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座淡水湖。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巢湖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巢湖地质构造主要为盆地沉降,被认为是构造构造 - 幕(巢湖盆地第四纪)的一部分。
巢湖盆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淮河三角洲南缘。
盆地受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控制,斜坡发育,南北两岸高,湖区低。
研究发现,盆地的沉积厚度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厚的趋势。
巢湖地质年代主要为第四纪,包括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和人类活动时期。
巢湖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主要是砂砾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石。
巢湖地质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更新世晚期,随着爪哇减退,长江下游隆起,湖北段从原来的海湾转变为淡水湖泊。
全新世以来,巢湖地质环境逐渐稳定,水域逐渐扩大,沉积物沉积加速。
人类活动时期,人类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巢湖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河岸冲刷、水土流失等。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方面,巢湖盆地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周边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了潜在可能。
地质灾害方面,巢湖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容易
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下陷、滑坡等。
此外,巢湖湖泊自身的生态环境对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总结来说,巢湖地质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巢湖地质发展简史与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巢湖地质发展简史及构造地质学重点源自吴诗勇教授由于实习期间主要考察志留系至三叠系的各组地层,其他时期未过多涉及,故本部分主要以巢湖北部地区志留纪到三叠纪后的地质发展史为主,另外根据查阅资料,将岩浆侵入过程也加入其中。
一、1S-2S阶段1S、2S地层连续沉积,形成一套整合接触的地层,高家边组的泥页岩交互到坟头组的砂岩的转变表征了沉积环境中海水整体情况的变浅,砂岩和泥岩的交替出现也指示了水体的震荡运动。
此阶段地壳上升,但还未高出水面。
二、3S-2D阶段此阶段地壳发生抬升运动,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导致3S-2D地层的缺失,使得坟头组与上覆五通组之间形成平行不整合。
三、3D-2T阶段3D-2T地层连续沉积,形成了一套泥盆系上统至三叠系中统的大致连续地层。
五通组沉积环境为海相滨岸潮间带环境,其下部代表新海侵的开始,顶部存在滨岸沼泽相沉积环境;金陵组开始出现的的灰岩指示开阔台地相;高骊山组的泥岩、粉砂质页岩和砂岩指示滨岸湖泊沼泽相,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往上逐渐变为浅海-滨岸环境;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等指示开阔台地相,顶部的炉渣状灰岩一般认为与后期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有关;黄龙组也为开阔台地相,沉积时受过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属淡水台地环境;船山组也为开阔台地相;栖霞组的炭质页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为开阔台地相潮下浅水低能带碳酸盐建造;孤峰组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指示其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沉积;龙潭组经历了滨岸沼泽相向浅海盆地相的过渡,为陆棚潮下较深低能环境;大隆组的岩石为一较深水低能环境的浅海盆地所沉积的一套远硅质建造;殷坑组为二叠三叠系过渡层;和龙山组的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为陆棚相单陆屑碳酸盐建造;南陵湖组为开阔台地相陆屑碳酸盐建造,是潮下浅水低能环境;东马鞍山的盐溶角砾岩等为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为潮上低能环境沉积。
整体而言,此阶段海进海退频繁,沉积深度不断变化,但沉积环境总在水下,因而得以连续沉积.四、2T之后2T之后,扬子板块一方面受南北统一大陆陆内造山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来自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主要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
巢湖北部地区概况报告(4500字左右)

巢湖北部地区概况报告(4500字左右)第一章引言1.1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与任务此次《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在构造地质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在对选定的图幅(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AB剖面)及一副综合柱状图,最后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自我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绘、编写一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及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在全面分析、解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1:50000构造纲要图1幅;2、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AB地质剖面的剖面图1幅;3、编写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概况报告1份。
1.2 图幅简述课程设计所给的图幅是安徽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比例尺为1:50000,地质图大小是19.5cm(长)*13.2cm(宽)。
地质图区内地势起伏不大,最高点在北东部的汤山,高程为374.6m,其它的山还有西部的青苔山、五顶山,中部的平顶山、马鞍山,西南部的阴都山、马家山,村落分布在各河流周围;巢湖市在地质图的南部,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交通较为便利;地质图所覆盖地区多河流,从东北方向流往巢湖,巢湖在地质图南西部;在地质图东部有两个小湖泊;地质图区内地层从寒武系到第四系,有地层缺失,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中部有褶皱形成,褶皱区内多发育断层,伴有花岗岩的侵入。
第二章地质特征2.1 地层从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中可以看出,巢湖北部地区以第四系地层分布为主,在巢湖上部有少部分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地层出露,中部及两边有古生界地层出露,也有少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
整个第四系地层与其它年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目录第一章前言...................................(1)、设计目的....................................(1)、任务和要求..................................(1)、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第二章地质特征...............................(3)、地层......................................(3)、构造.....................................(9)2.2.1、褶皱.............................(9)2.2.2、断层..............................(13)2.2.3、节理..............................(16)、岩浆岩..................................(16)第三章构造发展史.............................(18)第四章矿产资源...............................(20)第五章个人小结...............................(21)附图:巢湖北部地区构造纲要图、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剖面图第一章前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
