明理的方法:1,典型事例法即把教材作为一个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得出其中的道理或观点。

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事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

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事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榜样示范法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典型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可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和英雄模范为榜样,来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

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3,讨论法刚入学的学生不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他们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般只停留在表面。

这时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不同的见解、意见,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引导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讨论明辨是非,让他们去发现真善美,去体味真情,进而达到升华自我的目的。

二、激情激情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它的具体要求就是要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在受到外界刺激、诱导后自然流露。

心理学家包诺维奇指出,如果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反对把活生生的学生当做“容器”的“注入式”说:“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学生抒发了自己对父母的真情实感,通过自我体验和自我反省,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回家后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

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作者:孙秀丽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

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

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

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关键词: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5-01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

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

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

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地、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品德与社会》意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

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

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所以我们有责任上好这门课。

“激情、明理、导行”。

思政课可以围绕六个字展开教学:激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愿意这样做的自觉自愿的情感。

明理就是明白道理,为什么这样做。

导行就是指导行为,明白应该怎样做。

要让激情、明理、导行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应该满足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标准。

一、生活性1.新课导入生活化。

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我们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

二、开放性开放性的思政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1.多样化的情景式表演。

例如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2.设计开放式的实践活动。

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三、活动性思政课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参观访问、欣赏等,不管是什么活动形式,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明理激情导行

明理激情导行

明理激情导行明理激情导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广泛,它不仅关乎到个人的素质和成长,更关乎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稳定。

明理激情导行,即是让人们在明确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利用内在的激情和能量来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明理——知行合一,坚持正道明理是指知道或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在知道这些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付诸行动。

明理是由知行合一所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在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后,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灌输知识、引导思考、培养能力,使学生得以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并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只有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才有可能充满激情地去追求。

二、激情——内在动力,充满热情激情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它可以推动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有了激情,人们感到兴奋、充满动力,同时也对取得的成果充满喜悦。

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才有可能使他们全身心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三、导行——引导实现,塑造完美导行即指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指在实现的道路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支持,让人们的成长更快、更健康。

在教育教学中,导行更多的是指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在引导学生上,要善于分析人的个性、情感、兴趣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尽最大的努力协调学生的各种需求,使其激情和明理得到完美的结合。

总之,“明理激情导行”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核心理念,只有明确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充满激情地去追求,才能在导师的指引下,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思品教学:“情”与“理”的结合

思品教学:“情”与“理”的结合

5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 .
好“ 学文明理” 这一重头戏 , 以情感作为载体 , 紧扣 家 笑 口常 开 , 永远 快乐 。 “ 励是 创 造 的灵 魂 ”这 激 , 教材 , 突出学科性 , 力求趣味性 , 注重实效性 。例 样的课堂结束语言颇具力度。 如, 教学《 调节情绪》 一课中 , 在讲到保持快乐情绪 ( 作者 单位 : 茶陵 县 马江 中学 】


■目墨蛋圈
峰 夕

了 1尸 】1 -
r卜
一思
教学 :
素质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教养 的意义时 , 指定几个学生到讲 台前做简单表演 , 内
( 传授 知识 、 成技 巧 )教 育 ( 养思 想 品德 、 会 容是使人开怀大笑的故事 、 形 、 培 教 动作或表情 , 使全班 同 如 何 做 人 )达 到 目的 ( 养 能 力 、 展 非 智 力 因 学情 绪都 受 到感 染 , 、 培 发 形成 热烈 欢快 的气 氛 。然后 让 素) 三者 有机 统一起 来 。思 想 品德课 同样体 现 了这 学 生 回忆 自己经历 的最 开心 的事 情 ,最 后请 学 生 样 的职 能 , 就是 担 负起 传授 知识 , 高觉悟 和 培养 描述 开 心 的情境 。学 生边 分 析 , 体会 , 于认识 提 边 终 能 力三 重任 务 。结 合思 想 品德 课 明理 、 激情 、 导行 到 “ 持快 乐情 绪 ” 保 的重要 性 , 真可谓 水到渠 成 。
四 、 达激 励 , 音袅 袅 表 余 对 全 文 的 总结 既是 一 堂 完 整 好 课 的需 要 , 更
情境 , 感染 学 生 , 引起 学 生思 想情 感 上 的共 鸣 。随 是 思想 品德课 学生 道德 观念 确认 的需要 。“ 画龙 点 着 故事 情 节 的发展 , 学生 也在 起伏 的情感 体 验 中 , 睛 ” 的结束 语不 仅 能 深化 学 生 的认 识 , 而且 能 因势 初 步感 知 到 了培养 不 畏挫 折 的 可贵心 理 品质 的重 利 导 , 达 教 师 的激 励 、 待 和祝 愿 , 是 指 导 学 表 期 也 要性 , 为后 面 的学 习铺 下 了感情 基础 。 二、 以情载理 。 理交 融 情 思想 品德课 本 身感 情色 彩 重 ,只有 充 分发 掘

