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1b8fb3243323968011c9254.png)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a5510631eb91a37f1115c23.png)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都是以农村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民间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乡土小说和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的变化。
(一)思想内函上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从20世纪初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得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产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
乡土文学更多地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叹惋。
而对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乡土小说不是一致的排斥和抵制,但也不是完全吸收融合,而是处于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
而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历史延续,也是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新中国成立是它的历史背景,新政权对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使得一大批作家参与其中。
在内容上,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紧密反映农村的现实斗争,它与乡土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中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乡土小说则以民俗表现国民性批判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他要求对创作主体的思想有较高要求,使得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孙犁的作品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美,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弘扬。
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铁木前传》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时代的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虽没有好、直接描写社会变革,而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
思想感情及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鲁迅小说具有明显批判国民性的特点,话语深刻而不隐晦,摆脱了小说创作的固定模式,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从而也形成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4a00cc93be23482fb5da4ca4.png)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a5510631eb91a37f1115c23.png)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都是以农村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民间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乡土小说和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的变化。
(一)思想内函上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从20世纪初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得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产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
乡土文学更多地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叹惋。
而对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乡土小说不是一致的排斥和抵制,但也不是完全吸收融合,而是处于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
而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历史延续,也是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新中国成立是它的历史背景,新政权对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使得一大批作家参与其中。
在内容上,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紧密反映农村的现实斗争,它与乡土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中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乡土小说则以民俗表现国民性批判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他要求对创作主体的思想有较高要求,使得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孙犁的作品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美,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弘扬。
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铁木前传》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时代的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虽没有好、直接描写社会变革,而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
思想感情及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鲁迅小说具有明显批判国民性的特点,话语深刻而不隐晦,摆脱了小说创作的固定模式,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从而也形成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PDF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PDF](https://img.taocdn.com/s3/m/32de4d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3.png)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陈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范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陈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张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从痛别乡土到拥抱农村--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基本主题的转换
