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邪学派

合集下载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攻邪学派+张子和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攻邪学派+张子和
酸苦甘辛咸淡---病位在中
内生—人邪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三邪理论
❖ 邪气处之者三,而出之者亦三也。
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 出之;
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 寒湿痼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 指出了攻邪当根据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 吐或下,就近去之。
三邪理论
邪气”,目的在于“发腠理, 致津液,通血气”,行郁开滞 ,流通气液。集前人之大成。
汗法
表者,是皮毛、肌肤、腠理、 经络、六腑、苗窍等的总称。
含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辛散解表药 灸 熏蒸 渫洗 烙 针刺 砭射 导引 按摩 熨
出血
适应范围——邪气停留在皮肤经络之间,包括 风寒暑湿之邪,未深入脏腑者, 是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
病邪理论
❖ 邪气致病的观点
因邪致病
❖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 而生,皆邪气也。
论病重邪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 已,更甚则暴死。
祛邪安正
❖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 气已交驰横鹜,而不可制矣……今予论吐、汗、 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 “闻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逆”
❖攻
刘完素


张从正
派 师
麻九畴 常德

关 系
李子范
张从正:学术源流
1.秉承于刘完素
《儒门事亲》:“今代刘河间……真得黄庭之密 旨也。”
任应秋:从正之学,远则取法乎《素问》、《伤 寒论》,近则独宗于刘完素。但其理法方药并不 完全一致,法同而实异。故又云:是河间之学传 至张从正,又为之一变矣。

【中医各家学说】各论上篇学派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各论上篇学派简介

三.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易 用药。 “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
“盖病人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 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宜下, 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 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 可治也,主本无力也”。


昔有乡人邱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 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 弱。予曰:虽属麻黄汤,而尺迟弱。仲景云, 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 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 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 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 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 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是难。仲景虽云,不 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 以促寿限,何足贵也?
2.风寒中伤营卫说 : ⑴ 卫中风:“太阳一经,风寒所始,营 卫二道,各自中伤,风则中卫,故以卫 中风而病者为上篇”。包括桂枝汤及其 兼变证60条20方。 ⑵营伤寒:“寒则伤营,故以营伤于寒 而病者为中篇”。包括麻黄汤及其兼变 证57条32方。 ⑶营卫俱中伤风寒:“若风寒俱有而中 伤,则营卫皆受而俱病,故以营卫俱中 伤风寒而病者为下篇”。包括青龙汤及 其变证、坏证38条18方。
庞安时
庞安时,字安常, 宋代人(1042-1099) 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1100年著 学术思想: 寒毒说 异气说


广义伤寒病因——冬伤于寒毒 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
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
于八节发为中风。

强调体质、地域、季节对发病和预后的 影响。注重内因和整体对发病的作用。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下列何人为代表人物()A.张景岳B.叶桂C.张从正D.许叔微E.孙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张元素B.张志聪C.张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张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张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张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张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B.李杲C.张从正D.薛己E.喻昌11.张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下列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刘完素B.张子和C.孙一奎D.喻昌E.叶桂13.张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张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

淮左名医张从正及其攻邪理论摘要: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

根据当时疾病的变化情况,他在系统整理中医治疗学汗、吐、下三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且富有特⾊的攻邪理论。

他认为邪⽓是疾病产⽣的根源。

在治疗上祛邪扶正之⽬的,就要着重⽓⾎流通。

除了三法外,他还运⽤针刺出⾎作为发汗的⽅法,扩⼤了三法的治疗内容与范围。

张从正的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纠正了前代治疗学上的弊端。

关键词:淮左名医;张从正;攻邪理论张从正是⾦元时期淮河流域的著名医学家,在《⾦史》中有其传。

他⾸次系统总结了汗、吐、下三法,形成了攻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法和临床⽤药,推动了后代温病学的发展。

