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合集下载

农金专题(5):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金专题(5):农业政策性金融
• 农发行建立之初,省以下分支机构暂缓分设,各项业 务由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全面代理。
• 弊端:代理粗放;转嫁风险;公开寻租。
9
(2)信贷业务自营阶段 (1997.1-1998.4)
• 1996 年7 月,国务院决定增设农发行分支机构:在总 行和省分行增设营业部,地市设分行,1995 年底贷 款余额5000 万元以上的县设县支行,不足5000 万元的 国家贫困县,由农发行地市分行派驻信贷组,其他县仍 由农行代理。截止1997年4月,机构增设完成,总数达到 2290个,对97%的信贷资产实现自营。
20多人仅负责1个国有粮库的贷款,还有的县支行
近3年没放过一笔贷款。
14
(4)业务转轨与扩展阶段(2004.7~)
2004年7月,除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外 ,农发行得以允许拓展业务领域,形成“一 体两翼”业务格局: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 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 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 充。
专题讲义(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 能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张乐柱 备稿 2015.3
1
1.农业政策性金融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指为贯彻政府社
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不以商业性标准为 原则,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农业及相 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保护农业 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业收 入稳定增加的一种特殊金融活动。
结论:(1)农发行的政策性体现在资金投向于准公共领域
,但它必须基于市场机制,享有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的 自主选择权,遵循信贷资金的严格程序。(2)可持续发展 的条件是其收益能够覆盖成本并有余,不足部分必须有 利益的补偿渠道——财政的支持:资金或政策。
18
(2)农业发展银行市场定位的再探讨

农民实现小康必须以农业补贴理论作指导

农民实现小康必须以农业补贴理论作指导

村, 促进 农业 加快 发展 。 农村 金 融市 场论 : 理 论 是 在 批 评 农 业 补 贴 论 该 的基 础上 发展 起 来 的 , 村 金 融 市 场 论 的假 设 前 提 农
与农业 补 贴论 完 全 相 反 。该 理 论 认 为 , 村 居 民 以 农 及贫 困农 户具 有储 蓄 能 力 , 有 必 要 由政 府 建 立 专 没
【 金融理论 】
农 民实现小 必须以农业补贴理论 作指导 康
郑 良芳
( 中国农业银行 研 究部 , 北京 10 8 ) 0 0 0
摘 要: 美国、 日本 、 国农业发展的 实践表 明 , 业的高度 发展 必须依 靠财政 对农业的 巨额投 入 、 法 农 对农村金 融机构 的利差补贴和减免税 收等优 惠政策 。 目前我 国农村金 融体制 改革 以农村金 融 市场理论 作指 导 , 已出现 诸 多问题 。 为 认 真 贯 彻 执 行 中共 中央 确 定 的 工 业 反 哺 农 业和 对 “ 农 ” 持 “ 予 、 取 、 活 ” 正 确 方 针 , 国 农 业 发 展 和 三 坚 多 少 放 的 我 农 村金 融 体 制 改 革 , 借 鉴 美 国 、 应 日本 、 国 财政 金 融 部 门扶 持 农 业发 展 的成 功 经 验 , 大 增 加 财 政 信 贷 对 “ 农 ” 法 大 三
败 具有 决定 性 的意义 。

免市场失灵 , 信贷市场会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 险。
在 信息 不 对称 或 不 完 全 竞 争 市 场 上 , 理 的政 府 干 合 预 有利 于 企业 发展 。认 为 建立政 策 性 银行 向特定 部 门低 息 融 资是 有 效 的 ; 府 应 鼓 励 农 民进 行 担 保 融 政 资 和组 织互 助 金 融 组 织 ; 予 金 融 机 构 一 定 的特 殊 给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二,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
金融市场监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内涵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李长健,2008) ,而金融监管必须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拓宽融资渠道(刘金顺,2010);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发现,界定农村金融监管的内涵,其核心之意是在于保障市场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率的发挥,市
场于失灵时又能够得到及时矫正或者市场作用得到弥补。金融本身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但金融监管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基于此,界定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要考量经济的标准,又要顾及非经济的标准(马德功、臧敦刚等,2010)。
三、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农村金融三大流派理论述评

