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的攻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绪言2

中医护理学绪言2

练习题
1.简述“金元四大家”及其代表学术派 2.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4.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多选):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来自 张从正 ——攻邪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
李杲(李东垣),倡“百病皆由 脾胃衰而——补土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护理基本内容 中医常用疗法 中医护理操作


一、掌握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 点。 二、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三、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护理学有 突出贡 献的医家及其学术著作。
1、中医护理学
1.1 概述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
2.5
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 中医护理工作也开始独立开展起来,中医 有了严格的医护分工。80年代后,市级中医院 医院设有中医护理部多部专著相继出版,如 《中医基础护理学》《实用中医护理指南》 《中医内妇儿科护理学》及《中医标准护理计 划》等。表明: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正不断成熟并日臻完善。

古代名医 张从正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 张从正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张从正生平简介姓名张从正字子和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1228年所在朝代金代出生地区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主要成就“攻下派”的代表擅长领域攻下代表作品《儒门事亲》一、张从正简介: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睢(suī)州考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家,兴定年间(1217—1222)曾被召为太医,但不久就辞退了。

他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

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二、人物介绍: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或河南省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

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

著有《儒门事亲》。

三、主要著作: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他弃官之后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一书,书中记述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

而该书收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辩论性的文章,象《高技常孤》、《群言难证——谤吐》、《谤三法》、《谤峻药》、《同类谤才——群口诬戴人》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他在学术上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因为他敢于直言当时医界妄用温补的弊端,触动了许多不学无术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嫉妒他,怨恨、围攻、嘲笑,甚至诽谤他。

但他从不妥协,刚正耿直,并以精深的学识力辩群医。

当时,来到张子和的家中有识之士络绎不绝,高人才子日不离门,这也是对那些庸才的最有力的抨击。

四、学术内容: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

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

(2)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2)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为“⾦元四⼤家”。

夫病之⼀物,⾮⼈⾝素有之也。

或⾃外⽽⼊,或由內⽽⽣,皆邪氣也。

邪氣加諸⾝,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留之,可乎?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

今之醫者⽈:“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去。

”世間如此妄⼈,何其多也! 夫邪之中⼈,輕則傳久⽽⾃盡,頗甚則傳久⽽難已,更甚則暴死。

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邪已交馳橫騖⽽不可制矣。

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議補者,皆鯀湮洪⽔之徒也。

疾病这个东西,不是⼈⾝体上本来就有的,有的是从外⾯侵⼊⼈体,有的是从体内产⽣的,都是邪⽓造成的。

邪⽓侵⼊到⼈体,赶紧攻治它才⾏呀,赶紧驱逐掉它才⾏呀,⼀股脑⼉地包着使它留下来,⾏吗?即使是愚男蠢⼥,都知道那是不可以的呀!可是到了他们⽣病时却⼀听说⽤药攻治,就不⾼兴,听说⽤补药就喜欢了。

现在的医⽣说:“应当⾸先使病⼈的元⽓强固,元⽓充实了,邪⽓就⾃然离去了。

”世上像这样的愚妄之⼈是多么的多啊! 病邪中伤了⼈体,轻的传变久了,就⾃⾏消失,稍为严重的,传变久了也难好了。

更加严重的,就会引起突然死亡。

如果⾸先谈强固病⼈元⽓,⽤补药来给他补,病⼈体内的真⽓还没有充⾜,⽽邪⽓已经像⼀群野马交错急驰,横跑狂奔,就不能制服了。

只有对脉微欲绝、下元虚衰、⽆邪和⽆积的病⼈才可以谈补。

对其他的有邪积的病⼈,⽽要谈论⽤补的话,都是像鲧治洪⽔,“⽔来⼟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类的⼈了。

第三段[原⽂] 今予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元氣⾃復也。

況予所論之三法,識練⽇久,⾄精⾄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爲來者⾔也。

天之六氣,⾵、暑、⽕、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雹、冰、泥;⼈之六味,酸、苦、⽢、⾟、鹹、淡。

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邪發病,多在乎中。

此爲發病之三也。

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諸⾵寒之邪,結搏⽪膚之間,藏於經絡之內,留⽽不去,或發疼痛⾛注,⿇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出之;⾵痰宿⾷,在膈或上脘,可涌⽽出之;寒濕固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出之。

