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 4.韻:(1)指韻母。(2)指主要元音、 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 5.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 的代表字。 • 6.韻部:(1)指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相 同的音韻類聚。(2)指主要元音和韻尾相 同的音韻類聚
第二章音韻學的基本知識
• 一、漢語音韻結構特點:
• (一)歷來對漢字字音的分析: • 傳統音韻學上分析字音的方法:聲、韻 • 心理學家唐鉞在《論聲韻組成字音的通則》一 文裏,把漢字字音分為四個部分:起、舒、縱、 收。如:zhuang。 • 劉半農在《北京方音析數表》中,把漢字字音分 為頭、頸、腹、尾、神。 • 現代:聲母、韻頭(介音)、韻腹、韻尾、聲調。
• 13.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 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 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用等韻的學 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 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 韻圖)。
• 14.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 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 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 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 合稱四呼 • 15.尖音:聲母z、c、s跟 i、ü或i、ü開 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 (二)現代漢語語音結構特點: • 1.每一個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個成分;如: 益。 • 2.韻腹和聲調是每個字音必備的成分,是 不可缺少的。 • 3.聲母、韻頭和韻尾不是每個字音非有不 可的成分。
二、反切
• (一)反切的定義、原理: • 反切是一種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注 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如:當孤切都 • 原理: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包括調)。 如:德翁切東。 • 早期的反切上下字使用都是非常任意的。 反切最早不用“切”字,稱“某某反”或 “某某翻”,自唐代宗大曆以後,忌諱用 “反”字,才改稱“切”字。兩字意思相 同,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基本知识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韵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音韵学基本知识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这”、“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音韵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谈谈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谈谈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什么是等韵学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4、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5、什么叫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6、三十六字母是哪些五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重唇音帮p 滂pÁ並b 明m轻唇音非pf 敷pfÁ奉bv 微M舌音舌头端t 透tÁ定d 泥n舌上知¦彻Á¦澄¥娘¤齿音齿头精ts 清tsÁ从dz 心s 邪z 正齿照tS 穿tÁS床dZ 审S 禅Z牙音见k 溪kÁ群g 疑N喉音影O 喻j 晓x 匣Ä半舌音来l半齿音日ü¤7、什么是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普通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具字算是一具音节,一具音节写下来也算是一具字,因此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别: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办法,普通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具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贯通在整个字音上的,那算是音高,即字调。
一具字音普通都能够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要紧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事情。
从这八种事情能够看出以下特点:每一具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要紧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别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别是每个字音非有别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具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办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具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具在上,一具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然而反切的拼音办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办法别一样.早期反切用字基本上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能够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能够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往常,汉字注音普通基本上采取打比方的办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汉语音韵学基础(人大课件)
第二节 《广韵》的体例 广韵》 《广韵》是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而编排 广韵》 的一部韵书,共二六韵,所收字数为26194 的一部韵书,共二六韵,所收字数为26194 个。平声分五十七韵,上声分五十五韵,去 声分六十韵,入声分三十四韵。按平、上、 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又分“ 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又分“上”与 “下”,所以分为五卷。