![从痛别乡土到拥抱农村--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基本主题的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f36c200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2.png)
从痛别乡土到拥抱农村--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基本主题
的转换
金进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当现代纳入当代后,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主题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小说如何在政治挤兑下进行拒斥和调整,最后走向屈服和盲从的.另外,本文的另一个重心是描叙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日常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如何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的,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作家们如何进行小说主题上的转换.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金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乡土与农村之"别"--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乡土性因素 [J], 金进
2.多向度的嬗变——建国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比较论 [J], 游云
3.被规训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题 [J], 孙斐娟
4.纠结在政治场景中的"乡土"转换——十七年农村小说创作之我见 [J], 许辉妮
5.政治与思想革命的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种基本关系的还原研究 [J], 张喜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
![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356c6cb44afe04a1b071de7c.png)
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作者:李宇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文学题材是一个随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并非是简单地对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进行分类。
文学题材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被命名、反复阐述以及赋予特殊的意义,形成了文学史的范畴。
本文将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学范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其生成和使用,以及这两个范畴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者简介:李宇驰(1990.6-),女,汉族,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一、“乡土”与“农村”“农村题材小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小说创作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特色。
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作家队伍,都可以说是蔚为大观,其中有许多作品甚至能够代表本时期最高成就的经典。
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关于“乡土文学”和“乡土小说”,无论是在文学史事实还是在文学史范畴,都没有太多争议,鲁迅的文学创作以及理论阐述,就是对这一范畴进行定型和普遍化的重要依据。
鲁迅的许多作品如《故乡》等,对后来的作家起到了示范与号召的作用。
在其之后的乡土小说家,无一不受鲁迅的影响。
因此文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文学史的范畴,他们认为20年代涉及对乡村生活描述的基本上都称为“乡土小说”,这个称为一直沿用到如今的各类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然而,毛利吨却没有追随者一般的称为,而是更加看重农村生活,他城乡土小说家为“描述生活的作家”。
这一定义,让研究者开始思考,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把它区分为“农村”或者“乡土”呢?通过对许多创作和研究者的论述进行分析,“乡土”与“农村”是有明显的分野的,除了在经验上是能够区分的之外,对于理论和历史方面的描述并不完全。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c04212a7a76e58fafbb00376.png)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谷显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摘要]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
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性;乡土小说;发端;变调;转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1]千百年来,在传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村落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常年以种地为生。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2],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因此,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也指出,中国“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与五百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3]。
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社会极具乡土性,因此被学者谓之“乡土中国”。
但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近代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体化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城乡分离的局面。
这为文学发现农村、发现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广阔视角。
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
