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地理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版必修三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1、环境问题的产生:[理解记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记忆](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P96图)(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必然性:1.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二.纲领:[记忆]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途径 [记忆]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 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 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
真题
(2010· 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
保持适度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原则 社会发展应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之内,寻求可持 续发展 人口规模, 合理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 源,处理好 发展经济和 保护环境的 关系 伏季休 渔制 度、牧 场轮牧 等

环境问题不受国
国际社会应超越 国界、民族、宗 教、文化的制约, 以积极、务实的 态度参加环境领 域中的国际合作
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C.商品率高 B.集约化程度低 D.科技水平低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
济”是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 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这种思想会促进人 类社会的发展。
考查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 类在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 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 3~4 题。
(3)保护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 即建立相对完整的自然 保护区网络 (4)公平性 (5)共同性 (6)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避免了药物对生态 环境的污染,同时防治密度大,效果好。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1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从环境中获取物种和能量。

2.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三.环境问题:1.根源:⑴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⑵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形成了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环境产生的具体原因:A 人口的快速增长。

(人口问题)B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资源利用问题)C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发展问题)4..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

乡村:生态破坏 【规律方法】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四.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他发展的条件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其他发展的基础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其他发展的目的 三者都要在人的管理调控下才能实现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环境污染,生态地理环境趋于人口膨胀不断激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不协调,人地矛依附性减弱,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进入工业文明时明,开发利用处于采猎文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不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破坏,危及人类生存恶化不严重环境问题人口急剧膨胀化开始迅速增长十分有限人口数量相协调盾激化对抗性增强恐惧和信赖人地关系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步入农业文土地、水、气候等资源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人类活动度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断提高低下平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生产力水平特征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从树栖、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农耕、畜牧、工业化生产,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

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在本章中,我们将研讨如下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哪些态度和责任?
逻辑关系。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基础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⑦ 物质和能量; ()人类活动的⑧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⑩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度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基础冲关]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题;()图中字母、、的含义分别是.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①② .②③ .①④ ③④[解析]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表示生产活动,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题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考点精析一、环境问题(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01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 的关系是( )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解析 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 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 正 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2.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径流量。
[2016·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地协调观: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02
03
目录
01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02 关键能力
互动探究
03 课时跟踪检测
返回
01
必备知识 · 自主梳理
返回
一、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
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典例或分布
全球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 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世界:西欧、北美、 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林的环境 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 化与沙尘暴、巴比伦 王国的消失
返回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
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工业 农业 公众
环境无害化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发展清洁生产 推行生态农业
适度消费
[名师注解]
返回
【注3】 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 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 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 【联】 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
能源短缺
我国东部地区能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源短缺
返回
三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类 影



环 境 对
人类境
的 反 馈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2.环境问题的类型
原因: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以及 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1)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和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盐碱化 原因: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 能力)
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活动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6.5 为种植准备的土地
6.6 1824年的英国早期的工业中心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
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
共同性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 原则 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 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 的国际合作
2、农业文明时代
弋射、收获
农业文明时代
与环境对__抗__性_增强, 生态遭到__破__坏__,
人类利__用__、_改__造自然
未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 协调,但有了_科__学_的__萌__芽__
3、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 命时代
人类_征__服__ 自然
人地关系_恶__化_ , 环境问题_严__重_
二 直面环境问题
活动 1.现代都市背后,会隐藏什么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社会环境问题:

人文地理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和政策等
例:下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的必然性
1、基本国情下的成因
面临严峻挑战: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深刻的环境危机
2、契机
背景:中国总结了国内 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 国只有选择走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
.知识拓展——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污染物及造成 污染源
的后果
危害
防治措施
营养物质和有 水质变坏、
工业废水、
污水限量排放、
毒元素进入水 鱼类因缺氧
水 农业污水、
建污水处理厂、
体,水体缺氧,而死亡,危
污 生活污水、
有水污染的工
淡水中出现水 害人体健康,
染 城市地表
厂布局在城市
华,海水中出 影响动植物
径流
河流的下游

溉等,人 人地关系的不 大规模地开垦耕地

类大规模 协调,天命观 使大面积森林和草
文 很大 地开发利 和有神论主宰 原遭到砍伐和焚毁;
明 提高 用资源, 着人们的思想,农田扩展使生物多

与环境的 但有了科学的 样性减少,生态系

对抗性明 萌芽
统变得日益简单和
显增强
改造自然 脆弱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
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
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
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
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
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人教版必修2复习课件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5张PPT)