6.张从正

6.张从正
1、服用药物发汗
凡在表者皆可汗

●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 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医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

温之药也。
家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之

药也。 ●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
说 也。
●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
凡在表者皆可汗
●张氏长期在豫东南行医,中年从军江淮,担任军医, 花甲之年被金政府请到太医院担任太医,不久便辞 职返乡。
●“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 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上,相共讲明 奥义,辨析至理……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 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 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 术,所以世称二绝。”

天邪 上部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学邪
生邪

地邪 下部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伤寒

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理论与方法进

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说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中医

二时为佳。”
各 ●发汗之剂:“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家 ●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学 ●如“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
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摘要: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

根据当时疾病的变化情况,他在系统整理中医治疗学汗、吐、下三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且富有特⾊的攻邪理论。

他认为邪⽓是疾病产⽣的根源。

在治疗上祛邪扶正之⽬的,就要着重⽓⾎流通。

除了三法外,他还运⽤针刺出⾎作为发汗的⽅法,扩⼤了三法的治疗内容与范围。

张从正的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纠正了前代治疗学上的弊端。

关键词:淮左名医;张从正;攻邪理论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在《⾦史》中有其传。

他⾸次系统总结了汗、吐、下三法,形成了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

⼀、《⾦史》中所见的张从正《⾦史》中载有名医张从正的事迹及其医学理论,现征引如下:“ 张从正,字⼦和,睢州考城⼈。

精于医,贯穿《难》、《素》之学,其法宗刘守真,⽤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

从正⽤之最精,号 ‘ 张⼦和汗下吐法 ’ 。

妄庸浅术习其⽅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

其所著有 ‘ 六门、三法 ’ 之⽬,存于世云。

”根据《⾦史》所载.张从正是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民权)【有关⾦代考城地望,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册)为民权县,⽑德西《从考城沿⾰谈谈张⼦和故⾥》亦对此有释证,本⽂从民权说。

】,约⽣于⾦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于哀宗正⼤五年(1228年)。

其医学渊源直接取刘守真,主张⽤“ 汗、吐、下” 三法治疗,著有《儒门事亲》,是⾦元之际著名医⽣,其创⽴了著名攻邪学说。

后世把他治疗疾病的⽅法称为攻邪学派。

张从正⾃幼喜欢读书,经史百家⽆不涉猎,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

他青年时做过军医,⾦宣宗兴定时曾到京都太医院⼯作,由于不习惯太医⽤药的谨慎⼩⼼,不久便辞归乡⾥,与徒弟⿇知⼏、常仲明等⼈游于隐⽔之上,⼀⾯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悬壶应诊,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4)防治上整体调节
形神共养以防治疾病
养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养神——恬淡虚无,怡畅情志。 躯体病变所致精神情志病变,当以治疗躯体疾病。 精神情志伤害所致躯体疾病,当先调理精神情志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灵枢·本神》:“天之在我 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联系性 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的整体联系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 五脏一体观(以心为主导)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经 络
肺、大肠、皮、鼻——肺系统
《黄帝内经》
作者: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 组成:《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 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难 经》
作者:秦越人(扁鹊) 成书年代:汉代以前 特点: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
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机(张仲景)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组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特点: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
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
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 辨证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1)含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 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脾、胃、肉、口——脾系统
统 联
肝、胆、筋、目——肝系统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七章 发病2019.11-PPT文档资料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七章 发病2019.11-PPT文档资料
发 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 疾病的传变方式。
一、发病原理
人为什么会生病?
邪气
正邪相搏
正气
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预 后全过程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机制。
(一)正与邪的含义和作用
1、正气 正气——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对外界环境 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的总称。 作用方式: (1)自我调节与控制 (2)抗御外邪的入侵 (3)驱邪外出 (4)修复和再生
体质——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 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
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
的固有特性。
体质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
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古希腊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 的体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 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 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
v v
邪气性质 六淫外感:侵犯肌表,病位较浅, 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七情内伤:直中脏腑,病位较深, 病势较重,预后不佳。
v v
v v
感邪轻重 感邪轻者:病位多浅,临床症状较轻; 感邪重者:病位多深,症状表现较重。
(4)某些特殊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如疠气、高温、 虫兽伤、枪弹伤等; 《素问· 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影响病位、病情和预后
病位