![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https://img.taocdn.com/s3/m/62d935db80eb6294dd886cd6.png)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来到城市谋生, 90 年代 以来乡土小说的题材范围有明确的拓展和变异, 在 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和生活世界的同时, 对传统 乡土小说 !概念也产生了冲击。
以城市中的打工族为叙 述对象的 打工文学 ! 是一个典 型。这 其中比 较著 名的 作品, 有鬼 子的 ∀瓦城上空的 麦田 #和 ∀被雨 淋湿的河 #, 尤凤伟的 ∀泥鳅 #, 殷惠芬的 ∀民工 #, 以及刘庆邦以在煤矿当 工人的农民工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此外, 一些打工
在对乡村美和善进行深情怀念方面, 迟子建表 现得最为突 出。她在 ∀亲亲土豆 #、∀秧歌 #等 作品 中, 以童年视角再现了东北的自然美景和平静生活, 塑造了远离现实尘埃、充 溢着美善和幻想的 北极 村 !意象, 散发着温情和平静冲淡 的生活和艺术气 息。作品中的宽容、忧郁, 以及与现实的距离感, 与 沈从文的 边城 !系列作品有着精神上的明确继承。
2005年 11月 第 6期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N anjing N o rm al U niversity( So cial Science)
N ov. , 2005 N o. 6
论 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新趋向
贺仲明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如果不对它们做简单的政治历史否定, 从文学 角度来说, 这些创作姿态至少显示了乡土小说精神 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其中作为乡村主体立场的 发言姿态, 能够促使我们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现状作出更深刻的思考; 其中对现代化的抵御和拒 绝, 也能促进我们反思现代性的弊端和限度问题。
然而, 就目前的创作看, 这两种创作都还存在着 有待克服的缺点。文化怀恋立场的创作, 普遍存在 着理性思考欠深刻、情绪化太强的缺陷, 其中甚至出 现了许多 依赖和歌颂传统封建 文化的情况 [ 4] 。而 乡村代言立场的作品中, 则存在着过于关注乡村文 化和乡村历史, 对乡村现实大众和现实生活有所忽 略的缺陷。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两类写作视角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两类写作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48d3021763231126edb1169.png)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两类写作视角作者:旷玉妍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2期摘要: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
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乡土小说写作视角鲁迅沈从文乡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
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最早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以法国卢梭、英国哈代等为代表。
这些来自乡土的作家感受到乡土变迁的危机,开始用他们的笔描写美好自然的乡土生活,寻找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形成世界性的乡土文学创作。
时隔百余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的涌入,城乡地域差别的扩大。
另一方面,不少乡村知识青年在都市中受挫,理想一点点被摧毁,心理上产生了无法摆脱的焦虑感,“为了消解或缓和这种焦虑感,由乡村迁移到都市的现代知识分子大都自豪地树起乡下人的盾牌来抵御都市社会的冷漠。
他们蜗居于都市却对都市充满着厌倦乃至敌意,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却不由自主地用记忆中的故乡作精神的慰安”。
[1]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乡土题材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那些来自乡村、寓居于大都市的游子,在目击了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后,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2]乡土小说迅速崛起。
一在乡土小说创作中,鲁迅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带动了“乡土文学”流派的创作,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发展。
思乡念土之情作为人类最久远、最刻骨铭心的感情,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现象中的一种本能和感情。
作家们的思乡念土之情是对“精神家园”的呼唤,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宿。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0f714e2e3f5727a5e9623e.png)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乡土小说指的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现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二集导言》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归为乡土文学流派。
可以说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开创。
与鲁迅同时期也有作家描写农村的生活,比如徐玉诺。
徐玉诺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原始性的粗狂的,他的《祖父的故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口语,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把人物的心理也描写的发自内心深处。
徐玉诺很快从文坛隐退,“他应当给我们更多些。
”①相对而言,鲁迅的乡土小说则更显犀利。
鲁迅不仅写出了农村、农民的各种生活,更关心农民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农民思想的弱点及劣根性。
而这些并不是鲁迅技高一筹的地方,那么多人尊称他为精神的导师,不是因为他揭示了这些,而是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农民,充满着关爱的,聊以同情的对农民“哀其不信,怒其不争”。
鲁迅在五四高潮时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就侧重农民题材的描写。
在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就隐约有农村的影子,狂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个真正的乡村。
鲁迅的又一名作《阿Q正传》乡土的范就愈加明显了。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乡村小镇未镇的一个无业无产的贫民,他在赵老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可不管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
鲁迅写阿Q不是为了写一个让大家哈哈笑的人物,是要写一个让大家在笑中哭,笑中反省的人物。
