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5.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16.人们把儒、墨并称为“显学”。

17.墨子自称“贱人”。

18.《老子》又称《道德经》,包括《道经》和《德经》。

19.《老子》书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0.为了获得真正的智慧,《老子》还提出“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2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

22.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3.《孙膑兵法·奇正》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创形,奇也。

”24.“百家争鸣”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集中场所。

25.相传《中庸》为子思所著。

26.孟子区别了感性和理性,他把人的耳目之官(感性)叫“小体”,把心(理性)叫“大体”。

27.孟子自以为他有两个专长,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养浩然之气”。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

九、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中)
6、王阳明:《大学问》;心外无物,心 外无理(岩中花树问答);格物即格心; 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门四句教。 7 7、王廷相:理在气中。 8、王艮:淮南格物说。 9、李贽:童心说。 10、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工 夫所至,即是本体。
十、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下)
11、王夫之:天下唯器(虚空皆气;理 依于气);日新之化;能必副其所;理 势合一;性日生而日成。 12、颜元:见理于事;知无体,以物为 体;习行格物。 13、戴震: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 于欲(以理杀人)。
八、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上)
1、张载: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大心论与《西铭》。 2、程颢与程颐: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性无内外;体用 一源,显微无间;性即理也;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 知。 3、朱熹:理先气后;理一分殊;格物致知论(《大学 格物补传》);心统性情(本为张载语,朱熹特别强 调);十六字心传与道心、人心之分;存天理,灭人 欲。 4、陆九渊:心即理;先立乎其大者;鹅湖会与朱陆之 争。 5、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争。
六、魏晋哲学主要代表
1、王弼:贵无论(崇本举末;以无为本);圣人有情;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2、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 3、裴頠:崇有论。 4、欧阳建:言尽意论。 5、郭象:有而无之;独化于玄冥之境;名教即自然。 6、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 7、竺道生:一阐提皆可成佛。 7、慧远与范缜:神不灭论与神灭论(形质神用)。
五、两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
1、黄老之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天人感应论(人副天数);天不变道亦不变;性三品 说(顺命、成性、防欲);尊神。 3、谶纬 4、《白虎通》:命有三科(随命、受命、遭命) 5、王充:疾虚妄;自然之道,非或为之;命有两品 (所当触值之命,强弱寿夭之命);精神依倚形体; 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赵海英部分复习资料1.孔子·天命观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识,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其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或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状况,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天道”,即“纯粹理性”的天命思想。

其二,是指用以凸显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与终极意义的价值之天或意志之天,以及逻辑性推演出的“人道”,即现实伦理或道德的合理性依据。

此二者均说明,“天”的人格神形象已经被淡化,从一开始儒学就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之上。

同时,孔子对“命”也有自己两个层面的界定:在天道被认信为成就人的意义上,“天道”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有目的指向的“天命”,它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而由时事,时运决定的“时命”,则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因而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

孔子认为,承认“时命”,是一种理智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努力的根据就是要“从仁”,努力于行仁之道。

孔子对“天命”的窥探过程,实际上是从“天道”到“人道”的探寻过程,他试图把探索的着力点放在人通过对世界和生命本身的体认、感知、修养上,希望运用人的主体精神来“达天知命”。

孔子天命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两条基本理路:一是经由“自然之天(客观世界)”至“义理(意志)之天”的基本理路;二是经由“自然之天”衍生而来的“天道”到“义理之天”演化出来的“人道”的基本理路。

由此可见,孔子的“天道”就是其“人道”的逻辑依据。

孔子天命观的两条基本理路,开启了儒家学派探求生命与世界的“尽心、知性、知命”的心学路线。

孔子通过以“仁”为天地立心,以理性精神和自觉灵性实行“天心”—“道心”—“本心”的螺旋式推进路径,最终“达天知命”。

孔子探索天命的目的,不仅仅是探求“天道”,更重要的是要从“天道”中探寻“人道”,其终极指向是要赋予自然之天以人格力量,为人寻求生命关怀。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复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中国哲学史知识总结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国哲学史史复习提纲梳理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名词解释1.丧服制度: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

《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言必有三表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提纲一.《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第一,五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二,认识到了事物的差异性与联系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放在联系中进行比较考察,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质上有“润”与“炎”的差别,在空间上有“上”与“下”的差别,在形体上有“曲”与“直”的差别。