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 湿邪易阻遏气机,多伤及于脾; 疠气发病急骤,传变快,易传人于里,损伤人体的重要 脏器。 感邪轻者,临床症状表现较轻; 感邪重者,症状表现也重。 受邪表浅者多形成表证(轻); 受邪部位深者多形成里证(重);

6.张从正资料讲解

6.张从正资料讲解


” 目的:

张氏应用汗吐下三法或三法兼用,或

三法先后使用,攻逐邪气,就是为了

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气
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充分体
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观点

(1)汗法
中 ① 定义
医 ② 适应范围

③ 治疗方药

④ 注意事项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医 ●理论依据:
家 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发展情
学 志疾病治疗方法。针对医界滥用辛燥温补
说 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
观点。
学术渊源
●《内经》的影响 ●《难经》的影响 ●《伤寒论》的影响 ●私淑河间学术思想 ●兼千百家之长
3、著作
中 代表作:《儒门事亲》
医 作者:张从正

麻知几

常仲明

最新版本: 《张子和研究集成》
各 家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学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 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 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 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攻邪学说。
汗吐下攻邪三法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 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 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实实虚 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惟庸工 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 ,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 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 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 知觉。夫粗工之与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 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张从正的攻邪论

张从正的攻邪论

张从正的攻邪论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精于医,贯穿《素问》、《难经》之学,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尤其对汗吐下三法用之精熟,起疾救死多取效。

著《儒门事亲》,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攻邪派代表。

张氏攻邪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邪分为外邪和内邪,病由邪生;其二,邪分天、地、人三类;其三,治有汗、吐、下三法。

把一切致病的原因归结为邪气,包括外入的邪气和内生的邪气。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从病由邪致,到攻邪理论,张氏认为疾病是由病邪加于人体而成,病邪乃身外之物,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病症之所由。

由此,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攻去病邪,去除邪气,元气自然恢复。

张氏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

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在攻邪理论指导下,提出了攻邪方法。

张氏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博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或发疼痛。

”“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

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矣。

”“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所谓攻里者,涌泄是也。

”因此,三法不仅可以顿挫病邪之鸱张,而且可以除慢性病之痼邪。

张氏汗吐下三法涵义较广,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张从正:学术思想

张从正:学术思想

张从正:学术思想
(1)适用范围:
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尤适用于脾胃方面的疾病。 “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如下后“心下按之而硬 满者,犹宜再下之”。 “伤寒大汗之后,重复劳发而为病者,盖下之后热气 不尽故也,当再下之”。 杂病 腹中满痛拒按,为内实证者。 目黄、九疸、食劳、落马、堕井、打扑、闪肭、损折 等外伤引法宜忌
先予小剂,逐渐加量 注意体质及病情变化 吐后调理 禁忌证:性情刚暴,好怒喜淫及病势重危,老弱气衰,自 吐不止,亡阳血虚及各种出血证禁用吐法。
张从正:学术思想
3.下法
“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下法。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 法也。” “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
张从正:学术思想
2.吐法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1)适用范围: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风疾、宿食、酒积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证 伤寒和杂病中的某些头痛 痰饮病胁肋刺痛 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眩晕恶心诸症
张从正:学术思想
(2)论治方药:
瓜蒂散——伤寒头痛 葱根白豆豉汤——杂病头痛 瓜蒂加茶末少许——痰滞宿食 瓜蒂加全蝎梢——“两胁肋刺痛,濯濯水声者。” 常用药物:栀子、黄连、苦参、大黄、黄芩、郁金、 常山、藜芦、地黄汁、木香、远志等36味。
张从正:学术思想
1.汗法 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
“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1)适用范围: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 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若脉见浮大而长,身 表热者。 破伤风、惊风、狂、酒病、痹证等。
张从正:学术思想
(2)论治方药: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寒凉攻邪”的治疗方法,认为“寒凉”可以抵抗病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从正认为,“寒凉”可以抵抗病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寒凉”可以抑制病毒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从正的补益观认为,“寒凉”可以抑制病毒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寒凉”可以抑制病毒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认为,“补益”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补益”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从正的补益观认为,“补益”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补益”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从正的补益观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认为,“补益”可以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张从正的补益观认为,“寒凉攻邪”和“补益”可以抑制病毒的活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养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

