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任务目标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任务目标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指在学习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任务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1. 学思用贯通学思用贯通是指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科认知和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知识的交叉应用,培养跨学科的认知能力。

2. 知信行统一知信行统一是指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更要体现在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 任务目标的意义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任务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实现任务目标的途径要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任务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评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突破学科界限,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5. 结语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任务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

一般来讲,掌握的知识越深,实行的倾向性越强。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对受传者来说,学习既是一种外显行为,也是包括思维活动的内隐行为。

对改变已有落后观念的学习,包括去除过去学来的旧观念的影响,以及重新学习两个步骤,也被称为解冻和再冻结。

总之,通过学习使之弃旧图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卫生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事。

人们对现实一般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由知识变成信念就能支配人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个关键。

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

它深刻而稳定,通常和感情、意志融合在一起支配人的行动。

例如,有些经常锻炼的人,对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知道并不多,但他能将不多的知识变成信念,这里有他在锻炼中付出的汗水和多种体验,所以就能长期坚持下去。

为了达到改变行为的目标,就要使受传者实现0086的统一。

从知到行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不存在必然关系。

例如知道随地吐痰不卫生的人很多,但既相信随地吐痰有害还照样吐的人大有人在。

它说明从知到行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层次。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令法规等都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可见一种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

健康教育必须动员社会、部门、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实行健康促进才可能完成一种行为的改变。

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四者相比,转变所需的时间和难度是不同的。

①知识的转变比较容易达到;②态度的转变,因受感情的影响,比知识转变困难些,历时也长些;③个人行为的转变则比前二者更困难,更费时;④组织与群体行为的改变最难达到,并费时最久。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一、“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基于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和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等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从“知”着手,即通过传播科学知识,使受众了解到患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通过“着信”,即增强社会宣传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提高受众接受信息的信任度。

通过“行”来加强实践指导,鼓励受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1. 激发人们的健康意识“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向社会宣传传播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从而有效激发人们的健康意识。

人们在了解到相关健康知识后更容易产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

2. 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着重在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即通过信息传播和实践指导,提高受众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能力,使受众在面临健康问题时能够自我护理,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

3. 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养成。

通过“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引导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均衡饮食,不吸烟,少酗酒等健康行为,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实现健康生活。

4. 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推广科学健康知识,可以提高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使人们更积极地寻求医疗机构的帮助。

而且,通过宣传健康知识,可以使患者更主动地参与治疗过程,促进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5. 降低医疗成本随着国家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健康知识的宣传,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健康行为得到养成,患病的风险相应也得到降低。

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和个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人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模式。

它强调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发展和维持。

在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中,知识是第一步。

健康教育通过向个体传递相关的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特定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疾病预防、健康风险因素、行为改变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的传递促使个体形成相应的信念。

个体开始相信掌握健康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这种信念充当了个体采取行动的动力,鼓励他们改变不良的习惯和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知识和信念最终转化为行动。

个体通过实际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这些行动可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遵循医生的建议等。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强调了知识、信念和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指导健康教育者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以促进个体从知识层面上的认知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知信行和谐开展教学模式1. “知信行和谐开展”教学模式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开展过程。

其本质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常识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挨次解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现“明理”、“笃信”、“力行”等三个阶段性变化(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开展,全面到达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

这个规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转化与和谐开展的根本过程,于是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开展规律”。

它提醒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顺序构造,说明了教学过程各根本要素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根抵,指明了改革实验的方向和道路。

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规律和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其教学的主要矛盾,东北师范大学洪俊、吉林抚松三中宿俊等老师设想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知信行和谐开展”教学模式(简称“知信行模式”)。

其根本构造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所谓“入心”,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承受并积极参预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通常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主要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典范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

初中思品“三三四”教学模式

初中思品“三三四”教学模式

初中思品“三三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中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新课标修订之后学科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我市我县提出的“高效课堂”“生本课堂”的理念,结合我县新课改推广以来实行的“三自三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初中思品三三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供全县进行试验和推行。