可以说鲁迅写乡土的阿Q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名为《故乡》的小说就真正切切是鲁迅的过去梦中和现在眼中的故乡,名副其实的乡土。
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眷念,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打碎了迅哥儿的梦,刻在闰土额头的皱纹也刻在了鲁迅的心上。
疮痍的故乡,愚昧的故土,悲、慨交加。
可以说,鲁迅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抑制不住对故乡、故土的眷恋。
第二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第二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bad1616fcaaedd3383c4d360.png)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两个主要的创作群体
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 伙伴》、《沙滩上》);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束为)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二者的区别
1、表现内容:
陕西 —“新人新 事新世界”, 重视刻画先进 人物,追 求 表现时代的本 质,有浪漫主 义色彩。
第一节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一、由乡土小说到农村题材小说的转变
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 乡土写实:20年代乡土文学-30年代叶紫、茅盾-40年代 沙汀、赵树理; 乡土抒情:20废名-30年京派作家
1、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差异: (1)内容—— 五四:乡村日常生活,乡村风土人情占重要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运动成为中心,农村的乡风乡俗、 日常生活退出叙述领域,偶尔出现也是为了证明或者补充 现实斗争的合理性或者成果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2)与农民的关系—— 五四:启蒙、俯视,不论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还是一“乡下人”自诩的沈从文、 京派作家; 当代:向农民学习为农民服务,要求深入生活,与 农民在观点、立场、感情一致。事实上不可能,只是 一种假想,并且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作家是带着国 家政权的规定话语去体验生活、叙述农民。这种要求 也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和艺术表达。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差异 陕西作家群和山西作家群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农村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农村小说
2、山西—既写新人, 又写老一代农民,注 重描写“中间人物”, 看重现实依据,坚持 写“我看到、我听到 的”。
试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
![试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c0e98cdcf121dd36a22d8235.png)
《长江丛刊》2018.0349试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厉双双/中共抚顺县委党校摘 要:乡土文学是文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类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
乡土文学的代表人有很多,鲁迅是比较著名的一位。
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通过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从人们生活中找到社会文明的代表,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乡村,它更是异质化文化代表中心。
当代乡土文化在一直的变化,并不是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影响乡土文化的因素有很多。
关键词:乡土文学 异质性文化因素 流变过程乡土文学指的是乡土小说,乡土小说的存在追溯到鲁迅系列小说的诞生,还有很多的当代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诞生大多数受到鲁迅作品的影响,乡土文学是以人的角度开始创作,从人生的角度开始寻找社会的一些反映到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在鲁迅的时代,将乡土文学的视角放在了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
尤其在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的思想逐渐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并且逐渐提高了现代的文明。
一、中国乡土文化的起源中国的文明,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洗礼,中国无疑是一个文化大国,乡土文化从近代开始追溯是从鲁迅开始的,虽然说鲁迅并没有对乡土文学做出正确的定义,但是通过鲁迅的作品可以对当时社会的风貌做出一个细致的勾画。
并且,通过他的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比如说鲁迅代表作品《阿Q 正传》,他通过对阿Q 这个主人公的描写,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体现了特定的文化面貌,阿Q 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近现代农村雇农形象,阿Q 是一个没有真实姓名的人,体现了一大批这样形象的雇农,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只会给人做短工,人们并没有真正将这个人放在心上。
但是对于阿Q 来说,大家的认可却是他最大的动力,即使只是一句“阿Q 真能干”,阿Q 也是一个有自尊的人,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而觉得低城里人一等。
在他心里觉得自己也是凭借劳动得到了钱,而且之前进了几次城,所以在他眼中甚至还有一些自负,人们取笑他,开始他生气,慢慢就放开了。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https://img.taocdn.com/s3/m/b4e6a369844769eae009ed9e.png)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摘要: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先后有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种变体。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学思潮等方面探寻乡土文学几种变体间内在的联系及历史的延续性,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乡土文学变体内在的联系历史的延续性乡土文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思想深度、审美境界都随时间、历史的嬗变而愈加高远、深邃。
本文将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一初探。