⼀、《⾦史》中所见的张从正《⾦史》中载有名医张从正的事迹及其医学理论,现征引如下:“ 张从正,字⼦和,睢州考城⼈。

精于医,贯穿《难》、《素》之学,其法宗刘守真,⽤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

从正⽤之最精,号 ‘ 张⼦和汗下吐法 ’ 。

妄庸浅术习其⽅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

其所著有 ‘ 六门、三法 ’ 之⽬,存于世云。

”根据《⾦史》所载.张从正是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民权)【有关⾦代考城地望,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册)为民权县,⽑德西《从考城沿⾰谈谈张⼦和故⾥》亦对此有释证,本⽂从民权说。

】,约⽣于⾦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于哀宗正⼤五年(1228年)。

其医学渊源直接取刘守真,主张⽤“ 汗、吐、下” 三法治疗,著有《儒门事亲》,是⾦元之际著名医⽣,其创⽴了著名攻邪学说。

后世把他治疗疾病的⽅法称为攻邪学派。

张从正⾃幼喜欢读书,经史百家⽆不涉猎,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

他青年时做过军医,⾦宣宗兴定时曾到京都太医院⼯作,由于不习惯太医⽤药的谨慎⼩⼼,不久便辞归乡⾥,与徒弟⿇知⼏、常仲明等⼈游于隐⽔之上,⼀⾯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悬壶应诊,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

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攻邪学派以攻击病邪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金著名医家。

《金史》载:“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

”阐发河间六气病机之旨,尝有“风从火化,湿与燥兼”之论,并认为风、火、湿、燥,皆为邪气,邪留正伤,邪去正安,故治法一以攻邪为宗,遂成为攻邪派的师祖。

《儒门事亲》麻九畴,长于经史,子和所著书,多半出于麻九畴手。

常德,字仲明,镇阳人。

著有《张子和心镜》(又名《伤寒心镜》)一书,丹溪学派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远绍《内经》,侧重于阐述阴虚火旺之证。

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

朱震亨,元著名医家,他认为肾精不足,相火易亢,是人体发病的关键,故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

朱震亨学说的门人,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最有成就者,当推戴思恭、王履,使丹溪学派的影响日益扩大。

赵道震,著作《伤寒类证》未见有传本。

赵良仁,名震浙东西。

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

《医学宗旨》《丹溪药要》两书均未见,《金匮方衍义》亦未能详刊,至康熙朝经周扬俊补注,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始有传本。

该书系研究仲景学说的专著。

戴垚,以母病死于庸医之手而弃儒从医。

戴思恭,明医家。

丹溪之得意高足,著有《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等书,畅发其师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论治杂病的心法,他所发挥的气血盛衰论,发展了丹溪乃至河间研究火热的学术思想,对后来汪机的学术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履,明医家,著有《医经溯洄集》等书。

其学一本丹溪“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之说,于《内经》《难经》理论多有独到见解,并倡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充实河间火热论的观点。

攻 邪 学 派

攻 邪 学 派

攻邪学派一、概说•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以攻击邪气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个学派。

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代表人物——张从正。

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

(1156-1228年?)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较久,故自称宛丘;因春秋战国时睢州属于戴国,因此又自号戴人。

著作代表作:《儒门事亲》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一)攻邪理论1、三邪致病说⑴邪气致病说张氏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因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2)天地人三邪理论天邪:是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邪:是指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邪:是指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3)人贵血气流通•¡°《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

•¡ª¡ª血气贵流不贵滞•¡°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

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2.攻邪论•张从正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君子……乃知诸药不可久服,但可攻邪,邪去则己。

”邪积不宜补•¡°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2、汗吐下攻邪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目的:攻逐邪气,就是为了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气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观点。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的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一)、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专治___中满痞气、大便不通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

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

张从正的攻邪论

张从正的攻邪论

张从正的攻邪论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精于医,贯穿《素问》、《难经》之学,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尤其对汗吐下三法用之精熟,起疾救死多取效。