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

二.邹衍对“五行”说的发展1.五行生胜说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胜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2.五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木,具有生长的特质,当盛德在木的时候,就形成春天、东方、青色;火,具有热的特质,当盛德在火的时候,就形成夏天、南方、红色;金,具有坚硬的特质,当盛德在金的时候,就形成秋天、西方、白色;水,具有寒冷的特质,当盛德在水的时候,就形成冬天、北方、黑色;土,具有蕴育万物的特质,当盛德在土的时候,就形成四季、中央、黄色;《易经》与《易传》一.《易经》的哲学思想1.观物取象:阴阳为万物之源受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启发,《易经》从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界中选取了阴阳作为世界的根源:“近取诸身”,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特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的繁衍生息实践;“远取诸物”,是指人类自身以外的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等自然现象。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演绎出了64卦,384爻:太极——二仪(阴阳)——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六十四卦阴阳《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用易经的符号来表示就是爻和爻。

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1、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人们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坐忘”是庄子《大宗师》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2、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后来儒家文化也被概括称为孔孟思想。

3、《大学》、《中庸》分别是《礼记》中的一章,极能反应儒家思想。

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太极图说》是其代表性哲学作品,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提出者,老子8、“自为心”思想的提倡者,韩非子9、“神灭论”思想的提出者,范缜。

10、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11、庄子主张逍遥游的人生观。

12、荀子关于“善”、“恶”的含义。

“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

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因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13、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子厚,是气学/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14、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王廷相等的气学,胡宏、张栻的湖湘学。