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乡土文学的萌芽时期,它的出现受到五四时期以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小说形式,“乡土文学”紧承现代“问题小说”的余绪赫然而起,是真正意义上、又是最早具有流派风范的小说。
乡土文学流派是由文研会、语丝社、未名社中受鲁迅影响的青年作家为骨干组成的作家群体,王鲁彦、许钦文、许杰、台静农、彭家煌、蹇先艾等人的创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鲁迅是现化乡土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不仅奉献出最早的“乡土文学”作品:《故乡》《祝福》《阿Q正传》,而且为这一流派命了名。
鲁迅成为乡土文学发展史上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
之后的30年代,以乡土写实为主的乡土文学呈现出田园抒情的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之被称为京派小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期,几乎没有为文学以相对充足余裕的条件,使其从纯文学的意义上自觉自足地发展。
京派小说却“忙里偷闲”,借五四运动退潮、新文学中心由北平而向上海转移之际蓬勃发展起来。
京派作家在有着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皇城,受到留存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强大影响,倚靠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文化领袖的地位,建构高雅的艺术神庙。
京派小说表现的是农村的平民生活和田园风光,描绘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画和风俗画,由衷地赞美了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借对历史发展中逝去的善良美好的伦理道德的追寻与向往,寄托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
试论乡土文学在中国20世纪的发展流变
![试论乡土文学在中国20世纪的发展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18f1a536b7360b4c2e3f6428.png)
试论乡土文学在中国20世纪的发展流变作者:向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上世纪复杂的社会环境后,在现今依然灿烂夺人。
本文将从文学史发展角度,按时间顺序对乡土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流变加以论述。
关键词:乡土文学;鲁迅;农村;农民作者简介:向萃(1990.10-),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2013级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2引言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最早出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库珀以他独具特色的“边疆小说”成为一代先驱。
到20世纪,迎来了乡土文学世界性的传播与接受大潮。
中国的小说界在鲁迅的创作与实践影响下,也加入了这次文学潮流,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流派。
然而,长时间以来,对于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从写作对象的角度提出:“我们所说的‘乡土文学’不是一个地域或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念”[1]北京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刘庆邦提出:“我认为,乡土文学它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不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是精神上的概念。
”[2]“这个精神的内涵,我认为首先它是人的文学,作家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精神,有反抗精神和批判精神。
”[3]并且提出乡土文学的恒定标准是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清华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理念和文本中,是没有‘乡土文学’的,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是我们只有田园诗,而没有乡土文学。
”[4]“因此,乡土经验书写的出现,其实就是启蒙主义思想的一个产物。
”[5]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认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性是一种文明状况的表征:“中国传统两千年的农业文明,诞生的人文情感、价值寄托、伦理道德、感受方式,其源远流长、深厚复杂,决定了“乡土文学”的根本品质,乃是表征了中国历史转型时刻根本的文明状况,以及这种文明状况在现代化遭遇下,所承受的被摧毁的压力。
从_乡土_到_新乡土_浅议乡土文学的称谓流变_赵婷婷
![从_乡土_到_新乡土_浅议乡土文学的称谓流变_赵婷婷](https://img.taocdn.com/s3/m/35122e2e0912a21614792983.png)
赵婷婷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乡土文学”自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
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
放之后了“新乡土文
三、“新乡土”与“新农村”: 审美与政治的合流
另一 方 面,一 些 学 者 却 更 为 认 可“新 乡 土 文 学”、“新乡土小说”的说法。金汉较早提出了“新 乡土小说”的概念,他认为“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 ……我国乡土小说创作可以说已开始进入了一个 新的哲学和 美 学 境 界。”指 出“新 乡 土 小 说 ”更 侧 重于“对 生 活 作 整 体 的 文 化 的 观 照,意 在 揭 示 人 类生存的文化状态,呼唤作为社会变革深层和终 极目的的文化变革”[11]。这一描述侧重于从文化 层面解读新时期的乡土小说,不足以概括新时期 乡土小说的全貌。但自此之后,不少作家开始使 用这一 概 念。较 有 代 表 性 的 有 邵 明《何 处 是 归 程———“新乡土小说”论》、孟繁华《百年中国的主 流文学———乡土文学 / 农村题材 / 新乡土文学的历 史演变》等。 但 大 多 停 留 在 特 征 的 描 绘 层 面,并 没有 提 出 一 个 明 确 而 全 面 的 概 念 定 义。直 到 2006 年,广 东 的《佛 山 文 艺》杂 志 联 合《人 民 文 学》、《莽原》和新浪网举办了一场全国性的“新乡 土文学征 文 大 赛 ”,第 一 次 对“新 乡 土 文 学 ”作 出 了明确的 规 定。何 谓“新 乡 土 文 学”? 《佛 山 文 艺》主编文能如此定义: “新乡土文学”要用新的 眼光去观察和书写当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乡土,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产资料 之间新的关系; 空间既包括原有的乡野,又涵盖了 正在向城市化发展的小城镇及城乡结合部; 作品 所表现的“人”,也 将 不 再 只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农 民,还包括长期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企业家、知识分 子、乡镇干 部、艺 人 以 及 城 市 农 民 工[12]。 这 段 话 包含这样几点要素: 1. 要抛弃对传统农村的固有 观念,用新的眼光去观照当下的农村现场; 2. 当 下的乡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两 方面,一是 乡 土 的 空 间 得 到 了 拓 展,不 仅 包 括 原 野,还包括城市化中的各种形态的乡镇与城中村。 二是乡土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传统意 义上的农民,也包括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各种形态 的人; 3. 乡土文学的内容,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 与社会,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生态,与生产资料之间 的关系。纵观当今的时代背景,可以说,这一定义 的提出是顺时而必要的。
