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及明代文学(汇总)

合集下载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明朝文学以古文为主,继承了唐宋时期文学的传统,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二、文学流派 1. 戏曲明代的戏曲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展了许多戏曲剧种,如京剧、湘剧、评剧等。

其中,京剧是明代的主要剧种,它融合了唐宋元明的戏曲艺术,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2.诗歌明代的诗歌继承了唐宋诗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真实的感受。

著名的明代诗人有杨慎、杨基、杨慎堂、王世贞等。

3.散文明代的散文注重纪实和议论,散文作品常常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观察和思考。

明代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唐寅、袁宏道、冯梦龙等。

4.小说明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

明代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于世。

三、文学主题 1. 忠诚和孝顺明代文学注重儒家伦理观念的传播,强调忠诚和孝顺。

许多明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忠诚和孝顺的主题,如《孝经》、《百善孝为先》等。

2.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明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描写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3.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明代文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家庭等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明代文人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一些人生哲理。

四、艺术特点 1. 古文风格明代文学以古文为主,注重文学语言的庄重和严谨。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修辞手法明代文学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情感真实明代文学作品注重真实感和情感的表达,文人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影响与价值明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文学体裁众多,包括诗、词、曲、小说、杂剧等等。

1.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继承了唐代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以辞章派为主,强调辞藻华丽,多用典、善用夸张修辞手法;清代则以豪放派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雄浑豪放的诗风。

2. 词:明代词主要发展了辞章派,注重言情,重视修辞技巧和音韵的搭配。

清代词则更加注重写景、写情,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悲凉的意境。

3. 曲:明清时期的曲主要有晋、元、金、京四大曲派,分别以山东、江苏、湖广、浙江为代表地区。

曲以其抒发悲凉的意境和情感为主要特点,同时注重音乐和表演的艺术性。

4. 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发展迅猛,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品。

明代以《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主要描写英雄豪杰和仙魔神佛的故事。

清代则出现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注重描写庶民生活和女性形象。

5. 杂剧:明清时期的杂剧是以曲为主要形式的戏剧,它是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的综合体。

明代的杂剧以“诗、词、曲、演、辞、旋、绕、调、哭、泣、笑、乐”为特点,清代的杂剧在继
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舞蹈、杂耍等。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文学体裁丰富多样,既受到了唐代文学的影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当
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歌流派明清时期的诗歌流派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晚明的“江左派”和清代的“浙西派”最为著名。

晚明的“江左派”是以杨慎、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代表作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清代的“浙西派”则是以袁枚、纳兰性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代表作有袁枚的《世说新语·破幽梦》等。

2.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京剧”和清代的“评剧”最为著名。

明代的“京剧”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清代的“评剧”则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四大奇书”和清代的“红楼梦”最为著名。

明代的“四大奇书”是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金瓶梅》这四部小说。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赞赏。

二、明清时期文学流派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文学流派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范式。

无论是诗歌、戏曲还是小说,都吸收了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摘要:一、明朝文学概述1.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二、清朝文学概述1.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吴承恩与《西游记》3.施耐庵与《水浒传》4.曹雪芹与《红楼梦》四、清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纳兰性德与《饮水词》2.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五、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2.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3.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正文: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朝与清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繁荣,流派纷呈,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明朝与清朝的文学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明朝文学概述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方面。

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主要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情小说等。

代表人物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清朝文学概述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特点。

主要文学流派有:考据学派、骈文派、唐宋诗派等。

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纪昀、蒲松龄、吴敬梓等。

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寓意深刻。

3.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小说,讲述了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古典诗词和小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

一、古典诗词明代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这是历代文学中的一大特点。

明代的古典诗词以律诗为代表,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诗虽然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明代的古典诗词却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明代的古典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四声韵、反复叠用、押韵匹配等技巧,同时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明代的古典诗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唐寅的《浣溪沙》、文征明的《水调歌头》等。

清代的古典诗词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以乾隆年间的“乾隆诗派”为代表。

乾隆诗派注重写实和形象描绘,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也成为了清代诗歌创作的主流。

二、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明代的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而清代则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明清时期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明代的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叙述,而清代则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

同时,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一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其中《红楼梦》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三、文学流派和现象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其中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

1. 长篇叙事体散文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长篇叙事体散文。

在这个时期,散文成为了多种文学类型的重要载体之一,而长篇叙事体散文则是其中一种形式。

长篇叙事体散文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维桢的《镜花缘》,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 调寄歌谣和曲艺文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其中之一就是调寄歌谣。