15、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心性论。

16、秦汉以前的儒家、道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这三个流派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7、《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天看成事有至上权威的人格神 。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以春夏秋冬的变化来论证天的人格性 。人之喜怒哀乐与天之四时相一致。
(3)天人相类 :
天人同类,人副天数。二者之间是“数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
天:366日、 五行 四时
人:?366骨节 、 五脏 四肢
? 2-2王充、韩愈“性三品说”:人不同,性亦不同;本性善的可以因教育而得到发展,本性恶的可以因惧怕惩罚而收敛。但两者都不会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4、荀子的性恶论:人之初,学说主旨共三点:贵无;主静;圣人体无,言不尽意。
1、“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
? 有君论。《人间世注》:“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 (1)体与用、本与末的关系;
? (2)多与一、众与寡的关系;
? (3)本体与现象之关系。
2、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3、静为躁君、以静为本的动静观
无既然是永恒不变的存在,是本,主静。有属于相对的现象界,是变动不居的,主动。其实现运用,即体现为要求以静制动,自然无为,立名分以定尊卑的政治原则。
4、言、意、象之辩
? 王弼: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
? 意,内容,主体内在的经验与思想,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属于本体界。
? 象,认识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他与事物的本质不一样,只是现象界。
? 言,语言,表现为概念名称等,是思想的形式与工具或媒介。言,居于意与象(本体与现象)之间,将本体与现象联为一体的工具、媒介与桥梁。
? “有治人,无治法”这种“以法为末,以人为本”的人治主张,与法家的一刑主义是大相径庭的。
? 总体评价
? 他在天人关系论、人性论、认识论与历史观方面对前人既有所继承与总结,又有所超越。
? 他一方面成为儒学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同时也在总结了先秦诸流派思想上提出了以礼法为本的以(礼)法治思想,成为法家重要的理论先驱,可谓先秦诸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与总结者。
小结:
?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吸收了法家、墨家、名家、道家黄老思想等,成为秦汉学术的集大成者。
? 春秋公羊传博士,经学大师,春秋公羊学的理论先驱。
? 系统地论述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君权神授与因革理论,成为中国神学政治论的奠基人。
? 天人感应理论,是先秦理性主义的倒退;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2. 道在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3. 道是一种有规律的永恒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返者道之动)
4.道是一种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性质——有无
无----无名 无形
? 这种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思想,上接孟子的“君轻民贵”说,下通黄宗羲“君客民主”说,保持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底色。
2、革命权合法论:“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 荀子固然有尊君思想,但是与法家的无条件尊君相比,荀子是有条件的、相对主义的。这个条件就是君主政治是否申张了民众的权益。否则,民众就拥有采取推翻暴政的革命权利。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道本为人走的道路,后来又引发出深刻意义来。
综观《道德经》,道字出现达七十四次之多。
“道”是不能用语言和理论讲述明白的概念。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道 几种含义(宇宙观)
1. 道是一种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道虽无名,但为有形之物提供可能。
有无之间:相互依存.见57
门窗 车毂 的中空部分为无,其他部分为有.
二者不能分离.互相利用.
1、逍遥
指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神的生命之形、神的双重解放,尤其是精神的自由解放。
逍遥,对生存状态的描述,特指一种人身与精神的解放与自由状态。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王充的人性论
? 1、性有善恶,命有贵贱
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
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受命矣,性命俱禀,同时并得。
*命不可勉,时不可力的自然定命论
余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若反經合道,則可以爲教,盡性之理則未也。
3、重生养民之主张:“礼者,养也。”(《荀子?礼论》)“先王恶其知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则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必穷乎物,使物不必屈乎欲。”
? 礼法之用固然在于节欲与止争,然礼法之本意却不在于节欲而在于利生养欲,使百姓丰衣足食、富足安乐。这与儒家利用厚生、仁爱百姓的主张并无二致。
4、以和为贵的尊王贱霸主张:“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求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
王弼以无为本体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有,是指万有(存在者),居于可经验的现象界。诸有之间有差别性、特殊性、相对性。
无,是指万有(存在者)的共同本原——有(存在),居于无法经验的本体界或超越界。有万有共同的形上本体,具有同一性、本根性、绝对性。
道,无限的存在与生化之神秘本体,具有不可言说的。
这里关系到:
昼 夜 、 冬 夏
视 瞑 、 刚 柔
天人感应论的作用
主要:论证君权天受。
一、他以“天人感应”作为君主受命于天的 途径,皇帝是受了天的委托来管理、驾御群臣和百姓的。(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 )
二者、他提出“符瑞”说和“谴告”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
? 纲常伦理学说,成为等级制度与伦理异化的说辞。
? 君权神授理论,为中国君主专制主义开辟了理论基础。
杨雄人性论
? 1、“人之性也善恶混”
《法言?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 2、“四重”之修养工夫论
《法言?修身篇》“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荀子心性论之主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1)情欲之谓性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对物质利欲的需求是人性的自然禀赋,为功利主义传统开辟了理论道路。
(2)人性本恶的思想,强调了后天外在礼法约束的重要性。与孟子先验人性论的内在自律相比,更重视法制传统的价值。
第九、郭象论独化与相因
? 它受到了崇有论的影响,综全儒道,主张名教即自然、玄冥独化的理论。
?
? 1、独化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是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也。(《庄子注序》)
(1)独化:自性、自因、自为的生化过程。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齐物论注》)
3、尊君论:“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
? 从礼法的根源来看,可能导致与轻君、抑君相反的重君、尊君的专制主义。
?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大盗。”(谭嗣同《仁学》卷下)
? “秦汉以后,曲学之儒,窃取荀子尊君之义,附以治人之说,阿君之好,极尽推崇。流风所播,遂至昏庸淫暴之主,不仅操九有之大权,亦得被重华之美号。以实乱名,贻害匪浅。”(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2)玄冥之境:有无之间的存在状态。反对嵇康等人的无本论,玄冥之境即是世界万有的存在之描述。
? 崇有论:有——自性——无待、自生、自然——无心、顺物——独化
? 独化论:事物之有,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自造自为的自性,乃“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思想成份。
2、相因与独化
相因:内因与外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问题。
问题:如果万物皆因自性而独化,是自化无待的;但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又是有待(条件)的,是相因的。那么相因与独化就存在矛盾。如何解决?
结论:相对而言,外因需要通过内在根据(自性、内因)赞助独化,正所谓 “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矣。”(《大宗师注》)
3、有君无为的政治论
? 无为。《天道篇注》:“夫无为也,则群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
?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战争至高境界,用和平手段而不用暴力手段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实乃政治之至高境界。
? 这与孔子的仁政、孟子的王道思想相通。季康子问政,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5、法治不外乎人治:“君子者,法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差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致仁》)
4、正名主义:“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
? 否认每个人理性独立公开之运用的必要性,会导致压制言论自由的思想专制或愚民政策。
? “荀之正名与李之愚民,一转手间耳。”(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立君为民”之民本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1)物论齐,在于物齐;物齐在于物我齐。
(2)物我齐,在于“吾丧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