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最终版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最终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姓名:季林学号:2012213013班级:勘查2012级1班指导教师:施小平钱家忠严小三马雷刘国生时间:2014.12.25—2015.1.7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实习任务 (1)二、实习目的 (1)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2)第三章地质条件分析 (4)一、地层 (4)二、矿产 (14)三、岩浆岩 (15)四、构造 (15)(1)褶皱 (15)(2)断层 (18)(3)节理 (20)第四章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22)一、地貌 (22)二、水文地质 (24)三、工程地质 (24)第五章结语 (26)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26)二、实习感想 (26)参考文献 (28)第一章前言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
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测量学》、《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与工程》、《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
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总结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总结巢湖位于安徽省,是一个具有淡水湖泊特征的地区。
根据最近的地质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巢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
巢湖周围被高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屏障。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里,由于断层活动的影响,盆地不断下陷,形成了现在的巢湖地形。
这一断陷过程中,湖泊面积逐渐扩大,同时湖泊底部也不断淤积。
这种地质运动对于巢湖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巢湖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在巢湖地区,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巢湖地区的地层非常复杂,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巢湖地区还存在着多个火山岩体,火山岩熔岩流入巢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巢湖的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巢湖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悠久。
根据地质样品的分析,巢湖地区最早的地层可以追溯到约2.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
在过去几亿年的时间里,巢湖地区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构造变形和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
这些地质演化过程塑造了巢湖独特的地貌和地层特征。
最后,巢湖的地质状况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巢湖地区的地质环境为该地区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巢湖水质恶化、湖泊退化和岸线侵蚀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根据地质研究结果,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巢湖的生态环境,维护地区可持续发展。
总之,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揭示了巢湖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巢湖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能够为巢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巢湖地质发展简

巢湖地质发展简
巢湖地质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主题,它包括地质结构、地质历史、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地质资源状况等方面。
下面简单介绍巢湖的地质发展史。
1. 先寒武纪:巢湖盆地形成于扬子板块西北的黄山-佛山断裂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转换区。
早期的盆地为一片广阔的浅海海湾,岩石主要为砂泥质灰岩和泥岩,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蒲公英和叶状藻类化石。
同时,由于沉积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火山碎屑,说明盆地周围存在火山活动。
2. 寒武纪晚期:由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相互碰撞作用,开始进入了强烈的地壳运动期,造成了盆地的隆起。
同时,由于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盆地内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冰水沟,使盆地发展趋势发生了转变。
岩石为流纹岩和变质岩。
3. 中-晚奥陶世:盆地形成晚期,地壳运动重新活跃了起来,盆地南北走向的张缩构造开始发挥作用。
同时,火山活动也再次爆发。
由于张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叠加,加速了盆地中部的隆升以及第一次侵入性岩浆活动的发生,形成了大规模的花岗岩。
4. 白垩纪:巢湖地区陆续发生了两期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岩体,同时盆地在晚白垩世继续隆升,盆地基底也逐渐升高。
盆地北部沿大别山褶皱带发生强烈的岩浆运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浆岩。
5. 新近纪:在这个时期,盆地又发生了多次启闭运动,同时有新的沉积物进入,如泥、砂、卵石等。
总体来说,巢湖地貌开始逐渐成型。
总的来说,巢湖地质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早期的海洋沉积到中晚期的岩浆侵入和隆升,在这个过程中,巢湖地区发生了多次运动,沉积、构造、岩浆等因素的叠加塑造了巢湖独特的地质形态,同时也为其丰富的地质资源提供了条件。
2018.7.9.郯庐、巢湖

郯庐断裂带、下扬子(巢湖)地区地质考察内容简介刘国生合肥工业大学2018.07.09.于中石化合肥培训中心提纲一、郯庐断裂带二、滁河断裂带三、下扬子区震旦纪以来构造演化1、一般特征2、考察区(巢湖)内容简介四、本次考察路线安排郯庐断裂带简介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著名的巨型断裂带,由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教授于1956 年发现,1957年地矿部航空物探大队发现。
广大地质学家尤其是构造地质学们对其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虽然,在该断裂的起源、平移幅度及其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同认识,但是,目前主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特征1.1.规模大郯庐断裂带以其独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地球物理标志,它南起长江北岸湖北的黄梅北至中俄边境,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宽约40 km ,总体呈NE ~ NNE ( 10°~ 30°) ,平面上形态呈缓S形 。