小说阅读指导之乡土篇
![小说阅读指导之乡土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cd8304ff00bed5b9f31d30.png)
小说阅读指导之乡土篇面对现在高中生阅读面窄而又无方向感的现状,我想以小说流派中的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品,达到最终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什么阅读小说要按小说流派来读?小说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花园。
我们中学生走进这个花园后一时觉得很新鲜,什么都想读,这本小说翻翻,那本小说看看,往往没有系统性,随意性太强。
没有目标的阅读是效果最差的,特别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课的阅读。
我认为读小说时如果能按照一个流派组成一个系列来读,那样就会避免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
所以,我认为指导中学生按照小说流派的体系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推荐乡土小说?每个小说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中国进入工业文明比较晚,所以反映城市题材的小说如《子夜》等没有反映乡村题材的小说影响大,所以乡土小说实际就是乡土中国的缩影,这是其一。
我推荐乡土小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他们对中国的农村知之甚少,也需要了解,而且中国的乡土小说内容可谓一幅幅地方风俗画。
只有读乡土小说才能读懂过去的中国,也才能明白现在的中国所走的道路。
对于乡土小说,我认为范家进的概念还是比较准确,引用如下:乡土小说概念可与“乡村小说”一词互相置换,主要是从小说题材、人物及其故事发生背景上所作的一种限定,因此凡是写乡村,故事的主要背景发生在乡村或小镇,以乡村人物为主的小说皆可归入其中,而不再限于鲁迅在30年代所作的界定(其内核是“侨寓在外而写自己的故乡”)。
20年代“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小说”、“京派小说”,40年代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以及建国后发展起来的“茶子花派”……宛如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将东西南北各式乡土中国的人物、场景、故事及风俗蜿蜒曲折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20世纪的中国小说风景。
①笔者以为:中国的乡土小说作家作品异彩纷呈,在众多乡土小说作家中,有一路走的是雅的路线,以沈从文、汪曾祺、曹文轩为代表,对风格和情调有着独特追求;有一路走的是俗的路线,以赵树理、孙犁等为代表。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4b884c6cfc789eb162dc8a1.png)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学生姓名:陈艳学号:08310410301002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参考文献 (13)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乡土”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
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这个本来也可以称为“农村”的乡土却因为社会变革而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一社会变革当然包括了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因素的侵蚀,但更有力的冲击则来自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动和领导的政治革命,它瓦解着乡土中国原有的自在性和自然性,使“乡土”逐渐演变为“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2](p.5),即由自然村落转变为政治组织——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组织起来”;用周扬的话来说也就是“在政治上已有了高度的觉悟性、组织性,正在从事于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的行动”[3](p.71)。
这就是在当代文学史中说的“农村”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一、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 费孝通在论及“乡土本色”时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2](p.1)他又说:“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
”[2](p.6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也描述道:“在共产主义统治中国之前,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一小块土地。
具有土地所有权,常常可以出租。
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供自己食用,而且还通过集市出卖,用所得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但是,这种地区性的市场联系从来都不是纯粹经济意义的,它总是要受到习惯的限制,嵌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
”[4](p.648) 中国农村尚未经过充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仅仅经过依托于自然经济的变工互助,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侵蚀,它的目标不是资本主义式的商品——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并且这一改造是靠土改后所建立的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动的,因为“对共产党领导人来说,其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之间并没有基本的矛盾”[5](p.100)。
就主题和题材而论,简单地说就是由乡土文学的“喊出农村衰败的一声悲叹”转向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资本主义(自由买卖),不是小农理想(发家致富),不是个体农户(入不入社),而是经由互助组、合作化、公社化的风波曲折,通向共产主义的坦途。
在这里,“乡土中国”的一切被道路斗争、思想斗争、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观念予以重构,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导性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因而生成和定型,同时生成的是一个左右了几代读者的、巨大的关于中国乡村的“想象性构成物”—“农村”。