调寄歌谣是一种将原有的词牌改用新的曲调进行演唱,从而形成新的作品的文艺形式。

这种形式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味和人情味道,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作品评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文学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

在明朝的文学作品中,既有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诗词,也有关于士人自省的故事小说。

本文将着重讨论明朝的文学流派以及其中的代表作品。

一、文学流派明初文学以“七子”为代表,后来又出现了“沈门”“文学阁”等流派。

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特定的文学倾向和写作风格。

1、“七子”“七子”是明初文坛上的七位杰出诗人,分别是徐祯(1392-1470)、杨士奇(1403-1478)、薛稷(1426-1496)、祝枝山(1421-1493)、杨慎(1488-1559)、徐渭(1521-1593)、杨基(1533-1599)。

他们的诗歌语言简练,清新自然,写作风格高雅脱俗,是广泛传诵的诗人。

2、“沈门”“沈门”是明朝中期的文学流派,以沈括、沈德符、方孝孺、杜安、葛应求、张懋中等人为代表。

他们的文学理念是“学以致用”,追求实用性,文学作品具有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点。

3、“文学阁”“文学阁”是以明代文学家阮元为中心的文学组织,以中兴奋斗精神为主旨。

他们注重文学的价值评判,着力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文学阁成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阮元的《人月圆》等。

二、代表作品评价1、《全芳备祖后集》《全芳备祖后集》是明朝中期宫廷中女性诗歌的代表作品,由王樾和郝懿行等撰写,内容涵盖了各类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女性诗人在表现自身情感方面,更强调个性化、真实感,以及语言的灵动、细腻等特点。

这一作品代表了明朝中期女性诗歌的高峰,值得文学爱好者们深入探究。

2、《水浒传》《水浒传》是明朝小说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明朝民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面貌。

《水浒传》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广受读者欢迎。

明清文学

明清文学

①反封建礼教精神:爱情的主题。通过花妖狐鬼和 人相爱,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美好生活的向 往。如《婴宁》、《聂小倩》等。 ②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如《贾奉雉》、《司文郎 》等。 ③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织》 等。
明清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诗歌
(一)明前期:
高启:表现个人化要求和自由精神及其不能实现的 痛苦 宋濂:“文以载道” 的道统文学观。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为代表 的高级官僚的创作,宣扬程朱理学,反映上层官 僚的生活。多应制唱和之作,追慕宋人风范,既 非真实情感的抒发,也缺乏社会生活的关怀和艺 术创作的热情。
(四)清末
曾国藩的“湘乡派”:意重振桐城派声威,形 成所谓“桐城派中兴”,实际上是桐城派的回 光返照。
三、词
(一)清前期: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为三大 家。 陈维崧: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豪放词 派的传统,也有一些婉媚之词,但追仿辛弃疾的 痕迹过重,有些词较为粗率。 朱彝尊:主张宗法南宋词,推举姜夔、张炎等婉约 词风,标举“清空”、“醇雅”,后龚翔麟选朱 彝尊、李良年、沈登岸、李符、沈日宰及他自己 的词编为《浙西词派》之名 纳兰性德:崇尚南唐后主李煜、用自己的语言抒写 自己的人生感受,作词主情致,不事雕琢,其人 生无聊和表现男女之爱的词写得哀婉凄清,十分 感人,纳词的基本特点:“天才绝高”“纯任性 灵”。 有《饮水词》300多首。王国维对他评价 甚高,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 认为他的词“直追后主”。

英雄传奇《水浒传》: 社会理想和现实伦理的冲突
故事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但《水浒传》中 的故事与人物,梁山泊108将基本上都出于艺术虚构, 不象《三国》中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基本都是存在的。 宋元话本、杂剧中“水浒”英雄故事广泛流传,元明之际 施耐庵、罗贯中整理成书。 1、《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忠”、“义”不能两 全 1)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的 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着重揭露了北宋末 年政治的黑暗,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2)生动地描绘了起义进程,歌颂了起义英雄形象;写 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起义失败的内因。

明清文学

明清文学

名词解释:1.茶陵派: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有较大影响的诗派。

以李东阳为代表,因其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邵宝、鲁铎、石等人。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