一、初中思品“三三四”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思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生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使思想品德课程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着力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新修订后课标要求落实好以下理念:(1)核心理念:以初中学生初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来建构课程体系,通过贴近于初中学生生活的主题与形式来引领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2)目标理念:通过情景的创设,引领初中学生积极自主地感悟人生的意义,提升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3)过程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落实为学生的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人的健康心理品质和坚定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处世能力,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

这被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摘要】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原则,知、信、行相统一的原则等。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高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科特点而制定的,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各个具体章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不同教学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更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

一、注重引发学生动机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习标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

苏联教育家杜波留波夫说:“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强迫学习轻松的多,有效的多。

”“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和一味强制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好学精神,更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

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学习目标。

如果政治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就会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原则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

它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这一原则有别于其他学科。

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能够联系一些实际问题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析事论理、事理交融,使学生去积极探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

知信行模式最佳的解释

知信行模式最佳的解释

知信行模式最佳的解释
知信行模式是一种关于学习的模式,它涉及到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

该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究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知、信和行。

知指的是学习者了解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明确其概念和原理。

信指的是学习者相信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需要确认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实验、应用和交流,以确认所学知识的可靠性。

知信行模式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即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将学习变成一种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该模式的实现需要教育者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知、信、行的过程中去。

同时,学习者也需要自觉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挑战自己和拓展自己的视野。

总之,知信行模式是一种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模式,它需要学习者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信行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知信行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师评价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 目标达成度 、 行为表 : 3优选体育教学 内容 , 强科学性和 实用性 . 加
现和进步幅度等, 考虑学生 自 我评定与组内互评的情 I 更新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现代体育课程 况, 对学生成绩的4 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了那 l 教学内容应突出健身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健康第 把“
成过程 。 知信行理论认为 : 达到行为改变这个 目标 ,: 要 本要求 , 出高要求 , 提 基础 好的学生可 以掌握的 比较
必须有知( 知识和学习) 作为基础, 要有信( 正确的信 { 复杂的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体育知识的 念和积极的态度) 作为动力。我国的运动与健康课程 1 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 将“ 健康” 理念引入课程资源系统 , 通过体育教育促使 I 进一步提高水平。 望,
程教学 过程是认 知过程 、情感 过程 和意 志过程 的统 l 提升奠定基础 , 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 的 比较 复杂 的教
一 。
它既是运动技能 的学 习认知过程 , 又是健康意识 I 内容 , 学 激发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改进动作 ,
的形成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以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运 l 争取优秀。 动技能为先导的健康意识、 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形 l () 3设置发展目标, 教学 目 标高于教学大纲的基
学生 身心 发展的具有 明显 的阶段性 和个体差异 : 习方法 、 学习能力 、 习效果进行评价 , 练 对所存在 的问
性, 将运动与健康课程教学目 标分为达成目 中 1 标、 层 题进行总结分析。 小组评价是指 成员相互对其运 组内 目 标和体验目 标三级设置形式。 鼓励学生 发挥自 潜 I 身 l 动技能、 学习态度、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单元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1. 贴近家庭:将家庭教育作为突出的重点,充分利用家长平台,采取家庭参与式的行健康教育模式,使家庭成为最佳的健康教育舞台;
2、尊重发展:引导孩子在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秉承个性发展的原则,自觉参与健康教育;
3、拓展视野:引导孩子参与各种自然科学、活动式素质教育活动,全方位拓展孩子的视野;
4、探究学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跟随成规的学习;
5、服务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贴近市场需求的内容形式,为未来科学、实用性和实效性健康教育服务。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教法创新探究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教法创新探究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教法创新探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向学生灌输教条式的思想品德知识,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低,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差,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师应如何进行教法创新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掌控能力作为思想品德科教师,首先要端正对思品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把握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想方设法使思想品德课既能有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同时,思想品德科教师还应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体现出来,形成适合初中学生需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让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下,讲得更加生动,更富有情感,更有吸引力。

二、更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多年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文化课一样,采用“传知”和“育能”相结合的“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为应考型模式,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对于要将品德素养内化于学生心灵来说,不是最佳和最有效的。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应变“智能型”教学模式为“知信行”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按照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律的要求,使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收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改进教学方法,畅通学生学习渠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间传授教材内容的桥梁,再好的教育素材,再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好的教法驾驭,课堂教学难以取得实效。

