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增加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3.设置更多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件的格式、雨果的批判性观点及其在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历史背景的理解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学习。
-作者观点分析可以通过讨论课文中雨果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对比等,来深入理解其立场和情感。
2.教学难点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需要指导学生如何从多元视角审视和评价历史事件。
-词汇与句式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词汇和复杂句式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文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信件格式及其特点;分析课文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通过课文学习,探讨作者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批判立场及人文关怀;学习并运用信件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式学习,如:“谴责”、“掠夺”、“文明与野蛮”等;结合课文,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二)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_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 )制裁(c 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 )璃(l )珐(f )琅(l ng)眼花缭(li o)乱惊骇(h 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 )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奇迹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立场。

2、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立场。

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难点: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大英博物馆文物出逃》视屏片段。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文物是怎么去大英博物馆的呢?师: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有23000多件。

但这只是官方数据,有研究学者称,大英博物馆实际收藏的中国博物可能超过20万件。

由于文物来源有争议,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藏匿真实的数据。

这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中国游客的叹息,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这里走出。

大英博物馆的这些镇宅之宝没有一件是英国人的,2004年英国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文物是否该回归?一位英国绅士起身大声地表示反对,理由是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当年他们抢夺中国的一一刹那,这些文物和大英帝国就产生了联系,所以他们既是中国的文物,也是我们的文物,我们有理由保存他们。

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理由,被称为脏物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不是在展示璀璨的文化,而是在炫耀自己辉煌的侵略成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文物出逃背后的故事。

任务一:翻卷宗,梳信件在梳理信件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通读信件内容,解决我们陌生的字词和词义。

1、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d iān fàn(典范)。

2、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zhuì(缀)满宝石,披上c hóud uàn(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3、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zān g wù(赃物)。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1)字音赃物(zāng)箱箧(qiè)制裁(cái)给予(jǐ)....恍若(huǎng)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眼花缭乱(liáo)......惊骇(hà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é)....(2)词义【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掌握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经过;(2)运用思维导图、资料卡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件结构;(3)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2. 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讲解;3. 信件内容分析与解读;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5.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和结构;3.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要求,如信头、称呼、、结尾等;4.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如论据运用、情感表达等;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看法;6.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了解程度;2. 学生掌握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的情况;3. 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4.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历史资料: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2. 信件模板:提供信件格式模板,方便学生书写;3. 角色扮演道具:如军装、帽子等,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的影响,如文化摧毁、经济损失等;2. 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信件,了解不同背景下的信件特点;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信件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2.比读分析,体会文章写法。

3.合作讨论,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上作家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雨果?预设:法国作家,“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读题目,你读到哪些信息?预设:书信体,信的内容。

过渡:信的内容写的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一个法国作家,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咱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思考:巴特勒征求雨果的看法,目的是什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远征,有什么看法?预设:想要借大作家的名气对侵略加以赞美,突显自己的功劳,美化侵略行为。

雨果认为远征是偷窃行为,是强盗行为。

2.文章以巴特勒索要赞誉开头,以赞誉结尾,请同学们齐读——投影: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读出雨果对联军之“赞誉”过渡:雨果究竟怎样“赞誉”英法联军的远征?咱们进入活动一,读出雨果对联军之“赞誉”。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态度鲜明的词语。

请学生分享。

2.老师把同学们分享得句子放在了左右两栏,请大声朗读,读出区别后举手示意我。

投影: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预设:左侧直接鞭挞,强烈愤慨,右侧反语(反讽),感情更强烈。

3.反语又叫反讽,咱们生活叫“说反话”,你说过反话吗?咱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运用反语的句子?预设: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留学生的头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雨果的身份及其立场。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会对侵略行为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解释生词和疑难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深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如讽刺、对比等。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拓展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心态和对话。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深层含义,强调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短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学情
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2)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再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圈点勾画。
5.全班交流、明确。
教师出示、讲解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相关知识,抽生朗读字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为下一环节学习打好基础。
文本
生字词
A
E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
自制
文本
理清思路
D
B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5
自制
图片
文本
圆明园之美
I
F
感受圆明园的美
4
自制
填表
说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教师讲解
目标4
学完本文之后,你对雨果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果的信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雨果的信对当代有何启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雨果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从语言表达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理性表达。
举例解释:
-针对雨果的写作意图,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雨果作为法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强调了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写作技巧的讲解,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点部分,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明确雨果写信的目的和立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致”、“远征”等,并理解其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分析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讽刺、批评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提炼出雨果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观点。
4.体会雨果在信中对巴特勒上尉的讽刺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
5.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学会用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6.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认识现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篇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雨果【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