农村金融三大流派理论述评

补贴政策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 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受到了人们
的衰退,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政府补贴的低息政策资 的广泛接受。但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适合市
金所造成的财政压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持续性的。
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实即便是当时的美国、法国和
!!!!!!!!!!!!!!!!!!!!!!!!!!!!!!!!!!!!!!!!!!!!
来说,技术分析还不能称其为一种科学的预测方法。 技术分析的有效性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信息传播渠
道的不健全,市场表现为随着消息的扩散,股票价格以及成交 量呈现出一定的趋势运动,继而体现在图形或者指标的变动。
(二)技术分析的应用 1.分析方法 道氏理论的集大成者罗伯特·雷亚在将道氏理论归纳为十 五项定理中的定理三讲到“道氏理论绝不是百战百胜的股市制 胜系统,道氏理论只是投资决策的辅助性手段,正确的投资决 策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科学的理论指导,客观地占有 资料,以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将基本分析方法 与技术分析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即使运用技术分析方法也不应 只运用其中某一种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这样 成功的概率更大。 2.应用原则 第一,交易成功并不取决于技术分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 是正确的,只要严格控制损失,并使获利的交易得以进行到底; 第二,不盲目地跟随所有的技术信号,而要求有进场所需的确 认条件,这样技术分析会有效得多;第三,图表分析不仅仅只是 识别和解释单个形态,成功的图表交易者要有一种对整个图形 的各种组成进行综合的能力;第四,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相结 合,从而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第五,要特别注意那些失败 信 号(比 如 空 头 陷 阱 和 多 头 陷 阱 、假 趋 势 线 的 突 破 、缺 口 的 回 补、顶部和底部形态的突破以及圆顶形曲率的破坏等),在这些 方面取得认识并有所行动会大大提高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3.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 ) 一 农业信贷补贴论( 或农业融资论 ) 农 业信贷补贴 论是2 世 纪八 十年代 以前处 于主 导 0
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 。 该理 沦强村信贷体 系的低效 能问题 , 而通过 主张利率 自由化 又能否使小农 户充分地得 到正式金 融市场 的贷 款, 仍然值得怀疑( 肖雪 ,0 7 。 20 )
2 世纪九十年代后 , 0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代表性理 论。 该理论认为 , 了补救市场 的失效部分 , 为 有必要 采用
+ + 。+ 。十 十 十 十 — 一。 十

- 十
- + - +
一 +
- +
- +
- + - + —-
价, 各方均 不确认损益 , 以账面价值计量 的前 提下 , 在 不 计算 补价带来 的损益 , 因而较为简便 , 于实务操作 。 便 在 交易双方满足交换 具有 “ 业性质 ” 商 和换 出或换 人资产 的公 允价值 能够可靠计量 的前提下 , 非货 币性 资产交换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 , 由此交换而产生 的差异确认 为当期 损益 , 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 出资产账面价值之 间差 额 换 越大 , 则影 响当期损益 的差额越大 , 而会对 当期资产 从 构成 、 资产 、 净 所得税费用和净利 润产 生较大 的影响 。
到 广泛 关 注 。
这个理论本身及其施 行效果是失败 的。 ( ) 二 农村金融市 场论 ( 或农村金融系统论 ) 2 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 , 村金融 市场论逐渐替代 了 0 农
农业信贷补贴论 ,该 理论完全依赖 市场机制 的作用 , 极 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 曲 , 为非正规金融 市场 认 具有合理 性 , 不应 一概取 消 , 当将正规 金融市场与非 应 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 来。 但是 能否消除那些 目前影 响发

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出自MBA智库百科(/)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农村金融市场论的概述在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在对农业信贷补贴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完全相反:(1)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

对各类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存款的机会,即使贫困地区的小农户也可以储蓄相当大数量的存款,故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

(2)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

(3)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

(4)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农村金融市场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

该理论认为,利息补贴应对补贴信贷活动的一系列缺陷负责,而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中介机构能够补偿其经营成本。

这样就可以要求它们像金融实体那样运行,承担适当的利润限额;利率自由化也可以鼓励金融中介机构有效地动员农村储蓄,这将使它们更加不依赖于外部的资金来源,同时使它们有责任去管理自己的资金。

农村金融市场论的评析农村金融市场论虽然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但它的功效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例如,通过利率自由化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仍然是一个问题。

自由化的利率可能会减少对信贷的总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农户获得资金的状况,但高成本和缺少担保品,可能仍会使它们不能借到所期望的那么多的资金,所以,仍然需要政府的介入以照顾小农户的利益。