第一章 音 韵 学
第一节 什么叫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 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中 国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 分。所以,音韵学又可称做历史语音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首先,掌握了汉语音韵学直接有助于汉语词汇学、 汉语语法学和汉语方言学的研究。 其次,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为普通语音学 提供新的资料。 再次,学习音韵学,有助于研究古文字学,有助于 整理古典文献。 最后,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韵体文学,也少不了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现在我们采用王力先生的主张,订古韵 为十一类三十部,它们是:(一)1.之部 为十一类三十部,它们是:(一)1.之部 2. 职部 3.蒸部(二)4.幽部 5.觉部 6.冬部 3.蒸部(二)4.幽部 5.觉部 6.冬部 (三)7.宵部 8.药部(四)9.侯部 10.屋部 (三)7.宵部 8.药部(四)9.侯部 10.屋部 11.东部(五)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六) 11.东部(五)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六)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七)18.歌部 19.月部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七)18.歌部 19.月部 20.元部(八)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九) 20.元部(八)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九) 24.微部 25.物部 26.文部(十) 27.缉部 28.侵部 24.微部 25.物部 26.文部(十) 27.缉部 28.侵部 (十一) 29.叶部 30.谈部 29.叶部 30.谈部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知识
一等韵:没有韵头,韵腹元音为[α][ə][o] 等后低元音。 二等韵:没有韵头,韵腹元音为[a][æ ]等前低元音。 三等韵:有韵头[i],韵腹元音为 [ε ]或无韵 头,韵腹元音为[i] 四等韵:有韵头[i],韵腹元音为前、高元音[e]. 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有分歧的是对四等韵的认识,自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以来,很多音韵学家认为四等韵有韵头i,而另外一些学者 则认为四等韵没有韵头i。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 汉语史》、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都采用第一种观点。本 课程也采用了这种观点。
寒雨连江夜入吴[u], 平明送客楚山孤[u]。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u]。(模韵) 去年寒食洞庭波, 今年寒食襄阳路[u] 不辞着处寻山水, 只畏还家落春暮[u]。(暮韵) 到了元代,归纳韵的条件有所改变,《中原音韵》19韵, 不论声调。
二、从研究语音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 为了研究语音,音韵学家提出“摄”的概念来统帅《广 韵》 各韵。“摄”就是统摄的意思。归纳“韵摄”的条件比归 纳韵 的条件宽泛,不论韵头,不计声调,对韵尾的要求也不很 严格,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 韵为一摄。所谓韵尾部分相同,是指阳声韵的韵尾与其相 配的入声韵韵尾发音部位相同。如: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 [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 [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在现代汉语中,共有开、齐、合、撮四呼,中 古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和合口呼。合口呼是 指有韵头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韵母。其余的皆为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知识一.音韻學概述1,音韻學的基本內容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裡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英文名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2,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
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兩字配合起來切出一個漢字的讀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黃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四、开合,xx: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xx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6、(清)xx《词xx》: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
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xx》106韵韵目。
直音法变通形式:
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
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音韵学知识二
❖ (1)喻三归匣
❖ 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中一部分零声母字 (主要以[u]开头的,也有以[i][y]开头的字) 在中古属喻三母,在上古属于匣母。从谐声 偏旁看,喻三和匣母有互为声符的:云(喻 三)——魂(匣),王(喻三)——皇 (匣),或(匣)——域(喻三),华 (匣)——烨(喻三)
❖ 曾氏列举了很多例证,如:“古读‘瑗’如 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 公羊作‘陈孔瑗’。”(瑗属喻三母,奂属 匣母)
❖ 第四 第七类 微部
❖ 第八类 脂部
❖ 第九类 歌部
第十类
❖ 第十一类
入声韵 职部 锡部 铎部 屋部 药部 觉部 物部 质部 月部 缉部 葉部
阳声韵 蒸部 耕部 阳部 东部
冬部 文部 真部 元部 侵部 谈部
几个与上古韵部相关的概念
❖ 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 韵之间相互转变。它是由孔广森提出来,由 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因为孔广森不认 为上古有入声韵,将入声韵看作阴声韵并与 真正的阴声韵归入一类,所以阴阳对转准确 地说应该是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 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