人教版必修2复习课件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5张PPT)

16、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下列
措施不可取的是( C )
A.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B.施用绿肥等有机肥
C.施用农药防治虫害
D.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2 第 【第六章】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总量大


人口素质低
压 力

国 基
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案例: 江西千烟州立体农业 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粗放利用
一次性利用 利用率低
污染和废弃 物大量排放
资源输入减量 化,集约利用
资源再利用, 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 生资源化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 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 益相结合
D 1、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 A 创造美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B 环境问题已使中国无法发展 C 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顺应国际潮流 D 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B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 ) A 人口增长缓慢,就业人口显得不足 B 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C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几乎停滞不前 D 只顾治理环境,不顾经济发展
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
D 12、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资源短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基础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⑦ 物质和能量; (2)人类活动的⑧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⑩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度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2)题;(1)图中字母F 、G 、H 的含义分别是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 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 ①②B.②③ C .①④ D③④[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 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 表示生产活动,G 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 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2)题,E 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B(2)C考点精析一、环境问题(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

[名师点拨] 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环境问题产生于三个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1)发生原因:环境污染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可能是自然因素引发的,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水、泥石流、 雪灾等,也可能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如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引发土地荒漠化等。

(2)外在表现:环境污染都有明确的污染源、污染物等, 但生态破坏可能其发生源头不尽明显。

(3)影响: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自净或快或慢;生态破坏后的环境恢复困难、影响深远。

(三)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演练] (2014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型商城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增加建设数量、扩大商城规模均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选项A、B错误;商城的主要市场是本地,因此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是不可取的,选项D错误;立体建设商城,既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扩大商城规模,因此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选项C正确。

[答案] C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某公司拟在图示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

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

(6分)(2)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解析]本题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考查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题,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相对于甲地,乙地远离经济发达区,位于东北部山区,污染少,水质好,地价和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益高。

第(2)题,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会破坏地表土层,从而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污染水源,防治措施注意针对影响提出。

[答案] 第(1)题,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会破坏地表土层,从而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污染水源,防治措施注意针对影响提出。

土地价格较低;(2分)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2分)劳动力成本低。

(2分)第(2)题,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考点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础梳理[基础梳理答案]①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③生活水平④巨大的人口压力⑤低素质的人口⑥自然资源⑦低⑧城市⑨乡村 扩大 加剧 安全 繁荣 美好 无害化技术 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生态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生态 经济[基础冲关] (2011年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1)~(2)题。

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辽宁西北部区域25个方格中,有8个方格土地由3变为l,即由湖泊变为了耕地1 ,1个方格由1变为2,即由耕地变为居民地,说明该地区湿地减少明显,耕地增加显著,其影响是土地出生盐渍化加剧,湿地调节气候功能下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早涝频发,生物物种减少等。

第(2)题,此地位于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短缺,应发展节水农业,这里不适合种甘蔗、水稻,由图可知这里以种植业为主,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1)A (2)C考点精析一、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演练](2013.新课标Ⅱ卷)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

第(1)题,我国气候大陆性比较强,大部分地区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春季播种需要“地膜覆盖保温、保湿、保土”。

第(2)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春季多大风,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

第(3)题,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难以自然降解,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但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答案](1)A (2)D (3)C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1.比较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异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1) (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肥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肥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循环经济模式中的生态农业系统的构成及生态农业的特点,要注意准确判读地理关联图,弄清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

(1)读图结合信息可知,①表示农业发展竹水源之一水窖集雨,②表示利用秸秆进行饲料加工,③表示沼气为农业和养殖业提供能源,④表示沼渣为种植业提供肥料,⑤ 表示作物种植和加工业的废弃物作为沼气池的原料。

故D项正确。

(2)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图可以看出,该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到市场上销售,因此其商品率较高。

C项正确。

[答案] (1)D (2)C三、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演练] (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住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11分)[提取信息]审全体明考向, 本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借助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考查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调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性较强。

题干给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地图显示这里黄河纵观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第(1)题信息,“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加剧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生产力下降,“产量低”。

第(2)题信息,种植苹果恢复植被,有利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这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夏季高温,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出产优质苹果,经济效益好;农民脱贫致富,社会效益显著。

第(3)题信息,“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把果渣变饲料、肥料、变沼气,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提供能源,幸福生活。

[解析](1)图中陕西高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陡坡开垦带来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不良后果导致的土地退化、肥力下降以及生态恶化现象;另外这里生产力低,种植作物单一引发病虫害、生态失衡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