在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有适当的体制结构来管理信贷计划的话,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介入仍然是有道理的。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金融服务不足、信贷资金短缺、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文章将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机制与政策实践的变迁过程,也是农村的变迁过程。

这一演进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产生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其中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以金融抑制理论为参考依据,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得出的。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别建立在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基础之上。

1.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1)金融抑制理论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体现在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表现为二元结构,是指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发达之间是相对立的。

发展中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二元结构,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金融发展二元结构作用下,一方面金融服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主要是富有的城市地区及少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贫困村民及小企业不能够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2)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主流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在市场失灵背景下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由于农户储蓄能力低下和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双重制约,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主体不容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经济主体很难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取信贷资源,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该理论主张: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应该主动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发挥政策性的资源配置作用。

该理论旨在通过政府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姚耀军甚至认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应当以非盈利性组织为主,通过低利率信贷补贴促使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退出市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看似可以通过政府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许多弊端,政府深度介入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完全失去市场化机制,导致市场缺乏活力,信贷资源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配置失衡还容易进一步加剧农村贫富差距,长此以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也难以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1选题的背景 (1)1.1.2选题的意义 (1)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1.2.1国外相关研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方法 (3)第2章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理论依据 (4)2.1农村金融的内容 (4)2.2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必要性 (4)2.2.1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推动 (4)2.2.2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拓宽农民投资渠道 (4)2.2.3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满足多层次农村经济主体资金的需求 (5)2.2.4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有效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5)2.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特点 (6)2.3.1农村金融需求偏向农业生产 (6)2.3.2农村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金融需求增加 (6)2.3.3农村金融服务的不确定性及资金匮乏性 (7)第3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8)3.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8)3.1.1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成效明显 (8)3.1.2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不断推进 (8)3.1.3直接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9)3.1.4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10)3.1.5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3.2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0)3.2.1农村金融法律环境不完善 (10)3.2.2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完善 (11)3.2.3农村金融主体弱化 (11)3.2.4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 (12)第4章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路 (13)4.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长效机制 (13)4.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13)4.3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13)4.4建立农民贷款担保协会 (13)4.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探索优先服务方向 (14)4.6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 (14)4.7协调发展多层次金融机构,强化支农合力 (15)结论与展望 (17)参考文献 (18)摘要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职能定位及补贴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基本观点进行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为我国正确处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与政府干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政府干预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国外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研究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以及政府作用和职能的分析中。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讨论集中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金融发展三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述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政策一直徘徊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之间,并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这两种经济思想的反复交锋和更迭纠缠在一起(刘明康,2008)。

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中,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政府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居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该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该理论据此提出了以低利率和政策性资金供给为特征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模式:一是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二是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的利率要低;三是考虑到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高利贷消亡,需要通过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村注入大量低利的政策性资金。

(最新整理)农村金融概述

(最新整理)农村金融概述
(最新整理)农村金融概述
2021/7/26
1
第二章 农村金融概述
第一节 农村金融的理论流派 第二节 农村资金运动与信贷资金供求 第三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021/7/26
2
第一节 农村金融的理论流派
一、农业融资论(农业信贷补贴论) 1.产生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 2.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
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创办的小型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公司:只贷不存
2.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战线 1997年,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
县及县以下机构(3万余)。除了农村信用社外,县以下中小金 融机构的发展极为缓慢。
2021/7/26
29
(四)农村民间金融 1.概念 狭义:农村居民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活动 广义:正式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
2021/7/26
10
(二)非农产业发达条件下农村资金运动的新特 点
1.对资金的依赖性增强
2.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3.资金运动的空间范围扩大
4.资金运动的风险性扩大,盈利性增强
5.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减弱
2021/7/26
11
二、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
(一)农村信贷资金需求的主体与种类
1.农村信贷需求的主体 普通农户、种植和养殖大户 乡镇企业等经济组织。
2.农村信贷需求的种类 (1)生产性借贷 简单生产性 扩大再生产 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消费性借贷 主要是农户因为盖房、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借款需求。 农户20是21/7生/26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统一体,有多样性的信贷资金需求。 12

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金融监管

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金融监管

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金融监管作者:许莎雯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3年第03期一、引言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①我国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但是,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的进入目前还不是很顺畅,仍然存在着一些金融体制上的障碍。

因此,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目的是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总体方案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

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②这项改革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中小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保证就业、社会稳定和增加税收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金融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却一直不够,这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始终不太明显。