当代中学生应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学生应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学⽣应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化当代中学⽣应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化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化(⼀)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今,并散发着⽆⼈能及的独特魅⼒,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化积淀,打造国⼈“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化的理解,院校要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千字⽂》、《唐诗》到⾼年级的《宋词》、《名⼈名⾔》,要求学⽣每天利⽤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知”⼊⼿,逐步达到“知⽽⾏”,从⽽完成“⾏更知”的德育途径,(⼆)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院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结合班级的特⾊,把学⽣的⽇常⾏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以校园⽂化建设为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的现实⽣活相联系,在⾃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为主体,要适应⾝⼼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活、贴近未成年⼈的原则,深⼊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课中升华爱国主义、⾰命传统教育,在⾳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其次,⽤丰富多彩的校园⽂化,使传统美德的深⼊⼈⼼,再次,利⽤重⼤节⽇,不失时机地对学⽣进⾏传统⽂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峰纪念⽇的学⽣实践活动,“三⼋”妇⼥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墓等,此外,为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的实际⽣活并运⽤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爱祖国,爱⼈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从⼩树⽴远⼤的理想,(四)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家庭教育是孩⼦接受思想教育的第⼀课堂,家庭教育在孩⼦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重视家庭教育对孩⼦的影响,成⽴家长院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之有效的⽅法,并结合院校的办学特⾊,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先,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期,采取孩⼦做、家长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法,开展“三说三做”活动,“三说”即说三句话:“您好、您⾟苦、节⽇快乐”,“三做”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让⾷、抄三句话”,要求学⽣完成规定动作,写下活动的感受,同时,要求家长虽然不参加活动,但要写下看到孩⼦参与活动后的感受,其次,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中期,采取孩⼦做、家长同做的⽅式,共同实践中华美德,开展以“我和⽗母同做”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由学⽣和家长⼀起探讨,仅仅围绕“忠、孝、礼、诚、信”等内容,坚持明理、激情、导⾏的原则,使孩⼦和家长在活动中明⽩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教案(7篇)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教案(7篇)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教案(7篇)“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教案(篇1)[课标内容]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另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2)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看图片、影视资料等,感知党和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2)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开发西部,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的雄心斗志。

[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难点:国家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是本课的重点。

[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间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那么,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关系问题上,党和国家制订了哪些政策?民族团结是怎样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导入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社会2、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西部大开发[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是怎样得到加强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分析:(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事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也加强了民族团结。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科学课堂教学情况反馈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科学课堂教学情况反馈报告

小学科学 不足: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牵着走的痕迹太明显;关 注学生全体不够。 2.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却忽视学生科学思 维的培养。 3.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不够。
教学建议
1.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坚持素养导向和大单元 视角,按照一定逻辑层次整体设计。
2.活动的设计紧密与学生生活联系。
3.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想融合, 方式多样,主体多元。
4.要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 优点 1.注重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时进行指导。 4.活动中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
不足: 1.核心素养目标意识不强。 2.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回答问题时 不能很好的引领学生说出真实的感受,仅限于一句话、 一个词语。 3.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4.活动的层次性、实效性不够。
2023年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水平评估 与教学视导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 课堂教学情况反馈
小学道德与法治 优点
1.教师能够把握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明理、激情、 导行。 2.注重课前让学生通过小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形 式进行探究学习,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3.法治教育专册注重案例教学。选择和运用社会生活 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 辨析能力。 4.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推送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呈现形 式多样。

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共18篇)

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共18篇)

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共18篇)篇1: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家长学校教师工作职责一、热爱家教事业,遵循教育原则,按教育学规律办事,尽心尽责做好工作。

二、刻苦学习业务,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并努力掌握家庭教育专业知识。

第三,精心制定教学计划,精心备课,精心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文化接受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认真做好家访与辅导工作,虚心听取学员意见,确保受教育率、出勤率在95%以上。

第五,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2:家长学校校长及教师工作的职责制度家长学校校长及教师工作的职责制度1.学校领导要充分关心家长学校的成长,每学期组织教师对全体家长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制定专项培训计划供教师参考。