当时的文艺领导人和主流批评家邵荃麟曾以理论的方式表述了这一想象:“我国农村人口有五亿多,而十年来从土地改革,经过劳动互助、合作化高潮而发展到了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从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到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态度,从消灭封建剥削残余到消灭资本主义残余的斗争;几乎是几个世纪的变化,在我国只短短十年间就实现了。
这种迅速急剧的变化,必然突出地要求在文学上得到反映。
”[6]这一想象自然会把“乡土”挤到边缘,成为映衬“农村”的背景(如《创业史》),成为新生活的点缀(如《山乡巨变》),或者成为某种政治隐喻(如《艳阳天》)。
诚如一位研究者所断言:“当用‘农业题材’来替换‘乡村小说’时,人与乡村或土地的情感关系就要被转换为政治抒情,它们被一种更为“重要”和宏大的叙事所遮蔽。
”[7] 二、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 “乡土”和“农村”在社会关系上的区别可以说是:以血缘关系(人伦关系)为主转变为以阶级关系(阶级成分、阶级斗争)为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中,不论是现实主义的揭露(文学研究会成员),还是浪漫主义的眷顾(废名、沈从文等),在传统的人伦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乡风民俗和日常生活情景都是描写的重点,所不同的是现实主义作家从启蒙的立场出发,更着重于揭露宗法社会造成的愚昧、丑陋和野蛮,而浪漫主义作家从质疑现代性出发,更着重于眷顾宗法制农村保留的家园人情之美。
两类乡土小说对乡土生活的观照方式和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构成作品的主要生活场景则大体上都是宗法制社会中密密交织的人伦关系和人伦情感的日常生活情景。
从描写农村社会关系转变的意义上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过渡性作品,它细致而深刻地写出了在土改运动中牢固的宗法关系如何被阶级关系所拆散,以及农民被置于这种新的政治关系中时,所产生的不解、不安、迷惘和惶惑。
换言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很典型地体现了小说创作由“乡土”向“农村”的过渡。
对比之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所描写的农村社会关系就简单明了得多,《暴风骤雨》的完成略迟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7年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对于农村各阶级的划分及相关政策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这也使《暴风骤雨》的创作有了更可靠的“政策依据”[8](p.478-479)。
这里已经看不到多少“乡土”特有的宗法关系和人伦情感,因此日常生活场景也逐渐让位于政治斗争场景,作品从工作队进村、调查研究、组织队伍、发动群众开始,相继写了斗地主、分土地、挖浮财、起枪支、打土匪、捕特务,直到参军支前,始终以饱满充实的情节组织,雄浑而有力度地展现了伴随着土改而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大风暴。
这两个作品或许可以视为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主导场景和情节转换的预演。
相对于20年代的乡土文学而言,本时期农村生活小说的主导情景已经大跨度地由“点缀着特殊的野蛮的习俗”转变为具有浓烈革命气息的“农村新生活”:就场景演变而言,可以说是政治生活场景逐渐支配以至于覆盖了日常生活场景;就情节组织来看,也逐渐由家庭纷争转变为阶级斗争。
在新中国之初的农村题材小说中,除了最初宣传婚姻法,反对包办婚姻的一些作品之外,很第4期 陈晓涛,方 霞: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49 快便随着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切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主题,但是这些作品的主导场景仍然大多是日常生活场景,以《不能走那一条路》和《三里湾》尤有代表性。
前者关于买地不买地的冲突发生在父子之间,后者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四个家庭(王金生、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的内部和彼此的关系之间,在这两个作品中都还呈现出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缠绕。
特别是作为长篇小说的《三里湾》,这种复杂关系表现得更充分也更质朴,这得力于赵树理对农村新旧社会关系的熟稔,而且选择了恰当的日常生活场景予以展开。
在小说中尤其以对马家和袁家的描写使人感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分家不分家、如何分家的盘算上,活生生地写出了传统的家长制在新生活冲击下的崩溃于注重对日常生活场景的选择和组织,因此尽管《三里湾》写的是一个严肃的主题,但这场斗争却显得不那么严峻、紧张,相反还具有轻喜剧的性质,这也成为《三里湾》招来一些微词的原因之一(即所谓矛盾解决得太轻松)。
赵树理好像曾为自己没有写剑拔弩张的阶级斗争作过辩护:因为他写的地方多是由老解放区过来的,经历过清匪反霸,斗争清算,已经没有什么阶级敌人了。
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日常化处理影响到许多农村题材小说家,马烽、西戎、李準、王汶石等短篇小说家大多如此,就连一度写过《暴风骤雨》的周立波,在解放后的创作中也有很明显的变化,好像是变着法子承继了当年沈从文、废名的乡土文学的路子,只是没有了哀愁之声,凄婉之色,而是在清新、明朗的乡风民俗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周立波的小说也是擅长于将政治生活场景融合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去的,这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尤其突出,但在《山乡巨变》中情况则不尽如此。
在这个作品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日常生活仍然表现得很充分,但却插入了诸多政治斗争情景,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同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龚子元的斗争。
这类情景的安排和情节的组织,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农村生活的阶级斗争的表现。
新时期的批评家似乎普遍认为“硬加的龚子元夫妇等‘阶级敌人’的故事,是明显的败笔”[9](p.39)。
从60年代大讲阶级斗争以来,农村生活小说的场景布局和情节设置基本上就按照阶级斗争的需要来给以安排了,浩然的《艳阳天》和陈登科的《风雷》是这方面的代表。
回头来看乡土小说向农村生活小说的转变,似乎经历了一个写家族—写家庭—写阶级的演变过程,由此也可以揣摸出由“乡土”到“农村”的社会关系的演变,而这一演变一方面是宗族血缘关系渐为阶级政治关系所侵蚀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作家的乡土意识为政治意识冲淡的结果(也是取用一定的世界观来观照生活的结果)。
场景和情节的转换应当说是由这双重结果所导致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新时期,当阶级的政治意识削弱以后,我们看到“家庭”又成为农村小说关注的中心,而当“家族”登场的时候(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食草者家族”,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农村题材小说仿佛又回到了乡土文学的时代。
三、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 “乡土”与“农村”之别引出的文学表现上的差异还可以从多方面给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