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必须成为今后我国金融服务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发展服务于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下同),将是帮助小企业化解融资难的有效措施。

随着金融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兴办各类股份制的区域型小型金融机构,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农村金融领域改革最富有特色的事情。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理论,为小型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与市场准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演进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农村金融理论经历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种不同理论流派的演变过程。

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2期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刘志磊(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鱼台 272300)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无论是农村基础经济建设方面,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金融产业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存在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与城市经济建设相比,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另外,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创新研究0 引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工作进度,也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措施。

2021年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对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的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政策,相关部门应该坚决按照要求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进行规划,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 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1.1 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指的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其中包涵和所有农村货币流通、信用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现阶段,农村经济活动的投资周期普遍比较长,而且其中的风险概率还比较高,其自身的经济特定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目前,农村金融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理论概念: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

农业融资理论又叫做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这种理论概念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

该理论认为农村人的存款基础薄弱,没有较强的储蓄能力是农村居民经济的主要问题。

所以,农业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农业产值,以减轻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想要提高农业收入,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投入一定的政策资金,并且要通过专业的组织来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强调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与农村融资理论有着截然相反的内核理念。

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出自MBA智库百科(/)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在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概述所谓农业信贷补贴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

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

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

根据该理论,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为低。

考虑到地主和商人发放的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率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其消亡,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

同时,以贫困阶层为目标的专项贷款也兴盛一时。

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缺陷农业信贷补贴论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如果农民存在可以持续得到廉价资金的预期,那么农民就缺乏储蓄的激励,这使得信贷机构无法动员农村储蓄以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从而农业信贷成为纯粹的财政压力;(2)当低的利率上限使得农村贷款机构无法补偿由于贷款给小农户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时,那么官方信贷的分配就会偏向于照顾大农户,这使得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农村的穷人,低息贷款的补贴被集中并转移到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3)政府支持的、不具有多少经营责任的农村信贷机构缺少有效地监督其借款者投资和偿债行为的动力,这样会造成借款者故意拖欠贷款。

农业信贷补贴论的评价分析对消除贫困贡献最大的,可能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储蓄,而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我国村镇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我国村镇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42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8月我国村镇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黄庆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福建福州350012)(摘要)从农业产业特性-9资本推动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二个方面,对我国村镇银行构建的指导理论进行概括阐述.明确村镇银行的内涵及特征,是建立和发展村镇银行,充分发挥这一新型金融组织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村镇银行;构建;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中图分类号:1;'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8)08一0042-005对村镇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是分析“三农”贷款难原因以及研究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逻辑前提,也是探讨构建村镇银行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策建议的基础。

一、马克思的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理论农业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但它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前提条件,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有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出现,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这种二重特征决定了依托金融平台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重要性。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相关文献中,曾对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论述对于构建适合“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造农业的弱质性,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又是弱质产业。

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以及内在的生态、自然属性,导致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运用要比工业部门困难得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显著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如何有效地改造农业产业的弱质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和“持续推动”的论述,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从产业资本的运动起初要以货币被预付为前提来看,货币就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从预付的货币要实现回流并被重新预付而言,它又是使生产资本连续运动的“持续的推动力”。

农村金融学复习题

农村金融学复习题

《农村金融学》考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向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或被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所利用的金融服务。

2、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3、农村金融体系:指由农村各种金融机构以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4、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属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5、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在市场金融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支持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银行、保险、担保、投资等业务类型。

6、合作金融:建立在合作组织成员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一般是小规模资金所有者互通有无、资金互助的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形式。

7、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产业是农业,服务地域是农村,宗旨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8、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存款机构或存款货币银行。

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账计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9、农村民间金融:狭义——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所提供的直接借贷。

广义——农村除正式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

10、钱庄:又称“银背”、“掮(qian)客”等,主要指目前农村中以中介人身份搜集本区域内农村民间资金供需信息并且以低进高出的资金借贷方式赚取利差的地下私人金融组织。

11、民间自由借贷:即民间个人之间、个人与经济组织之间以货币形态(也有少量的实物形态)授受信用的行为,是一种直接的借贷活动,也是民间金融活动最主要的融资形式。

12、合会:这是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金融形式,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带有互动、合作性质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