寻求“知”“情”“意”“行”素养的和谐发展

寻求“知”“情”“意”“行”素养的和谐发展

名师访谈寻求“知”“情”“意”“行”素养的和谐发展*——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专业学习的访谈£汲安庆钟桢楠摘要:“强师计划”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厚植自我的教学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蓄势蓄能,需要有课程融合与生命会通的思想自觉,注意博学、深学、活学,从语文解读、教学设计精致化、师生对话艺术等角度立体地涵育教育教学智慧。

还应围绕卓越心像的建构,注意学养积淀、学识磨砺、精神创造与情怀陶养的和谐统一,深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知情意行素养;课程融合;生命会通;教育智慧;专业发展【被访谈者简介】汲安庆,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

【访谈者简介】钟桢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

一、课程融合与生命会通钟桢楠::汲老师,您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课程内容广博,虽然明知道各课程间存在着共通性、互补性,但就目前来说,还是很难将各科内容融会贯通。

请问老师,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些经验,或提供一些建议?汲安庆::这一问题触及了课程融合与生命会通。

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师范教育课程融合起来的。

其中,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就像泥土一样,师范教育课程就是在这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朵。

所以,我在各种场合经常说,老师之间不能存在门户之见和专业歧视。

师范教育,所有的课程最终都是为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

拿汉师专业来说,学生学完所有课程,必须能独立地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教师光陶醉于自己的专业优越感中,互相歧视、各自为战,只会害苦了学生,学生产生学习之“隔”,无法灵活化用也就容易成为必然。

长期这样,“强师计划”“培育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等理念的落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如何与所学的内容实现生命的会通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博学深学。

不能说它是通识课,或者说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去学它,一定要博学。

知信行模式在中学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

知信行模式在中学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3 3 文献标识码 : c
“ 知信行 和谐 发展 ” 模式是改 变人类健 康相关行为 的模 式之 它将人类行 为 的改变分 为获取知识 、 产 生信念及形 成行为三 个连续过程 , 即知 识——信 念— —行为。