展布于中国东部大陆。
严格控制和影响着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发生与发展。
依兰—伊通断裂带密山—抚顺断裂带据近年来横穿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HQ-5、10、13、17线地学大断面反映郯庐断裂带已影响到了软流圈,应属岩石圈断裂。
(马杏垣等,1991;陈沪生,1999)。
1.2.切割深1、一般特征1.3.构造变形强•以中南段为例,自南而北简述1.3.构造变形强3.1.同造山期(T2—J1):郯庐断裂南段(南端)特征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出现两套糜棱岩系列。
老丁采场两期糜棱面理南段(南端)早期糜棱岩露头面理、线理优势产状带内糜棱面理倾向NW或SE,倾角变化于60—85°。
q矿物拉伸线理向北东或南西倾伏,倾伏角多为10—20°。
q断裂带内片麻岩的片麻理优势方位为NNW-SSE向,倾角在50-60°间。
片麻岩中矿物生长线理呈 NEE或SWW向,倾伏角10-15°。
早期呈NE向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显微组构(云母鱼)南段(南端)糜棱岩桐城挂车糜棱岩中云母鱼构造桐城老丁家糜棱岩中长石书斜构造(20×10倍)南段(南端)早期上述指向性构造标志均显示出早期走滑韧性剪切带据左行平移性质(3)早期(同造山期)糜棱岩同位素年龄白云母Ar-Ar坪年龄介于181-198Ma(早侏罗世)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与变质发生在236.2±0.5 Ma—238.0±0.4 Ma之间的中三叠世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
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
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
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
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
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
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
早震旦世
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
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
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
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
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本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和下中泥盆统,但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
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
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相沉积,后期发育有泻湖和潮坪环境。
泥盆纪末,地壳曾有过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上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
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尤以珊瑚和蜓类最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潮下低能、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后期有风暴流作用,各组地层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和上石炭统黄龙组的下段。
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各组地层间同样发育平行不整合。
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盛,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
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晚期为近岸海湾环境。
晚二迭世沉积环境由潮坪水体逐渐加大,甚至到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
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上、下二叠统之间、孤蜂组与栖霞组之间均为乎行不整合。
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
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
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腮及鱼类等。
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
三叠纪明显地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
三、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
中三叠世以后,杨子陆块一方面受南北统一大陆陆内造山作用的影响,同时又
受到来自
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使得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
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
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本区内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进入侏罗纪,在近东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中下侏罗统的河湖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的火山碎屑岩,本区位于断陷北侧;仅分布有下侏罗统磨山组,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本区西侧。
本报范围内无该地层。
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在本区早期表现北西西宁—南东东向挤压和北北东—南南西向引张,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马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
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目
前本区已发现岩浆岩体四处。
狮子口岩体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桶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为黑云花岗斑岩,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
王乔洞岩体为花岗斑岩,位于王乔洞南侧、俞府大村向斜的北西翼,该岩体平
面上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侵入于栖霞组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
岠嶂站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栖霞组微晶灰岩之中,出露于岠嶂山中段
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岩体平面上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100平方米。
炭井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炭井村小溪旁,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岩体四周均被第四系覆盖。
出露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推测围岩为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
上述岩体均呈株状产出,据其成份、结构、产生状态推测为同一时期的产物,炭井村岩体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64×106年,考虑到K—Ar法年龄值偏低.故时代为晚白垩世。
新生代喜山构造期,本区抬升.遭受剥蚀,并有溶洞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