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创作上由于其长期的台阁生活而保留台阁体的痕迹,风格雍容典雅,平正华丽,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束缚个人真情。

李东阳的“轶宋窥唐”对后来的“前七子”产生一定影响。

2.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以复古自命,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同时也包含某些弊端。

题材方面重视时政,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民生忧苦,有强烈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

同时也从丰富的庶民生活、下层市井人物生活中汲取创作题材,偶有佳作3.《四声猿》:明朝徐渭所作。

其名语出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作为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其中《狂》和《玉》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

《狂》把邪恶的权奸曹操打入地狱,判官做导演,请衡将当年击鼓骂曹的片段再次表演。

《玉》写政权与佛权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相互算计,又写佛徒的生理欲望与佛门戒律的尖锐冲突。

《雌》写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凯旋归来后嫁与王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徐渭自己可进可退的政治理想。

《女状元》女扮男装的黄崇考上状元获取官职,但向意欲招婿的周丞相说破女儿身后,只好弃官为人媳,埋没才情。

《女》杂剧全用南曲,具备开创意义。

并且部分地表达了徐渭抱负难展、徒叹奈何的苦楚、辛酸与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

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

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

著名流派有: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

“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

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

茶陵派。

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

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

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

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

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

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

但也有盲目尊古的不良倾向。

后七子。

嘉靖至隆庆年间的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七人为骨干,李、王为首领。

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但言论更激进,声势更浩大。

王世贞认为文章一代不如一代,东汉文弱,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再往后便无文章可言了。

后七子为扫荡自“台阁体”后弥漫文坛的恶劣文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弊。

唐宋派。

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

他们尖锐批评复古派食古不化、诘屈聱牙的文章作法,强调文章应直抒胸臆,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散文家是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

他的散文善于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

归有光描写琐屑人事,抒情婉曲含蓄而感人至深。

特别是《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怀念亲人的散文,通过一两件小事表现对亲人的追思和挚爱,催人泪下。

公安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

以公安人(今属湖北)“袁氏三兄弟”为代表,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是其思想和理论先导。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精通外语,不信仙、释、道,对儒家学说多有批判。

李贽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提倡“童心”和“迩言”。

“童心”指人的本性;“迩言”指民间声音。

二是鼓吹“自然”与“发愤”。

推崇自然之美,追求文学的解放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气质。

三是重视戏曲和小说。

叛逆封建正统文化,提升鲜活的世俗文学的地位。

李贽的思想给了公安派很大启发。

针对文坛积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和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通变说”和“性灵说”。

“通变说”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不可拘泥古人。

“性灵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个性、发露真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

因此,真文学必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冲决禁锢创作的桎梏。

竟陵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竟陵派也反对复古拟古,主张“性灵”,但与公安派有所不同。

钟、谭所谓“性灵”是指古人诗词中的精神。

他们认为公安派的创作过于俚俗化,因而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从创作实践来看,竟陵派实际上是主张学古的,与复古派不同的是他们强调学古人的精神气质。

复社。

崇祯初年产生的文学社团,脉延至清初。

主张“兴复古学”,故名“复社”,由江浙一带为主的十多家社团联合而成,以张溥、张采为首,后期成员中包括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吴伟业、侯方域等著名文士。

复社带有浓厚政治色彩,以东林党后继自居,公开反对政治腐败和阉党专权,曾多次举行大型集会,声动朝野。

复社在文学方面深受复古派影响,但更自觉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人民同阉党的斗争,慷慨激昂之气洋溢于字里行间,为后世传诵的名篇。

(二)明代戏曲。

作为通俗文学最大众化的形式,戏曲在明代有较快发展。

明代戏曲包括传奇和杂剧。

前者传承宋元南戏,后者传承金元杂剧,形成一南一北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传奇为主流。

明代戏曲最辉煌的成果是由戏剧大师汤显祖创造的。

汤显祖对王守仁哲学和李贽思想推崇备至,深受其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叛封建伦理教化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蔑视权贵,坚持操守。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

由于汤显祖的影响,不少人纷起仿效,形成了“临川派”。

(三)“三言”“二拍”与明代拟话本。

叙事性通俗文学的繁荣,是明代文学史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拟话本的勃兴。

拟话本是随着明代中期宋元话本大量刊行而流行起来的。

它是案头文学形式,是文人整理、摹拟宋元话本形成的白话短篇小说,其结构特点与话本相近,多用俚俗口语,首尾有诗,中间穿插点缀诗词。

拟话本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城市生活成为小说的重要题材,许多故事都以衙门、寺院、茶楼、酒肆、商铺、旅途、家庭、街巷为背景展开。