2 . 1 平 时 成 绩 的统 计 方 法

根据矢 I I 信行模式 , 学校 健康 教育就是有计划地 向学生传播卫 生科学知识 ; 帮助其改变不 正确的卫生 观念 , 促使其建立 正确 的 健 康信念 ; 从 而在生活 中养 成 良好 的卫 生行 为习惯 , 选 择科学 的 生活方式 , 进 而提 高生 活质 量 , 增进身心健康 。 健康教育课是河北省地方课程 , 石家庄外 国语学校为初一学
生 开设 了健 康 教 育 课 , 隔周 卜 课 。学 生 不 仅 学 到 了 比较 系 统 的健 康 知识 和保 健技能 , 而且从 小养成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 这对 每一个 中学生来说 , 必将受益终 生。 1 健 康 教 育课 的教 学 方 法 根据知信行模式 , 由知识变成信念就能支配人 的行动 。信念 的转变在 知信行 中是一 个关键 。健康教育课 采用多种 现代教学 模式, 让学生乐 学 , 在玩 中学 , 在游戏 中学 , 在活动 中学 , 体验 、 感 悟课程 , 调动学 生 的多种感 官 , 实现教学 的多维互动 。学生通过 对卫生知识积极认真地思考 , 产生强烈的保护 自己和他人健康 的 责任感 , 通过在生 活中的实践与体验 , 树立科 学的行为方式。 1 . 1 合 作学习 即分组 讨论和小 品表演 。将 丰富 的健 康知识融人 到戏剧表 演的活 动中 , 这是健康教 育最好 的切入 点 。小组 表演结束后 , 及 时总结和点评 , 作 为下 次改进的依据 , 并进行更深 入的课 程探究。 例如: “ 我是小 小救 护员 ” 的课 程 设 计 中 , 通 过角色 的扮演 , “ 伤员 ” 和“ 安全员 ” 团结协作 , 共 同完成扭伤 、 骨折 、 烫伤 、 出血 、 气 管异物等场景 的紧急救助任务 , 教师随时补充 , 强调重点 , 纠正误 区 。小 演 员 们 把 正 确 规 范 的 急救 措 施 准 确 而 到 位 的呈 现 在 大 家 面前 , 尤其是抢救气 管异物病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更是博得 阵阵 掌声 , 表演 的学生更是 体验了一份成功与喜悦 。 1 . 2 参 与 式 学 习 即场景 模拟 。通过 事件模拟 , 学生 身临其境 , 从 自己的角度 对 知 识 有 了更 深 层 次 的理 解 。 例如 : 在艾 滋病知识技 能培训 中 , 通过 “ 病毒 大战 ” 的互动游 戏 中, 学生们深 刻理解 了艾 滋病病毒 的致病机理 ; 在“ 跨越危 险地 带” 的环 节 , 通过投票方式 , 学 生 能 够 正 确 区分 危 险 行 为 和 安 全 行 为; 在“ 化危为安 ” 的环节 , 通 过 设 置 可 能存 在 危 险 的 场 景 , 学生学 会 了如何 做 安伞 的选 择 , 自觉抵制艾 滋病 的侵 害 ; 通 过亲手制 作红丝 带 , 学 生争做艾 滋病 的宣传员 , 在 充满爱心 的气 氛 中学会 了用心去关爱 。 1 . 3 同伴教育 这是健 康教育走进 课堂 的一 种恰 当的方 式。 “ 同伴 ” 二字, 代 表 了温 暖 、 朋友、 平 等和友谊 。学生们年龄 相仿 , 知识背景 、 兴趣 爱好相 近 , 这 不但为学生搭 建 了很好 的 自我展示 平台 , 也实现 了 同学问 的有效沟通 。 班长 、 宣传 委员 、 生 活委 员和卫 生委员 是班 级的 “ 健康 小卫 士” , 健康教师每月初对他们进行健康 知识培训 , 主要 内容 为季节

护理学导论---健康教育

护理学导论---健康教育

注意事项
• • • •
角色扮演法
优点


• •
不足
|
注意事项

• •
实地参观法
优点





不足
|
注意事项
• •
示范法
优点

|
不足

注意事项
• •
• • •
个别会谈法
优点







|
注意事项
展示与视听教学法
优点


• •
不足

|
注意事项

• •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 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 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核心问题是促使 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05年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 纲要(2005~2010年)》;
● 2008年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颁布《中国公 民健康素养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 识与技能(试行)》。
四、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 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 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 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 开展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
1949年以前 ● 1912年成立卫生展览馆; ● 1915年后成立多个健康教育学术团体; ● 20世纪20年代“Health education”一词引入我国; ● 1924年健康教育期刊《卫生》创刊; ● 1931年中央苏区创办《健康报》、中央大学设立卫生教育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

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

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

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

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

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

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

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

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

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其中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

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

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

所以,在实践中要使40%的人发生行为转变,就要有60%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第二篇:健康信念行为改变模式对吸烟行为解释对吸烟行为的解释姓名:班级:学号:运用健康信念行为改变模式对吸烟行为解释可以根据其基本内容和其在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可得出以下步骤:一、首先,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产生“恐惧”。

知信行模式内涵及应用

知信行模式内涵及应用

知信行模式内涵及应用知信行模式是指知识、信念和行动之间的关联模式,也叫三维认知模式。

它表明知识、信念和行动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只有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有效的学习和行动。

知识是指个体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概念、思想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认识。

知识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基础,缺乏知识支持的行动常常是盲目和无效的。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经验等方式获取,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语言和实践等形式进行交流和传播。

信念是对知识的主观评价和信任,是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表达和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具体行动前对知识的理解和判断,对知识的认同程度和意愿。

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更容易采取积极的行动,而缺乏信念的人常常犹豫不决或觉得无所适从。

信念可以通过教育、亲身经历和他人的影响等方式形成,可以通过言语、态度和行为等方式表达。

行动是通过行为来实现知识和信念的转化,是将知识和信念应用到具体情境中的过程。

行动是知识和信念产生实际影响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知识和信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行动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和社会的支持等方式推动和落实。