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2、通过学习感受“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被欺凌的命运”,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爱。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游戏摸鼻子游戏。

(先用右手中指指着自己的鼻尖,当老师发出“头发”、“眉毛”或别的面部的器官时,学生要能迅速指到老师发出指令的器官部位,1分钟内老师快速发出15个指令让学生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以便在以下的幻灯展示中能认真观察图片。

)二、看一组3D复原的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图片。

1、导入语:师:“想一想:这些画面我们有印象吗?还记得小学时我们曾学过的一篇什么文章中就有过类似的图像?”(《圆明园的毁灭》)师:“看到图上的这些图像,你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词语呢?”请2-3位学生说说。

师:“那大家想知道原来如梦似幻的圆明园是什么模样吗”出示有原来美景与现今落魄相比的对比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课文内容解读:准确把握雨果在信中的观点和立场,以及他如何批评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举例:分析雨果在信中提到的“悲剧就是美被撕碎给人看”等核心观点,理解其反对侵略的立场。
(3)语言艺术分析:掌握雨果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作用。
-举例:通过实例分析,如对比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重要性。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文明被破坏的情况?”比如,我们身边的历史遗迹被忽视或损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文明尊重与保护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雨果的信,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尊重与保护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增强思维品质: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雨果的观点,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语言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意表达。
此外,今天的课堂小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明尊重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生活中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明尊重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雨果的信件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增强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者:孟津县麻屯中心小学李治文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让雨果身上人性的光辉感染学生。

3.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本文的章法之妙。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领略雨果这位文坛巨匠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进一篇文章
导语:1885年5月22日,一位法国人去世了。

法国两院立即休会宣布全国致哀。

6月1日,两百万巴黎群众在21响礼炮声中参与了这盛况空前的国葬。

这是法国以致欧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葬礼,是精神文化领域里最崇高的一次哀荣。

这个人既不是总统,也不是富豪,却受到了几乎全法国人的喜爱与尊重。

其实,他也应该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喜爱与尊重,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与尊重。

因为在他的诸多作品里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满了正义的力量。

尤其是在当年,我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之后,作为一名法国人的他却可以挺身而出,写下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为中国人民鸣不平。

他是谁?他就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家——雨果。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拜读这位大师的作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了解一点背景
1.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件
2.雨果写这封信的背景
三.领略一种魅力
(一)语言之美
【奇点美读】诵读思考:1.你喜欢雨果的笔下圆明园吗?请找出你最喜
欢的句子用“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的句式读出你
心中圆明园的样子。

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恍若月宫的建筑。

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

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它是同时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了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奇在它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世世代代的结晶,是为各国人民,为全人类而建
思考:2.作者在这里饱含深情的赞美圆明园有什么作用呢?
为表明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立场做铺垫
(二)感情之烈
【妙点揣摩】听读思考:请用一段话表达你心中的愤怒与斥责,然后与雨
果的文字比较,讨论:雨果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谴责与愤恨的?他的表
达妙在何处?
妙在将谴责愤恨之情隐于两个强盗的故事之中
妙在对两个强盗丑恶嘴脸的生动刻画
妙在用一些反语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
和狡猾。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
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以漫画的形
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3)“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4)“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5)“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
的讽刺意味。

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6)“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富丽堂皇”
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
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
的滔天罪行。

(7)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

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三)章法之妙
“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平淡之中自有大丘壑”。

初读此信,感觉平淡,细细琢磨,才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

整篇文章,作者其实写得跌宕起伏,充满感人的精神力量。

刚开始,作者强压愤懑道出写信缘由,就如缓缓流淌的小溪,也如乐曲的前奏;接下来,饱含深情赞美圆明园,就如小溪在山谷中欢快的流淌,又像乐曲渐渐达到高潮;突然道出奇迹消失,就如小溪流水突然被山岩拦阻,也像乐曲戛然而止;最后痛斥强盗行径,酣畅淋漓,就如小溪冲破阻碍飞泻直下,又像密集的鼓点激昂澎湃。

文章写的一波三折,读来自然荡气回肠。

四.想像一个结局
1.假如你是巴特勒上尉,看了雨果的这封信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展开想像,以《巴特勒上尉写给中国人民的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五.铭记一个真理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不幸的,遇上了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中华民族又是幸运的,遇上了仗义直言的雨果。

同学们,请记住,侵略者的行径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正义的、人性的光辉则会被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
单位:孟津县麻屯中心小学教师:李治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