它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凡以发散表邪》课件

《凡以发散表邪》课件
未愈
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要调整 治疗方案。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总结了《凡以发散表邪》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该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研究进展以及相关临床观察结果。
分析了该理论在解决常见病症、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的优势和贡献,并对其在中医 药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该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展望。
课程目标
掌握《凡以发散表邪 》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培养学生对中医治疗 的兴趣和热爱,提高 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凡以发散表邪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和注意事项。
02
发散表邪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阐述发散表邪的定义,包括其基本概 念、特性等。
详细描述
发散表邪是指通过发汗、解表等方式 ,将体内的邪气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 。其特性包括宣发肺气、解表透邪、 调和营卫等。
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接种疫苗
根据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 疫苗等,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相关疾病。
日常保健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 起,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
转。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身 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凡以发散表邪》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 向,包括深入探讨该理论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拓展其应用范 围等。
针对该理论的实验研究,提出加强药效机制、作用靶点等方面的研究, 为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该理论在中医药领域的影响,提出加强与其他中医理论的比较研究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攻邪学派 2

攻邪学派 2

处理攻补关系主张:
1、只攻不补,邪去正自复; 2、先攻后补,邪未尽不可言 补,补之无异于以粮资寇, 助邪伤正; 3、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 4、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 之人”方可言补,但更重视
食补,认为“善用药者, 使病者而能进五谷者,真 得补之道也”。 “识练日久,至精至熟, 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 言也。”

⑴ 汗法

“诸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 藏于经络之内。” “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皮肤 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 发汗也。” 除药物发汗外,还包括灸、蒸、 渫、洗、薰、熨烙、针刺、导 引、砭射、按摩。


发汗之药,有40味,如荆芥、 白芷等;常用之方,多种多样 继承伤寒论辛温解表法和刘河 间辛凉发表。 外热内寒:桂枝汤、麻黄汤、 败毒散、升麻汤、葛根汤、解 肌汤。 外寒内热:通圣散、双解散、 当归饮子。


李子范,字林虑,因母老志于 医,私淑从正之学,尽得宛丘 之传。
《儒门事亲· 后序》云:“有 隐士林虑李君子范者,以其有 老母在,刻意岐黄,及得是书, 喜而不舍,遂尽得宛丘真传”。 子范亦为私淑从正之学而有心 得者。


张 从 正
(一)生平著 作 张从正,字 子和,号戴 人,金代睢 州考城人。 (1156-1228 年?)

张节斋序《儒门事亲》云: “宛丘张子和,兴定中召补太 医,居无何求去盖世无双非好 也。于是退而麻征君知几常公 仲明辈,日游灞上,相与讲明 奥义,辨析至理,一法一论, 其大义皆子和发之,至于博之 于文,则征君所不辞焉。


常德,字仲明,镇阳人。
熊氏中德堂本《张子和心镜》 一卷,题为“门人镇阳常德仲 明编按”,而《心镜》的内容, 仅有七篇,首论河间双解散及 从正增减之法,共余都属于刘 张二家的绪论。 据此,常德为从正的弟子,已 无疑义。《儒门事亲》”治法 心要”部分,为常氏补遗。

病因概述风邪寒邪PPT课件

病因概述风邪寒邪PPT课件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含义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 致病特点:易伤阳气 临床表现:全身或局部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象。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 ——脘腹冷痛、吐泻清稀 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之阳受损 ——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 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主痛
•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①气候变化异常,超出了一定限度而致病;
太过或不及
这是最基 本的
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
②气候变化基本正常,但人体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足以导致人体发病时的六气就成为六淫。
病因的相 对性
气候 变化
(正常、异常)
人体 正气
发病
六淫
不病
六气
寒客血脉,血脉挛缩
——脉紧
总结寒邪为病临床表现特点:
寒象 疼痛 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拘急挛缩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9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 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
★ 感病邪的统称。 六邪
淫:浸淫、太过 不正、异常、反常 •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
▲ 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六气的存在和交替变化,是万物生长和人 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临床表现:眩晕、震颤、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 弓反
张等。
例 破伤风
如:受风而颜面肌肉抽掣,或口眼歪斜;
《素问·至
“诸风有暴邪;四无强季孔直都不,皆属于真风要。大”论》
入பைடு நூலகம்
4)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 含义: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且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素论问,》·其风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攻即为补与就近祛邪
张氏认为:“ 经云,虚则补其母,实则 泻其子者,此欲权衡之得平也。”
若是“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 用下法荡涤邪积 ,虽是攻邪 ,实则为补。因 为“ 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 补之中,真补存焉。”
所以,张氏在论治时,主张 “取其气偏 胜者,其不胜自平矣……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 足也。”
适应范围——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梢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大黄、 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木香、远志等 三十六种。
选方用药——
张氏颇赞同刘完素的观点,认为不仅“温 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者亦能汗也”,他除了 用麻桂等辛温之剂外,还善用防风通圣散、双 解散。因此,张氏汗法论治方药范围很广,如 寒郁肌表用麻黄汤,风寒表虚用桂枝汤,内热 盛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此外尚有败毒 散、升麻汤、解肌汤、葛根汤;辛凉解表的有 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等。张氏在用发汗 之剂时,还常配以钗股于喉中引探,协药以开 腠理而发汗。
汗 天邪
就近祛邪