知信行模式的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中的知信行模式应用:教育是知识传授和信念塑造的重要途径,知信行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信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管理中的知信行模式应用:管理是知识和信念的实践过程,知信行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动。

通过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念,管理者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3. 社会运动中的知信行模式应用:社会运动是知识和信念的集体行动,知信行模式可以帮助社会运动的参与者明确运动的目标和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研究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研究
健康 发展 的必然选择。“ 知信行融合统一 的发展性体 I 工的主体 、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是 学生观念 的强 化和 育教育模式” 是一种 以实现我 国体育与健康教育 目 l 与正确观念相符的行动是提高学 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标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按照教育规律与原理 , l 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把体育教育 I


论基础
三阶段理论 , 本文提 出如下干预教育 阶段 :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呈金 l 第一阶 人 段( 心——明 服从阶段)教师通过 理, , 字 塔结构, 是综合理论, 塔底 塔身是融合理论, 塔顶是 I 设情境, 创 激发学生的 学习 兴趣, 使学生接受并积极、 .
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

l 生从 内心深处接受 “ 运动有益终身健康 ”的信念 , 彻
1 4・ 5
王胜涛
段立颖 :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研究
可承担教学任务 。 内容 : 春期学生健康教 育的理论 、 青 内容和教 学
~ 日培训法 , 对教师集 中进 行学时 的培训 即 底改变态度 ,并 把这 一观点纳入 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 般采用3 5
成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
其中 , 第三 阶段是学生 “ 知行统 一 ”和 “ 言行一
致”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行 为教育过程 , 又是意 志训 方法 ; 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关键 和影 响因素 ; 学 现代 新
教法等。 练过程。 这一环节始于课堂 , 于课后 。 终 由于行为改变 兴体 育运 动技 术 、 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 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使 学生 了 转化为学生 的实 际行 动,还必须经过课后的训练 、 锻 炼( 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 和学校 的其他 活动及措施 的密切 配合 。 方式 : 体验式 、 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 ; 理论 与技术

“知、情、意、信、行”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知、情、意、信、行”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知、情、意、信、行”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作者:董文秀崔宝霞张爱琳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3期[摘要]课程思政是践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以及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手段,是传统思政类课程的有益补充。

文章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融入“知、情、意、信、行”的思想教育理念,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个整体,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真正践行思想教育的“隐而不显”“若隐若现”和“转隐为显”的原则,以求对学生产生深远且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知、情、意、信、行;课程思政;隐形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34-03课程是教育的“细胞”,“思政”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构成要素。

课程思政是践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以及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手段,是传统思政类课程的有益补充。

其既是课程的教学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在学生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内在需求和思想发展规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知、情、意、信、行”是思想形成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过程,基于此规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发展规律出发,在有效融入“知、情、意、信、行”思想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构建集知识、能力和素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为课程思政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及方法。

一、“知、情、意、信、行”思想教育理念“知、情、意、信、行”是个人思想及道德形成的内在规律及过程[1]。

刘莲香、汪慧英和李先锋等人已分别基于“知、情、意、信、行”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构建和思想入党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2-4],将“知、情、意、信、行”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扩充和丰富其内涵,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晓之以理”即为“知”。

狭义的“知”为思想上对社会理念、价值及原则等的认知,广义的“知”还包括专业知识,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

学思悟知信行与教育相结合

学思悟知信行与教育相结合

学思悟知信行与教育相结合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

因此,将学思悟知信行与教育相结合,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是指学习知识。

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更要有学习的态度和动力。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思,是指思考问题。

思考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也要主动思考,善于提问,勇于质疑,不断追求真理。

悟,是指领悟道理。

悟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生也要善于总结经验,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是指知识的积累。

知识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知识框架,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不仅要学会获取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

信,是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信仰、有责任心的人。

行,是指行动起来。

“知、信、行”教学模式初探

“知、信、行”教学模式初探

“知、信、行”教学模式初探一、确立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将呈现“明理”、“笃信”、“导行”(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的变化。

知信行教学模式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律的要求,使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知、信、行等各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