2.应该定期成立家长学校,让所有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方法,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3.报考家长学校的老师要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认真听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4.教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家长的信息,有效办好家长学校。

5、平时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在家长教育子女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及时给以帮助。

6、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向家长反映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表现,帮助家长制定有关教育子女的办法和措施。

7、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长学员进行走访,更有效地指导家长教育好(文章转自实用文档频道XX09) 自己的孩子。

8、邀请上级有关领导、专家来校对家长学员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广大学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孩子的水平。

篇3:教师工作职责一、教师的基本职责(一)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熟悉并遵守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规定。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乐教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履行教师聘约,积极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按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任务。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5分钟5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5分钟5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5分钟5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5分钟篇1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_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

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

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

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

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

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

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5分钟篇2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叫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思品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

思品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

思品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一、所谓明理,就是讲道理即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讲述、阐述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明理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直接明理阶段,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的某人或某事体现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阶段,即直接明理的升华,也就是在理解课文故事中的某人或某事体现的道理的基础上,更透彻、更广义地理解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道理。

如教学《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了女科学家金庆民是一个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在荣誉面前主动放弃,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的真正勇敢的人。

在此基础上深化明理,通过列举黄继光、董存瑞、崔大庆、赖宁等一大批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人都是真正勇敢的人,使学生理解了真正勇敢的深刻含义。

二、所谓激情,就是激发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觉情绪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另一种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教学中的情感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或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传授知识,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

同时,还要把学生的感情吸引到课文中,与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用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使学生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入境入神,再把课文中的情融汇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文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唤起学生强烈的爱憎,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

如教学《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课时,教师通过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讲述《崔大庆的故事》,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造成独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通过教师这一情感中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对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强烈爱慕和追求之情。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3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3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3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水平、习惯、能力、兴趣等)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这些大部分聪明好学,上进心强。

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较认真,能比较有兴趣的参与到老师预设好的一些实践活动中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也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本学期,主要是在课堂内开展教学,以儿童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操作、探索、调查、游戏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简单的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虽然通过一年级的学校生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提高,能做到关心集体,热爱学校,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短,所以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教育、多开展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讨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各单元主题解读)整册教材的编写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实效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教科书内容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力求反映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

全册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五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

这四个单元既有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又有掌握自然规律和生活中所需基本生活常识的体验、探索、调查的实践机会。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范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范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范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范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

十年来,在各级D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

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

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

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

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

11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11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11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2024年11月德育工作总结篇1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

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

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一、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

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

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

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

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

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通用6篇)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开展良好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步骤的教学,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今天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一年级整体看学生还是很活泼。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冬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通过观察感受寒冷的冬天,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7、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8、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5篇)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5篇)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5篇)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一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有六个班,共有学生三百多人。

通过一年级上期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而一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学校规定;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

二、具体目标: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三、课程内容标准的重点:1、培养学生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

2、培养学生能够愉快、积极地生活。

3、培养学生能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培养学生能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具体教学措施: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进一步明确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3、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并切实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4、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课。

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5、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练习。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一年级下册新道法教学计划3

一年级下册新道法教学计划3

2020-2021学年度一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

但很多孩子在家里被家人过分溺爱,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

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连接中单性的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材,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长、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四、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理·激情·导行
小学生初次接触作文后,小学教师要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环节是:明理、激情、导行。

在教学过程中明理是基础,激情是条件,导行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三个相关联系的环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促使学生早日步入写作殿堂,高速度、高效率地完成小学作文任务。

一、明理明理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明理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每篇作文教学的目的。

对每次作文课要解决的问题,写作中的难点、重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本次作文的基本练习方法。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围绕《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写作训练,教师着重让学生弄懂写作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复杂。

因此,作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由感生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规律,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把深刻的道理明白易懂地让学生通过听课、思考、练习,自己悟出道理,得出经验。

教师要把明理贯串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激情激情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条件。

对小学生作文而言,兴趣是写作的动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需做到:
首先,教师讲解作文的语言要儿童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纳。

在讲解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还要熟悉儿童
的语言特点。

其次,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可以顺其童心,巧妙地把一些作文内容,融入故事当中,最后整理笔记,修改成文。

再次,各种示范交替运用。

示范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示范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行导行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练习是提高作文技能、技巧的关键,要以练为主,以导为辅。

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针对学生整体观察力差的弱点,可以在模仿写作的基础上进行相当数量的“摹写”,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框架,知道一般体裁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