著《儒门事亲》,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攻邪派代表。

张氏攻邪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邪分为外邪和内邪,病由邪生;其二,邪分天、地、人三类;其三,治有汗、吐、下三法。

把一切致病的原因归结为邪气,包括外入的邪气和内生的邪气。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从病由邪致,到攻邪理论,张氏认为疾病是由病邪加于人体而成,病邪乃身外之物,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病症之所由。

由此,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攻去病邪,去除邪气,元气自然恢复。

张氏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

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

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在攻邪理论指导下,提出了攻邪方法。

张氏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博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或发疼痛。

”“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

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矣。

”“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所谓攻里者,涌泄是也。

”因此,三法不仅可以顿挫病邪之鸱张,而且可以除慢性病之痼邪。

张氏汗吐下三法涵义较广,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TipsTips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

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

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

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

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

中药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中药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中药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中药学的主要流派有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攻邪学派和补土学派等。

伤寒学派注重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以仲景方为代表的经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寒凉学派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七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

攻邪学派主张以攻邪为主治疗疾病,如张从正的“攻下法”。

补土学派则是以补脾胃为主,代表人物有李杲和张元素等。

此外,还有易水学派和温病学派等其他流派。

易水学派注重药物学的性味归经和藏腑辩证,代表人物有张元素和李杲等。

温病学派则是在明清时期形成,针对温病的治疗和研究,代表人物有吴又可和叶天士等。

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药学的多样性和不断进步,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

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

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一、各论:4.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5.河间学派:刘完素6.易水学派:张元素、李?、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张从正8.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9.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10.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11.其他著名医家:孙思邈、钱己、陈自明、缪希雍、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树?二、总论:1.三世医学: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天子脉决》,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

2.《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3.《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4.学派的形成要素:学说、师承授受三、伤寒学派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2.《伤寒论》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3.王叔和: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索、整理与编次。

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

4.孙思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5.韩袛和《伤寒微旨》,庞常安《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书微《伤寒九十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6.明清时期伤寒的三个派别代表医学及著作:错简重订派:实发端于明.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著成《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著《尚论篇》,“三纲鼎力”学说,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影响最大,《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7.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4.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寒毒说,异气说。

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

盖头肿及项,知太阳为风邪 所干,阳明之为病则病脉洪 大,而面部又为阳明所过之 处,风与火热多为兼化,故 此肿为风乘阳明经。 论治 阳明多气多血,邪聚于阳明 之表(兼太阳),则宜汗 之,;邪聚于阳明之里,则 宜攻下之。
故用防风通圣散即防风、荆芥、 麻黄、川芎、桔梗、薄荷等以 驱风(疏风)复以余药荡涤阳 明之积热。 由于服药汗出不多,乃以草茎 刺鼻中,使血大出,(《内经》 “血实宜夺之”)张从正认为 出血之与汗,名异而实同。乘 于阳明之风热,随血、汗排出, 面肿立消。

内经依据: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内经中还有针灸、火攻、薰 等治法,均属汗法。
伤寒论有红汗之说。
《伤寒论》将汗吐下三法具体 化: 汗法——麻、桂、青龙。 下法——承气、三物白散。 吐法——瓜蒂散。 烧针、火劫、薰等治法。 张从正在内经、伤寒论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三法的内 容,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围。 达到了“至精至熟,有得无失” 的程度。
请戴人诊,戴人曰:“惊者 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 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 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 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 胆伤矣。”

一富家妇人,伤思 虑过甚,二年不寐, 无药可疗,其夫求 戴人治之。
戴人曰:两手脉俱 缓,此脾受之也, 脾主思故也。
乃与其夫以怒以激之,多 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 一方而去。其人大怒汗出, 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 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 其平。
白带
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带 如水,窈满中绵绵不绝, 臭秽之气不可近,面黄色 减,已三年矣。 诸医皆云积冷,起石、硫 黄、姜、附之药,重重燥 补,污水较多。芮艾烧针, 三年之间,不可胜数
戴人断之曰:此带浊水,本 热乘太阳经,其寒水不可胜 如此也。夫水自高而趋下, 宜先绝其上源 乃涌痰水二三升。次日下污 水十余行,三遍,汗出周身。 至明旦病人云:污已不下矣。 次用寒凉之剂,服及半载, 产一子。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汇总一、孙思邈1、学淡食:是孙思邈为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而提出的,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的“茹淡”论深有影响。