二、知、信、行教学模式的环节这一模式大体上分为四个环节:入境、探究、明理、导行。

“入境”是第一个环节。

所谓“入境”,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思想品德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时就会同教师处于情绪对立状态。

这个问题不解决,这节课必然失败。

因此,“入境”环节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扭转消极心理定势和形成积极心态的情境,营造学生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师生和谐的情绪状态。

这一环节通常可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引起学生想象和记忆表象的材料或活动方式,能造成一种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

如,在《同学朋友》一课的开始,播放周华健的《朋友》,会唱的学生跟着一起唱,在歌声中学生体验到了崇高的友情,从而增强了对友情的渴望与向往,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9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省抚松县第三中学联合开展了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改实验研究,致力于思想政治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着重探索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途径。

1.“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现“明理”、“笃信”、“力行”等三个阶段性变化(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全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

这个规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因而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

它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顺序结构,说明了教学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实验的方向和道路。

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其教学的主要矛盾,东北师范大学洪俊、吉林抚松三中宿俊等老师构想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简称“知信行模式”)。

其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所谓“入心”,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通常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主要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

这个环节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认知问题。

“明理”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这个教学环节通常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方式,运用自学阅读、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解惑”,指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辨析、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情感障碍,使他们形成坚定的信息。

“解惑”既是情感教育过程,也是进一步“明理”过程。

通过“解惑”,情理实现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解惑”是知信行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这种模式同其他模式的主要区别。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以问题情境法和讨论辨析法为核心的“探究发现”教学方式。

所谓“力行”,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条件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养成习惯。

“力行”是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解决两类实际问题。

一类是主观世界的改造问题,即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通过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解决。

另一类是客观世界的改造问题,即解决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通过能力训练方式解决。

“力行”环节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指导法、活动指导法、社会实践法、品德修养法、作业法、练习法,等等。

由于行为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而“力行”环节始于课堂,终于课后。

在课堂上,“力行”环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基本方式。

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还必须经过课后的训练和锻炼,特别是学校其他德育活动和措施的密切配合。

知信行模式的特点在于:(1)这种模式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思想政治课内在的教学规律和德育目标要求。

它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它的各个环节顺序体现了思想品德各要素的相互转化过程。

(2)这种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运用程式,它是为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而实行的素质教育模式。

它的各个环节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工作方式,彼此联系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3)这种模式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力求师生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而有秩序,教师不累,学生轻松,效率较高,形成优化教学状态。

(4)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教学基本模式,知信行模式的结构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运用时又要根据具体条件做适当调整。

为适应教学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需要,知信行模式有两种变式:“入心——解惑——明理——力行”和“入心——明理——力行”。

(5)这种模式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它主要解决新课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引导行为等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如复习、练习、作业、考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演讲报告、撰写小论文等等,仍需要其他教学模式来解决。

因此,知信行模式只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它还需要其他模式的辅助。

2.“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知信行模式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最有效的,它的应用要遵循下列三个原则:(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

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的教育。

因此,知信行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

这是知信行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入心”、“解惑”是知信行模式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

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绪感染法、道德两难法、活动体验法、品德评价法,等等。

这些方面都是以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及其规律为依据的。

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像演员一样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当喜则喜,当忧则忧。

冷漠无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致命大忌。

(2)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

教改实验表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政治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

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

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

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动力。

在知信行模式中,联系中学生实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

在“入心”环节,主要是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能够为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实际材料,创设情境;在“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观点;在·“解惑”环节,主要是利用理论和中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疑激疑,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在“力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仅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类奥秘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因此,知信行模式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结合,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思想政治课中,“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是在理论与现实矛盾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辩论。

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探究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发现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法律、商品、货币、国家等概念的学习过程,等等。

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发现。

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只要求学生会叙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

如通过关于“当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

“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能够把“入心”、“明理”、“解惑”、“力行”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统一起来实施。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消除认知和情感的障碍,因而它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3.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初步效果知信行模式作为素质教育型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有效地提高了抚松三中政治教师的素质。

教改实验使他们基本转变了教学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模式,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连续在市、县等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县级教学能手。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

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