❖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 失落。
❖ 孔氏的“阴阳对转说”正确解释了上古韵文 中阴(包括入声韵)阳通押的现象。
❖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 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声韵,一个入声韵变 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 不变,主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
❖ 再如: 陈骈又作田骈,常棣又作棠棣。从周
得声的字有调、彫、雕、凋等,从真得声的 字有颠、填等,从者得声的字有睹、都、堵、 赌等。从译音看也可提供证明,如唐以前印 度译作天竺、身毒等。福建话茶读[ti],猪读 [tu]。
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韻、韻母、韻部關係圖 韻部
韻頭 韻腹 韻尾 聲調
韻母
韻
• 4、韵类 • 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了韵腹、韵尾相同 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 如果在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 韵类。 • 同一韵类里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 调完全相同。
• 5、韵摄 •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概念。 •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 十六摄,只要韵尾相同或相近,韵腹相同 或相近的都可以归为一摄。
(三)五音和七音
• 五音和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对声母按发音部位 进行的归纳。 • 1、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梁· 顾野王的《玉篇》, 从发音部位分声母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和喉音。 • 2、七音:最早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后来,人 们又分舌音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分齿音为齿头音 和正齿音,分唇音为重唇音和轻唇音。这样,从 发音部位来分的声母就成了七音,实则为十类。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八)四声和平仄
• 南朝齐梁年间,沈约等人才归纳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 但只有调类,没有调值。 • 关于古声调的调值: •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有这样的描述:“平声哀而安,上 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明代真空和尚有《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每一种调类又分化成阴阳两 类,这个分化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清声母的归阴调 类,浊声母的归阳调类。这样,古调类就成了八类:阴平、 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到了普通 话里,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入声消失,分别归入阴 阳上去,形成了普通话的四声,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 派四声”。 • 古今调类的演变,可用下表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
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
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用得比较多,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若送。
”对於这种注音方法,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類,益使人疑。
”直音法:汉代开始,有了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给某字注音。
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
”又“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
”条件:要有同音字。
直音法使用了很长时间.现代的辞书(如旧《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
局根性:1,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同音字。
清人陈澧《切韵考》批评:“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
”2,方言读音。
反切:产生时代: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又说:“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叔然是汉末人孙炎的字。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等人都以为“反切”是孙炎创造的。
事实: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比孙炎早几十年的王肃著《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条反切。
应劭《汉书注》中也用了反切注音,如《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沓”读“长答反”。
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推断,约在东汉後期(公元2世纪)反切就出现了。
历史背景:1、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印度古代梵文。
梵文是拼音文字,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就要懂得梵文;另外,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从印度来了一批高僧,他们为了宣传佛教,就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声明:梵文sabda-vidya的意译。
佛教中的“五明”之一,即关于语音文字语法的学问。
声明随着佛典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
因明悉昙:梵文siddham的音译,是一种供童蒙学习语言的练音表。
梵文有33个辅音,14个元音(如果算上“太空点儿”和“涅盘点儿”,就是16个元音)。
悉昙则是把梵文元音依次同辅音相拼,每拼一周为一章,所以悉昙又称悉昙章。
一般全书18章。
悉昙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对等韵学的产生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