2、服食:即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为孙思邈所力倡。

3、养老:是孙思邈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

二、王冰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王冰根据《内经》之旨所提出的治疗阳虚病证的治则,即针对阳虚本质,运用温阳的方法治疗。

5、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王冰根据《内经》之旨所提出的治疗阴虚病证的治则,即针对阴虚本质,运用滋阴的方法治疗。

6、气动:王冰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四类,大多与“气动”有关,而“气动”是指脏气的变乱。

三、钱乙7、“五脏所主”:是钱乙创立的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其内容如下: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一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8、面诊:即钱乙的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见赤者为热象,随证治之。

四、许叔微9、先去邪后议补:这是许叔微对正邪关系的见解。

他认为邪气留而不去,其病则实,就是人体致病的原因固然是多因于虚,但是受邪之后,疾病的性质往往属实,所以必须“先去邪后议补”。

10、薪和釜的关系:这是许叔微对肾气、“真火”和脾胃关系的一种比喻。

在临床上,凡遇到脾元久虚,饮食不进,泄泻不止或消渴的病证,许氏每责之下火无力,真元衰微,而用附子、肉桂、补骨脂及二神圆以暖肾气。

这一见解,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五、成无己11、以经释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著作,成氏据此则引用《内经》、《难经》和相关经典著作,逐条注释,力图反映出仲景撰写的本意,此即以经释论。

12、辨证明理:成氏所著《伤寒明理论》,对从发热到劳复五十个主要症状的状态、不同表现形式、发生的机理、病位病性,以及辨别要点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即辨证明理。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下列何人为代表人物()A.张景岳B.叶桂C.张从正D.许叔微E.孙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张元素B.张志聪C.张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张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张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张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张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B.李杲C.张从正D.薛己E.喻昌11.张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下列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刘完素B.张子和C.孙一奎D.喻昌E.叶桂13.张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张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中医江湖十大门派你属哪一家?

中医江湖十大门派你属哪一家?

中医江湖十大门派你属哪一家?上几期我们谈到了《中医火神派治疗新冠肺炎究竟有没有用武之地?》《中医有了学派就有了江湖!》(有兴趣读者请查看往期文章。

)浓墨重彩般地对“易医学派”做了重点介绍。

大家都知道“易医学派”是一个宏大的学派,是一个在哲学上高屋建瓴的学派。

而今天老梁对中医历史上的传统的十大门派再做一下简单的分享,这十大门派是立足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医书、医术、医理观点的不同而形成的,是一种纵向的、更细致化的分法!【一、医经学派】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古代记载的医经有七家,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医经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鹊和《难经》、华佗和《中藏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全元起和《内经训解》、杨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问注释》、吴琨和《素问吴注》、张介宾和《类经》等。

【二、经方学派】“经方”即经验方,宋代以后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经典著作,所以“ 经方”就用来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

经方学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

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古今录验》、《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三、伤寒学派】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形成于晋代,绵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

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等。

【四、河间学派】亦称寒凉派,由“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开创,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擅长运用寒凉的治疗手法。

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又是温病学派产生的先导,是中医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河间学派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师承授受关系,自刘完素创火热论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效果
病人面对施烙者,端坐张口,儿童应有人在 其背后挟头。 施烙者左手执握压舌板,将舌压下,使扁桃 体充分暴露,不需任何麻醉即可施烙。 施烙前先按扁桃体的肥大程度选择适当的同 号烙铁三四支,在酒精灯上加热,将烙铁烧 至通红,取一支烙铁蘸上麻油,趁着在麻油 瓶中冒烟时取出烙铁,不迟延地送进口腔到 咽部,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如时间延迟, 46 热度降低,起不到烧烙作用。
病人:
“病者闻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则
逆。”

