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学综合考研国家统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教育学综合考研测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10年08月03日09:06来源:人民网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A.道法之争 B.儒道之争 C.儒墨之争 D.名法之争
2.荀子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雅儒 B.大儒 C.俗儒 D.贤士
3.鸿都门学创办于()A.唐代 B.东汉 C.春秋 D.西汉
4.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要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的是()A.董仲舒 B.荀子 C.王充 D.孔子
5.《千字文》的作者是()A.西汉的史游 B.东汉的蔡邕 C.南北朝的周兴嗣 D.南宋时期的王应麟
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提出"教育独立论"的是()A.蔡元培 B.严复 C.杨贤江 D.容闳
8.《忏悔录》是()的著作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奥古斯丁 D.西塞罗
9.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A.蒙旦 B.拉伯雷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被教育史家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是()
A.马丁路德
B.布跟哈根
C.梅兰克顿
D.斯图谟
11. 在卢梭划分的四个学龄阶段中,()的重点在于智育和劳动教育。
A.婴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2.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为()
A.《费里法案》
B.《巴特勒法案》
C.《巴尔福教育法》
D.《富尔法案》
13.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克伯屈 B.鲍尔斯C.狄尔泰D.斯普朗格
14.在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中,认为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的是()A.劳动力市场理论B.教育万能论 C.人力资本论D.筛选假设理论
1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俗语和"孟母三迁"的故事反应了()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人的活动 D.学校教育
16.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他们固定的价值观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A.体谅模式 B.集体教育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17.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A.潘菽
B. 房东岳
C. 廖世承
D.杨贤江
18.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对功利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
B.好孩子定向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19.小明两岁半就学会正确使用“你”、“我”、“他”三个代词进行言语交流,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20. 以下哪个是邓克尔提出的() A.功能固着 B.酝酿效应 C.原型启发 D.思维定势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
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5.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三、论述题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C
6、A
7、A
8、C
9、D10、C11、C12、B13、B14、D
15、B16、C17、C18、A19、B20、A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答: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3)论道德教育: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必仁且智”;“重义轻利”。
2.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
答: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智慧、身体强壮、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
在《天鹅之歌》中,他写道:“依据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这里所说的“完全平衡”,就是指德、智、体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裴斯塔洛齐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及劳动教育几个方面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把潜藏于人身上各种渴求发展的生理能力和力量充分发展起来。
裴斯塔洛齐极为注重道德教育,视之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裴斯塔洛齐反对口头的道德说教,强调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道德行为的练习起着巨大作用。
裴斯塔洛齐把爱人类,进而爱上帝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把道德教育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对的。
但他强调爱人,特别是强调爱劳动人民,这又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性质,有着进步意义。
裴斯塔洛齐极为重视知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经验发展儿童比较、判断、思维能力,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这一思想显然是正确的,对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死记硬背有着巨大意义。
裴斯塔洛齐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之间也缺乏内在的联。
但必须指出,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裴斯塔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工场与学校合一的教育家,这一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反映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本身的进步。
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及特征是不同的。
⑴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
从传授者的角度来年,主要是讲解与示范;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主要的理解学习任务,形成目禁区表象和目标期望。
⑵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逐个学习。
⑶联系定位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面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⑷自动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的熟练期阶段。
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答:⑴教育调查报告的主要结构: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⑵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与格式: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⑶学术论文的概念与特点: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
特点:学术性,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
⑷学术论文的基本类型: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
⑸学术文化文的框架结构:包括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5.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答:(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三、论述题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答:⑴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①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开察举之先声。
②汉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迄东汉,大体未改。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
④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⑤南北朝后期,依靠门资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科举考试制度便应运而生。
⑵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①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
②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
③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下产生的标志。
④科举考试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
科举考试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而不由地方察举。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
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科举考试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
⑤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种:“生徒”和“乡贡”。
报考的步骤是:乡试、、吏部复试。
⑶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①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不着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第一,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第二,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三级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
第三,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②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第一,取士必由学校。
希望学校能摆脱附庸于科举的地位,真正成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
第二、科举考试专设进士一科,撤消明经等诸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试经义、论、策。
颁布《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标准,其目的在于以经书施于世用。
⑷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
第二步称为“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
第三步称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
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会试之后(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不得自由发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⑸历史作用:①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②科举制比较说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
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⑹流弊: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略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看来好像公平合理,实际上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⑺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均有一定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出了以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弊病,于是在提倡开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废止科举考试制度的主张。
清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1905)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至此完全停止。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