之 地邪


人邪

治疗经验
1、祛邪三法 汗、吐、下三法是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
经验的核心。
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 三法,其余何足言哉。”
张子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 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1)汗法
张氏所论汗法,不能仅用解表界定, “所谓发表者,出汗即是也”。
论治方药——
张氏常根据邪实不同,或热壅,或寒结、或 水聚,或痰滞,或血瘀,针对病机分别用寒下、 凉下、热下、峻下、缓下等剂,其中以寒凉之剂 为多。寒下首选调胃承气汤,以及大小陷胸汤、 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十枣汤; 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之类;峻下有舟车丸、浚 川散等。
汗法宜忌——
“ 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 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 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 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病人因感寒食冷而得者, 宜辛温解之;因役劳冒暑而得之,宜辛凉解之;病人禀 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病人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两手迟缓大者,可辛 温解之。”
张从正的攻邪论
1、重视邪气致病
张氏的著名观点——“夫病之一物,非 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 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 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邪之中人,轻则久传而自尽,颇甚则久传 而难已,更甚则暴死。”
“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 而邪气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2、论三邪发病
张氏所论之 “三邪”,是指 “天地人三 邪”。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 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 发生病变。
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 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 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这 一理论,反映了张氏对邪气的独特见解。
适用范围——
凡宿食邪滞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 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都可以用下法, 无论“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 可泄而出之”。
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个科,除一般的可 下之证外,他如目黄、九疸、食劳,也可用 茵陈蒿汤或导水丸、禹功散泻之;腰脚胯痛 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马、坠井、打仆、闪肭、 损伤等引起的肿痛剧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导 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气血流通,即 “痛止肿消”。
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张氏 概认为汗法。
除辛散解表汤药以外,其他如 “灸、 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适应范围——
张氏认为,邪气侵犯ຫໍສະໝຸດ 表,尚未深入, 多宜汗法。“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 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
还有《内经》所谓的“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之病,他认为“此以风为根,风 非汗不出”。
(3)下法
张氏创新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提出: “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 补之中,真补存焉”的论点,把下法的机 理提高到 “推陈致新” 的角度来认识, 延展了下法的内涵。因此,张氏所谓下法 并比局限于泻下通便,而认为具下行作用 的方法均属下法。如说:“催生、下乳、 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 下法也。”
张氏还认为,祛邪应就近而出,这样既 能效果迅速,有不大伤正气。
他指出:“ 邪气处之三,而出之者亦 三也。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 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 脘,可涌而出之;寒湿痼冷,热客下焦,在 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指出了攻邪当根据 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吐或下,就近 去之。
具体方法——
张氏在使用吐法时,除内服药物外,还 有催吐、探吐、鼻饲、取嚏等外治法。
张氏用吐甚为谨慎,每先予小剂,逐渐 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若不吐者予饮 齑汁,边探边饮,直到吐出。所谓 “药不 瞑眩,厥疾弗瘥”。
吐法禁忌——
性情刚暴,好怒喜淫;病势危重,老弱气 衰;自吐不止,亡阳血虚及各种出血病证。另 外,病人无正性,反复不定者,皆不可吐,恐 转生他病。
“凡发汗欲周身漐漐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 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
“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2)吐法
“夫吐法,人之所畏,且顺而下之,尚 犹不乐,况逆而上之,不悦者多矣。然自胸 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 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
张氏在临床运用中,“渐臻精妙,过则 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 用屡验,以至不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