“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
“往往恶寒重温,甘受酷烈之毒,虽死而不悔。”
“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生与其逆病人之心 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
25

1、邪气致病说 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
34

(二)治疗方法——攻邪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
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 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有邪积之 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邪积不宜补
35

1、祛邪三法

“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
足言哉。”

目的:攻逐邪气,就是为了改善气血壅滞的 病理状态,促进血气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目 的,充分体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 观点。
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

表有风寒,里有郁热——热药发其表,寒药 攻其里(大、小柴胡汤)。
52

辛热发汗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辛温发汗有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等, 苦寒发汗用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等, 辛凉发汗的有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饮 子等。
36

三法:汗、吐、下


天邪——汗而出之;
人邪——涌而出之; 地邪——泄而出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37
“邪气处之三,而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 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 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痼冷,热客下 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指出了攻邪当根据所犯部位,因势利导,或汗或 吐或下,就近去之。

“巢氏,先贤也,固不当非。然其说有误者,人命 所系,不可不辨也。”
16

(二)著作 《儒门事亲》,十五卷。 书名——“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
17

非成于张氏一人之手,李濂《医史》载本书 是“子和草创之,知己润色之,而仲明又摭 其遗为《治法心要》”。
28


2、三邪理论 天邪——是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 寒 地邪——是指地之六气--雾、露、雨、雹、 冰、泥 人邪——是指人之六味--酸、苦、甘、辛、 咸、淡
29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
天邪 汗
外 邪
人邪
疾 病
就 近 祛 邪

地邪

30
药邪

“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
其热,绐之于室,使服涌剂,以麻黄投之,
乃闭其户,从外锁之汗出如洗。待一时许开
户,减火一半,须臾汗止,泄亦止。
50


③论治方法:
单纯风寒外感,师法仲景——“非热不能解表”、 “解表常宜热”;

“若病在表,虽畏日流金之时,不避司气之热,亦 必以热药发其表”。
51

风热袭表——辛凉解表,“世俗只知温热药
12

禁御喧喧以字行,粗工往往笑狂生。 天将借手开金匮,云本无心到玉京。 歌啸动成千日醉,留连翻厌五侯鲭。
祝君莫触曹瞒怒,世上青黏要指名。
——《赠国医张子和》
13
治学特点

以《素问》、《灵枢》为宗,兼采百家之长, 但又不为所囿。
“医之善,惟《素问》一经为祖”,“以数 年之功苦读《内经》”。 批判“有平生不识其面者,有看文不知其义 者”之类的医者。
23

医者: 《和剂局方》的出现造成医生好用辛温燥热之药的 歪风;

世俗流传的服石之风,“燔针壮火,炼石烧砒,硫、
姜、乌、附,然后为补”,“自古及今,天下皆
然”;

金元战火连年,热病恣行,但俗医嗜补,凡有疾病
者,不问虚实,滥投补剂,庸工以此为悦,病者昧
而不觉,以致邪气稽留,为害不浅。
24



43
阮河南蒸法

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小洒。取 蚕砂。若桃叶。桑柏叶。诸禾糠及可。取用 易得者。牛马粪亦可。用但臭耳。桃叶欲落 时。可益收取干之。以此等物令浓二三寸。 布席卧上温覆。用此发汗。汗皆出。若过热 当细审消息。大热者可周身。辄便止。当以 温粉粉身。勿令遇风。
44
紫苏熨法

伤寒内伤积食蓄血。小腹硬胀。大小便不通 。不能言语。神思欲脱。两目直视。手直。 证候危笃。难以下药者。用紫苏(半斤)煎浓汤 。将大手巾折数层。蘸透热绞略干。 摊病患肚上至脐以下。用手在巾上旋摩。冷 则再换。如此数次。候暖气透入。其一切宿 块积血自下。其效如神。如肛门秘结不通。 须以蜜糖和猪胆。熬炼成条。插入粪门。导 通。但积粪须用药调理。