农村金融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
• • • • • 核心主张 零距离金融供给 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 组织体系应之下而上 政府的直接金融供给和信贷补贴应为辅助
五、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论
• 包括宏观金融组织理论和微观金融组织理论
• 供给引导模式 • 需求追随模式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金 融的发展基础 正规金融必须容许民间 金融的合法存在
二、农村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 农村金融学涉及的理论相当丰富。包括金融学、 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 选择理论等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较为成熟的农村金融理论包括(重点学习前3个)
• • • • • 农业融资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约束论 农村局部知识理论 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理论
农业融资理论(具体分析见教材Page20,重 点掌握)
• 第三, 以牺牲农业来追求工业增长。工业是 取得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 农业常常通过价 格和预算机制被课以重税以补贴工业扩张。 • 第四, 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者。一般认为非正 规部门的利率高的可怕( 常常是年利率高于 100%) 。这就说明贫穷的农业借款人无力负 担这么高的利率, 所以也就不必归还贷款。 • 第五, 农村地区的存款能力较低。农村地区 非常穷, 而且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 因此 农村社区很难有什么储蓄。
• ( 4) 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 务的目标贷款制度。 • ( 5) 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 不应该 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 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三、农村金融约束论(P21)
• • • •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政府选择干预 一定程度上支持“农业信贷补贴论”
四、农村局部知识论P21
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理论主张
• 为解决上述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有必要干 预农村金融市场, 提供专项贷款, 贷款资金来 源的筹集形式应该是由农村外部注入 • 还应当对金融机构进行保护和监管; • 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对 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为低。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河南省农业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河南省农业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36513 农林学论文浅析河南省农业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一、河南省农村经济现状河南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不仅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担,同时承担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省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又快又稳发展是各级政府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点。

20xx年为进一步实现中原地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方案开始实施,国家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传统农业转型的不断加深,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资金支持,河南省农村经济水平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资金的供给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向商业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向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项目投资,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资金严重不足,全省农民“难贷款”、“贷款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面临严峻考验。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1.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鉴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只强调政府作用的失败经验,20世纪8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渐形成。

该理论主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充当农村内部金融中介;二是以市场平衡资金供求关系,利率高低随着市场变动,减少政府部门制约,;三是注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强调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民间金融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强调市场决定利率,农村资金从内部获取,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农村金融。

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民的储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金融的自由竞争。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受限于农村经济水平不发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完备的监管及法律机制,利率自由化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出现问题时仍然需要政府介入。

2.农业信贷补贴论20世纪80年代,麦金农最早提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农村金融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贷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管体系,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农村信贷补贴理论,希望能帮到你。

所谓农业信贷补贴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

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

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 (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

根据该理论,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为低。

考虑到地主和商人发放的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率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其消亡,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

同时,以贫困阶层为目标的专项贷款也兴盛一时。

农业信贷补贴论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如果农民存在可以持续得到廉价资金的预期,那么农民就缺乏储蓄的激励,这使得信贷机构无法动员农村储蓄以建立自己的资金,从而农业信贷成为纯粹的财政压力;
(2)当低的利率上限使得农村贷款机构无法补偿由于贷款给小
农户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时,那么官方信贷的分配就会偏向于照顾大农户,这使得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农村的穷人,低息贷款的补贴被集中并转移到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
(3)政府支持的、不具有多少经营责任的农村信贷机构缺少有效地监督其借款者投资和偿债行为的动力,这样会造成借款者故意拖欠贷款。

对消除贫困贡献最大的,可能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储蓄,而是建
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而农业信贷补贴政策会逐渐损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这最终使得农业信贷补贴政策是代价高昂,但收效甚微。

实践表明,农业信贷补贴论下的专门农业贷款机构,从未发展成为净储户与净借款者之间真正的、有活力的金融中介。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虽然支持一种(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但其假设前提本身是错误的。

事实上,即使是贫困农户,也有储蓄需求。

许多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存在储蓄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者会进行储蓄。

许多经验表明,低息贷款政策很难实现其促进农业生产和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

由于贷款的用途是可替换的,低息贷款不太可能促进特定的农业活动。

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农村穷人,低息贷款的补贴可能被集中并转移到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

农村金融市场论最终替代农业信贷补贴论的主流地位,是因为它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综合结果,也是迄今为止数十年农村金融实践的结果。

看了“农村信贷补贴理论”的人还看了:
1.xx年关于农村创业补贴优惠政策文件
2.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和措施
3.农村创业补助政策
4.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5.xx年最新农村创业补贴政策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