二是市民成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商人、工匠、小贩、衙吏、僧侣、倡优常常作为正面形象来描写。

三是市民思想在小说中得到较多反映,外遇、偷情等两性关系往往被欣赏和肯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拟话本以贴近市民的语言、内容、主题,迎合了市民读者群体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

在明代拟话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言”“二拍”。

(二)清代文学(三)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最后阶段。

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白话小说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享誉文坛,《红楼梦》则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长篇小说,成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绚丽夺目的东方瑰宝。

清初戏剧也产生了有影响的佳作,《桃花扇》、《长生殿》等作品丰富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创作实践。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有发展。

清代诗文体裁多样,作家众多,流派纷纭。

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虽然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但与小说、戏曲相比,诗文创作成就尚嫌逊色。

(一)清代诗文。

清初诗文创作最常见的是遗民主题。

但与元初、明初的情况相比,清初诗文所表现的遗民心态突出的是对当朝统治的不满,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

此外,诗歌方面,屈大均、吴嘉纪、施闰章、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均有佳作,其中,王士祯倡导“神韵说”,影响颇大。

散文方面,较有影响的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

陈维崧的骈文才气横溢,为人称道。

本时期著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等。

陈推崇豪放,是阳羡派代表;朱力倡婉约,是浙派首领。

清代中期文论和流派显得活跃。

持“格调说”的沈德潜强调格律体制和声律的重要性,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

他所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是影响较大的选本。

持“性灵说”的袁枚,自号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是乾隆、嘉庆时的代表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率真灵巧,清新自然,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活泼机趣,情感真挚。

在文论方面也有建树,其《随园诗话》最具代表性。

与袁枚齐名的蒋士铨也持“性灵说”,他的七言诗苍莽遒劲,有不少揭露时弊之作。

赵翼与袁、蒋的文学主张相近,诗歌浅近流畅,富有哲理。

黄景仁是黄庭坚后裔,一生贫病。

其诗作多抒发穷困不遇和孤寂凄楚的情绪,苍凉悱侧,哀婉动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也是出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体恤民生疾苦,抨击时政黑暗,洋溢着愤世嫉俗的精神。

肌理派是清代以翁方纲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本派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

(四)这一时期在散文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这就是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义法”。

按照方苞的说法,“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

“义”和“法”的关系,就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义法”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刘大櫆则强调了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整合了方、刘的主张,指出写作贵在“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桐城派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清真雅正、文从字顺的文风,产生了极大影响,备受推崇,流风所及延至清末。

清代后期,“盛世”景象开始幻灭,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文化专制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箝制十分严重,文坛空气沉闷窒息,诗文创作已鲜见活力。

散文方面以阳湖人恽敬、李兆洛和武进人张惠言形成了阳湖派,主张散、骈结合,百家兼取。

词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常州派,其主要人物有张惠言和荆溪。

人周济,强调词的社会意义,推崇厚重深美的词风。

诗歌方面王昙、孙原湘、舒位被称为继“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三家”,作品较为清丽精巧。

(二)清代戏剧与“南洪北孔”。

清代戏剧形式仍分为传奇和杂剧。

传奇在清初相当活跃,特别是借古讽今,褒忠贬奸,反映遗民心态和世态炎凉的剧作受到欢迎,显示出戏剧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顺治至康熙年间,剧坛影响较大的是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

这一流派针对明代传奇冗长繁缛的弊端作了一些改革,使场次更加紧凑集中,曲白更加通俗浅近。

他们还注重发挥戏曲的社会作用,以戏曲反映时事和现实矛盾,《清忠谱》(李玉等)、《十五贯》(朱翯)、《党人碑》(丘园)、《牛头山》(李玉)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引起强烈反响。

除苏州派外,清初剧坛还有一位影响很大的怪才,这就是李渔。

李渔剧作甚多,以喜剧为主,滑稽恶趣,格调低下,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大多不足取。

李渔真正的文学贡献是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戏曲理论。

他著有《闲情偶寄》一书,有许多清新独到的见解。

例如关于戏剧结构,他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主张,显示出对戏剧特性的深入认识,对其他文章写作也有指导意义。

他将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