戴人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飧泄者,米谷不化,
而直过下出也。

又曰:米谷不化,热气在下,久风入中,中者,脾
胃也。风属甲乙,脾胃属戊己,甲乙能克戊己。
49

肠中有风,故鸣。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
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

诊其两手,脉皆浮数,为在表,可汗之。直
断曰:风随汗出。

拟火两盆,暗臵床下,不令病人见火,恐增

《归潜志》:“麻知己九畴与之善,使子和
论说其术,因为文之。”
18

张颐斋:“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
至于博之于文,则徵君所不辞焉。议者咸谓:
非宛丘之术,不足以称徵君之文;非徵君之
文,不足以称宛丘之术,所以世称二绝。”
19

前三卷为“事亲”本书。 卷四、五为治病百法;卷六-八为十形三疗; 卷九为杂记九门;卷十为撮要图; 卷十一为治法杂论;卷十二为三法六门; 卷十三为“三消论”;卷十四为治法心要; 卷十五为世传神效名方。
38


药物性味之辛甘淡酸苦咸各具汗吐下的作用;
张氏三法的内容较一般医家更为广泛; 张氏以三法治病,不仅是他长期钻研《内
经》、《伤寒》等经典的结果,也是他运用
其他手段失败后摸索到的方法。
39
A 汗 法
《内经》:“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火郁发之”。 张仲景:辛温解表 刘完素:辛凉解表 张从正:汗法即“开玄府而逐邪气”,目 的在于“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行郁 开滞,流通气液。
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是以君子……乃知诸药不
可久服,但可攻邪,邪去则已。”
31


3、血气流通
《素问· 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灵枢· 经脉》:“脉道以通,血气乃和· · · 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素问· 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
致和平。”

“《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
32

“血气贵流不贵滞”。 “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 “血气流通”贯穿三法——“发腠理,致津液, 通血气”;“吐之令其条达”;“下者是推 陈致新”。
33

“子和治病,皆以汗吐下三法取效,此有至 理存焉……人身血气贵通不贵塞,非三法何 由通乎?” ——清〃何梦瑶《医碥》
之者。”——外感病

邪气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
麻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以及目暴赤肿痛、羞明
隐涩、头风疼痛、少年发早白落或白屑,腰脊牵强、
阴囊燥痒、喉痹急症、飧泄等病证。——某些杂病
48
飧泄

赵明之水谷不消,腹作雷鸣,自五月至六月不愈。 诸医以为脾受大寒,故并与圣散子、豆蔻丸。虽止 一二日,药力尽而复作。
40
①含义 ②适应范围 ③论治方法
④发汗注意事项
⑤汗法宜忌 附:出血疗法
41


①含义:
“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 汗法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包括服用辛散解表药、灸、蒸、渫、洗、熨、 烙、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多种方法。
42
张苗治陈廪丘烧地布桃叶于上蒸之 许胤宗治许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斛, 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能言。 华元化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 出如敷粉,百疾皆愈。
丘之称。
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幼随父学医,二十余岁悬壶济世,“余承
医学于先人”、“予自先世授以医方”。

五十岁左右短暂随军,“余向日从军于江淮
之上”,“余亲见泰和六年丙寅征南师旅大
举”。

六十岁左右被召入太医院,不久辞归。
11

金元· 刘祁《归潜志》:“张子和为人放诞, 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久居陈,游 余先子门。后召入太医院,旋告去,隐然名 重东州。”

当听到烙铁烙着的“兹拉”声音后立即取下 ,不宜停留。 一支烙铁离烙1次后,必须另换,用同样原操 作方法再烙,以三四支烙铁轮流使用。 在施烙时让病人发“啊”音,便于施烙,又 能避免误烙他处。麻油能防止烙铁粘连组织 ,取下烙铁时不致撕裂组织。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