2、有人认为,反切是中国固有的,不是受外来的影响产生的;早就有诸如“不可为叵”、“之乎为诸”的说法。
“不可为叵”之类只是一种合音,完全出於自然,而反切是自觉地运用拼音原理,对汉字的读音有了科学认识和分析。
反切比起譬况、读若、直音,科学得多。
反切的应用是汉语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
早期不用“切”,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後,将“反、翻”改为“切”。
意义都是“反覆切摩”。
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
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
”局限性:1、反切的上下字各家不一,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去表示,如《广韵》表示声母[t]的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得、德、冬”等七个。
《广韵》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记忆困难。
2、反切还有方言,古今音,时代性的问题。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反切,由於古今音发生了变化,所以按照现代的音去读;往往切不出来正确的读音。
要想正确地将反切拼切出来,必须掌握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帮非:闭,方结反;滂敷:扑,敷卜反;並奉:庞,扶公反;明微:莽,亡荡反;端知:猪,丁鱼反;透彻:卓,吐浊反;定澄:轴,大六反;泥娘:溺,奴学反;玄应《一切经音义》:帮非:讽,不凤反; 滂敷:潘,敷袁反;並奉:髌,扶忍反; 明微:牧,亡福反;端知:沖,都用反;透彻:討,恥老反;定澄:撞,徒江反;泥娘:喃,女函反;(1)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必须一致,但是阳平声的反切下字可以切阴平字,阴平声的反切下字也可以切阳平字,因为宋代以前平声不分阴阳。
例如:公,古红切。
今音:公,阴平;红,阳平。
羁,居宜切。
今音:羁,阴平;宜,阳平。
恢,苦回切。
今音:恢,阴平;回,阳平。
新,息邻切。
今音:新,阴平;邻,阳平。
刀,都劳切。
今音:刀,阴平;劳,阳平。
轻,去盈切。
今音:轻,阴平;盈,阳平。
鸠,居求切。
今音;鸠,阴平;求,阳平。
(以上是以阳平切阴平。
)龙,力钟切。
今音:龙,阳平;钟,阴平。
慈,疾之切。
今音:慈,阳平;之,阴平。
徒,同都切。
今音:徒,阳平;都,阴平。
团,度官切。
今音:团,阳平;官,阴平。
樵,昨焦切。
今音:樵,阳平;焦,阴平。
房,符方切。
今音:房,阳平; 方,阴平。
谈,徒甘切。
今音:谈,阳平; 甘,阴平。
(以上是阴平切阳平。
)反切上字代表声母。
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乌哀都切伊于脂切忧于求切央于良切安乌寒切烟乌前切(2)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必须一致,但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关系,拿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去就不一致了。
鸡,古奚切。
契,苦计切。
奚,胡鸡切。
谐,户皆切。
皆,古谐切。
奸,古颜切。
《广韵》的反切,和六朝人的反切基本上是一致的。
唐陆德明所著的《经典释文》,其中所采的反切是六朝人的反切,在语音系统上和《广韵》没有显著的差别。
有时候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稍有不同,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声母或韵母则是一样的。
例如“蒌”字,《经典释文》有两读,即力俱反和力侯反,《广韵》也有两读,即力朱切和落侯切。
反切改良:从宋代开始,如《广韵》的“鸡,古奚切”,《集韵》就改成“坚奚切”;《广韵》1008和《集韵》1039都是宋代的书,成书时期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有许多改进。
原来在韵母系统中有所谓洪音和细音,粗略地说,洪音相当于开口呼和合口呼,细音相当于齐齿呼和撮口呼。
《集韵》的作者已经注意到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洪细相当,对《广韵》的反切有了系统性的修正。
例如:条,《广韵》徒聊切,《集韵》田聊切。
田,《广韵》徒年切,《集韵》亭年切。
鸡,《广韵》古奚切,《集韵》坚奚切。
契,《广韵》苦计切,《集韵》诘计切。
奚,《广韵》胡鸡切,《集韵》弦鸡切。
皆,《广韵》古谐切,《集韵》居谐切。
谐,《广韵》户皆切,《集韵》雄皆切。
奸,《广韵》古颜切,《集韵》居颜切。
间,《广韵》古闲切,《集韵》居闲切。
坚,《广韵》古贤切,《集韵》经天切。
敲,《广韵》口交切,《集韵》丘交切。
嫌,《广韵》户兼切,《集韵》贤兼切。
但是,如果要求二字连读成为一音,《集韵》的做法还是很不够的。
明末吕坤《交泰韵》,清初潘耒《类音》,都曾设计新的反切方法,使二字连读成为一音。
二人的意见大致可以概括成为几条:1.反切上字要用本呼,也就是以开口切开口,齐齿,合口切合口,撮口切撮口。
2.反切下字要用以元音开头的字。
3.关于反切上字的声调,吕坤主张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张以仄切平,以平切仄(仄声指上去入三声)。
4。
关于反切下字的声调,吕潘二人都注意区别阴平和阳平,即阴平切阴平,阳平切阳平。
这是因为从元代以后,平声已经分化为阴阳两类。
5.反切用字尽可能统一起来.如“古奚”切“鸡”就不是用的本呼的字,因为“古”是合口,“奚”是齐齿。
经过宋人改良後,坚奚切“鸡”是用的本呼的字。
吕坤、潘耒等人还进—步将反切下字改用以元音开头的字(即零声母的字),同时顾及声调的阴阳。
比如“德红切东”改为“笃翁切东”。
原来的切上字“德”与切下字“红”不同呼,而“红”与“东”也不同阴阳。
切上字“笃”和切下字“翁”都是合口呼,“翁”是个零声母字,而且和被切字都属于阴平调,这样确实比较容易切出准确的读音来。
问题:就是以元音开头的常用字不好找。
找不到只好用个生僻的字,实际上等于没有注音,因为人们不认识,失去了注音的意义和作用。
後来,清初李光地等奉敕写了一部《音韵阐微》(1726),继承了吕潘二人书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缺点。
《音韵阐微》的反切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1)虽然尽可能做到用元音开头的字作为反切下字,但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勉强使用生僻的字。
在个别地方可以灵活些。
(2)尽可能用没有韵尾的字作为反切上字,但是也不要绝对化。
(3)尽可能做到反切上下字都有固定的字。
一般地说,同声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上字一定相同;同韵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下字一定相同。
唯一例外是当反切上下字自身及其同音字被切的时候,不能不变通一下。
(4)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同呼。
(5)反切下字要分阴阳(指平声)。
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音韵阐微》的反切方法的改善:干,《广韵》古寒切,《阐微》歌安切。
看,《广韵》苦寒切,《阐微》渴安切。
官,《广韵》古丸切,《阐微》姑剜切。
坛,《广韵》徒干切,《阐微》驼寒切。
兰,《广韵》落干切,《阐微》勒寒切。
团,《广韵》度官切,《阐微》徒丸切。
鸾,《广韵》落官切,《阐微》卢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